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P方案联合中药治疗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谢凤玲[1](2021)在《自体CIK细胞联合CLAG-M方案在挽救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联合CLAG-M方案在挽救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AML)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该院2016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56例RR-AML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分别为CLAG-M方案治疗(对照组)、自体CIK细胞联合CLAG-M方案治疗(观察组),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早期肿瘤缓解率为71.43%均高于对照组的71.43%、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4.66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71%,低于对照组的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9,P<0.05);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1.06±1.66)个月、总生存期(OS)为(20.35±1.52)个月均长于对照组的(18.23±1.23)、(16.52±1.2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8、10.365,P<0.05)。结论经自体CIK细胞联合CLAG-M方案治疗,可有效改善RR-AML患者的临床病症,促使肿瘤尽早缓解,延长患者生存期,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赵欢[2](2020)在《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克隆性增殖异常分化的恶性细胞浸润骨髓、血液及其他组织为特点,是全球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成人白血病的20%。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生物靶向治疗是其主要手段,目前的化疗使将近80%的患者缓解期达到10年以上,随着复发现象的发生,最终治愈率约为25~40%[1]。骨髓移植及多药联合强化治疗方案的应用,ALL临床治愈率进一步提高,但仍有一些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是ALL复发和难治的重要因素[2-4]。因此发现逆转ALL多药耐药的药物对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复方浙贝颗粒是我科陈信义教授针对急性白血病“痰瘀互阻”基本病机拟定的针对白血病复发难治的中药复方,在前期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化疗可减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缓解率,并在基础研究中证实复方浙贝颗粒可以降低AML多药耐药相关耐药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化疗敏感性,对AL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验证复方浙贝颗粒是否在ALL的治疗中具有类似的机制,我们复制了小鼠ALL耐药模型,从药效学和逆转多药机制的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的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构建L1210/CDDP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从药效学和多药耐药机制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2.构建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从药效学探讨复方浙贝颗粒对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1.L1210/CDDP细胞经维持耐药培养,于小鼠右腋下注射细胞1×106个构建荷瘤ALL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该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2.应用real-time PCR方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Mdr-1基因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p-gp、GST、TopoⅡ、Bcl-2、Bax 表达的影响。3.构建L1210/CDDP尾静脉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1.注射细胞7天后成功复制L1210/CDDP模型,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干预后可减小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减轻瘤质量,增加抑瘤率,并延长生命时长。2.与模型组比较,CDDP 组 Mdr-1、p-gp、Topo Ⅱ、bax 表达升高,GST、Bcl-2 表达降低,(P<0.05)。与CDDP组比较,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中剂量联合组Mdr-1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中、高剂量联合组P-gp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TopoⅡ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剂量联合组GST表达升高,中、高剂量联合组GST表达降低;中剂量复方浙贝组Bcl-2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Bcl-2表达降低;中剂量联合组Bax表达升高(P<0.05)。3.尾静脉注射L1210/CDDP细胞21d后,随机抽取6只小鼠,取骨髓,作涂片,观察计算原始细胞比例在5~15%之间。外周血未见骨髓原始细胞外排,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生存期延长、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降低(P<0.05);与CDDP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升高(P<0.05)。结论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可延长L1210/CDDP荷瘤小鼠生存期,减小肿瘤质量、体积,增加肿瘤抑制率;对于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可延长小鼠生命期、降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保护血象,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即可以提高两种ALL耐药模型治疗效果并可通过Mdr-1、P-gp、GST、Bcl-2、Bax机制逆转L1210/CDDP多药耐药,增强化疗有效性。
