一、工业IT—应对市场要求为企业创造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李珍[1](2021)在《ABB中国公司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玫杉[2](2020)在《中工慧科公司商业计划书》文中指出
马晨洋[3](2020)在《商鞅内部控制思想探究 ——以华为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部控制作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是企业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起到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保驾护航作用,但内部控制思想多源于西方,包括美国1992年出台《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04年推出《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以及2013年重新修订《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多样性,文化情境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部控制的实施与运用,挖掘我国传统的内部控制思想,基于我国国情分析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成为必要。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以商鞅法治思想为核心,通过对商鞅的两大着作《商君书》与《秦律》,结合现代内部控制五个目标与各个控制要素进行分类叙述,阐述商鞅独特的法治内部控制思想。根据商鞅着作《商君书》中的“利出一孔”、“任法而治”、“举贤任功”等特色理论,以其所期待实现的五个内部控制目标:战略发展性目标、法律遵循性目标、报告可靠性目标、经营效率性目标、资产安全性目标和所属内部控制要素为分类标准,结合商鞅变法《秦律》的社会实践进行详细分析,分析商鞅法治存在内部控制思想并且指导了当时的内部控制实践,以商鞅变法的成功证明其内部控制思想的价值。最后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研究华为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发现其存在“利出一孔”、“任法而治”、“举贤任功”等内部控制思想,进而分析商鞅法治内部控制思想与华为公司的内部控制具有相似性,由此得出商鞅法治内部控制思想具有现代应用价值的研究结论,籍此展望商鞅法治内部控制思想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进一步推广。
崔羽飞,张云勇,张第,王晓霞,潘思宇,李堃[4](2020)在《基于云边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5G和边缘计算的发展,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和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边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工业互联网云边协同的方式,阐述了云边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数据协同和模型协同进行实践。
刁瑜[5](2018)在《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亦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该核心问题产生的逻辑如下:课程是人才陪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专业课程设计简约化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优化的核心。基于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困境的反思和国际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进程的探究,本研究选取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比较研究这一主题,尝试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以“以简驭繁”(LIM)作为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构建基于专业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设计完备形态,探讨课程设计外在形式简约化与内在实质简约化的融合,尝试借鉴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经验,探寻具有我国鲜明职教特色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新路径。本研究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两大研究问题:一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是如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此为对“应然”课程设计命题的追问;二是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借鉴与有益启示是什么?此为对“实然”课程设计命题的探究。在对相关文献的检索、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从以简驭繁、高职课程设计、高职课程设计的比较三个方面对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呈现、解析。对比利时高职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比较分析,聚焦于外在形式简约化和内在实质简约化的两个维度。其中,形式简约化主要关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结构;实质简约化则关注高职课程设计自身的优化发展。基于这样的分析逻辑,在第二章中构建了本研究的比较分析框架。首先,依据高职教育课程的发展模式和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模式的两条标准,选取了比利时作为本研究的比较对象;其次,根据贝雷迪(G.Z.Bereday,1964)比较教育研究四阶段模型,明确了本研究的两条研究主线:历史分析和切面分析;最后,根据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从结构和功能两大维度选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三大基本要素以及高职课程设计简约化(VLIM),作为本研究比较分析的参照项,并最终构建了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框架。基于比较分析框架,本研究尝试构建一个高度抽象的高职专业课程设计分析模型。在分析模型中,外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高职课程设计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雇主、专业组织、培训机构、教师/培训者、学习者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中圈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是指整个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制度架构;内圈则代表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核心圈,是指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体系的三大基本要素。可以说,只有建立了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分析模型,才能保证对比利时高职课程设计的探讨上升至系统层面,且保证其结论使用在同一话语平台,结论也就有了可通性,这样才能在我国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模型构建这一层面提出有效结论。
