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料套管针排脓治疗脓胸2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彭积贵,陈辉,叶辉,何昌进[1](2018)在《两种不同胸腔引流管治疗脓胸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胸腔引流管治疗脓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脓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胸腔内置入可冲洗胸腔引流管治疗,对照组给予胸腔内置入双腔球囊导尿管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内置入可冲洗胸腔引流管治疗脓胸的临床效果显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杜文革[2](2014)在《粗细胸管对原发自发性张力性气胸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粗细胸管引流对原发自发性张力性气胸(Primary spontaneous tensionpneumothorax,PSTP)疗效的影响。方法将采用气胸箱测压方法收集到的68例PSTP患者随机分入粗管组、细管组,对应予24French(Fr)带针胸管(粗管)、6Fr中心静脉导管(细管)行闭式引流术等治疗,观察两组肺复张所需时间、需加予负压吸引例数、胸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需转外科手术例数、治疗成功率等以评价疗效,记录两组血性胸膜腔渗液、皮下气肿及/或纵膈气肿、置管相关感染、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以及堵管及/或脱管、二次置管等导管相关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粗管组、细管组肺复张所需时间分别为4.4±2.1与8.7±3.0天(P<0.001),胸管留置时间分别为8.5±3.4与11.3±5.6天(P<0.05),住院天数分别为10.2±4.1与14.1±5.7天(P<0.01),粗管组均短于细管组。粗管组、细管组需加予负压吸引例数分别为7例(21.2%)和18例(51.4%),细管组有更多患者需加用负压吸引(P<0.01)。粗管组、细管组需转外科手术例数分别为3例、12例,粗管组少于细管组(P<0.05)。粗管组、细管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0.9%、65.7%,粗管组高于细管组(P<0.05)。粗管组、细管组皮下气肿及/或纵膈气肿发生率分别为27.3%与65.7%(P<0.005),堵管及/或脱管发生率分别为3.0%与28.6%(P<0.005),粗管组均明显低于细管组(P<0.005),但血性胸膜腔渗液发生率分别为36.4%与14.3%,粗管组高于细管组(P<0.05)。两组均无复张性肺水肿发生,3例导管相关感染均发生在粗管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粗胸管引流治疗PSTP患者疗效优于细胸管,并发症总体比细胸管少,导管相关事件少于细胸管。对PSTP患者选用粗胸管治疗临床上更加安全、可靠。
覃文慧[3](2014)在《复方芒果苷对BLM联合LPS诱导的慢阻肺小鼠(气虚痰瘀型)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复方芒果苷对博莱霉素联合内毒素诱导的COPD小鼠(气虚痰瘀型)药效及作用机制,为复方芒果苷治疗COPD作用提供实验信息及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复方芒果苷开发成治疗COPD新型、安全、有效的新药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方法:1建立COPD(气虚痰瘀型)模型取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B1组、L1组、B3组、L3组和B+L组,每组48只。诱导方法按照40μL/只·次滴鼻。B1组:第Od1次性滴鼻3.75mg·mL-1BLM。L1组:第Od1次性滴鼻5mg-mL-1LPS。B3组:第0、7、14d分别滴鼻1.25mg·mL-1BLM。L3组:第0、7、14d分别滴鼻1.5mg·mL-1LPS。B+L组:第0d滴鼻6.75mg·mL-1BLM和1.5mg·mL-1LPS,第7d、14d再分别滴鼻1.5mg·mL-1LPS。每组分别于第28、42、56d各处死16只小鼠,取肺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测定。指标包括①观察中医表征(后爪皮肤及舌底颜色变化、自主活动、体重变化);②采用HE染色法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变化,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小鼠肺组织胶原沉积的变化;③应用ELISA法测定肺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IL-4、IL-8、TNF-a和TGF-β1的含量;④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组织高黏液分泌指标MUC5AC、AQP5和氧化/抗氧化指标Nrf2、Bach1、γ-GCS蛋白表达;⑤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肺组织的GSH、MDA、T-AOC含量及SOD的活力。2复方芒果苷对COPD(气虚痰瘀型)模型小鼠的药效及机制研究采用B+L组的方法制作COPD(气虚痰瘀型)模型小鼠,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组(生理盐水)、复方芒果苷高、低剂量组和阳性组(地塞米松),另设空白组(生理盐水),每组10只,于造模结束后第1d开始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给药容量是20mL-kg-1,连续6周。于末次给药后第2d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测定。指标包括①观察中医表征(后爪皮肤及舌底颜色变化、自主活动、体重变化);②采用HE染色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肺组织结构变化,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小鼠肺组织胶原沉积的变化;③应用ELISA法测定肺组织中细胞因子IL-1β、IL-4、IL-8、TNF-a和TGF-β1的含量;④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组织高黏液分泌指标MUC5AC、AQP5和氧化/抗氧化指标Nrf2、Bach1、 γ-GCS蛋白表达;⑤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肺组织的GSH、MDA、T-AOC含量及SOD的活力;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肺组织中TNF-a、TGF-β1、CXCL8、MUC5AC mRNA的基因表达。