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复合饵料生产质量控制

鱼复合饵料生产质量控制

一、鱼类配合饵料生产中的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穆迎春,徐锦华,任源远,韩刚,崔国辉[1](2021)在《重点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总论》文中研究说明为进一步掌握中国重点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现状,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本研究针对近十年生产和出口贸易量较大、产业化程度高、影响范围广的重点品种和部分消费者敏感度较高的水产品,包括大宗淡水鱼、海水鱼、特色淡水鱼、虾蟹类、贝类及藻类等6大类重点品种,排查环节涵盖水产苗种、渔用药物、渔用饲料、水产养殖环境、生物毒素、生物危害和流通运输等。通过对重点养殖水产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及其危害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总体而言,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了稳定向好的势头,食用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6):52-60]

林怡辰[2](2021)在《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人类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但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海环境受到污染,海产品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重金属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全国多地已经出现多种海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重金属可以在水环境中稳定存在,继而在生物体内富集,其污染具有高毒性、环境持久性、隐蔽性、生物蓄积性等特征,被认为是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本论文旨在研究海产品中重金属的分布、富集、健康风险及在食物链中传递行为与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综合调查-因素分析-机制探索”三个步骤进行。首先,通过洲际尺度的多种类(双壳类、甲壳类、鱼类)海产品中8种常见重金属(Cu、Pb、Zn、Cd、Cr、Hg、As和Ni)综合调研分析全国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预测宏观政策的实施对海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效果。其次,选取代表性双壳类和鱼类作为实验生物,探究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的环境因素、物种因素的作用原理和贝类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最后,从食物链传递和重金属可脱除形态角度探究不同重金属在海产品中的污染特征和富集规律,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和海产品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全国范围内大尺度且多种类的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产品重金属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和种间差异,重金属浓度排序为双壳类>甲壳类>鱼类,其中,双壳类中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最严重,鱼类中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养殖鱼类。我国沿海人群重金属平均每日估计摄入量均小于联合国农粮组织设定的每日最大摄入量阈值,且超过97%的海产品中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低于限制值,说明通常情况下消费者适量摄入海产品不会引起健康风险,但部分海产品存在较高潜在食用健康风险。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铅同位素的重金属源解析表明,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化石能源(煤炭燃烧和汽车尾气)、海水和冶金粉尘。利用海岸带水-食品-能源系统综合分析表明,宏观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海产品质量。(2)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野生鱼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养殖鱼的结果,采集养殖和野生状态的同种鱼类样品的进一步对比证实。结果表明对于大小体重相似的同种鱼类,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显着高于养殖鱼。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同种鱼类的野生样品肌肉中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大于养殖鱼,表明野生状态下的鱼营养级层次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和野生鱼样品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值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故证明鱼类体内重金属污染水平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关系极大。因此,养殖环境和自然生境中鱼类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受到营养级、食性和生长速率的影响,在近海环境污染的背景下,人工可控条件下的工厂化养殖是控制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手段。(3)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扇贝重金属污染状况严重的结论,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证实。对黄渤海常见的3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表明,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样品Cd超标率为96%。扇贝重金属浓度种间差异较大,栉孔扇贝较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更易积累重金属。不同组织由于生理特征和功能的不同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消化腺>鳃>闭壳肌,消化腺是其主要重金属储存器官。空间区域对比发现,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渤海>南黄海>北黄海。Cd等痕量有害重金属的积累造成在养殖容许(国家海水质量二类标准)环境中的海产品仍潜在健康风险。因此,物种差异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可以归因于典型物种的特异重金属强富集性和不同亚种间生长速率差异。(4)为了分析扇贝中高浓度Cd的来源与积累过程,选定养殖范围广且生长速度较快的海湾扇贝(Argopectehs irradias)作为移植实验的研究对象,跟踪整个养殖过程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分析各种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移植到近海养殖场后,扇贝体内Cd含量迅速上升并居高不下,扇贝中重金属积累是一个快速富集平衡的过程。在全养殖周期中,扇贝重金属浓度主要受周围环境重金属(海水和海洋悬浮物)浓度变化影响,与生长发育状体无显着相关关系。扇贝中重金属的来源主要为周围海水环境(35.7%)和作为食物的海洋悬浮物(50.7%)。所以,在贝类养殖过程中环境的变化是影响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因素,贝类通过迅速调节平衡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5)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中,无脊椎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鱼类差异较大,鱼类中主要的污染重金属是As,而无脊椎动物中主要存在重金属Cd含量超标。鱼类样品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值与营养级呈显着正相关,说明鱼类重金属富集能力受营养级影响较大。在整条食物链上,生物体内Cr和Hg呈现生物放大现象,Ni呈现食物链稀释现象,Cu/Zn/As因为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种间差异呈现的传递规律出现偏差,但As在无脊椎动物呈现了明显的生物放大现象,Zn在鱼类中呈现出生物放大现象。(6)人工海水暂养对整体扇贝软组织中重金属脱除率分别为Hg(55%)>Ni(52%)>Cr(46%)>Cu(45%)>As(44%)>Pb(38%)>Zn(27%)>Cd(20%),其中Cd的脱除率最低,说明Cd与扇贝机体结合较紧密,进而验证了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的结论。海水暂养和食用前冲洗均对扇贝中重金属的净化能力有限,尤其是无法有效排出扇贝肌肉组织中的重金属。所以,海产品中的重金属脱除难度较大,污染源控制是提升海产品质量的关键。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综合评估大空间尺度范围内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水-食品-能源(Water-Food-Energy NEXUS)系统”量化宏观政策在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控制方面的实施效果,证实“碳中和”策略对于改善近海海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进行笼养扇贝的全养殖周期跟踪调查,实现了扇贝完整生长过程中体内重金属富集特征的探索,并应用DGT技术探究海水中生物有效性重金属浓度与贝类重金属积累的关系。(3)从典型物种的强富集特性和痕量重金属的食物链放大效应角度,揭示了海产品在养殖容许环境下仍存在典型重金属高富集风险,为海产品食用健康风险评估和安全阈值制定提供依据。

