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市场主打分红保险(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宇[1](2021)在《A寿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个险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大力扶持,我国的保险行业正步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中国正在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保险行业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全新的挑战。中国的保险行业目前正处于从保险大国发展为保险强国时期,我国的保险市场竞争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以及保险经纪公司逐渐进入到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寿险市场中,寿险营销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A寿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营销现状的分析,总结出目前经营业务中存在的营销人员、产品以及渠道等问题,通过对目前保险市场宏观环境的分析以及SWOT分析法,分析出公司目前的存在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运用STP理论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以4P理论为指导,最后结合A寿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个险营销实践工作,提出了A寿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个险业务的STP策略,4P营销组合策略以及服务与品牌策略。
余思越[2](2020)在《寿险行业监管政策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寿险监管部门于2017年4月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监管文件明确要求:支持并鼓励保险公司大力发展人身保险产品,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进民生的人身保险产品。夯实保险产品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保险产品管理制度,强化保险公司产品管理的主体责任,规范保险公司产品开发管理行为,公平合理制定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从严做好产品监管,落实备案产品事后抽查机制,对问题产品强制退出,加大问题产品通报、处罚力度。探索建立人身保险业务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规范保险公司渠道、产品等业务经营行为。坚持去杠杆、去嵌套、去通道导向,从严监管保险资金投资各类金融产品,严禁投资基础资产不清、资金去向不清、风险状况不清等多层嵌套产品。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服务国家战略的引导政策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配套政策。在监管政策调整后,寿险行业难免水土不服。原本占据寿险市场主力的中短期存续产品无法达到文件要求被强制退市,文件推行的保障保险产品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还不是刚需,推广程度不高,市场产能无法达到文件的预期。随着寿险市场产能的弱化,营销人员收入大幅度缩水,加以文件中明确规范了保险公司渠道、产品等业务经营行为,营销人员的专业技能也遭到严峻考验,销售队伍则难以为继。中小型寿险企业过往主要销售中短期存续产品,并投资高风险的嵌套产品来快速扩张,文件发布后,中小型寿险企业自身产品无法达到文件要求而全面退市,投资本金一时也难以回转,负债严重,与大型寿险企业的差距逐步拉大。面对因为监管政策调整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自身情况,本文给我国监管部门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一是可以借鉴美国寿险行业的相关经验,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可以降低寿险行业的税负成本,从而寿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偿付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也有利于寿险行业转型升级和使保险回归保障本身,通过税收政策方面的推动力来改善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与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推广,达到监管部门要求保险回归保障的目的。二是建议监管部门完善保险法律法规,监管部门实施员工制及个人代理人制混合管理,提供给营销人员两个方向,让销售人员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做一个选择,可在保证绩优人员留存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员工制提供稳定的基本工资和社保的前提下留存住更多的销售人员,使销售队伍的流失问题从本质上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我国监管部门可参照日本的情况,介入行政指导,加大监管政策灵活处理的空间,并积极扶持中小型寿险公司,引导保险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并通过与多个行业展开深化沟通合作,从而提高整体金融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提升市场的多样性。三是我国监管部门也可依据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评估和量化评估评分,对不同规模的保险公司实施差别化监管,突出监管重点,并进一步缩小寿险市场的两极分化。
王潇珂[3](2019)在《银行系A保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保险业高速发展,各大银行为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相继控股保险公司,银行系保险公司应运而生。银行系保险公司借助关联银行强大的资源优势迅速崛起,给现有的保险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银保业务作为银行系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对银行系保险公司整体业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系保险公司作为我国保险业的新生代力量,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与其关联银行的银保业务合作仍处于较初级的合作阶段,银保业务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本论文通过搜集银行系A保险公司内部资料及相关数据,结合银行系保险公司的特点,对银行系A保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A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现存问题,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A公司具有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及威胁,从而提出与A公司目前银保业务营销现状相匹配的营销策略,希望能对A公司目前的银保业务营销所面临的问题有所帮助,同时也期待能够为我国银行系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提供参考。