薛强[6](2017)在《T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重要影响,也重创了个人消费电子和其它传统行业。在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技术、新经济蓬勃发展,营销环境更为复杂,半导体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考验。T公司在2010年以前长期位居半导体行业三甲,但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现有的营销策略已经适应不了现代市场竞争,行业地位和销售排名逐年快速下降。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理好企业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优化营销策略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半导体行业的T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逐层分析方法,使用PEST模型分析T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和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使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分析T公司面对的竞争形势,用STP工具对东北区域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选择。通过使用4P营销理论分析,得出T公司现行营销策略现状中的不足。最后,紧密结合T公司的营销活动,以关系营销为核心阐述营销策略优化方案,以达成在电力设备细分市场的建立竞争优势的营销目标。最后,针对关系营销的不足和局限性,研究通过关系营销把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组建为战略同盟,引入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社会责任,跳过以特殊利益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用科技进步和节能环保理念把行业内上下游企业汇集到“社会责任”的大旗下,实现社会责任营销和关系营销的有机结合。
朱金凤[7](2017)在《以信息化引领生产方式革新——访北京力控元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国华》文中认为提起力控科技,非专业人士可能鲜少听闻,完全想象不到它是一家发展20多年,现有员工350多人,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的大公司;而在专业领域,从"工业IT的先锋","软件是自动化系统的灵魂","管控一体化解决之道"到今天的"以信息化引领生产方式革新",它精准地把握时代脉搏,每一步都走在行业前列。这一切,都源于力控科技董事长马国华先生。
纪军[8](2016)在《福建移动集团客户市场的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三网融合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信运营商传统集团客户业务受到了互联网企业OTT业务的重大冲击。为应对冲击和在集团客户领域取得新的发展,运营商必须开展物联网、数据资产运营、未来通信等互联网+业务。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的实践经验,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专题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福建移动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互联网+”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理论,为本文写作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本文运用PEST、波特五力分析等模型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明确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对福建移动发展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的影响;然后从福建移动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品牌资源、客户资源以及通信网络基础能力、云计算、IDC、大数据等基础能力、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机制保障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对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评估分析,明确福建移动自身优劣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福建移动公司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云-端-管-网”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以及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目标,认为福建移动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应重点聚焦未来通信服务、智能物联网服务、数据资产运营服务、社交化物联网服务和企业云服务等五大市场领域,并根据五大领域的发展态势,制定了相应的具体发展策略。最后提出福建移动应从数字化组织体系构建、数字化营销举措应用、相关资源配置及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保障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的实施,并通过过程控制和效果评估对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的顺利实施进行控制。本文选取福建移动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进行研究,从理论上来说,能够丰富和深化福建移动集团客户互联网+相关业务策略的研究并在实践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同类企业也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许晖,张海军[9](2015)在《产品-服务离散性与动态匹配视角下的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构建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产品-服务离散过程,采用跨案例研究方法,从动态匹配视角探索不同组织情境下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构建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资源/能力与环境的动态匹配有结构匹配和功能匹配两种模式;制造企业通过资源能力要素的不同组合与环境因素进行结构匹配和功能匹配以构建其服务创新能力,匹配过程的不同导致服务创新能力的异质性和序列效应;由于产品-服务离散程度的不同,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可分为低离散性、融合型和高离散性3种类型。
侯芬[10](2014)在《ABB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管理是为了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即怎样更好的发挥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知识、文化等优势来适应外界环境中的机遇与威胁,从而击败竞争对手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外界环境、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战略竞争都是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企业内部特有的资源、技术、能力、知识、文化等因素则是技术创新的内在约束条件。只有那些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知识、文化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活动才能帮助企业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才能使企业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多变性、信息收集的不对称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战略竞争,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结果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随时思索切实的战略实施期望结果以不断调整企业的战略,因而,企业的最优技术创新战略是一个随着高层管理者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适应内外环境的动态的调整过程。本文主要以跨国企业ABB为模版,分析ABB集团自成立以来,公司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方面的成就。尝试解析ABB集团在推进其全球化的进程中,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如:从管理角度组建其全球化的技术专家网络平台,面对广泛的终端客户进行的技术创新研发,建立全力支持R&D协作的组织架构和对高效能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充分运用等等,以获得ABB成功推动其技术创新战略的经验值,得到ABB核心技术定位-高差异领先和低成本领先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技术创新战略一般体现在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根本目的是为了切实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这不仅仅是指提高企业运营销售额或者产品性能改进,也不局限于新产品研发或者服务提升,它最为重要的作用是使企业的竞争地位发生改变,帮助企业寻找到一个新的、更有力的立足点建立长久的竞争优势。