冯华炜[3](2021)在《基于微生物组学分析水产经济动物病原菌特征及中草药免疫防控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水产养殖在确保我国粮食、营养和金融的安全中扮演着“中坚角色”。然而,集约化养殖下,病害发生给辽宁省大菱鲆、海参和鲤鱼等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养殖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抗生素类药物是防治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主要方式,但是抗生素药物引起的耐药性、药物残留问题,不符合当前无抗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控要求。在此背景下,为加强水产经济动物疾病的防控,本文从“重点疾病的特征病原菌表征”、“计算机辅助中草药药物毒性预测”、“复方中草药的免疫防控应用”这三个角度出发,开展两个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基于微生物组表征养殖大菱鲆突眼病眼部病原菌特征和养殖海参腐皮综合症皮肤病原菌特征,并基于集成学习策略构建有机化合物生殖毒性预测模型对中草药毒性进行初步预测,为后期基于这些特征病原菌筛选安全有效的中草药进行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指导。第二部分,以海参和鲤鱼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已开发的适用于海参和鲤鱼的两种复方中草药配方在辽宁省进行了应用推广,为指导辽宁省海参和鲤鱼的实际生产提供更实用的技术支撑和实践依据。论文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针对人类的研究表明,定居在宿主眼部的共生菌群可以与宿主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眼部菌群的变化与眼部疾病的发生也有关系。但是尚未有研究针对鱼类疾病与眼部微生物的关系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首次采用高通量16S r RNA基因测序对大菱鲆突眼病感染与其眼部微生态的关系进行研究以表征其眼部特征病原菌。研究结果显示,健康大菱鲆和患病大菱鲆之间的眼部微生物群存在显着差异,且患病大菱鲆比健康大菱鲆具有更低的微生物多样性。作为特征属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存在于健康大菱鲆的眼部,其丰富度的增加可能与患病大菱鲆眼部微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和KEGG代谢功能异常有关。同眼部与肠道微生物群一样,皮肤表面的微生物群对宿主健康的维持也很重要,其菌群平衡的破坏往往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讨皮肤微生物与海参腐皮综合症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本研究首次通过高通量16S r RNA基因测序对海参腐皮综合症感染与其皮肤微生态的关系进行研究以表征其眼部特征病原菌。结果表明,患病海参的皮肤微生物多样性显着低于健康海参的皮肤微生物多样性,且这种变化可能与细菌组成的变化有关。对两组海参皮肤微生物群组成和功能通路的比较结果显示,健康海参和患病海参的皮肤微生物组成存在显着差异,Sulfitobacter、Roseovarius、Ruegeria、Vibrio、Tropicibacter和Leisingera等6个属为患病海参皮肤的特征属,其丰度的增加与微生物群落KEGG代谢通路的变化有关。水产养殖用中草药可能具有一些潜在毒性。计算模型可以通过减少动物试验来准确预测这些药物的毒性。目前,本课题组已开发了3个高预测性能的化合物致癌性、肝毒性和致突变性集成预测模型,尚未开发高预测性能的化合物生殖毒性预测模型。因此,本研究以文献中收集的1823个化合物作为数据集,采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极限梯度提等机器学习算法结合9种分子指纹,构建27个预测化合物生殖毒性的集成模型。其中最佳的集成模型为Ensembl-Top12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中的准确率和AUC值分别为86.33%±0.08%和0.937±0.001,在外部验证集中的准确率和AUC值分别为84.38%和0.920。与已有模型相比,EensemblTop12模型具更高的预测性能。采用最佳集成模型Eensembl-Top12,以及本课题组已有的3个毒性预测模型,对前期已筛选好的6个单味中草药的生殖毒性、致癌性、肝毒性和致突变进行预测,结果显示4个模型均可用于中草药毒性的初步评估。单味中草药毒性预测结果显示,本人前期采用四株海参腐皮综合症特征病原菌筛选的复方中草药配方I基本安全无毒,可用于池塘养殖海参的免疫防控应用。因此,本研究将复方中草药配方I在辽宁省大连市、葫芦岛市、锦州市、盘锦市、营口市和绥中县等6个市县的24个海参养殖场进行了大规模应用推广。应用结果显示,复方中草药配方I具有促进生长、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抗病力、改善养殖水质、改善海参体壁氨基酸含量、减少抗生素使用量等功能。目前,复方中草药配方I共推广应用无药残海参苗种繁育规模14.19万立方米,平均增产24.53%,总体经济效益提高了1.1亿元。单味中草药毒性预测结果显示,前期筛选的复方中草药配方II基本安全无毒,可用于池塘养殖鲤鱼的免疫防控应用。复方中草药配方II对基于大菱鲆突眼病和其它鱼类常见疾病的四株特征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显示,该配方对这四株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将该复方中草药配方II初步投喂50亩鲤鱼池塘的结果显示,复方中草药配方II显着提高了鲤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将鲤鱼的存活率提高了7.59%,增重率提高了22.94%,饵料系数降低了1.59%。此外,复方中草药配方II还显着提高了鲤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等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力。进一步将复方中草药配方II在鲤鱼中地应用面积扩大至300亩后,结果显示应用期间复方中草药配方II显着降低了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量和病害发生率,平均增产15.3%,经济效益增加了35万元。综上所述,本文完成了如下工作:(1)首次基于微生物组学分析揭示了大菱鲆突眼病与眼部微生物之间的关系;(2)首次基于微生物组学分析揭示了海参腐皮综合症与皮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3)开发了具有更高预测性能的化合物生殖毒性预测模型,并将其用于中草药毒性的初步评估;(4)将已开发的适用于海参工厂化育苗的复方中草药配方I和适用于淡水鱼养殖的复方中草药配方II首次在辽宁省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苟妮娜[4](2021)在《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文中认为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是我国名贵淡水经济鱼类,俗称钱鱼,属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白甲鱼属(Onychostoma)鱼类,常见于长江、黄河及其支流,是鲃亚科鱼类中分布最北的一种,秦岭是其重要的地理分布区域之一。多鳞白甲鱼曾为古代宫廷贡品,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近年来,由于滥捕及水环境变化等原因,该鱼野生资源量呈逐渐减少趋势,被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收录为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具有重要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先后在陕西周至黑河和紫阳任河设立了两个“多鳞白甲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人工养殖工作,对该鱼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市场上缺乏多鳞白甲鱼专用配合饲料,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该鱼专用配合饲料的研发工作势在必行。