李紫璇[3](202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WT1基因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AML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研究,探讨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WT1基因表达量及AML预后分层的关系,以期为AML的中医预后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方向。方法:按研究要求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AML患者,共计14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化疗,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及《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判定其疗效,根据四诊信息,确定中医证型,将患者分为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热毒炽盛证、毒瘀互结证、正虚邪实证5种证型。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除WT1基因的测定值外,收集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检测报告、基因突变检查,综合上述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预后的危险分层。整理以上数据,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探讨AML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WT1基因表达量及疾病预后分层的关系、预后的危险分层与WT1基因表达量的关系、AML各亚型(M1-M7,不包括M3)与WT1基因表达的关系。本研究中,所有病人WT1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由北京海斯特医学检验机构测定,利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样本中WT1基因的m RNA表达量,WT1的表达水平以WT1拷贝数与ABL拷贝数的比值乘以104表示,检出WT1拷贝即认为是阳性。结果:(1)144例患者均接受过化疗,包括化疗后缓解者59例,化疗后未缓解者39例,复发难治者46例;其中气血两虚证20例(缓解13例,未缓解5例,复发难治2例),气阴两虚证23例(缓解21例,未缓解2例);热毒炽盛证28例(未缓解7例,复发难治21例),毒瘀互结证患者8例(未缓解2例,复发难治6例);正虚邪实证65例(缓解25例,未缓解23例,复发难治17例),其中虚实相间证的患者数最多,而仅表现为虚证(气血两虚证或气阴两虚证)或实证(热毒炽盛证或毒瘀互结证)的患者数相对较少。(2)统计144例AML患者,男性患者64例,占44.4%,女性患者80例,占55.6%,男:女=4:5。对各组中医证型的性别进行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研究认为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性别无相关性。(3)144例AML患者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9岁,中位年龄用M±Q标示为56±11岁,将全部患者按年龄段分为三组:18岁-39岁(20例),40岁-59岁(66例),≥60岁(58例),统计各年龄组患者WT1基因表达量,发现AML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相关(P<0.05)。在18-39岁患者中,气阴两虚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气血两虚证与正虚邪实证比例相当;在40-59岁患者中,正虚邪实证例数最多,占总数50%,其次为热毒炽盛证,为22.7%,气血两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相当,毒瘀互结证例数最少;在≥60岁患者中,正虚邪实证比例最高,为44.8%,热毒炽盛证次之,其余三证例数相当。(4)分析各年龄组患者WT1基因的表达情况,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各年龄阶段与WT1基因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将各年龄组两两比较,18-39岁组与40-59岁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0-59岁患者WT1基因中位表达量高于18-39岁患者;18-39岁与≥60岁患者相比较,≥60岁组患者中位表达水平较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59岁与≥60岁组相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AML各亚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关系中,经统计分析,WT1表达水平在AML亚型中分布不同(P<0.05)。将AML各亚型进行两两比较,仅M1与M5、M2与M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5患者WT1表达水平高于M1组与M2组,而在其余各组的两两比较中,在本次研究中均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统计各危险分层组中WT1基因表达量,WT1基因表达水平与疾病危险分层有关(P<0.05)。高危组WT1基因表达量高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的WT1表达水平亦高于低危组(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WT1基因在高危组及中危组中表达水平较高,而在低危组中表达水平相对较低。AML不同危险分层提示不同的预后,因此,WT1基因表达水平高者预后较差,而表达量低者预后相对较好。(7)在AML的疾病预后分层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中,气血两虚证与气阴两虚证的低危患者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85.0%、82.6%,中危组与高危组患者数极少;在热毒炽盛证与毒瘀互结证中高危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0.7%、62.5%;在正虚邪实证中,中危组患者例数最多,所占比例为40.0%。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得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ML患者5种中医证型与疾病危险分层相关。(8)统计5个中医证型组WT1基因的m RNA表达量,5组WT1基因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中医证型分布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相关。进一步进行5组中医证型非参数检验后的两两比较,发现热毒炽盛证及毒瘀互结证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正虚邪实证,而气血两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最低。结论:AML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性别无相关性,与患者年龄、AML亚型、WT1表达水平及AML危险分层相关,老年患者WT1基因表达量高,M5患者WT1表达水平高于M1组与M2组;WT1基因表达量与AML危险分层也表现出相关性,而疾病危险分层往往提示着不同的预后结果,因此AML中医证型及WT1表达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着预后,其中,热毒炽盛证、毒瘀互结证预后差,WT1表达水平高者预后差;本研究对AML中医辨证治疗的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吴娜,邹亮,周英[4](2019)在《吡柔比星、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联合治疗复发与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吡柔比星(THP)、长春新碱(VCR)、环磷酰胺(CTX)、泼尼松(Pred)联合治疗复发与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32例复发与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15例患者采取TVLP方案治疗,观察组17例患者给予TCVP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的总缓解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缓解率(70.59%,12/17)高于对照组(53.33%,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发应发生率(29.41%,5/17)低于对照组(33.33%,5/15),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因毒副作用而终止治疗病例。结论对复发与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取THP、VCR、CTX、Pred联合治疗能促进疾病缓解,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且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广泛推广。