结果:1构建COPD(气虚痰瘀型)模型①中医表征:与空白组比较,各模型诱导组体重增长显着缓慢,其中B+L组增长最缓慢(P<0.01);B+L组和B1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显着减少,后爪皮肤及舌底颜色变紫暗,其中以B+L组最明显(P<0.01)。②模型诱导组小鼠肺组织从第28d开始出现明显病理改变,并呈时间进行性加重,且B+L组病理改变较其他组明显,表现在小鼠支气管黏膜下层及肌层可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管腔内有大量渗出物,部分肺泡壁破坏并形成肺气肿,部分支气管纤毛上皮脱落,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局部肺泡隔增厚,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增加较明显,支气管变狭窄,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其中B+L组小鼠肺组织的肺支气管炎、肺支气管周围炎及肺气肿病理学改变明显,提示联合诱导优于其他单因素诱导方法。③模型构建过程中的模型小鼠肺组织中IL-1β、 IL-4、IL-8、TNF-α、TGF-β1显着性升高(P<0.01~0.05)。④模型构建过程中的模型小鼠MUC5AC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 AQP5蛋白表达在第42d开始显着下降(P<0.05),并呈时间进行性下降;在整个模型构建过程中小鼠肺组织y-GCS、Nrf2蛋白表达显着增高(P<0.01~0.05)和Bachl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0.05)。⑤在整个模型构建过程中小鼠肺组织的GSH、SOD、T-AOC均有显着降低(P<0.01-0.05), MDA显着升高(P)<0.01~0.05)。2复方芒果苷对COPD(气虚痰瘀型)模型小鼠的药效及机制研究①与模型组相比较,复方芒果苷能明显恢复COPD(气虚痰瘀型)模型小鼠体重增幅、改善后爪及舌底紫暗状态,恢复模型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等体征(P<0.01~0.05)。②复方芒果苷可以明显改善肺部病理改变,具体表现为支气管黏膜下层及肌层、血管壁仅有轻度炎症细胞浸润,管腔内有少量渗出物,少部分肺泡壁的破坏,支气管轻度狭窄,少量支气管纤毛上皮脱落,支气管平滑肌厚度轻度增加,少许肺泡隔增厚,问质纤维组织轻度增生。复方芒果苷各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减轻肺支气管炎、肺支气管周围炎(P<0.01~0.05),抑制肺气肿形成(P<0.01~0.05)。③复方芒果苷能显着降低模型小鼠肺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IL-1β、IL-4、IL-8、TNF-α和TGF-β1的含量(P<0.01~0.05)。④复方芒果苷能显着降低小鼠肺组织MUC5AC蛋白表达(P<0.05),显着升高AQP5蛋白表达(P<0.01~0.05)。复方芒果苷能显着降低肺组织中γ-GCS、Nrf2蛋白表达(P<0.01~0.05),显着提高模型小鼠肺组织Bachl蛋白表达(P<0.01)。⑤复方芒果昔能显着提高GSH、SOD、T-AOC的含量(P<0.01~0.05),显着降低MDA的含量(P<0.01~0.05)。⑥复方芒果苷能显着抑制模型小鼠肺组织中TNF-α、 CXCL8、TGF-β1、MUC5AC mRNA表达。以上药效及机制研究呈剂量正相关。结论:1病证模型构建:应用博莱霉素联合内毒素诱导能够成功构建符合病证结合的COPD(气虚痰瘀型)小鼠模型,该模型既体现中医证的症状和体征(气虚、痰阻、血瘀),也体现COPD的病理形态学改变。2复方芒果苷药效研究:复方芒果苷具有化痰平喘,益气行瘀的功效,可恢复小鼠体重增长、恢复小鼠自主活动能力、减轻舌底和后爪皮肤瘀血等症状,减轻肺组织炎症,减少肺气肿的形成,改善模型肺组织形态的病理学改变。3复方芒果苷作用机制研究:复方芒果苷可以通过抑制肺组织及气道炎症、减少黏液高分泌、改善氧化/抗氧化失衡等多重保护由博莱霉素联合内毒素诱导的COPD(气虚痰瘀型)模型小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模型小鼠肺组织中IL-1β、IL-4、IL-8、TNF-α、TGF-β1的含量及抑制CXCL8、TNF-α、TGF-β1mRNA表达;抑制模型小鼠肺组织中MUC5AC蛋白及mRNA表达,提高AQP5蛋白表达;提高模型小鼠肺组织中GSH和SOD、T-AOC水平,降低MDA水平,下调Nrf2蛋白表达,上调Bachl蛋白表达,下调γ-GCS蛋白表达等有关。
徐立婷[4](2014)在《钳式胸膜套管针在膈肌胸膜活检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胸腔积液是多种疾病临床表现形式或就诊原因,无论是胸膜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累及胸膜均可表现为胸腔积液。对于经过实验室检查原因不明的渗出性胸腔积液,胸膜活检应作为首选检查,胸膜活检取得病理学证据是胸膜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目前闭式胸膜活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具有安全、创伤小、易操作的特点。现在广泛应用胸膜活检针如:Cope活检针、Abrams活检针,取材范围局限及阳性率不高。为提高活检阳性率,我们对胸膜活检针的材质及结构进行设计改造,研发设计了钳式胸膜活检套管针。该器械具有操作方便、结构简单,可对壁层、脏层及膈肌胸膜取材、取材质量高,对术者要求低的特点。我们与Cope针进行动物胸膜活检有效性及安全性实验对比,旨在为扩大钳式胸膜套管针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目的:应用钳式胸膜套管针对实验动物进行膈肌胸膜活检,并与Cope针壁层胸膜活检进行对照,评价钳式胸膜套管针胸膜活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实验选用健康、成年中华田园犬12只,雌雄不限,体重16~20kg,平均(18.2±3.1)kg,年龄25~30个月,平均(28.6±4.5)个月。购入后放入动物实验中心饲养2周,观察活泼、健康无异常后均纳入实验。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实验组:应用钳式胸膜活检套管针进行膈肌胸膜活检;对照组:应用Cope针进行壁层胸膜活检。应用人工方法建立胸腔积液模型,当胸腔叩浊音,呼吸音消失,B超提示大量胸腔积液时人工胸水造模成功。应用钳式胸膜活检套管针和Cope针进行膈肌胸膜和壁层胸膜活检。实验组:选择犬腋中线7~8或腋后线第8~9肋骨上缘为胸腔穿刺点,进行膈肌胸膜活检。每次胸穿仅限胸膜咬检3次,咬空时不得原位重检。每只动物共行胸穿8次,咬检取材24次。共胸穿48次,咬检144次。取出胸膜组织,标本放入带有编号10%甲醛溶液中固定,并送检。5天后进行对侧胸腔穿刺。对照组:选择犬腋中线7~8或腋后线第8~9肋骨上缘为胸腔穿刺点,进行壁层胸膜活检。每次胸穿仅限胸膜钩检3次,(每个穿刺点勾取3次,分别3、6、9点),标本放入带有编号10%甲醛溶液中固定,并送检。每只动物共行胸穿8次,钩检取材24次。共胸穿48次,钩检144次。5天后进行对侧胸腔穿刺。