郭艳辉[4](2019)在《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保险作为国家健康服务产业中的关键一环,在提升国民整体健康水平与健康保障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空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连既是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老工业基地城市,为把大连建成中国北方的保险中心,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支持金融机构落户大连,吸引国内外高端金融人才。截至2018年底,大连共有寿险公司23家,其中中国寿险公司19家,外资4家。大连保险业迈进国际竞争大环境之下,与外资保险机构同台竞技。本文以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为例,以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利用PEST分析法,对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市场营销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近年来产品也在不断升级,但仍不能满足保户的需求,保障需求可挖掘空间较大。应用STP理论,根据消费者的收入、年龄、投保需求对大连保险市场进行细分,选择目标市场。针对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营销策略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的营销策略选择。首先、需要明确产品定位,细分大连保险市场,为客户设计最优险种产品组合方案。其次、关注保障产品的开发,对于不同生命周期,进行顾客需求解析,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高质量的服务获得竞争主动权。在渠道策略上,巩固代理人渠道、拓展银行销售渠道、规范电话销售渠道、扩展互联网销售渠道。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多种渠道的广告促销策略。最后提出了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信息系统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网络平台保障。
吴鹏[5](2019)在《基于Hull-White模型分红年金保险的定价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中国保监会对分红型人身保险费率进行了改革放开了分红险的预定利率。在2017年平安寿险保费规模排名前五的保险产品中,分红年金保险位列第一,保费规模达397.34亿元。在2018和2019年各大寿险公司均将分红年金保险作为“开门红”的主打产品,由此来看分红年金险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产品。但是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处于低利率环境,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可能会出现无红利可分或保险公司亏钱分红的情况。如果能适当地将投资风险通过保费的形式转移给被保险人,保险公司就可以降低损失,有利于经营的稳定。本文从精算平衡原理的角度出发,在分红年金保险的定价过程中考虑了红利因素。首先在投资收益率为固定常数的假设下,进行了低、中、高三档的红利演示,并根据保险业经验生命表等假设利用分红年金保险的定价模型计算出不同分红水平的保险费。在计算红利和保费时,按照实际监管要求对法定责任准备金进行了修正,提高了定价结果的准确性。接着用Hull-White模型对分红年金险的定价模型进行了改进,利用国债收益率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出Hull-White模型相应参数,预测出未来国债收益。根据红利和保费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当保险公司的收益率低于演示利率甚至低于预定利率时,将分红因素考虑到定价过程中,虽然会提高保险费,但是通过保险公司对红利水平的调整,使红利给保单持有人带来的收益远高于增加的保费。
缪云乐[6](2019)在《前海人寿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市场经济快速的发展,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风险多发等问题,人们对于保险的需求逐渐提高,以寿命与身体健康为承保对象的人身险发展迅速。但是保险行业处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以万能险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前海人寿、恒大人寿、安邦人寿公司,在资本市场举牌多家上市公司,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该类保险公司的经营者将保险公司作为其融资平台,偏离保险内在保障性功能,以万能险为融资渠道,在很短的时间内筹集大量资金并投入资本市场,借此来获取高投资回报。这种保险公司的融资模式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强烈的负面冲击,同时也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与保险行业的声誉等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前海人寿为研究对象,由于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在经营前端销售保险产品,据此形成对保险消费者的或有负债。保险公司按照法律法规计提理赔或给付责任准备金,从而使保险公司成为典型的产品型负债融资企业。这种经营特性使保险业的产品销售、理赔或给付准备金的计提、保险资金运用、偿付能力等问题颇受关注,而作为前端的产品型融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是研究保险问题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对保险公司融资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阐释。其次,对前海人寿的经营状况、发展战略以及融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对前海人寿融资暴露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最后,笔者认为前海人寿应采取妥善的方法处置现有融资问题,摒弃过于激进的模式以及加大对法律的遵从等标本兼治的措施。更进一步,从本案例的研究结论出发,得出有关研究启示,并对此类以万能险为主进行融资的公司经营转型以及改进融资模式提出合理建议。