杨媛[5](2019)在《120例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预后相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恶性血液病,白血病细胞因增殖能力增强、分化及凋亡障碍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原始、幼稚阶段[1]。以往国内AML的诊断分型采用FAB分型,根据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特点分为M1-M7共7种亚型[2]。随着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基因检测等技术的发展,目前临床上诊断AML采用MICM分型,从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合考虑,使AML的诊断分型更精确、科学,并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预后危险分层已经是目前国内外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选择及评估预后的重要依据,但是现有的预后分层体系仍无法对该类患者进行精准的预后评估[3]。因此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疗效预后的因素仍有必要,据此设计本次研究课题,旨在为AML分层诊治循证医学提供更多依据。目的回顾性研究我院2015年5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初诊非M3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基因突变的特征,并进行首次诱导化疗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材料与方法收集并筛选出2015年5月-2018年12月期间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20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非M3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初诊体征、入院首次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分子遗传学(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FAB分型、乳酸脱氢酶、外周血原始细胞比率、胸部CT、腹部CT或彩超等资料,再收集患者治疗方案,并对预后情况进行随访。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Graphpad prism8软件进行图形绘制。结果1、发病年龄、性别、FAB分型、初诊体征:120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5岁;男女比例1.22:1;FAB分型构成为:M2 58例,M5 22例,M4 18例,M1 18例,M6 2例,M7 2例;39.2%患者存在肺部感染,14.2%有淋巴结肿大,35.0%有肝和(或)脾肿大。2、初诊血常规中位值:初诊时中位WBC 19.65×109/L,HGB 74g/L,PLT34×109/L,LDH 412.7U/L,外周血原始细胞比率0.50,骨髓原始细胞比率0.650;高白细胞者15例;重度贫血34例,血小板严重减少31例。3、免疫表型:本组非M3型AML中,髓系抗原表达:CD13>CD117>CD33>CD64>MPO>CD15>CD11b>CD14;幼稚细胞抗原表达:HLA-DR>CD34;淋系抗原表达:CD56>CD7>CD19。4、染色体核型:异常核型检出率46.67%,非复杂异常核型中t(8;21)(q22;q22)伴或不伴其他异常共16例,单纯+8异常5例,inv(16)异常3例,del(11)(q23)、-7/del(7)、del(5)(q22)、inv(9)(p12q13)、t(8;12;21)(q22;p13;q22)、t(9;21)(p22;q23)异常各1例,其他核型13例。核型预后危险度分级:良好组20例(16.7%),中等组84例(70%),不良组16例(13.3%)。按异常类型分为:结构异常26例(21.7%),数量异常10例(8.3%),数量及结构异常20例(16.7%)。5、112例融合基因检测情况:阳性者43例(38.39%),常见融合基因为:AML1-ET0基因18例(16.07%);CBFβ-MYH11基因7例(6.25%)。6、97例基因突变情况:突变率:NPM1 27.45%,FLT3-ITD 14.29%,FLT3-TKD 0%,C-Kit 7.32%,CEBPA单突变11.63%、双突变11.63%,DNMT3A突变18.18%,TP53 0%,RUNX1 8.33%。7、首次诱导化疗疗效:CR 54例(45%),CRi 12例(10%),PR13例(10.83%),NR 41例(34.17%);首次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CR1%)55%。8、疗效单因素分析显示:LDH(U/L)、骨髓原始细胞比率、淋巴结是否肿大、PLT是否大于20(109/L)、是否含CAG方案与CR1%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PLT小于20×109/L者首次诱导化疗CR1%低。9、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以60岁为界)、骨髓原始细胞比率(以0.75为界)、PLT(以20×109/L为界)、首次诱导化疗CR1与未CR1可能影响预后;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60岁、首次诱导化疗未达CR1者平均OS短,预后差。结论1、初诊PLT小于20×109/L者首次诱导化疗CR1%低;发病年龄≥60岁、首次诱导化疗未达CR1者平均OS短,预后差。2、急性髓系白血病具有独特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可影响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因素众多且复杂,初诊时应进行合理、精确的危险度分层诊断,再结合患者血常规、年龄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治疗,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张坤[6](2018)在《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对白血病模型化疗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小鼠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进行干预,明晰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对髓系白血病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1.探索白血病病情进展与Wip1、野生型p53表达的相关性。采集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初诊/敏感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健康成年人3-5ml外周血,提取中性粒细胞、单个核细胞的总RNA,应用定时定量PCR检测Wip1、野生型p53表达量,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53热点突变情况。