关于多鳞白甲鱼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很少,而脂质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多鳞白甲鱼为试验对象,以其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天然饵料脂质含量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日粮中脂肪水平、几种重要脂肪酸和油脂源对多鳞白甲鱼生长、营养价值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影响,并探究了越冬期营养限制条件下,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特性,为多鳞白甲鱼专用配合饲料研发及其资源养护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鳞白甲鱼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天然饵料分析采用脂肪酸生物标志法分析多鳞白甲鱼的天然饵料组成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野生多鳞白甲鱼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季节变化对该鱼肌肉SFA、MUFA和PUFA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2)20:5n-3(EPA)和22:6n-3(DHA)是多鳞白甲鱼肌肉中含量最高的两种PUFA,其含量分别为6.04mg/g-6.47mg/g和7.06mg/g-7.55mg/g;(3)多鳞白甲鱼的天然饵料包括浮游植物、底栖藻类等植物性饵料以及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等动物性饵料;(4)春秋两季,硅藻对多鳞白甲鱼的食物贡献显着(P<0.05),夏季,绿藻和浮游动物对其食物贡献显着(P<0.05);(5)多鳞白甲鱼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范围为2.28%-13.19%。2.日粮脂肪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3%、6%、9%、12%和15%的5种等氮日粮(L3、L6、L9、L12和L15),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L9组试验鱼生长优于L3、L6和L15组(P<0.05);内脏指数(VSI)和肝脏指数(HSI)均随日粮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2)日粮脂肪水平为3.01%-9.01%时,血清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低(P<0.05);(3)肝脏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L15组肝脏脂滴较其他组多;(4)L9组多鳞白甲鱼幼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最高,丙二醛(MDA)含量最低(P<0.05);(5)脂肪酸组成主成分分析表明,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主要富集在肌肉中;(6)随着日粮脂肪水平的升高,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的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脂肪水平为9.01%-11.95%时,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状况较好。基于回归分析认为,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对日粮脂肪的最佳需求水平为9.68%。3.日粮中几种重要脂肪酸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脂肪酸组成、生化参数、抗氧化反应及脂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配制7种等氮等能的纯化日粮:分别添加三硬脂酸(对照组)、2%亚油酸(LA)、2%α-亚麻酸(LNA)、1%LA+1%LNA、1%二十碳五烯酸(EPA)、1%二十二碳六烯酸(DHA)、0.5%EPA+0.5%DHA。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初始体重:1.51±0.05 g)饲养试验。研究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LNA组和EPA+DHA组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显着提高(P<0.05),摄食添加LNA日粮试验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与EPA+DHA组相似;(2)肌肉和肝脏中18:2n-6、18:3n-3、20:5n-3和22:6n-3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LA组、LNA组、EPA组和DHA组;(3)LA组血清胆固醇(CHOL)和TG浓度最高,但LA组和LA+LNA组之间的CHOL和TG无显着差异;(4)EPA组、DHA组和EPA+DHA组血清MD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肝脏中,EPA、DHA和EPA+DHA组的SOD活性最低,MDA含量最高(P<0.05);(5)LA组鱼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A组中参与脂质合成代谢途径的FAS、ACC1和SREBP-1基因mRNA表达量最高,对照组中参与脂质分解途径的ATGL、CPT1和PPARα基因表达水平最低,推测LA组日粮诱导鱼体脂肪含量的增加与部分脂质合成代谢基因的上调有关。研究认为,日粮中添加2%LNA或0.5%EPA+0.5%DHA(日粮中脂肪水平约为9%),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和健康。4.日粮中三种植物油替代鱼油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血清参数、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豆油(SO)、亚麻油(LO)、裂殖壶藻油(AO)、混合油(MO,SO:LO:AO=1:1:1)和鱼油(FO,对照组)为油源,配制五种等氮日粮,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初始体重为1.86±0.07 g)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LO组和对照组(FO)试验鱼生长性能最佳,MO组和对照组(FO)鱼的SGR和FE无显着性差异(P<0.05);(2)肝脏和肌肉中18:2n-6、18:3n-3和22:6n-3分别在SO,LO和AO组含量最高(P<0.05);(3)SO组血清葡萄糖(GLU)、CHOL和TG浓度最高;(4)与对照组相比,SO和LO组试验鱼血清和肝脏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5)日粮中添加SO和LO显着上调了脂肪合成代谢基因的表达(P<0.05),AO组、MO组和FO组的脂肪分解代谢基因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研究认为LO或MO是多鳞白甲鱼幼鱼日粮较好的油脂来源。5.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分别在越冬前期(0周,1G)、中期(12周,2G)和后期(24周,3G)采集多鳞白甲鱼样品,并对其肝脏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表明:(1)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鱼体重、VSI、HSI和腹腔脂肪指数(IPFI)总体呈下降趋势,与越冬前相比,越冬后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的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5)(2)与越冬前相比,越冬后多鳞白甲鱼肝脏中SFA、MUFA和PUFA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越冬前后,肌肉中SFA、MUFA和PUFA含量差异不显着;(3)在1G与2G、2G与3G,1G与3G对比组中分别发现4630、3976和231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说明越冬期的不同阶段对多鳞白甲鱼基因表达有显着影响,且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影响程度逐渐降低;(4)基因本体(GO)富集结果表明,DEGs主要与代谢和免疫相关,且大部分DEGs下调;(5)KOG富集结果表明,越冬过程中,与脂质转运和代谢相关的许多DEGs均下调。推测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的DEGs下调,可能导致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粗脂肪含量下降,而减缓代谢和延迟免疫可能是多鳞白甲鱼的越冬适应策略。综上所述,(1)多鳞白甲鱼肌肉中EPA和DHA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范围为2.28%-13.19%;(2)9.01%-11.95%脂肪水平的日粮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3)日粮中添加2%LNA或0.5%EPA+0.5%DHA(日粮脂肪水平为9%)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和健康;(4)亚麻油或混合植物油(豆油:亚麻油:裂殖壶藻油=1:1:1)为多鳞白甲鱼幼鱼日粮较好的油脂源;(5)越冬过程中,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的DEGs下调,可能导致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粗脂肪含量下降,而减缓代谢和延迟免疫可能是多鳞白甲鱼的越冬适应策略。