姚大锋[7](2019)在《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演变对中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交流频繁,有很多相近之处。韩国保险业在世界现代保险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1999年韩国保险业在全球已名列第七,其保险业的发达程度超越了其国民经济在全球的地位。韩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人身险客观规律、适合新兴经济体、契合东亚民众社会文化的人身险产品发展道路。韩国人身险产品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人身险行业进行认真研究借鉴。通过分析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演变的体系脉络、经验及教训等,可以找到在东亚国家人身险产品发展的普适性规律。本文通过分析韩国人身险行业发展的主要阶段与代表产品,理清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升级的历程及产品特点,并寻找产品创新升级与各个历史阶段主要经济和社会特征之间的关系,最终根据韩国人身险行业发展的历程,与中国当前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定位中国人身险行业所处的阶段及产品发展趋势。本文以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21世纪初期以后出现的很多新产品,包括终身保险、CI重疾险、医疗补偿型保险、简单核保型保险产品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韩国人身险产品在保险责任、定价方式、保障范围、销售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升级。通过对产品演变的分析,系统性总结分析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监管政策、社会变迁、市场需求等因素对韩国人身险产品演变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韩国人身险产品过去的分析和未来的预测,总结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吸取发展中的教训,得出人身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韩国人身险行业发展的经历,对中国人身险行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期进行定位,对中国人身险产品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作出预测,对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预判,并提出对策。本文对韩国人身险行业进行了宏观分析,重点考察了韩国人身险四个发展阶段。并对韩国人身险行业和美国、日本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本文也从产品角度出发,考察了韩国人身险四个阶段代表性产品的发展经历,总结了韩国人身险行业在保障型产品上的成功经验,分析了终身险、CI重疾险等代表性产品的创新过程及其成功的原因,深入研究了各类产品创新的突破口和创新路径。本文立足于韩国人身险行业已有成就,分析了利率波动、其它金融产品竞争、渠道变迁对行业的挑战,重点考察了韩国代理人、专属和非专属渠道的现状和改进办法,并分析终身险、年金险、医疗险和健康服务保险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中韩两国的人身险行业在税收政策、证券市场成熟度、市场开放程度、监管成熟度等四个方面有较大的不同。最终反映在产品上,韩国人身险产品类型之丰富远远超越中国,相形之下,中国保障产品功能单一,同质化严重。本文明确提出,中国的人身险行业和产品基本上处于韩国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保障性产品弱于储蓄型产品,渠道和代理人在快速扩张,市场开放尚未大范围开展,税收优惠政策刚刚开始试点,在利差、死差方面存在一些风险隐患,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很高,监管政策还在逐步完善中,行业标准和定价依据等正在建立和规范。通过这些事实考察和经验总结,本文旗帜鲜明的指出人身险行业从储蓄型产品到保障型产品的发展阶段、从固定利率产品到浮动利率产品的放开脉络,从趸交产品到期交产品的改进措施,从短期产品到长期产品的完善丰富、从单纯保险到保险+服务等的演变方向,强调了“保险姓保”,需要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定位。本文提出中国未来人身险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税延养老保险产品、终身寿险产品和重疾险产品。综合韩国的经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保险保障需求。本文最后对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演变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对中国的六点启示,对中国人身险产品风险防范提出政策建议,即处理好两个关系,恪守三个原则。也就是在宏观层面,应把防范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防范风险和促进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扩大开放与内部制度环境营商环境衔接的关系。在行业层面恪守回归保险本源的原则;结合保障需求进行大力度创新的原则;发挥金融科技领先优势创新保险服务的原则。也对税延保险产品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韩娟[8](2018)在《分红保险销售误导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保费规模全球排名由2010年的第六位升至2016年的第三位,约占全球市场10%的份额,保险产品日益丰富,业务结构有所优化,保险体系不断完善,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保险业发展面临不少挑战,保险业经过上一轮快速扩张后,进入转型调整期,未来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摆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片面认识,强化服务意识,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是保险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近年来,保险业在实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发生了很多违法违规行为,埋下了风险隐患,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中保险消费者反映最突出最强烈的就是保险公司及其销售人员的销售误导行为。通过中国保监会《保险消费投诉处理情况的通报》可以看出,销售误导行为从险种上看,分红保险最为突出,从销售渠道上看,银邮类保险兼业代理和个人保险代理渠道最为严重。本文主要针对银邮类保险兼业代理和个人保险代理两个代理销售渠道,对分红保险销售误导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根据保监会关于保险销售误导的相关规定和指引,结合分红保险的概念和特点,界定分红保险销售误导行为。其次,从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保险消费投诉处理部门接收的大量保险消费投诉举报件出发,结合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当前保险市场上分红保险销售误导的主要表现形式。再次,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从保险公司、个人保险代理人、银邮类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保险监管机关和保险行业协会多个行为主体出发,分析分红保险销售误导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最后,结合保险公司的经营、保险监管工作实际和保险行业协会的自律服务作用等,从完善公司经营管理、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查、构建信用体系、加强信息披露和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治理分红保险销售误导的措施。