2.尾静脉接种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应用4-5周龄雌性SCID beige小鼠,2GyX射线预处理后,经尾静脉接种不同浓度的HL60、HL60/ADR细胞悬液。通过观察一般情况,照射前、造模第10、18、28天全血细胞分析、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外周血CD33阳性细胞比例、骨髓形态学检查和组织切片病理检查鉴定模型。3.浙贝黄芩汤联合阿霉素体内干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比化疗敏感株与耐药株的疗效差异,明晰Wip1、P53的表达与疗效的相关性。将上述课题组构建HL60白血病模型,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浙贝黄芩汤灌胃(中药)组、阿霉素腹腔注射(化疗)组、浙贝黄芩汤灌胃+阿霉素腹腔注射(中药+化疗)组。模型组灌胃等量蒸馏水;中药组灌胃浙贝黄芩汤(7.58g/d/kg)每天一次,化疗组腹腔注射盐酸阿柔比星(1mg/kg)隔日一次,中药+化疗组应用浙贝黄芩汤联合盐酸多柔比星进行干预,周期14天。HL60/ADR白血病模型分组及给药处理方式均同上。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生存状态,于给药第15天或濒死前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各项指标检查,对比HL60白血病模型及HL60/ADR白血病模型各项指标及疗效的差异,包括全血细胞分析、外周血CD33阳性细胞比例、骨髓白血病细胞比值、脾脏重量、组织切片病理检查、Wip1及P53的表达情况,评价浙贝黄芩汤调控Wip1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白血病病情进展者,Wip1表达升高,野生型p53表达降低。白血病发病不同阶段Wip1的表达情况。共采集25例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复发/难治组)外周血、10例初诊或化疗敏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初诊/缓解组)、7例健康成年人(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如下(正态分布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①Wip1mRNA:正常对照组、初诊/缓解组、复发/难治组中性粒细胞 Wip1mRNA 相对β-actin 的表达量分别为 0.0021(0.0016,0.0116)、0.0109(0.0050,0.0207)、0.0092(0.0037,0.0278),单个核细胞 Wip1mRNA 相对 β-actin 的表达量分别为 0.0024±0.0011、0.0080±0.0063、0.0042(0.0024,0.0100);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Wip1表达升高。②野生型p53mRNA:正常对照组、初诊/缓解组、复发/难治组单个核细胞p53mRNA相对β-actin的表达量分别为0.0056(0.0022,0.0063)、0.0060(0.0041,0.0359)、0.0018(0.0008,0.0045);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野生型p53mRNA表达下降。③检测了 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p53热点突变,突变率为25%,分别位于6、7外显子,p53突变患者预后差。2.尾静脉接种成功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各模型组于接种细胞7-10天,出现竖毛、萎靡少动、脊背弓起、步态不稳、偏侧或转圈,接种HL60、HL60/ADR细胞悬液高浓度(1×107个/只)发病进展更快,通过比较全血细胞分析、外周血CD33阳性细胞比例、组织病理检查鉴定动物模型,而骨髓形态学检查因随实验进程,小鼠疾病进入终末期,极度消瘦,生存状态极差,处死取材时未能吹出骨髓细胞,未能得到有效制片获得实验数据。根据其余相关检测结果显示:接种浓度为1×107个/只的HL60、HL60/ADR两模型组白血病浸润更明显,可满足下一步实验需求。3.浙贝黄芩汤可减轻白血病模型肿瘤负荷、增强化疗敏感性、部分逆转耐药,与降低Wip1的表达有关。HL60、HL60/ADR模型均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化疗组、中药+化疗组,每组6只。①生存期(天):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17.83±6.88、20.00±6.23、22.00±4.43、23.00±2.00;HL60/ADR 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20.83±5.00、21.33±4.55、23.17±2.04、24.00±0.00,单用浙贝黄芩汤即可延长生存期,中药联合化疗生存期最长。②给药第15天小鼠体重(g):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9.80±2.60、10.24± 1.59、11.03±1.31、11.62±1.96;HL60/ADR 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 1 0.94±0.92、11.67±2.03、13.52±1.65、15.56±0.87,仅HL60/ADR中药+化疗组的体重较造模时(13.16±1.04g)增加,其余组均较造模前下降,说明耐药白血病模型应用化疗时联合中药可改善恶病质状态。③给药第1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9/L):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3.36±1.08、1.39±0.39、0.45±0.24、0.45±0.23,化疗、中药+化疗组较其余两组明显下降。HL60/ADR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0.96±0.40、1.24± 1.04、0.66±0.44、0.81±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给药第15天外周血CD33阳性细胞比例(%):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55.21±7.29、39.24±2.94、31.49±2.36、25.52±0.81。浙贝黄芩汤具有减轻白血病负荷、化疗增敏的作用。HL60/ADR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77.42±0.73、75.65±0.18、72.74±1.18、67.03±3.83,耐药株 HL60/ADR 各实验组化疗耐药,浙贝黄芩汤联合化疗可部分逆转耐药。⑤脾脏重量(g):脾脏为髓外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主要场所,通过观察脾脏的重量可反映体内白血病负荷。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0.1637±0.0359、0.1132±0.0075、0.0662±0.0152、0.0854±0.0008,HL60/ADR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0.1768±0.0226、0.1765±0.0191、0.0828±0.0074、0.0968±0.0052,耐药株各组脾脏重量明显高于敏感株,中药联合化疗可减轻白血病模型脾脏肿瘤负荷。⑥脾脏病理切片HE染色:HL60模型组小鼠脾脏镜下可见,脾脏正常组织结构被完全破坏,弥漫性白血病细胞浸润灶,中药联合化疗能明显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HL60/ADR模型组脾脏正常结构亦完全破坏,镜下白血病细胞弥漫浸润,且耐药株各组小鼠脾脏浸润灶均明显多于敏感株相应组别。⑦Wip1mRNA相对表达量:HL60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1.3733±0.4347、0.4525±0.2298、0.4700±0.3220、0.1825±0.1410;HL60/ADR模型、中药、化疗、中药+化疗组分别为:0.8166±0.6886、0.7193±0.3412、0.1061±0.1074、0.1011 ±0.0976。随着白血病病情的控制,Wip1表达量减低,中药联合化疗可进一步下调Wip1表达。结论浙贝黄芩汤可通过下调Wip1减轻白血病负荷、增强化疗敏感性、部分逆转白血病耐药,白血病病情进展与Wip1表达升高相关。