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5](2021)在《中国鳜鱼产业发展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前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古以来,鳜一直是我国特有的淡水名贵鱼类,因其肉质鲜美、无肌间刺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上世纪70年代,鳜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80年代,广东省南海、顺德等地率先开展鳜人工养殖。随着市场对高品质水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活饵料鱼生产问题的解决,鳜养殖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我国鳜养殖总产量为31.59万吨,平均塘口价50元/kg,产值超过200亿元。

吴红岩[6](2020)在《鳜肌肉渔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与营养成分的质量安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水环境恶化,水产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中病害频发,渔药使用不当所引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一。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中明确提到:开展以大菱鲆、鳜鱼、乌鳢等为重点水产品,以孔雀石绿、硝基呋喃为重点药物的“三鱼两药”专项整治工作。鳜(Siniperca chuatsi)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淡水养殖鱼类,因刺少肉美而广泛受到消费者的喜爱。鳜人工养殖区域主要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论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上海市市场销售鳜肌肉中孔雀石绿、硝基呋喃、喹诺酮、亚甲基蓝的含量;采用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AFS)、石墨炉原子吸收法(GFAAS)测定了华东地区池塘精养鳜、池塘套养鳜以及野生鳜肌肉中铬(Cr)、镉(Cd)、无机砷(As)、汞(Hg)和铅(Pb)的含量,并评估食用安全性与健康风险;比较了养殖鳜与野生鳜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灰分含量及氨基酸构成,以期为鳜的质量监管、安全保障以及健康养殖提供资料。论文研究结果:(1)上海市市场销售鳜的渔药残留现状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间,采集上海市批发市场销售鳜肌肉样72份,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测定了孔雀石绿(MG)、硝基呋喃(NFs)、喹诺酮(4-Qs)以及亚甲基蓝(MB)四大类,共10种药物。结果表明,孔雀石绿、隐色孔雀石绿以及呋喃唑酮、呋喃它酮无检出,呋喃西林、呋喃妥因检出样占样本量的50%,喹诺酮类占76.39%,亚甲基蓝占15.3%;检出浓度,呋喃西林0.49±0.03μg·kg-1、呋喃妥因3.51±2.27μg·kg-1,诺氟沙星25.52±10.36μg·kg-1、环丙沙星20.98±6.85μg·kg-1、恩诺沙星27.95±4.17μg·kg-1、亚甲基蓝120±14μg·kg-1;检出时间,呋喃唑酮类主要集中在10月份到次年4月份之间,喹诺酮类与亚甲基蓝则主要集中在4月份到10月份之间,环丙沙星全年可检出。结果显示,市售鳜肌肉中仍有部分禁用药物和限用渔药的残留,不同药物残留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差异。(2)华东地区鳜肌肉中重金属含量从江西南昌、安徽池州、滁州、江苏南京、扬州、浙江建德等10个采样点采集野生鳜、池塘精养鳜、池塘套养鳜,计60尾,分别检测Cd、Cr、Pb、As和Hg重金属含量,评估其食用安全性与健康风险。结果显示,肌肉中Cd、Cr、Pb、As和Hg的检出率98.67%,超标率11.67%;其中,Pb、Cd和As超标率分别占5.67%、3%和3%,超标浓度分别为0.612±0.111mg·kg-1、0.181±0.031 mg·kg-1、0.590±0.028 mg·kg-1,71.43%的超标样分布于野生鳜;Cr、Hg的检出量均低于我国水产品重金属的最高限量。鳜肌肉中重金属含量数值分布具有一致性(Pb>As>Cr=Cd>Hg),野生鳜重金属含量高于养殖鳜,池塘精养鳜与池塘套养鳜之间无明显差异。食用安全性评价显示,华东地区鳜达到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限量要求,仅Pb、As含量稍高,分别占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的14.42%和21.54%。健康风险评价显示,所有鳜样均未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5×10-5 a-1)。野生鳜食用安全性低于养殖鳜,健康风险高于养殖鳜。(3)养殖鳜与野生鳜肌肉基础营养成分比较从江西南昌、安徽池州、滁州、江苏南京、扬州、浙江建德等10个采样点采集野生鳜、池塘精养鳜、池塘套养鳜,计60尾,分别测定背部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构成,并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显示,野生鳜粗蛋白质含量(18.87%)明显高于养殖鳜(17.21%)((P<0.05),粗脂肪含量(1.13%)明显低于养殖鳜(1.30%)(P<0.05),野生鳜与养殖鳜的水分(80.17%、79.29%)和灰分(1.15%、1.12%)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养殖鳜与野生鳜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半膀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野生鳜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82.97%)高于养殖鳜(78.59%),EAA/TAA、EAA/NEAA(40.42%、67.86%)与养殖鳜(40.83%、67.74%)无明显差异。野生鳜与养殖鳜均属于优质蛋白质源,野生鳜肌肉营养价值略优于养殖鳜。

仓萍萍[7](2019)在《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92年中国开创“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以来,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北到辽宁省南到福建省,尤其在黄渤海地区有了大规模养殖,其中山东、辽宁两省集聚程度较高。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养殖年产量4.17万吨,占养殖总产量83.73%。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以流水养殖为主,养殖水体占养殖总水体99%,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94.5%,循环水养殖不足1%,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5.5%。工厂化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主要区别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污染排放方面。基于物料平衡法,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流水养殖的氮排放量为0.136千克,磷排放量为0.018千克。以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年养殖量4.17万吨计,氮磷量排放量分别5660吨和749吨。该估算结果基于全程投喂配合饵料的假设。实际情况是冰鲜饵料投喂量是配合饵料的3.5倍左右,故上述氮磷排放的估算值小于实际值。冰鲜饵料能导致更高的“二次污染”。2019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虽然目前多数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备性能还不太完善,不能做到完全“零排放”,但污染物排放低。第二是资源消耗方面。流水养殖资源消耗大。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水资源消耗分别30立方米/千克和17立方米/千克。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年用水量8.29×108立方米。假设采用循环水养殖,用水总量2.52×107立方米,水资源耗用前者是后者33倍。随着竞争加剧,养殖规模扩大,工厂化流水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1)资源高开采低使用。地下水资源无序开采,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2)污染高排放低治理。养殖尾水排放缺乏标准,集约化大规模养殖造成局部水域氮磷污染超标,“二次污染”的水源对养殖产生严重危害。大菱鲆流水养殖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线性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堪忧。鉴于此,本文以大菱鲆养殖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选择“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为研究课题。采用完全成本法、数据包络法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负外性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之后用生态足迹指数法论讨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生态足迹指数法的研究结论,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总结并提出转型机制和进一步研究方向。