郝虹蔷[9](2018)在《新监管要求下新华人寿四川分公司个人营销渠道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保险作为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社会金融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保险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导致我国保险行业乱象丛生。为了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国内保监局监管趋势愈发严格,以便能够更好地整治金融乱象,让保险业回归“保险姓保”的初衷。保监局在2017年密集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保险公司的产品规范、销售规范、风险防控、公司治理、法人治理、资金运用、理赔服务、队伍建设、现场监管、第三方平台监管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其中对于个人营销渠道部门而言,主要在产品设计方面、市场竞争方面、基础管理方面、队伍建设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旨在以新监管要求下新华人寿四川分公司个人营销渠道为研究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提炼出其行之有效的营销管理策略。为其他寿险分公司营销渠道充分理解监管政策的出发点,适应新的监管政策要求对以往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整改,找到思路和途径。为了达到研究目的,作者首先查阅了大量关于保险行业监管和营销渠道管理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熟悉并了解监管和营销渠道发展历程和研究动态,为本文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接着选取了作者所就职的新华人寿四川分公司个人营销渠道为案例对象,分析新监管要求主要在产品设计方面、市场竞争方面、基础管理方面、队伍建设方面会对公司个人营销渠道产生影响,致使公司渠道管理者必须采取措施来降低新监管要求带来的冲击,同时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作者随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学习到的监管知识和营销管理知识,并借助经典的SWOT分析、4P、4C工具提出了作者认为公司应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接着对公司个人营销渠道面对新监管要求而实际实施的管理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追踪。面对新的监管要求,新华人寿四川分公司个人营销渠道采用了新产品策略、产品销售策略、客户服务策略、战略合作策略、合规经营管理策略、自主经营管理策略、经营节奏管理策略、增员策略、培训策略、队伍建设策略等意图降低新监管要求带来的冲击,同时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最后通过理论分析的策略和公司实际采取的策略进行总结和比对,旨在通过实际策略来完善理论策略,同时通过理论策略对实际策略进行补充,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实际策略的建议。作者在得出结论的同时,推而广之,进一步提出新监管要求下寿险省级分公司个人营销渠道的管理策略。由于案例分析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在新监管要求下,寿险分公司个人营销渠道的营销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长期验证。同时作者发现分公司个人营销渠道实施的营销管理策略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虽然研究监管和研究保险营销渠道管理的文献资料不胜枚举。但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文献资料可谓屈指可数,并且大都仅停留在对案例的理论分析上,缺乏现实依据。本文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案例对象实际实施的管理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追踪。再将理论分析的策略和公司实际采取的策略进行总结和比对,提出较为全面的寿险公司个人营销渠道的管理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数据来自于保监会官网、四川保监局官网、以及新华人寿四川分公司内部数据,能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罗春艳[10](2016)在《“偿二代”下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寿险公司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流动性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寿险公司最重要的监管指标为偿付能力充足率,而充足的流动性是偿付能力充足的最有力证明。如果流动性不足,寿险公司不但有可能不得不低价变卖资产或承担高昂的融资成本,还有可能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导致客户的集中退保,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对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Q寿险公司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Q寿险公司在成立三年以来的财务状况和偿付能力状况,并对其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监管指标和现金流压力测试结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Q寿险公司在产品结构和投资理念上均与传统保险公司有较大的不同,它主要销售投资理财型保险产品,通过在银行保险渠道或网络销售渠道支付高额的手续费成本,快速做大保费规模,再在二级市场上高调进行资本运作,实现了投资收益的数倍增长。公司利润主要来自于利差收入,是典型的“资产驱动型”保险公司。Q寿险公司由于大量销售短期、高收益的投资理财型产品,而为了满足产品的高收益要求,在资本市场上匹配期限较长的另类投资,“短钱长投”导致了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短期产品的大量集中销售带来了集中满期给付的风险,而实际收益率不能满足预定收益率则可能引发集中退保风险。各种分析结果表明,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本文发现,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上还停留在量化指标的计算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和考核都存在着较大的缺失和不足。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架构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管理职能,缺乏对各投资账户在未来期间的现金流预测,在会计报告日存在公司整体的流动性过剩,而传统账户却流动性不足的风险。本文认为,Q寿险公司应该在“偿二代”的指引下,逐步调整产品销售策略和投资结构,分别改善负债端现金流和资产端现金流,同时加快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加大执行力度,建立考核机制,并制定流动性风险的应急计划,避免因为没有准备充足的应急预案而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采取和Q寿险公司相同或类似的企业发展战略的中小型寿险公司不在少数,因此,本文对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的研究具有一定普遍意义。本文认为,要实现对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的有效管理,应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量化的监管要求,与其他风险一起,纳入保险公司最重要、最核心的监管体系----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使其成为偿付能力管理的一部分,使寿险公司在实现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的同时,满足偿付能力监管要求,达到寿险公司稳健经营的目标。本文的结论对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2002市场主打分红保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市场主打分红保险(论文提纲范文)