韩旗[7](2018)在《RAG1,RAG2,AICDA表达在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AG1,RAG2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目的: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1,RAG1)编码的蛋白RAG1和重组激活基因2(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2,RAG2)编码的蛋白RAG2对淋巴细胞的正常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实现起重要作用,其功能紊乱可能导致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本研究探讨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中RAG1,RAG2基因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检测126例成人B-ALL患者RAG1,RAG2表达水平,其中初发患者104例,复发患者22例。分析RAG1,RAG2表达在B-ALL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以及疾病初发与复发时可能存在的差异。探讨RAG1,RAG2表达水平与IKZF1缺失可能存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分析RAG1,RAG2表达水平与实验室和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检测各计量资料之间的差异,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检测各计数资料之间的差异,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初发、复发成人B-ALL患者RAG1,RAG2基因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6例初发与复发成对标本分析显示,RAG1,RAG2基因表达量在疾病复发时显着高于疾病初发时。IKZF1基因外显子3-6缺失的异构体Ikaros isoform 6(Ik6)阳性患者RAG1,RAG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Ik6阴性患者。RAG1高表达组患者LDH水平大于1000U/L的比例显着高于低表达组患者。RAG1,RAG2同时高表达的患者细胞因子受体样因子2(cytokine receptor-like factor 2,CRLF2)突变比例显着高于非同时高表达的患者,且突变类型多与疾病早期复发,预后不良有关。结论:RAG1,RAG2基因表达上调在成人B-ALL发生发展尤其是复发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上调与IKZF1基因缺失和CRLF2突变相关。动态监测RAG1,RAG2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会为临床预测成人B-ALL患者疾病进展提供帮助。第二部分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ICDA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活化诱导胞嘧啶脱氨酶(activation 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AICDA)编码的AICDA蛋白在人体免疫系统抗体类别转换重组(class switch recombination,CSR)以及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SHM)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CSR和SHM保证了免疫系统抗体的多样性以及对抗原的高亲和力。AICDA错误的发挥功能将导致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本研究重点探讨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中AICDA基因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检测126例成人B-ALL患者AICDA表达水平,其中初发患者104例,复发患者22例。分析AICDA表达在B-ALL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以及疾病初发与复发时可能存在的差异。探讨AICDA表达水平与IKZF1缺失和染色体易位可能存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分析AICDA表达水平与实验室和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检测各计量资料之间的差异,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检测各计数资料之间的差异,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初发成人B-ALL患者AICDA基因表达量显着低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例初发与复发成对标本分析显示,AICDA表达量在疾病复发时显着高于疾病初发时。IKZF1基因外显子3-6缺失的异构体Ikaros isoform 6(Ik6)阳性患者AICDA表达量与Ik6阴性患者之间未见明显差异。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Ph)阴性患者中,AICDA高表达组患者染色体易位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患者。结论:AICDA在初发成人B-ALL患者中呈低表达,其表达的上调可能在疾病复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ICDA高表达可能与Ph阴性成人B-ALL患者染色体易位的发生有重要关系。
卜声镝,陈江明,蔡宁,李金燕,黄兰[8](2018)在《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具有较大的威胁。在临床上,虽然治疗此类疾病的手段较多,但总体效果均不够理想。为了实现该病的更好治疗,本文介绍了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阐述了目前常用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而对其治疗进展进行了研究。
王珺,陈信义,董青,倪磊[9](2013)在《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对其诊疗研究势在必行。目前其主要治疗仍以造血干细胞移植、分子靶向治疗、新药开发及新的化疗方案等方法为主。难治性白血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肝脾淋巴结肿大。中医对其研究根据其脏腑亏损,引起患者全身衰弱,直致死亡的特点,属中医辨证"虚劳"的范畴。同时,根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又归属于不同证型。