对比2组胸膜活检胸穿成功率、取材成功率、标本组织块体积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2组胸膜活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胸膜取材结果2组犬胸腔穿刺各为48次,实验组胸穿成功率94%(45/48),对照组为56%(27/48),2组比较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 <0.01);2组胸膜咬检或钩检各为144次,实验组胸膜取材成功率76%(110/144),对照组胸膜取材成功率32%(46/144),2组比较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0.01)。实验组咬检组织块2.6~26mm3,平均(7.1±1.4)mm3,对照组钩检组织块1.6~28mm3,平均(7.4±1.3)mm3,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并发症实验组48次胸穿刺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气胸7次,肺压缩均≤5%;胸膜出血6次例。对照组出现医源性气胸12次(P>0.05),胸膜出血16例(P>0.05)。2组均无死亡动物。结论:12组胸穿各为48次,其中实验组胸穿成功45次,胸穿成功率94%,对照组胸穿成功27次,胸穿成功率56%,2组比较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0.01)。显示钳式胸膜套管针胸膜活检获得胸膜组织的机会明显优于Cope针胸膜钩检。22组胸膜钩检或咬检均为144次,其中实验组胸膜咬检取材成功110次,取材成功率76%,对照组胸膜取材成功46次,取材成功率32%,2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 <0.01)。显示活检钳咬空、或为横纹肌、脂肪组织机会显着减少,钳式胸膜套管针胸膜取材获得胸膜组织的机会明显高于Cope针胸膜钩检。3实验组咬检组织块2.6~26mm3,平均(7.1±1.4)mm3,对照组钩检组织块1.6~28mm3,平均(7.4±1.3)mm3,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对照组较大组织块多为横纹肌组织,胸膜组织小或甚至缺失,表明Cope针不适合胸膜菲薄或增厚不明显的病例,实验组显示较大组织块均以胸膜组织为主,提示钳式胸膜套管针活检组织块不但体积大,而且更加适合胸膜菲薄或增厚不明显的病例。4钳式胸膜套管针不但可咬检壁层胸膜,还可咬检脏层胸膜,甚至膈肌胸膜,钳式胸膜套管针拓宽了胸膜活检范围,显着提高了胸膜活检成功率。5与Cope针比较,钳式胸膜套管针胸膜咬检技术要求低,操作更加简单,钳式胸膜套管针依从性更好,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术者对操作技术的依赖性。6实验组气胸发生率14.5%,明显低于对照组2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是样本量较小,增加样本量将会显示出统计学差异,显示钳式胸膜套管针进行胸膜活检,医源性胸膜损伤小、具有更好的安全性。7与Cope针比较,钳式胸膜套管针同样结构简单,价格低廉,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杨正佳[5](2013)在《加减龙胆泻肝冲剂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加减龙胆泻肝冲剂对胆腑郁热型鼻渊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鼻渊胆腑郁热型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非盲随机平行对照法,并对观察项目进行临床评价。治疗组30例给予加减龙胆泻肝冲剂,每次10克,每日20克早晚分服;对照组30例,给予先锋Ⅳ号,每次0.5克,每日3次,口服,7天为1个疗程,只观察1个疗程,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记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进行Ridit检验比较,p>0.05,两组无显着差异,总体疗效相当。2.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与体征组内经过t检验,p<0.05,说明两组药物对鼻渊胆腑郁热型均有效。3.在改善症状和体征方面,治疗后脓涕与鼻腔分泌物组间,经过t检验,p<0.05,说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减龙胆泻肝冲剂对鼻渊胆腑郁热型的各个症状及体征均有效;特别对脓涕和鼻腔分泌物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刘公哲[6](2012)在《不同肋间留置引流管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采用不同肋间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腔积液病人,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恢复情况等,以探求能够提高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91例胸腔积液、液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A组45例,行第五、六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术,B组46例,行第七、八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术,两组均行胸部B超对胸腔积液进行定位。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术后VAS评分、并发症指标、疼痛时间、胸引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A组胸水完全吸收时间、膈肌腹部脏器损伤、疼痛时间、胸引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的发生率及术后VAS评分低于B组(P<0.05)。两组肺复张、脓胸发生率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于第五、六肋间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安全可行,总有效率高于第七、八肋间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组,可以明显减轻胸腔积液患者疼痛,减少膈肌及腹部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胸腔积液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王晓林[7](2011)在《改进型一次性使用引流袋的安全性及实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胸腔积液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持续引流是目前最常用的胸水引流方法,然而医疗市场缺乏与中心静脉导管配套的胸水引流装置。临床常用的自制闭式引流瓶或普通胸水收集袋,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着制作复杂、连接不紧密、易返流污染、舒适性差、临床工作量大等不足。