(1)A寿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个险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个险业务 |
二、营销策略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STP理论 |
二、4P营销组合理论 |
三、SWOT分析法 |
四、PEST分析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A寿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个险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A寿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概况 |
第二节 A寿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个险营销现状 |
一、营销人员现状 |
二、营销产品现状 |
三、营销渠道现状 |
四、营销服务现状 |
第三节 A寿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个险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一、产品同质化严重 |
二、营销服务网点少 |
三、代理人综合素质良莠不齐 |
四、促销手段以及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寿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个险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一、政治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 |
一、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
二、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
第三节 A寿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会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寿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个险营销策略选择 |
第一节 STP策略 |
一、市场细分 |
二、目标市场选择 |
三、市场定位 |
第二节 4P营销组合策略 |
一、产品策略 |
二、价格策略 |
三、渠道策略 |
四、促销策略 |
第三节 服务与品牌宣传策略 |
一、服务策略 |
二、品牌宣传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寿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个险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第一节 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建设 |
一、组织部门建设 |
二、人力资源建设 |
第二节 建立人员考核机制 |
一、关键业绩指标(KPI)体系建设 |
二、关键行为标准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寿险行业监管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寿险与寿险体系的概念与含义 |
2.1.2 现行监管政策及其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利益理论与私人利益理论 |
2.2.2 有机社会论与机械社会论 |
第3章 我国寿险业监管制度的发展现状 |
3.1 我国寿险业监管政策主要内容 |
3.2 监管政策调整对寿险行业的正面成效 |
第4章 寿险公司监管政策运行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监管政策弱化寿险行业产能 |
4.2 监管政策调整导致销售队伍缩水 |
4.3 监管政策调整导致寿险市场两极分化 |
第5章 国外寿险行业监管政策的经验启示 |
5.1 日本寿险行业监管政策的经验启示 |
5.1.1 日本寿险监管制度的经验启示 |
5.1.2 日本寿险偿付能力监管的经验启示 |
5.2 英美寿险行业监管政策的经验启示 |
5.2.1 产品监管制度的经验启示 |
5.2.2 寿险行业差异化监管的经验启示 |
第6章 完善我国寿险行业监管的政策建议 |
6.1 完善我国寿险财税监管政策 |
6.2 突出监管重点,着力防范化解保险风险 |
6.3 修改完善保险法律法规 |
6.4 实施分类监管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银行系A保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1.5 研究创新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保险 |
2.2 银行保险 |
2.2.1 银行保险的概念 |
2.2.2 银行保险的模式 |
2.3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历程 |
2.3.1 探索阶段 |
2.3.2 蓬勃发展阶段 |
2.3.3 调整与转型阶段 |
2.3.4 规范发展阶段 |
2.4 我国银行系保险公司 |
2.5 营销组合 |
2.6 市场细分 |
2.7 服务营销 |
3 A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 |
3.1 A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架构 |
3.1.3 经营情况 |
3.2 A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现状 |
3.2.1 银保产品 |
3.2.2 保费占比 |
3.2.3 合作网点 |
3.2.4 营销团队 |
3.3 A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现存问题 |
3.3.1 产品同质严重 |
3.3.2 销售方式单一 |
3.3.3 团队专业度不足 |
3.3.4 客户服务有待创新 |
4 A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 |
4.1 A公司SWOT分析 |
4.1.1 具有的优势 |
4.1.2 存在的劣势 |
4.1.3 可把握的机会 |
4.1.4 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
4.2 A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 |
4.2.1 创新产品研发 |
4.2.2 丰富销售方式 |
4.2.3 打造专业化营销团队 |
4.2.4 提供差异化客户服务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保险营销理论 |