黄山[10](2011)在《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化疗反应差,诱导缓解率低,病死率高是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主要特点。目前,轮换化疗方案与加大化疗药物剂量为治疗难治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但临床上仍只有30%-45%的缓解率。除此之外,难治性白血病尚存在持续缓解时间短,易复发,生存期短等问题。因此,在提高难治性白血病患者缓解率同时,延长其持续缓解时间以及降低其死亡率,也具有重要意义。本临床研究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临床应用研究》的部分内容。研究目的:观察以“复方浙贝颗粒”为主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持续缓解时间、中位生存时间,以及患者复发率、死亡率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方法:依据科技部关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要求与GCP规范,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协作的临床试验原则,在围化疗期对238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实施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与西医标准化疗方案联合应用,并对一个标准化疗疗程结束后取得完全缓解的受试者开始随访,了解其持续缓解时间、生存时间,复发率及死亡率等情况。进入统计病例共41例,其中浙贝组20例,对照组21例。研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①浙贝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分别为172天、115天;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3天、201天,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浙贝组在持续缓解时间及生存期上更有优势。②浙贝组在3个月内、6个月内、1年内以及总复发率分别为30%、50%、70%、90%,均低于对照组的42%、76%、90.48%、90.48%,无统计学意义(P>0.05)。浙贝组有降低复发率的趋势。③浙贝组的死亡率为80%,与对照组的85.71%相比,低了5.7个百分点,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浙贝组有降低死亡率的趋势。与国外文献比较:浙贝组的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及中位生存时间与近几年国外相关文献比较,均有一定优势。结论:复方浙贝颗粒具有延长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持续缓解时间,提高患者生存时间,降低患者复发率以及死亡率等趋势。
二、VP方案联合中药治疗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P方案联合中药治疗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自体CIK细胞联合CLAG-M方案在挽救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早期肿瘤缓解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2.3 两组患者PFS、OS比较 |
3 讨论 |
(2)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1. ABC转运体 |
2. 细胞质/核内蛋白 |
3. 细胞凋亡与耐药 |
4 癌相关基因 |
5 其他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诊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临床研究 |
3 基础研究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抑制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3)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WT1基因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西医学诊断标准 |
1.4 中医学辨证分型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2 研究步骤 |
2.1 病例收集 |
2.2 资料分析 |
2.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及关系 |
3 中医证型的年龄分布及关系 |
4 AML患者年龄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5 AML各亚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6 AML危险分层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7 AML中医证型与疾病危险分层的关系 |
8 AML中医证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讨论 |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 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4 AML患者各年龄段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5 AML各亚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6 AML危险分层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7 AML中医证型与疾病危险分层的关系 |
8 AML中医证型与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西医诊疗进展 |
1 西医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WT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
1 WT1基因在AML中的表达 |
2 WT1基因对AML的预后影响 |
3 WT1基因在AML诊疗中的应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吡柔比星、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联合治疗复发与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1.5 疗效评估: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发应比较: |
3 讨论 |
(5)120例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预后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骨髓细胞形态学 |
2.2.2 流式免疫分型 |
2.2.3 染色体核型 |
2.2.4 融合基因 |
2.2.5 基因突变 |
2.2.6 治疗方法 |
2.2.7 疗效评价标准 |
2.2.8 治疗结果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特点 |
3.1.1 基线资料 |
3.1.2 免疫表型 |
3.1.3 染色体核型 |
3.1.4 融合基因 |
3.1.5 基因突变 |
3.2 首次诱导化疗疗效 |
3.3 影响首次诱导化疗疗效的因素分析 |
3.3.1 首次诱导化疗疗效单因素分析 |
3.3.2 首次诱导化疗疗效多因素分析 |
3.4 总体预后 |
3.5 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
3.5.1 预后单因素分析 |
3.5.2 预后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免疫表型 |
4.2 染色体核型 |
4.3 融合基因 |
4.4 基因突变 |
4.5 化疗方案与首次诱导化疗疗效 |
4.6 临床基线资料 |
4.7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对白血病模型化疗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逆转白血病耐药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Wip1生理与病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思路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Wip1调控野生型p53的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进程相关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5 结论 |