如何降低并预防气液返流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性、减轻临床工作量成为临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应临床需求我科研发了一种新的一次性使用引流袋(专利号:ZL 200920255142.7)。较以往引流装置其引流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均有显着提高。目的:应用一次性使用引流袋进行胸腔积液引流,通过与临床常用的自制水封式胸水引流瓶引流相比较对其引流的安全性及实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选用就诊于我科的中等量以上恶性胸腔积液患者100例(2009年10月~2010年12月),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9.1±12.5)岁;KPS评分50~90分,平均(73.8±11.4)分;排除气胸、胸腔感染、漏出性胸腔积液及非恶性肿瘤性渗出性胸腔积液。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人。实验组:采用ARROW中心静脉导管和一次性使用引流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整个过程无菌操作。首次引流量不超过1000ml,引流速度50ml/min,第2次以后每次引流均尽量将胸腔积液引流彻底,胸腔注入药物(顺铂40mg+白细胞介素-Ⅱ200万单位)后嘱患者翻身变换体位以便药物均匀分布于胸膜腔内并封闭48小时,然后再次彻底引流胸腔积液,24小时引流量少于50ml经B超核实后给予拔出引流管;若24小时引流量大于50ml则待引流结束后再次给予患者胸腔注药(顺铂40mg+白细胞介素-Ⅱ200万单位),根据引流量反复胸腔注药,顺铂应用总量最多160mg时(共4次胸腔内注射给药,严密注意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评价疗效。对照组:采用ARROW中心静脉导管和自制水封式引流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整个过程无菌操作,引流量、速度、胸腔药物治疗与实验组相同。观察和比较胸腔引流过程中两组胸腔感染、气胸、肺水肿的发生率;比较返流发生率、引流管堵塞发生率、临床耗时等。结果:1气胸发生率比较:实验组50名患者,胸腔积液引流总计200次,气胸7次,发生率为3.5%,对照组50名患者,胸腔积液引流总计300次,气胸36次,发生率为12%,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胸腔感染发生率比较:实验组50名患者,胸腔积液引流过程未出现胸腔感染,胸腔感染发生率为0%,对照组50名患者,胸腔积液引流过程胸腔感染1例,发生率为2%,两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肺水肿发生率比较:实验组50名患者,胸腔引流过程中无肺水肿发生,发生率为0%,对照组50名患者,胸腔积液引流过程肺水肿1例,发生率为2%,两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4引流疗效比较:实验组50名患者,胸腔积液治疗有效40例,有效率为80%,对照组50名患者,胸腔积液治疗有效35例,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5返流发生率比较:实验组50名患者,胸腔积液引流总计200次,返流发生6次,返流发生率为3%,对照组50名患者,胸腔积液引流总计300次,返流发生33次,返流发生率为11%,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6连接口脱落发生率、引流瓶及引流袋墨菲式滴管内细菌阳性率的比较:实验组50名患者,连接口连接200次,脱落4例次,连接口脱落发生率为2%;对照组50名,连接口连接300次,脱落30例次,连接口脱落发生率为10%;两组连接口脱落发生率相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胸腔积液引流200次,引流袋相连墨菲式滴管内液体细菌培养阳性3例,阳性率为1.5%;对照组胸腔积液引流300次,引流瓶引流袋相连墨菲式滴管内液体细菌培养阳性27例,阳性率为9%;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7引流管堵塞发生率比较:实验组胸腔积液引流总计200次,引流管堵塞30例次,堵塞发生率15%,对照组胸腔积液引流总计300次,引流管堵塞93例次,堵塞发生率31%,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8疏通成功率比较:实验组引流管堵塞30例次,疏通成功27例次,疏通成功率为90%,对照组引流管堵塞93例次,疏通成功62例次,疏通成功率为66.7%,两组堵塞疏通成功率相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9患者满意率比较:实验组50名患者,40人乐于接受防逆流引流袋引流,满意率为80%,对照组50名患者,25人乐于接受引流瓶引流,满意率为50%,两组引流装置患者满意率相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10临床耗时比较:实验组50名患者,安装胸水引流装置所耗费时间平均为52.99±12.5(秒),对照组50名患者,安装胸水引流装置所耗费时间平均为313.87±66.7(秒),两组安装胸水引流装置所耗费时间相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实验组气胸发生率为3.5%,对照组气胸发生率为12%,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实验组引流胸腔积液时气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一次性使用引流袋引流胸腔积液更具有安全性。2实验组胸腔感染发生率为0%,对照组胸腔感染发生率为2%,两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肺水肿发生率为0%,对照组肺水肿发生率为2%,两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胸腔感染、肺水肿的发生率无区别,安全性相似。3实验组胸腔积液治疗有效率为80%,对照组胸腔积液治疗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一次性使用引流袋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似。4实验组返流发生率为3%,对照组返流发生率为11%,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实验组引流胸腔积液时返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减少了导致胸腔感染、气胸的因素,一次性使用引流袋引流胸腔积液更具有安全性。5实验组连接口脱落发生率为2%,对照组连接口脱落发生率为10%,两组连接口脱落发生率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墨菲式滴管内液体细菌培养阳性发生率为1.5%;对照组墨菲式滴管内液体细菌培养阳性发生率为9%,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实验组引流装置连接口脱落发生率及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一次性使用引流袋密闭性、防止逆流污染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应用更为安全。