全文共分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论文的观点和创新点等。第二章文献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及评价启示。第三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的界定,基础理论和经济模型。第四章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阐述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模式推广存在的主要障碍。第五章中国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其一,负外部性外因分析,核算体系需优化,资源环境要素未纳入传统成本核算体系,水产品价格未体现所有要素的价值,低估成本高估收益,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二,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效率需提高,饵料、人工、设备等要素投入过多,降低了经济效益,饵料过度投入会加重“二次污染”。第六章中国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采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对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和流水养殖的可持续性展开评价,结论认为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相对较小,为弱可持续发展,流水养殖已超出生物容量,环境压力较大,表现为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上述结论,结论一致。本章节研究为养殖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完全成本和效率问题的研究旨在说明流水养殖的不足和转型的必要,定性说明流水养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接着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定量研究,说明流水养殖环境压力较大,呈生态赤字,不可持续,大菱鲆流水养殖转型势在必行,之后基于实物期权定价理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论,结论一致,循环水养殖是未来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七章转型机制与主要结论。归纳总结上述章节研究的主要结论,对大菱鲆养殖模式的转型机制提出思路。第八章总结与展望。总结当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后续科学研究提出设想和展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地域养殖优势存在差异。电力成本方面:辽宁省4.45元/千克,山东省6.00元/千克,辽宁是山东的74.17%;水资源耗用方面:辽宁省17立方米/千克,山东省30立方米/千克,辽宁是山东56.67%,辽宁省资源使用效率高于山东省。山东、辽宁两省地下水资源价值分别:0.08 RMB/m3,0.11 RMB/m3,资源价值不等,体现了资源稀缺性。按传统成本核算,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略低于辽宁省,纳入资源环境因素之后,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比辽宁省高2.35元/千克。说明: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后,辽宁省大菱鲆养殖存在较强优势。(2)不同养殖模式资源消耗存在差异。工厂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2.52立方米,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养殖耗用量0.6立方米。工厂化流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17立方米以上。不同养殖模式水资源耗用差异较大,流水养殖是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7倍,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30倍。半封闭循环水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4倍。(3)流水养殖规模不经济。虽然有些养殖户生产规模较大,但距规模经济仍有差距。诸多资源利用不充分,如,流水养殖面积均值4116平方米,有效养殖面积3636平方米,养殖水域投入过度,饵料过度投放、人工使用不足、固定资产部分闲置,距离帕累托最优有一定差距,有较大改进空间。(4)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显着。随着对养殖资源环境逐步重视,水土资源成本和污染处理成本不可回避,当外部成本引入成本核算体系后水产养殖成本会有显着提高。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工艺完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运营成本与目前相比会进一步下降。两者成本差距逐步缩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突显。循环水养殖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资产使用率高。养殖周期缩短,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快;二是养殖风险低。盈亏平衡结果显示,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安全边际率39.23%,流水养殖安全边际率26.27%,说明循环水养殖经营风险低于流水养殖。因为水质稳定,管理科学,鱼病发生率低,养殖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三是食品安全性高。科学监控养殖环境,严格消毒、清池等环节,产品质量达标品质好,食品安全风险降低;四是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平衡水产养殖结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较少受自然资源约束,可以平衡水产养殖结构性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5)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属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生态足迹指数(EFI=13%),属于弱可持续养殖。饲料、能源、基建生态足迹指数贡献最大,循环水养殖能有效降低饵料系数,既降低养殖经济成本又降低生态足迹,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大菱鲆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菱鲆产业经济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大菱鲆养殖业的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成果。研究内容集中在大菱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市场贸易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经济收益及效率研究等方面。对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2)养殖水资源的价值研究鲜有涉及,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养殖水资源的定价问题研究。资源定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石油、天然气、矿石等自然资源,水资源作为水产养殖重要的生产要素有必要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促进资源有效利用。(3)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的定量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生态足迹小尺度领域研究。2011年,近十年前有学者倡议大菱鲆养殖转型,但没有展开这方面的定量研究。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的环境压力有多大?有没有超出生态承载范围?有没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达到什么程度?尚未有定量研究。