6 讨论 |
实验二 尾静脉注射HL60、HL60/ADR建立小鼠白血病模型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实验三 浙贝黄芩汤调控Wip1对白血病模型化疗效果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绩 |
(7)RAG1,RAG2,AICDA表达在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AG1,RAG2 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耗材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研究对象 |
2.4 单个核细胞提取 |
2.5 细胞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制备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7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8 生存和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成人B-ALL患者RAG1,RAG2 基因表达与正常对照比较 |
3.2 初发与复发患者之间RAG1,RAG2 基因表达比较 |
3.3 RAG1,RAG2 基因表达与IKZF1 缺失的相关性 |
3.4 RAG1,RAG2 基因表达与其他实验室及临床参数的相关性 |
3.5 RAG1,RAG2 基因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 |
3.6 RAG1,RAG2 基因共表达情况及与实验室和临床参数的相关性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ICDA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耗材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研究对象 |
2.4 单个核细胞提取 |
2.5 细胞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制备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7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8 生存和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成人B-ALL患者AICDA基因表达与正常对照比较 |
3.2 初发与复发患者之间AICDA基因表达比较 |
3.3 AICDA基因表达与IKZF1 缺失的相关性 |
3.4 AICDA基因表达与其他实验室及临床参数的相关性 |
3.5 AICDA基因表达与染色体易位的相关性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
2 危险度分级 |
3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
4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
4.1 改变化疗方案 |
4.2 使用耐药逆转剂 |
4.3 采取靶向治疗措施 |
4.4 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
5 结语 |
(9)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
1.1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发病机制 |
1.2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
1.2.1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
1.2.2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
1.3 AML的治疗 |
1.3.1 AML的治疗原则 |
1.3.2 化疗方案的调整 |
1.3.3 分子靶向治疗 |
1.3.4 干细胞移植治疗 |
1.3.5 基因治疗 |
2 中医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诊疗的研究进展 |
2.1 中医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相关论述 |
2.2 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辨证论治 |
2.3.1 单用中药的辨证论治 |
2.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4 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的不良反应 |
3 展望 |
(10)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英汉对照 |
上篇: 综述文献 |
综述一 难治性白血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难治性白血病西医化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下篇: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案 |
诊疗标准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VP方案联合中药治疗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体CIK细胞联合CLAG-M方案在挽救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 谢凤玲. 世界复合医学, 2021(05)
- [2]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D]. 赵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WT1基因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D]. 李紫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吡柔比星、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联合治疗复发与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分析[J]. 吴娜,邹亮,周英. 临床医学, 2019(09)
- [5]120例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预后相关分析[D]. 杨媛. 南昌大学, 2019(01)
- [6]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对白血病模型化疗效果的影响[D]. 张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RAG1,RAG2,AICDA表达在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特征研究[D]. 韩旗.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8]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 卜声镝,陈江明,蔡宁,李金燕,黄兰. 中外医学研究, 2018(12)
- [9]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J]. 王珺,陈信义,董青,倪磊. 世界中医药, 2013(08)
- [10]复方浙贝颗粒改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的临床观察[D]. 黄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标签:白血病论文; 基因表达论文;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论文; 急性髓性白血病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