6实验组引流管堵塞发生率15%,对照组引流管堵塞发生率31%,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引流管堵塞疏通成功率为90%,对照组引流管堵塞疏通成功率为66.7%,两组引流管堵塞疏通成功率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实验组引流管堵塞明显低于对照组,疏通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一次性使用引流袋引流更为通畅,临床应用更便捷、实用。7实验组满意率为80%,对照组满意率为50%,两组引流装置患者满意率相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安装胸水引流装置所耗费时间平均为52.99±12.5秒,对照组安装胸水引流装置所耗费时间平均为313.87±66.7秒,两组安装胸水引流装置所耗费时间相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实验组引流舒适,患者易于接受且实验组临床耗时明显小于对照组,一次性使用引流袋引流便捷、实用。本研究显示改进型一次性使用引流袋与自制水封瓶引流相比,是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舒适性好、实用性强和安全性好的新的引流装置,且其兼有尿液收集功能.可以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曹永军[8](2009)在《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治疗脓胸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探讨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置入可冲洗胸腔引流管治疗脓胸的方法,并与胸壁切开肋间分离置管方法相对照,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临床资料:64例脓胸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范围18-72岁,平均年龄47.0±14.8岁。脓胸分类:急性脓胸49例,慢性脓胸15例;全脓胸38例,局限性脓胸26例;化脓性脓胸59例,结核性脓胸3例,特异病原性脓胸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脓胸的诊断标准;②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③无胸腔穿刺禁忌症。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B组):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胸腔内置入可冲洗胸腔引流管;对照组(A组):胸壁切开肋间分离置入医用乳胶管。2胸腔置管方法:⑴侧释放套管针置管方法,根据病人体征及胸部X光片或胸部CT,必要时B超定位或B超引导下,全脓胸患者选择脓腔最低位置为穿刺点,局限性脓胸患者B超定位或B超引导下选择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5ml注射器在穿刺点麻醉并试穿,验证进针方向和深度。多能试穿抽出脓液,经穿刺点沿肋间走行用尖刀片切开皮肤,深达皮肤全层,切口长约4.5-5.5mm,纱布按压切口片刻,待切口出血基本停止后,右手紧握套管针手柄,沿胸壁垂直方向用力,将套管针刺入胸腔,固定外套管,拔出针芯,将引流管沿套管针外套管插入胸腔,确定胸腔内引流管置入合适的长度后,固定引流管,退出外套管,在体外沿外套管侧槽释放出引流管,为防止引流管滑脱,在胸壁缝合一针固定,连接胸腔引流瓶,观察排出脓液的情况。⑵胸壁切开肋间分离置管方法:置管部位选择同上,常规消毒铺巾,用5ml注射器在穿刺点麻醉并试穿,确定进针方向和深度。经穿刺点沿肋间走行用圆刀片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长约2-3cm,用血管钳沿肋间钝性分离组织至胸膜腔,将准备好的医用乳胶管置入胸膜腔,确定导管置入合适的深度后,固定导管,连接胸腔引流瓶,观察引流脓液的情况。3两组病例均在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的基础上,置管后持续引流脓液,待胸腔脓液引流减少后,分别通过医用乳胶管和可冲洗引流管进行冲洗脓腔,均用甲硝唑100ml,生理盐水100ml,最后全脓胸保留生理盐水100ml及阿米卡星0.4g,局限性脓胸则保留约50ml,每天这样冲洗及注药治疗1次直至拔管。4疗效标准及拔管指征:治愈:胸腔积液消失,仅遗留一定程度的胸膜增厚,无发热及白细胞升高;好转:胸腔积液较插管前减少70%以上,发热和血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或明显改善;无效:胸腔积液为插管前≥30%以上,发热和血白细胞仍高于正常范围;恶化:胸腔积液较插管前不变或增加,全身中毒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拔管指征为患者24小时胸腔积液引流量少于50ml,且B超提示无积液残留。拔管后继续静脉或口服抗感染药物治疗1周,治疗3周后评价其疗效,治愈与好转人数之和为有效人数。比较两组的疗效、引流管留置时间、体温>37.3℃持续时间、白细胞>10*109/L持续时间、置管操作时间及置管后并发症等。结果:1疗效:治疗3周后,治疗组有效人数为28例,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人数为26例,有效率为81.3%,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脓胸患者中,治疗组有效人数为24例,有效率96%;而对照组有效人数为22例,有效率92%,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脓胸患者中,治疗组有效人数为4例,有效率57%;而对照组有效人数为4例,有效率50%,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引流管留置时间、体温>37.3℃持续时间及白细胞>10*109/L持续时间方面:治疗组引流时间为9.8±3.2d,对照组引流时间为11.3±3.4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温>37.3℃持续时间为3.0±0.3d,对照组持续时间为5.1±0.4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白细胞>10*109/L持续时间为3.8±0.4d,对照组持续时间为5.3±1.0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胸腔置管操作时间:治疗组平均置管时间为8.1±2.5min,对照组平均置管时间为11.6±3.6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置管后并发症:治疗组置管后管周疼痛2例,管周感染1例,皮下气肿1例,管腔阻塞1例,脱管1例,而对照组分别为3例、1例、2例、1例、2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置管过程中出血(>5ml)0例,对照组6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生命体征及指尖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两组患者置管前1小时的心率、呼吸频率均高于术后1小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管前后1小时的血压及指尖脉搏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置入可冲洗胸腔引流管与胸壁切开肋间分离置入医用乳胶管治疗脓胸同样有效。