本文运用了案例分析法、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等多种方式,主要分析ABB集团从1988年合并成立之日起,历经后续的二十余年的曲折发展。解析ABB集团如何通过针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结合自身优劣势,做出果断的技术创新战略决策,并随着环境变化逐步调整各项实施措施,保障并推进技术创新的有效进行,在市场的历练中逐渐获得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赢取稳定市场的过程。找到其对中国区业务发展的支持与作用,从而总结出跨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成功的方法以及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可借鉴之处。在文章的最后论述了此次研究的结论,给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的几点建议,同时说明了研究的不足,以及探讨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工业IT—应对市场要求为企业创造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IT—应对市场要求为企业创造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3)商鞅内部控制思想探究 ——以华为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
(二)商鞅思想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商鞅生平简介及法治思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商鞅生平简介 |
第二节 商鞅的主要着作 |
(一)《商君书》 |
(二)《秦律》 |
第三节 商鞅法治思想理论基础 |
(一)历史进步观 |
(二)人性名利论 |
第三章 商鞅内部控制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 |
第一节 战略发展性目标 |
(一)“重本抑末” |
(二)“利出一孔” |
(三)“程功确当” |
第二节 法律遵循性目标 |
(一)“上一而平” |
(二)“公私分明” |
(三)“制度时宜” |
第三节 报告可靠性目标 |
(一)“推行分家” |
(二)“审计赀罚” |
(三)“郡县核察” |
第四节 经营效率性目标 |
(一)“政无宿治” |
(二)“重刑少赏” |
(三)“平度量衡” |
第五节 资产安全性目标 |
(一)“仓府管理” |
(二)“统一山泽” |
第四章 商鞅内控思想应用案例研究及现代启示 |
第一节 华为公司简介 |
第二节 华为公司内控实践的独到之处 |
(一)战略发展性目标 |
(二)法律遵循性目标 |
(三)经营效率性目标 |
第三节 华为内控实践与商鞅内部控制思想的相似性 |
(一)“利出一孔”战略发展的目标整合 |
(二)“任法而治”法治形式的思想统一 |
(三)“举贤任功”人员激励的结果导向 |
第四节 商鞅内控思想的现代启示 |
(一)“利出一孔”是制定企业战略发展的目标原则 |
(二)“任法而治”是塑造企业内部环境的有效手段 |
(三)“举贤任功”是实现企业内部公平的制度基础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题目解读与核心概念界定 |
一、题目解读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以简驭繁(Less is More,LIM)”极简主义的研究 |
二、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三、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比较的研究 |
四、研究文献简评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理论依据 |
二、研究假设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框架 |
五、研究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必然取向:简约化 |
一、简约化与专业课程设计优化 |
二、高职课程设计的中心议题:专业课程的简约化 |
三、专业课程优化要求课程设计简约化 |
第二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简约化的知识观照 |
一、课程设计简约化对实践知识的关注 |
二、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新视角:LIM |
三、课程设计简约化的核心:VLIM |
第三节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梗概 |
第一节 比利时教育体系概览 |
一、比利时国家简介 |
二、比利时教育体系简况 |
三、比利时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
第二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概要 |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的基本制度与政策框架 |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资助政策与经费来源 |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质量监控 |
四、比利时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
一、中职教育课程的延续 |
二、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 |
三、分层级资格证书体系 |
四、开放的职后培训途径 |
五、以简驭繁的课程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概述 |
第一节 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
一、萌芽自发阶段(1830独立前) |
二、制度规范阶段(1830~1914-1918) |
三、质量提升阶段(1945~1970) |
四、标准规范阶段(1960~1988) |
五、未来发展展望(1989~至今) |
第二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
一、技术回归:方法论 |
二、目标驱动:以人为本 |
三、设计导向:以简驭繁 |
第三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构成要素 |
一、高职课程设计中的注册制课程 |
二、高职课程设计中的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分类 |
第四节 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实证研究 |
一、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专业标准 |
二、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三、比利时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质量保障 |
四、典型案例解析:三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比较 |
一、高职课程设计比较分析框架的应用 |
二、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差异 |
三、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共性 |
第二节 中比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经验 |
一、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 |
二、构建制度化设计框架 |
三、关注课程设计简约化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借鉴 |
第一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梗概 |
一、历史演变 |
二、设计模式 |
三、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
一、课程目标的职业性不够 |
二、课程内容的操作性不强 |
三、课程模式的同质化严重 |
第三节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改进对策——基于LIM视角 |
一、建立“政府一市场”的课程管理机制 |
二、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 |
三、完善高等职业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标准 |
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
五、借鉴比利时经验中坚守中国文化自信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缩略词列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APPENDIX) |
附录1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家访谈函 |