2.2 目标市场理论 |
2.2.1 市场细分 |
2.2.2 目标市场选择 |
2.2.3 市场定位 |
3 外部环境分析 |
3.1 人口环境 |
3.1.1 人口总量规模 |
3.1.2 人口的年龄结构 |
3.1.3 家庭的人口结构 |
3.2 经济环境 |
3.2.1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
3.2.2 储蓄与保险消费规模 |
3.3 技术环境 |
3.4 社会文化环境 |
3.5 政治法律环境 |
3.6 竞争环境 |
3.6.1 同行业的竞争 |
3.6.2 银行保险业务的竞争 |
3.6.3 互联网保险的竞争 |
3.6.4 小结 |
3.7 用户分析 |
3.8 小结 |
4 内部环境分析 |
4.1 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概况 |
4.2 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组织架构 |
4.3 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组织文化 |
4.4 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营销渠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4.1 公司产品策略问题 |
4.4.2 公司产品定价问题 |
4.4.3 公司渠道管理问题 |
4.4.4 公司促销策略问题 |
4.5 小结 |
5 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目标市场选择 |
5.1 市场细分 |
5.2 目标市场选择 |
5.3 市场定位 |
6 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营销策略制定 |
6.1 产品策略 |
6.1.1 优化产品组合策略 |
6.1.2 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策略 |
6.2 定价策略 |
6.2.1 产品差异化价格策略 |
6.3 渠道策略 |
6.3.1 巩固代理人渠道 |
6.3.2 拓展银行销售渠道 |
6.3.3 规范电话销售渠道 |
6.3.4 扩展互联网销售渠道 |
6.4 促销策略 |
6.4.1 广告促销策略 |
6.4.2 加大自媒体宣传力度 |
6.4.3 与医疗健康机构合作 |
6.5 品牌策略 |
7 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7.1 信息系统保障 |
7.2 网络平台保障 |
7.3 组织保障 |
7.4 人才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Hull-White模型分红年金保险的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0.4 主要的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分红年金保险的概述 |
1.1 分红年金保险的起源 |
1.1.1 分红保险的起源和发展 |
1.1.2 年金保险的起源和发展 |
1.2 分红年金保险的含义 |
1.3 红利的概述 |
1.3.1 红利的来源 |
1.3.2 红利的分配机制 |
1.4 资金运用配置 |
第二章 分红年金保险定价的概述 |
2.1 分红年金保险的定价模型 |
2.1.1 定价原理 |
2.1.2 产品设计思路 |
2.1.3 基础假设 |
2.1.4 定价模型 |
2.2 分红年金保险的特别储备 |
2.2.1 特别储备的概述 |
2.2.2 红利的计算方法 |
第三章 固定利率下分红年金保险的定价分析 |
3.1 固定利率下考虑分红因素的定价模拟 |
3.1.1 定价参数的假设 |
3.1.2 定价路径的模拟 |
3.1.3 红利演示 |
3.2 定价结果分析 |
第四章 Hull-White模型下分红年金保险的定价分析 |
4.1 随机利率模型的概述 |
4.1.1 均衡利率模型 |
4.1.2 无套利利率模型 |
4.1.3 均衡模型与无套利模型的比较 |
4.2 Hull-White模型下随机利率的模拟 |
4.2.1 随机利率模拟路径的设计思路 |
4.2.2 均值回复速度与利率波动率的估计 |
4.2.3 瞬时远期利率的估计 |
4.2.4 随机利率的数据模拟 |
4.3 Hull-White模型下考虑分红因素的定价模拟 |
4.3.1 定价参数的假设 |
4.3.2 定价路径的模拟 |
4.3.3 红利演示 |
4.4 定价结果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前海人寿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分析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框架安排 |
1.5 创新点 |
2 融资理论基础 |
2.1 现代融资理论 |
2.1.1 MM理论 |
2.1.2 米勒模型 |
2.1.3 权衡理论 |
2.2 融资优序理论 |
2.3 保险公司融资方式 |
2.3.1 内部融资 |
2.3.2 负债融资 |
2.3.3 权益融资 |
3 前海人寿经营状况与融资现状 |
3.1 我国人身险基本情况 |
3.1.1 行业回归保障本源,发挥社会民生保障功能 |
3.1.2 业务结构持续调整,转型成效初现 |
3.1.3 净利润大幅增长 |
3.2 前海人寿基本情况及经营战略 |
3.2.1 前海人寿基本情况 |
3.2.2 前海人寿经营战略 |
3.2.3 前海人寿年度审计报告意见情况 |
3.3 前海人寿融资现状 |
3.3.1 前海人寿内部融资情况 |
3.3.2 前海人寿负债融资情况 |
3.4 前海人寿融资存在的问题 |
3.4.1 万能险退保风险严重 |
3.4.2 融资渠道受阻 |
3.4.3 融资成本过高 |
3.5 前海人寿与同行业比较 |
4 前海人寿融资问题成因分析以及对策 |
4.1 前海人寿融资问题成因分析 |
4.1.1 保险监管政策有利于万能险发展 |
4.1.2 销售人员销售误导 |
4.1.3 前海人寿万能险业务超常规发展 |
4.2 前海人寿融资问题的解决对策 |
4.2.1 改变万能险产品结构 |
4.2.2 优化险资投资渠道 |
4.2.3 增加股权融资来降低融资成本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演变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有现实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基础理论 |
一、生命周期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保险经济学理论 |
第四节 研究主题围绕发展规律 |
一、提出影响行业发展指标和因素 |
二、分阶段研究行业发展与产品创新 |
三、论文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五节 探索人身险研究方法和体系 |
第二章 韩国人身险行业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韩国人身险行业整体发展稳健 |
一、规模稳定增长 |
二、产品结构日趋丰富 |
三、渠道结构逐步合理 |
四、开放助力公司发展 |
五、资金运用中证券占比高 |
第二节 行业监管高效严密 |
一、监管政策日趋精细化 |
二、辅助机构助推行业发展 |
第三节 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
一、第一阶段:1960 年以前初期阶段 |
二、第二阶段:1960 年-1984 年构建行业基础和近代化时期 |
三、第三阶段:1985 年-2000 年市场开放时期 |
四、第四阶段:2000 年以后创新发展时期 |
五、韩国人身险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四节 韩国人身险行业与美国和日本的比较 |
一、韩国与美国人身险的差异性 |
二、韩国与日本人身险相比并不逊色 |
第三章 韩国人身险产品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产品专业性较强 |
一、韩国人身险产品具备多项功能 |
二、产品设计和精算方法多次变革 |
三、产品审批制走向备案制 |
四、产品研发享有多项支持 |