两种方法均对急性脓胸患者治疗效果较佳。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引流管留置时间短,置管操作时间短,引流管便于冲洗脓腔,并发症少等优点,置管前后对患者生命体征无明显不良影响,此技术容易推广,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王伟[9](2009)在《应用C型套管针辅助胸腔内置入细胃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是指由肺癌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累及胸膜或胸膜原发性肿瘤所导致的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一般来说,MPE的预后较差,MPE确诊后的中位生存期从3个月到12个月不等,平均生存期大约为6个月。MPE经确诊后,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治疗。MPE的治疗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原发肿瘤的类型,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病人身体的一般状况,对治疗的反应,排净胸水后肺复张的情况等等。MPE的治疗方法有许多种,但是各种治疗方法差别较大,且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在一部分病人,标准的化疗或放疗模式对于控制恶性胸腔积液量并无明显效果。尽管目前化疗药物发展很快,但对许多病人反复发生的胸腔积液仍没有理想的效果。研究者们发展了很多局部治疗的技术来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产生,以减轻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本研究应用C型套管针辅助胸腔内置入细胃管是一种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新方法,经细胃管可以方便引流胸腔积液及胸腔内注药治疗。博莱霉素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能抑制DNA合成,胸腔内给药,毒性反应小,局部药物浓度高,可保持长时间的杀灭癌细胞作用,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中被作为一种温和性的硬化剂。本研究的目的即探讨C型套管针辅助胸腔内置入细胃管,经细胃管抽取胸腔积液后胸腔内注入博莱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新方法,与单纯胸腔穿刺抽液注药的方法相对照,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临床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范围34~74岁,平均年龄为61岁。入选条件:(1)符合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标准,家属或病人表示愿意接受此实验方法治疗;(2)患者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3)患者无明显胸腔穿刺的禁忌症。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采用单纯胸腔穿刺术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试验组40例:应用C型套管针辅助胸腔内置入细胃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两组患者胸腔积液均引流干净后胸腔内注入博莱霉素60mg和生理盐水40ml,每周两次。结果:4周后,采用WHO胸腔积液评定标准评定。试验组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12例,总有效32例(80%);对照组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2例,总有效22例(55%),两组间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置管时出血(量>1ml)2例,胸膜反应2例,气胸2例,胸痛3例,发热2例,肺水肿1例,胸膜增厚(≥0.3cm)8例,胸水分隔或包裹6例,住院时间6~26天,平均住院时间15.00±4.88天,无引流管老化、阻塞、变形、断裂和脱落病例。对照组置管时出血3例,胸膜反应9例(P<0.05),气胸8例(P<0.05),胸痛3例,发热3例,肺水肿8例(P<0.05),胸膜增厚18例(P<0.05),胸水分隔或包裹15例(P<0.05),住院时间8~30天,平均住院时间18.65±5.73天(P<0.05)。两组间患者均无胸腔感染,肝肾功能无损害。应用C行套管针进行胸穿的副反应为出血、气胸等,多不严重,经对症治疗可缓解。无引流管阻塞、变形、断裂和脱落。博莱霉素胸腔注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胸痛和发热,一般在注射液中加入利多卡因可以减轻胸痛,常不需特殊处理,发热采用对症处理,胸痛和发热一般24小时内即可缓解。结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应用C型套管针辅助胸腔内置入细胃管,经细胃管抽取胸腔积液后胸腔内注入博莱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效率高,毒性反应小,易耐受,是目前临床上较理想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方法,其操作简便,安全,价廉,创伤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杨维[10](2005)在《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慢性盆腔炎(CPID)的中医病因病机要点,观察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 CPID 的临床疗效,并试图从肿瘤标志物、性激素、免疫学等方面阐发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 CPID 的作用机理。方法:将 60 例 CPID 患者按 1:1 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0 例,给予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为原则制成的盆腔炎冲剂;对照组 30 例,给予妇乐冲剂。治疗两个月后记录患者的中医症状、局部体征和盆腔 B 超变化,并对中医症状、局部体征进行评分。