王晓辉[8](2019)在《无机砷在淡水肉食性鱼类乌鳢中的生物累积和生物转化》文中指出砷(As)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有毒类金属元素,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活动的快速发展,导致淡水环境中砷污染日趋严重。淡水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单元,其中As含量水平的高低、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对As的生物富集效应和形态分布特征以及As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效应等都与人类的健康休戚相关。本论文以淡水底栖动物摇蚊幼虫(chironomidlarvae)和肉食性鱼类乌鳢(Ophiocephalus arlus Cantor)为研究对象,设置室内模拟实验,构建两级食物链,通过在不同浓度梯度的亚砷酸盐[As(III)]和砷酸盐[As(V)]下进行暴露,利用HPLC-ICP-MS技术手段分别测定摇蚊幼虫和乌鳢中总砷含量和砷形态分布。揭示淡水生物对无机砷的累积和转化规律,探讨砷通过食物链在乌鳢不同组织中的生物累积和迁移转化特性,从而初步阐明乌鳢对砷的富集转化及解毒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摇蚊幼虫对无机砷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其中对As(III)利用高于As(V)。摇蚊幼虫对无机砷的生物转化效率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无机砷是摇蚊幼虫组织中主要的砷形态。(2)无机砷暴露的浓度和途径均对乌鳢的生长影响不大。乌鳢对As的吸收同化程度较低,且与暴露的无机砷形态无关。乌鳢不同组织中As含量水平呈现鱼肠>鱼鳃>鱼肉的顺序。食物摄入是As在乌鳢体内累积的主要途径。(3)As在沿食物链营养级转移过程中没有产生生物放大效应。有机砷化合物(主要是AsB)的生物利用度高于无机砷,砷甜菜碱(AsB)比无机砷更容易被乌鳢吸收和同化,而且有助于促进乌鳢肌肉组织中总砷的累积。(4)乌鳢各组织中,AsB的合成可能包括As(V)的还原(从As(V)还原到As(III))和随后的甲基化(从无机砷到一甲基砷酸(MMA)和二甲基砷酸(DMA))两个关键过程。研究表明生物转化是乌鳢解毒无机砷的一种重要机制。乌鳢的不同组织存在甲基化能力的差异,相对于鱼鳃和肠组织中无机砷形态占主导地位,乌鳢肌肉组织中最主要的砷形态是AsB,说明鱼鳃和鱼肠将甲基化砷转化为AsB的能力低于肌肉组织。

程纯明[9](2017)在《饲料营养同质化已打破,抓住老市场的新机遇!率先在蛋白、原料、环保、工艺等方面建立标准的料企,或将引领中部膨化料大发展》文中认为2017年3月25日,由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产学会主办,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省水产动物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水产动物疾病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承办的第三届中部地区水产饲料实用技术论坛在郑州举行。来自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的学者、科研人员,以及各大水产饲料企业总经理、技术总监、采购总监,水产养殖企业采购、技术人员600余人共同参与。论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存与突围"为主题,密切关注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着眼水产饲料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局,为

任信林[10](2016)在《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鳜鱼为研究对象,对鳜鱼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及水体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对鳜鱼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探索和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鳜鱼高效养殖技术、EM菌简易培养及应用、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以及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等内容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集成整合,形成系统的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并进行大规模示范推广应用,以促进滁州市鳜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鳜鱼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开展了以鲮鱼为鳜鱼的主饵料鱼,鳜鱼池塘中先养殖克氏螯虾,后养殖鳜鱼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养殖模式中克氏螯虾产量达到了40.0-46.7kg/667m2,收入为 1600-1733 元/667m2;鲮鱼产量为 720.2-770.8kg/667m2,是传统的鲢、鳙鱼养殖产量的2.4-3.8倍;鳜鱼产量为122.3-127.4kg/667m2,经济纯效益为2415-2554元/667m2,较采用鲢、鳙鱼为饵料鱼的鳜鱼产量提高了 75%-155%,经济纯效益增加了 61%-70%。2、EM菌简易培养及应用研究在特定条件下,将EM菌培养基、EM菌种及溶质(水)按照一定比例在容器中混合均匀,经过一定时间的自行发酵后,以培养能够运用于生产实践的微生态制剂EM菌培养液,并将此培养液在鲮鱼养殖中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培养温度在25-35℃和培养时间为5-7d时,能够获得pH值在3.6-4.6之间,呈褐红色或暗红色的简易EM菌培养液,此培养液在鲮鱼养殖过程中的使用,能够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使养殖生产的饵料系数降低了 0.14-0.17,每千克鲮鱼生产成本降低了 0.56-0.68元,每投入1元的EM菌能够提高鲮鱼养殖产量1.94-2.45kg。3、鳜鱼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根据生产实践需要,针对鳜鱼这种淡水底层鱼的捕捞特点,设计一套专用捕捞网具,以解决传统捕捞网具带来的费时耗力、劳动力成本高、捕捞率低、捕捞效果不理想等缺点。应用结果表明:该专用捕捞网具3-4人即可拉网操作,头网捕捞率85%以上,三网捕捞率可达95%,每次可为渔民节省劳动力成本100-200元,与传统的捕捞网具相比,具有方便、实用、经济、高效等优点。4、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对鳜鱼养殖生产环节中产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并提出预防措施,初步建立了以HACCP体系为主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并在滁州市的鳜鱼池塘养殖中大力示范和推广应用,做到鳜鱼生产的无公害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鳜鱼质量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促进鳜鱼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

二、鱼类配合饵料生产中的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类配合饵料生产中的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重点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总论(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十年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状况
    1.1 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1.2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不断加强
    1.3 水产品品质逐步改善
    1.4 水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手段显着提升
2 存在的隐患
    2.1 在养殖环境方面
    2.2 在苗种繁育方面
    2.3 在饲料使用方面
    2.4 在渔药使用方面
    2.5 在生物危害方面
    2.6 在生物毒素方面
    2.7 在收储运环节
3 对策和建议
    3.1 在管理政策措施方面
        3.1.1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推动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3.1.2 加强水产养殖“非药品”基础研究,根据其安全性评价结果依法依规纳入行业规范管理。
        3.1.3 引导品牌建设,健全激励机制
    3.2 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3.3 在应急预案储备方面
    3.4 在前瞻性建议方面

(2)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洋渔业规模近况
        1.1.1 世界与中国海洋渔业基本状况
        1.1.2 海洋鱼类养殖和捕捞概况
        1.1.3 扇贝养殖概况
    1.2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
        1.2.1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含量标准
        1.2.2 国内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2.3 国外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3 重金属的来源与危害
    1.4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溯源分析方法
        1.4.1 铅同位素法进行重金属污染溯源
        1.4.2 多元统计分析法进行重金属污染分析和溯源
        1.4.3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进行重金属溯源