第二节 第一阶段(1960 年以前):教育保险为代表 |
一、“牛保险”的失败 |
二、团体保险与利率风险 |
三、教育保险与教育热潮 |
第三节 第二阶段(1960 年-1984 年):短期储蓄保险兴起 |
一、收入增加与短期储蓄产品 |
二、从团体保险到个人保险 |
三、癌症险兴起 |
四、利率下调与退出型保险 |
第四节 第三阶段(1985 年-2000 年):退休年金 |
一、税收优惠与退休年金 |
二、高利率产品与流动性风险 |
第五节 第四阶段(2000 年以后):终身保险和CI重疾险 |
一、保险环境发生变化 |
二、财险的蚕食 |
三、终身险快速发展 |
四、CI重疾险的创新 |
五、医疗补偿型保险与标准化 |
六、老龄化与简单核保型保险 |
第四章 韩国人身险产品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产品发展面临众多挑战 |
一、利率波动带来的影响 |
二、来自其他金融产品的竞争 |
三、养老、健康、身故保障的不足 |
四、传统销售渠道受到冲击和销售人员的老化 |
第二节 产品发展方向是服务民众需求 |
一、终身保险及改革 |
二、年金保险与创新 |
三、打造医疗健康生态圈 |
四、健康服务 |
第五章 中国人身险产品发展与韩国的异同 |
第一节 中国人身险经历四大阶段 |
一、第一阶段(1982-1992 年):简单保险产品 |
二、第二阶段(1992-1999 年):高利率产品 |
三、第三阶段(1999-2013 年):理财产品 |
四、第四阶段(2013-2018 年):中短存续期产品 |
五、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
第二节 中韩人身险产品发展的异同点 |
一、中韩人身险行业发展因素存在三大共同点 |
二、中韩人身险产品发展有相似经历 |
三、四大因素造成发展差异 |
四、中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滞后 |
第六章 中国人身险产品发展的方向 |
第一节 从韩国经历看中国人身险产品发展阶段与趋势 |
一、认清人身险产品的发展阶段规律 |
二、定位中国人身险发展阶段和产品重心 |
三、引导未来中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方向 |
第二节 从韩国经历看中国人身险产品的问题与缺失 |
一、产品结构不合理 |
二、销售渠道发展不平衡 |
三、服务能力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
四、吸取韩国教训,守住风险底线 |
第三节 借鉴韩国经验大力发展税延保险产品 |
一、老龄化社会对税延保险的需求 |
二、税延保险的顶层设计和相关制度 |
三、税延保险试点工作和相关产品 |
四、税延保险对人身险行业的意义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演变的主要经验 |
一、韩国人身险产品的发展与韩国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
二、韩国人身险产品的发展与韩国民众的保险意识和市场意识相适应 |
三、韩国人身险产品的发展与韩国社会的进步相适应 |
四、韩国人身险产品的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相适应 |
五、韩国人身险产品的发展与公司内含价值的提升相适应 |
六、韩国人身险产品审核与消费者保护和公司财务稳健相适应 |
第二节 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
一、学习韩国监管方法与重大政策经验 |
二、吸取韩国金融监管教训 |
三、促进中国人身险产品创新 |
四、提升资金运用能力 |
五、关注消费者保护问题 |
六、坚持对外开放与制度环境建设 |
第三节 关于中国人身险产品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
一、在宏观中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
二、在行业发展中应恪守三个原则 |
第四节 关于税延保险产品发展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英文部分 |
二、韩文部分 |
三、中文部分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8)分红保险销售误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3章 分红保险销售误导内容概述 |
3.1 分红保险的概念 |
3.1.1 两全保险分红型 |
3.1.2 养老保险分红型 |
3.2 分红保险的特点 |
3.3 分红保险的发展现状 |
3.4 分红保险销售误导的概念 |
3.5 分红保险销售误导的现状 |
第4章 分红保险销售误导的表现形式-基于案例分析 |
4.1 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故意隐瞒与分红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事项 |
4.1.1 未就保险条款履行解释说明义务 |
4.1.2 未提供《产品说明书》 |
4.1.3 未提供《投保提示书》 |
4.1.4 未提供《红利通知书》 |
4.1.5 未提供《保险单签收回执》 |
4.2 夸大分红保险保单利益 |
4.3 混淆分红保险产品概念 |
4.4 代填写分红保险投保单、代签名、代签字 |
4.5 向不适合的客户销售分红保险产品 |
4.6 给予或者承诺给予分红保险投保人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
4.7 阻碍分红保险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
第5章 分红保险销售误导产生的原因 |
5.1 客观原因 |
5.1.1 分红保险产品同质化 |
5.1.2 分红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 |
5.1.3 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弊端 |
5.2 主观原因 |
5.2.1 保险公司 |
5.2.2 个人保险代理人 |
5.2.3 银邮类保险兼业代理机构 |
5.2.4 保险监管机关 |
5.2.5 保险行业协会 |
第6章 分红保险销售误导造成的危害 |
6.1 对保险公司的危害 |
6.1.1 分红保险销售误导容易引发保险公司大规模非正常退保危机 |
6.1.2 保险公司会因解决分红保险销售误导引发的退保纠纷付出高额经济代价 |
6.1.3 分红保险销售误导使保险公司面临声誉危机 |
6.2 对保险消费者的危害 |
6.2.1 分红保险销售误导使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
6.2.2 分红保险销售误导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
6.3 对保险代理人的危害 |
6.3.1 保险代理人的销售误导行为会造成客户资源的流失 |
6.3.2 保险代理人的销售误导行为会造成保险代理人之间的恶性竞争 |
6.4 对保险行业的危害 |
第7章 分红保险销售误导的治理 |
7.1 保险监管机关 |
7.1.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7.1.2 加大对分红保险销售误导行为的查处力度 |
7.1.3 积极推进保险业信用体系建设 |
7.1.4 加强保险业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监管 |
7.2 保险公司 |
7.2.1 转变保险公司经营理念 |
7.2.2 完善佣金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 |
7.2.3 加强对个人保险代理人的管理 |
7.3 保险行业协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新监管要求下新华人寿四川分公司个人营销渠道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外关于保险行业监管理论的研究 |
2.2 国内外关于寿险营销渠道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3 新监管要求对新华川分个险渠道现状的影响分析 |
3.1 公司背景简介 |
3.2 新监管要求带来的影响分析 |