治疗组 30 位患者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 CA125含量、黄体期血清雌酮和催乳素(PRL)含量、血清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血清短寿命 TS细胞抑制率活性。结果:治疗组综合疗效愈显率为 90%,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 90%,局部体征疗效愈显率为 76.67%;对照组综合疗效愈显率为 63.33%,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 73.33%,局部体征疗效愈显率为 60%。两组综合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和局部体征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综合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均有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综合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未显示出明显优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程、不同病情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子宫边界模糊不清”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改善“单侧或双侧附件区增粗或增厚”和“子宫直肠陷凹液性暗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 CA125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血清雌酮含量与治疗前基本持平,无统计学差异。血清 PRL 含量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血清 NK 细胞活性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血清短寿命 TS 细胞抑制率活性与治疗前基本持平,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结论:CPID 的病机为“湿”、“热”、“瘀”贯穿始终,治疗上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为原则,制成盆腔炎冲剂。全方从整体出发,多靶点辨证论治,共奏水道通、血气畅、瘀结散、余邪去之功。临床结果表明以盆腔炎冲剂治疗 CPID 疗效显着可以降低血清 CA125、PRL 含量,降低血清 Nk 细胞活性,对血清雌酮含量、血清短寿命 TS细胞抑制率无明显改变。其治疗 CPID 临床有效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防御能力,从而促进盆腔局部炎症吸收,减轻 CPID 免疫损伤。
二、塑料套管针排脓治疗脓胸2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料套管针排脓治疗脓胸2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不同胸腔引流管治疗脓胸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基本资料 |
1.2 器械 |
1.3 引流管胸腔内置入方法 |
1.4 疗效评价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等情况比较 |
3 讨论 |
(2)粗细胸管对原发自发性张力性气胸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表 |
发表论文、完成课题 |
附录 |
致谢 |
(3)复方芒果苷对BLM联合LPS诱导的慢阻肺小鼠(气虚痰瘀型)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COPD(气虚痰瘀型)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一章 小鼠模型建模方法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小鼠模型发病机制研究 |
实验一 模型小鼠成模的炎症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模型小鼠成模的气道黏液分泌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模型小鼠成模的氧化/抗氧化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复方芒果苷对COPD(气虚痰瘀型)模型小鼠的药效研究 |
第一章 复方芒果苷对模型小鼠气虚血瘀体征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复方芒果苷对模型小鼠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复方芒果苷对COPD(气虚痰瘀型)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章 复方芒果苷对模型小鼠肺组织炎症机制的研究 |
实验一 复方芒果苷对模型小鼠肺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复方芒果苷对模型小鼠肺组织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复方芒果苷影响模型小鼠气道黏液机制的研究 |
实验一 复方芒果苷对模型小鼠肺组织MUC5AC、AQP5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复方芒果苷对模型小鼠肺组织MUC5AC 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章 复方芒果苷对模型小鼠肺组织氧化/抗氧化失衡机制的研究 |
实验一 复方芒果苷对模型小鼠肺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复方芒果苷对模型小鼠肺组织γ-GCS、Nrf2、Bach1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复方芒果苷治疗COPD的理论探析 |
1.1 组分中药是中药配伍的新模式 |
1.2 复方芒果苷方义 |
1.3 各组分现代药理研究 |
2 慢性阻塞性肺病(气虚痰瘀型)模型小鼠的评价 |
2.1 模型构建条件的选择 |
2.2 模型小鼠肺组织病理学特征符合COPD(气虚痰瘀型)病理改变及体征变化 |
2.3 建立的模型小鼠发病机制与COPD发病机制相符 |
3 复方芒果苷对COPD(气虚痰瘀型)模型小鼠的药效研究 |
3.1 复方芒果苷改善模型小鼠气虚与瘀血症状及体征 |
3.2 复方芒果苷改善模型小鼠肺组织形态学改变 |
4 复方芒果苷对COPD(气虚痰瘀型)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
4.1 复方芒果苷可改善模型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 |
4.2 复方芒果苷改善模型小鼠气道高黏液分泌 |