        1.4.4 其他生物体重金属污染溯源方法
    1.5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1.5.1 生物富集、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
        1.5.2 海产品中金属污染评价
        1.5.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评价
    1.6 碳氮稳定同位素在重金属富集机制研究的应用
    1.7 影响海产品中重金属积累的因素
        1.7.1 客观因素影响重金属浓度和分布
        1.7.2 生物动力学因素
        1.7.3 重金属形态影响
    1.8 科学问题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科学问题与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近海海产品重金属分布、溯源与风险调控
    2.1 引言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 采样区域介绍
        2.2.2 样品采样
        2.2.3 样品处理
    2.3 材料与方法
        2.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2.3.2 重金属每日估计摄入量计算
        2.3.3 健康风险评价
        2.3.4 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Pb同位素重金属溯源
        2.3.5 宏观政策实施下的污染控制
        2.3.6 质量控制
        2.3.7 数据统计与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尺度范围的海产品重金属分布特征
        2.4.2 重金属每日摄入量--通过食用海产品的途径
        2.4.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
        2.4.4 海产品重金属溯源
        2.4.5 “化石能源消耗控制”和“近岸水污染防治行动”政策实施有助于降低海产品重金属健康风险
    2.5 小结
第3章 养殖鱼类与野生鱼类重金属积累差异
    3.1 引言
    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3 材料与方法
        3.3.1 鱼肉及其他组织内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
        3.3.2 鱼肉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3.3.3 鱼肉食用风险评价与推荐最大食用量计算
        3.3.4 利用稳定同位素确定鱼类食性与营养级方法
        3.3.5 质量控制
        3.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养殖/野生鱼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
        3.4.2 养殖/野生鱼不同组织中重金属积累差异
        3.4.3 养殖/野生鱼摄食健康风险与最大推荐食用量
        3.4.4 鱼类肌肉组织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较
        3.4.5 营养级和食性的计算
        3.4.6 养殖/野生鱼营养级和食性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4.7 鱼类养殖周期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黄渤海养殖扇贝中重金属空间-种间分布差异及健康风险
    4.1 引言
    4.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1 采样区域介绍
        4.2.2 样品采集
        4.2.3 样品处理
    4.3 材料与方法
        4.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4.3.2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4.3.3 质量控制
        4.3.4 数据统计与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黄渤海三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4.4.2 扇贝不同组织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4.4.3 扇贝中重金属的生物富集
        4.4.4 扇贝中重金属的摄食健康风险
        4.4.5 最大安全摄入量推荐
    4.5 小结
第5章 笼养扇贝在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来源与富集规律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与方法
        5.2.1 扇贝生长实验方法及采样
        5.2.2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使用
        5.2.3 重金属检测方法
        5.2.4 重金属评价指数
        5.2.5 稳定同位素测定
        5.2.6 主成分分析方法
        5.2.7 质量控制
        5.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海水水质指标与重金属浓度变化
        5.3.2 扇贝生长发育指标及体内稳定同位素含量变化
        5.3.3 全养殖周期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
        5.3.4 影响扇贝中重金属积累的主要因素探究
        5.3.5 扇贝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探究
        5.3.6 利用稳态模型分析扇贝中多源重金属的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5.4 小结
第6章 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中重金属在食物链间的传递及放大
    6.1 引言
    6.2 样品采集与处理
    6.3 材料与方法
        6.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6.3.2 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6.3.3 碳稳定同位素法计算生物营养级
        6.3.4 重金属在食物链上营养级放大系数
        6.3.5 质量控制
        6.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中稳定同位素比值
        6.4.2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营养层次
        6.4.3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
        6.4.4 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其食性/营养级的关系
        6.4.5 食物链上重金属的积累和生物放大
    6.5 小结
第7章 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人工干预净化
    7.1 引言
    7.2 实验设计与方法
        7.2.1 对比实验设计
        7.2.2 室内培养实验方法
        7.2.3 样品收集及处理
        7.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7.2.5 质量控制
        7.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扇贝整体软组织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2 扇贝闭壳肌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3 扇贝鳃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4 扇贝消化腺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5 死亡扇贝重金属净化效果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微生物组学分析水产经济动物病原菌特征及中草药免疫防控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2.1 研究思路
        0.2.2 主要内容
    0.3 主要创新点和尚待研究的问题
        0.3.1 主要创新点
        0.3.2 尚待研究的问题
第二篇 基于微生物组学分析水产经济动物大菱鲆和海参的病原菌特征及用于中草药生殖毒性初步预测的集成模型构建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组学及其应用
        1.1.1 微生物组学概述
        1.1.2 微生物组学分析策略
        1.1.3 微生物组学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1.1.4 微生物组学在水产动物疾病中的应用
        1.2 机器学习及其应用
        1.2.1 机器学习方法概况
        1.2.2 机器学习在微生物组学研究的应用
        1.2.3 机器学习在化合物毒性预测中的应用