附录2 比利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与纺织品模块课程计划课程 |
附录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生物技术)化妆品科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护理模式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医疗保健)老年保健模块课程表 |
附录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工商管理高职模块化培训指南(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
附录1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酒店与餐饮管理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1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模块课程计划(适用至2017年8月31日) |
附录1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商业科学与工商管理)银行、证券金融模块课程计划 |
附录1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电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1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子模块课程表 |
附录1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工业IT模块课程表 |
附录1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冷却与加热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1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航空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1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机械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19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工业科学与技术)电信技术模块课程表 |
附录20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骨科缓急药物模块课程表 |
附录21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图书馆与纪录片信息科学模块课程表 |
附录22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3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特殊教育模块课程表 |
附录24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人事管理模块课程表 |
附录25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高级咨询模块课程表 |
附录26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社会文化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7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企业联合工作模块课程表 |
附录28 比利时高职教育专业大类(社会工作)聋人口译员模块课程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
后记(EPILOGUE) |
致谢(ACKNOWLEDGEMENT) |
(6)T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营销环境的相关研究 |
2.2 关系营销理论的相关研究 |
2.3 营销策略优化的相关研究 |
3 T公司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产品分析 |
3.1.1 低端产品的竞争劣势 |
3.1.2 高端产品的竞争优势 |
3.1.3 品牌地位与质量口碑 |
3.2 价格分析 |
3.2.1 生产与管理成本 |
3.2.2 总部价格转移战略 |
3.3 销售渠道分析 |
3.3.1 销售渠道 |
3.3.2 代理商 |
3.3.3 战略客户支持 |
3.4 促销策略 |
3.4.1 总部促销策略 |
3.4.2 广告宣传 |
3.4.3 分公司的资源 |
3.5 小结 |
4 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波特五力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3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 |
4.2.4 替代品的威胁 |
4.2.5 行业竞争者的能力 |
4.3 小结 |
5 营销策略优化方案 |
5.1 STP分析 |
5.1.1 市场细分 |
5.1.2 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1.4 结论 |
5.2 与客户形成关联 |
5.2.1 细分市场的产品差异化 |
5.2.2 树立企业形象 |
5.2.3 成立战略客户服务团队 |
5.3 快速反应和挖掘客户需求 |
5.3.1 技术交流和产品定制 |
5.3.2 提供解决方案 |
5.3.3 建立产业链战略同盟 |
5.4 关系营销与共同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融合应用 |
5.4.1 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社会责任 |
5.4.2 实践应用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以信息化引领生产方式革新——访北京力控元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国华(论文提纲范文)
自主创新,打造技术标杆 |
借势而为,紧跟时代发展 |
厚积薄发,整合团队优势 |
不忘初心,自主装备强国 |
(8)福建移动集团客户市场的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互联网+相关理论 |
2.1.1 互联网3.0 |
2.1.2 工业4.0 |
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2.1 价值链理论 |
2.2.2 动态竞争能力理论 |
2.2.3 PEST分析法 |
2.2.4 波特五力模型 |
2.2.5 SWOT分析法 |
2.3 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理论 |
2.3.1 客户满意度理论 |
2.3.2 客户忠诚度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福建移动公司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福建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福建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竞争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3.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2.3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
3.2.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2.5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建移动公司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4.1 福建移动公司的基本概况及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 |
4.1.1 福建移动公司的基本概况 |
4.1.2 福建移动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
4.2 福建移动集团客户市场的内部资源分析 |
4.2.1 互联网+业务的人力资源分析 |
4.2.2 互联网+业务的资金资源分析 |
4.2.3 互联网+业务的品牌资源分析 |
4.2.4 互联网+业务的客户资源分析 |
4.3 福建移动集团客户市场的内部能力分析 |
4.3.1 通信网络基础能力分析 |
4.3.2 云计算、大数据、IDC基础能力分析 |
4.3.3 互联网+业务的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分析 |
4.3.4 互联网+业务的机制保障能力分析 |
4.3.5 互联网+业务的资源配置能力分析 |
4.4 福建移动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的SWOT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福建移动公司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策略思考 |