4.3 复方芒果苷纠正模型小鼠氧化/抗氧化失衡状态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综述一 COPD古代文献研究 |
综述二 中医药临床治疗COPD的现代研究进展 |
综述三 COPD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综述四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钳式胸膜套管针在膈肌胸膜活检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膜活检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加减龙胆泻肝冲剂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鼻渊的认识 |
1.1 鼻渊的概念 |
1.2 释名与沿革 |
1.3 鼻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1.4 鼻渊的病因病机 |
1.5 鼻渊的中医治疗 |
2. 西医学对鼻窦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2.3 致病菌 |
2.4 病理 |
2.5 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剔除)标准 |
1.5 症状体征量化分级标准 |
1.6 终止试验的标准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药物来源及剂量 |
2.3 仪器来源 |
2.4 实验步骤 |
3. 观测项目及指标 |
4. 统计方法 |
5.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6. 观察结果与分析 |
7. 治疗后疗效比较 |
讨论与体会 |
1. 选题依据 |
2. 鼻渊宜从胆治 |
3. 方药解析 |
4. 加减龙胆泻肝冲剂的功效主治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附录 |
(6)不同肋间留置引流管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改进型一次性使用引流袋的安全性及实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腔积液的穿刺引流及引流装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治疗脓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治疗脓胸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脓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应用C型套管针辅助胸腔内置入细胃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应用C 型套管针辅助胸腔内置入细胃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一: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及临证思路分析 |
文献综述二:本研究涉及主要中药的古今文献述要 |
文献综述三:与慢性盆腔炎相关的西医学实验指标研究进展 |
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
前言 |
诊疗标准 |
临床资料 |
结果 |
疗效评定结果 |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积分变化 |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改善情况 |
治疗组综合疗效分析 |
治疗前后B 超改善情况比较 |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CA125含量变化 |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雌酮(黄体期)含量变化 |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黄体期)含量变化 |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NK 细胞活性变化 |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短寿命TS 细胞抑制率变化 |
安全性观察 |
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CPID 临床疗效小结 |
讨论 |
立论依据:CPID 湿热瘀结的病因病机分析 |
方药特点分析 |
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CPID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盆腔炎冲剂对CPID 各项研究性指标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塑料套管针排脓治疗脓胸2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不同胸腔引流管治疗脓胸的临床分析[J]. 彭积贵,陈辉,叶辉,何昌进. 西藏医药, 2018(01)
- [2]粗细胸管对原发自发性张力性气胸疗效的影响[D]. 杜文革. 苏州大学, 2014(04)
- [3]复方芒果苷对BLM联合LPS诱导的慢阻肺小鼠(气虚痰瘀型)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覃文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4]钳式胸膜套管针在膈肌胸膜活检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D]. 徐立婷.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5]加减龙胆泻肝冲剂治疗胆腑郁热型鼻渊的临床观察[D]. 杨正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6]不同肋间留置引流管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分析[D]. 刘公哲.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7]改进型一次性使用引流袋的安全性及实用性研究[D]. 王晓林.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
- [8]应用引流管侧释放套管针治疗脓胸的临床研究[D]. 曹永军.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9]应用C型套管针辅助胸腔内置入细胃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D]. 王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10]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论和临床研究[D]. 杨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