3.2.1 产品设计方面的影响分析 |
3.2.2 市场竞争方面的影响分析 |
3.2.3 基础管理方面的影响分析 |
3.2.4 队伍建设方面的影响分析 |
4 新监管要求下新华川分个险渠道的理论管理策略 |
4.1 营销环境的SWOT分析 |
4.2 “4P”、“4C”理论及客户需求分析 |
4.3 理论发展策略 |
5 新监管要求下新华川分个险渠道的实际管理措施分析 |
5.1 产品设计方面的措施分析 |
5.2 市场竞争方面的措施分析 |
5.2.1 产品销售 |
5.2.2 客户服务 |
5.2.3 战略联盟 |
5.3 基础管理方面的措施分析 |
5.3.1 合规经营管理 |
5.3.2 自主经营管理 |
5.3.3 经营节奏管理 |
5.4 队伍建设方面的措施分析 |
5.4.1 增员质量 |
5.4.2 人员培训 |
5.4.3 队伍架构 |
6 新监管要求下新华川分个险渠道管理措施的效果分析与总结 |
6.1 管理措施实施的效果分析 |
6.1.1 产品方面的效果分析 |
6.1.2 市场竞争方面的效果分析 |
6.1.3 基础管理方面的效果分析 |
6.1.4 队伍建设方面的效果分析 |
6.2 理论措施与实际管理措施的对比总结及完善建议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偿二代”下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发现和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制度背景及文献回顾 |
2.1 流动性风险的定义 |
2.1.1 流动性风险的定义 |
2.1.2 可能引发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的重大事件 |
2.2 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 |
2.2.1 宏观因素 |
2.2.2 微观因素 |
2.3 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模式-纳入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
2.4 我国偿付能力管理的发展阶段 |
2.4.1 1995-2003 年------探索阶段 |
2.4.2 2003 -2007 年-“偿一代”初步搭建完成 |
2.4.3 2008 -2012 年-“偿一代”不断完善 |
2.4.4 2012 -2014 年-“偿二代”的建设阶段 |
2.5 “偿二代”的整体框架及特点 |
2.6 “偿二代”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求 |
2.6.1 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
2.6.2 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指标 |
2.6.3 现金流压力测试 |
2.6.4 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估和监管 |
2.7 文献回顾 |
第3章 我国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严峻形势 |
3.1 保险投资渠道多元化对资金运用能力形成挑战。 |
3.2 费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
3.3 高现金价值产品热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
3.4 集中满期给付和退保使现金流管理面临极大挑战 |
3.5 部分公司依靠财务再保手段维持偿付能力水平 |
第4章 Q寿险公司简介及与行业公司的对比分析 |
4.1 Q寿险公司简介 |
4.1.1 机构发展情况 |
4.1.2 总资产及净资产增长情况 |
4.1.3 保费规模及行业排名 |
4.1.4 保单质押贷款情况 |
4.1.5 投资资产及投资收益情况 |
4.1.6 偿付能力状况 |
4.2 Q寿险公司与同业公司的对比 |
4.2.1 经营情况与同期开业公司的对比 |
4.2.3 保费结构与同业公司的对比 |
4.2.4 投资结构与同业公司对比 |
第5章 Q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分析 |
5.1 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
5.1.1 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 |
5.1.2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及管理职责 |
5.2 Q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
5.2.1 日常资金管理模式 |
5.2.2 综合流动比率 |
5.2.3 流动性覆盖率 |
5.2.4 现金流压力测试 |
5.2.5 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评估 |
5.3 Q寿险公司流动性风险分析结论 |
5.3.1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架构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 |
5.3.2 缺乏对未来期间的各账户的现金流预测 |
5.3.3 在未来一段时间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
5.3.4 在报告日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
5.3.5 传统账户存在流动性不足风险 |
5.3.6 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
第6章 Q公司流动性风险改善措施 |
6.1 调整产品销售策略,改善负债端现金流 |
6.2 调整资产投资策略,改善资产端现金流 |
6.3 加快制度建设,加大制度的执行与考核力度 |
6.4 制定流动性风险的应急计划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建议 |
7.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2002市场主打分红保险(论文参考文献)
- [1]A寿险公司黑龙江分公司个险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李文宇.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2]寿险行业监管政策优化研究[D]. 余思越.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3]银行系A保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王潇珂. 河南大学, 2019(02)
- [4]平安保险大连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郭艳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基于Hull-White模型分红年金保险的定价研究[D]. 吴鹏. 厦门大学, 2019(08)
- [6]前海人寿融资问题研究[D]. 缪云乐.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7]韩国人身险产品发展演变对中国的启示[D]. 姚大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9(09)
- [8]分红保险销售误导问题研究[D]. 韩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9]新监管要求下新华人寿四川分公司个人营销渠道管理策略研究[D]. 郝虹蔷.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1)
- [10]“偿二代”下Q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 罗春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