5.1 福建移动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 |
5.1.1 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的“云-端-管-网”四位一体发展思路 |
5.1.2 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目标 |
5.2 福建移动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策略制定 |
5.2.1 集团客户“未来通信服务”的发展策略 |
5.2.2 集团客户“智能物联网服务”的发展策略 |
5.2.3 集团客户“数据资产运营服务”的发展策略 |
5.2.4 集团客户“社交化物联网服务”的发展策略 |
5.2.5 集团客户“企业云服务”的发展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福建移动公司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的实施及控制 |
6.1 福建移动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的实施阶段划分 |
6.1.1 准备探索阶段 |
6.1.2 拓展突破阶段 |
6.1.3 深度运营阶段 |
6.2 福建移动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实施保障举措 |
6.2.1 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的数字化组织体系构建 |
6.2.2 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的数字化营销应用 |
6.2.3 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的资源配置 |
6.2.4 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的信息系统建设 |
6.3 福建移动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的控制 |
6.3.1 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的过程控制 |
6.3.2 集团客户互联网+业务发展的效果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产品-服务离散性与动态匹配视角下的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构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背景与研究框架 |
1.1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能力 |
1.2产品-服务离散性与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 |
1.3组织与环境的匹配及其类型 |
1.4动态匹配与服务创新能力 |
1.5文献评述与研究框架 |
2研究方法 |
2.1方法选择 |
2.2案例企业选择 |
2.3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策略 |
2.4数据收集 |
2.5数据分析 |
3研究发现 |
3.1“奥的斯”:低离散性服务创新能力开发 |
3.2“艾默生”:融合型服务创新能力 |
3.3“中兴”:高离散性服务创新能力培育 |
4研究结论与展望 |
4.1研究结论 |
4.2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4.3未来展望 |
(10)ABB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
1.1.1 全球化与技术跨越 |
1.1.2 跨国企业技术创新改革进程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梳理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1.1 资源配置战略理论 |
2.1.2 波特竞争战略观点 |
2.1.3 安德鲁斯的目标战略理论 |
2.2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理论 |
2.3 跨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
2.3.1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战略联盟 |
2.3.2 企业并购获取高新技术 |
2.3.3 设立海外的研发开发机构 |
2.3.4 通过技术贸易获得高新技术 |
2.3.5 利用社会科研力量 |
2.4 简要评述 |
第3章 ABB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环境分析 |
3.1 ABB集团简介 |
3.2 ABB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治要素(Political System) |
3.2.2 经济要素(Economic) |
3.2.3 社会要素(Social) |
3.2.4 技术要素(Technological) |
3.3 ABB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3.3.1 ABB品牌资产分析 |
3.3.2 ABB技术资产分析 |
3.3.3 ABB管理资产分析 |
3.3.4 ABB资金实力分析 |
3.3.5 ABB文化分析 |
3.4 ABB内外部环境的SWOT分析 |
3.4.1 优势(Strengthen) |
3.4.2 劣势(Weakness) |
3.4.3 机遇(Opportunity) |
3.4.4 威胁(Threatness) |
第4章 ABB集团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与措施 |
4.1 ABB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的目标 |
4.2 ABB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的方针和原则 |
4.3 ABB集团技术创新战略定位 |
4.4 ABB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
4.5 ABB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措施 |
4.5.1 全球研发中心的建立 |
4.5.2 全新技术的选择和开发 |
4.5.3 对新经济区域-中国的投入 |
4.5.4 新业务领域的进入 |
第5章 ABB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战略实施的业务管理资源保障 |
5.1.1 组织创新:调整业务结构 |
5.1.2 加强工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 |
5.2 战略措施的人力资源保障 |
5.2.1 开发eT&E系统 |
5.2.2 强化绩效评估的作用 |
5.2.3 企业内政策激励的推动 |
5.2.4 重视人员系统培训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1.1 技术创新推进国际化战略 |
6.1.2 技术创新把控价值链高端 |
6.1.3 技术创新保障高附加值 |
6.2 研究工作的不足 |
6.2.1 外部困难 |
6.2.2 内部不足 |
6.3 战略选择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工业IT—应对市场要求为企业创造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ABB中国公司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营销策略研究[D]. 李珍.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中工慧科公司商业计划书[D]. 周玫杉.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3]商鞅内部控制思想探究 ——以华为公司为例[D]. 马晨洋. 青岛大学, 2020(02)
- [4]基于云边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实践[J]. 崔羽飞,张云勇,张第,王晓霞,潘思宇,李堃. 电信科学, 2020(02)
- [5]以简驭繁:比利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 刁瑜. 厦门大学, 2018(06)
- [6]T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薛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0)
- [7]以信息化引领生产方式革新——访北京力控元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国华[J]. 朱金凤. 电气时代, 2017(01)
- [8]福建移动集团客户市场的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纪军. 福州大学, 2016(04)
- [9]产品-服务离散性与动态匹配视角下的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能力构建机制研究[J]. 许晖,张海军. 管理学报, 2015(03)
- [10]ABB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研究[D]. 侯芬. 山东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