    第2章 基于微生物组学分析突眼病感染大菱鲆眼部的病原菌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设计与样本采集
        2.2.2 高通量16S r RNA基因测序
        2.2.3 序列数据处理
        2.2.4 数据分析和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菱鲆眼部微生物群的分布情况
        2.3.2 大菱鲆眼部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差异
        2.3.3 大菱鲆眼部微生物群的组成差异
        2.3.4 大菱鲆眼部微生物群的功能差异
        2.4 讨论
        2.4.1 大菱鲆突眼病发生对眼部微生物群多样性的影响
        2.4.2 大菱鲆突眼病发生对眼部微生物群组成的影响
        2.4.3 大菱鲆突眼病发生对眼部微生物群功能的影响
        2.5 结论
    第3章 基于微生物组学分析腐皮综合症感染海参的皮肤病原菌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设计与样本采集
        3.2.2 高通量16S r RNA基因测序
        3.2.3 序列数据处理
        3.2.4 数据分析和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海参皮肤微生物群的分布情况
        3.3.2 海参皮肤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差异
        3.3.3 海参皮肤微生物群的组成差异
        3.3.4 海参皮肤微生物群的功能差异
        3.4 讨论
        3.4.1 海参腐皮综合症发生对皮肤微生物群的影响
        3.4.2 海参腐皮综合症发生对皮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3.4.3 海参腐皮综合症发生对皮肤微生物群功能的影响
        3.5 结论
    第4章 化合物生殖毒性集成预测模型开发及其在中草药毒性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数据集
        4.2.2 分子指纹计算
        4.2.3 特征选择
        4.2.4 模型构建
        4.2.5 模型评估
        4.2.6 模型应用域分析
        4.2.7 模型对中草药毒性的预测评估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特征选择结果
        4.3.2 模型的预测性能
        4.3.3 最佳模型的应用域
        4.3.4 最佳模型与已有模型的比较
        4.3.5 最佳模型对化合物分类的结果分析
        4.3.6 化合物指纹特征相关的生殖毒性
        4.3.7 模型对中草药多个毒性的预测结果
        4.4 结论
    本篇小结
第三篇 两种复方中草药配方对水产经济动物海参和鲤鱼的免疫防控应用研究
    第5章 文献综述
        5.1 水产经济动物养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2 水产养殖用中草药种类及活性成分
        5.3 中草药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5.4 中草药对水产动物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
        5.4.1 评估水产动物非特异性能力的免疫因子
        5.4.2 单味中草药对水产动物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
        5.4.3 复方中草药对水产动物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
        5.5 中草药对水产动物营养品质的影响
        5.6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问题
    第6章 海参用复方中草药配方Ⅰ对海参生长、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的影响及推广应用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复方中草药配方Ⅰ的抑菌试验
        6.2.2 实验和应用推广地点
        6.2.3 投饲管理与实验设计
        6.2.4 样本收集与制备
        6.2.5 生长性能测定
        6.2.6 非特异性免疫力测定
        6.2.7 养殖水质的监测
        6.2.8 抗病力测定
        6.2.9 体壁氨基酸含量测定
        6.2.10 抗生素残留量测定
        6.2.11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复方中草药配方Ⅰ的抑菌效果
        6.3.2 复方中草药配方Ⅰ最佳投喂比例的探索
        6.3.3 复方中草药配方Ⅰ对海参生长性能的影响
        6.3.4 复方中草药配方Ⅰ对海参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6.3.5 复方中草药配方Ⅰ对海参养殖水质的影响
        6.3.6 复方中草药配方Ⅰ对海参抗病力的影响
        6.3.7 复方中草药配方Ⅰ在辽宁省海参养殖场的应用及经济效益分析
        6.3.8 复方中草药配方Ⅰ对养殖海参体壁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6.3.9 复方中草药配方Ⅰ应用后养殖海参的抗生素残留情况
        6.4 讨论
        6.4.1 复方中草药配方Ⅰ在海参养殖中的作用
        6.4.2 复方中草药配方Ⅰ对辽宁省海参养殖中的应用意义
        6.5 结论
    第7章 淡水鱼用复方中草药配方Ⅱ对池塘养殖鲤鱼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应用初探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复方中草药配方Ⅱ的抑菌试验
        7.2.2 应用地点与实验设计
        7.2.3 投饲管理
        7.2.4 样本收集与制备
        7.2.5 生长性能测定
        7.2.6 非特异性免疫力测定
        7.2.7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复方中草药配方Ⅱ的抑菌效果
        7.3.2 复方中草药配方Ⅱ对鲤鱼生长性能指标的影响
        7.3.3 复方中草药配方Ⅱ对鲤鱼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7.3.4 复方中草药配方Ⅱ投喂后鲤鱼生长性能与免疫性能的关系
        7.3.5 复方中草药配方Ⅱ在养殖场的应用
        7.4 讨论
        7.4.1 复方中草药配方Ⅱ在鲤鱼养殖中的作用
        7.4.2 复方中草药配方Ⅱ在沈阳市初步应用的意义
        7.5 结论
    本篇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脂质营养需求
        1.1.1 日粮脂肪水平
        1.1.2 必需脂肪酸
        1.1.3 日粮油脂源
    1.2 日粮脂质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2.1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2.2 日粮脂肪酸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2.3 日粮油脂源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3 鱼类在天然状态下的体组成和饵料分析
        1.3.1 天然状态下鱼类体组成
        1.3.2 天然饵料分析——脂肪酸标志法
    1.4 越冬条件下鱼类生理生化及代谢研究
    1.5 多鳞白甲鱼营养研究进展
        1.5.1 生物学特性
        1.5.2 生活习性
        1.5.3 营养价值研究
    1.6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多鳞白甲鱼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天然饵料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粗脂肪及脂肪酸测定
        2.2.3 脂肪酸标志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生物学指标
        2.3.2 不同季节多鳞白甲鱼肌肉的脂肪酸含量
        2.3.3 不同季节硅藻和绿藻脂肪酸标志
        2.3.4 不同季节绿藻脂肪酸标志
        2.3.5 不同季节浮游动物脂肪酸标志
        2.3.6 不同季节原生动物脂肪酸标志
        2.3.7 不同季节水生昆虫脂肪酸标志
        2.3.8 不同季节底栖动物脂肪酸标志
        2.3.9 主成分分析
        2.3.10 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
    2.4 讨论
        2.4.1 多鳞白甲鱼肌肉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
        2.4.2 基于脂肪酸标志法的天然饵料分析
第三章 日粮脂肪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试验日粮
        3.2.2 试验条件
        3.2.3 采样
        3.2.4 组分测定
        3.2.5 脂肪酸测定
        3.2.6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3.2.7 抗氧化能力测定
        3.2.8 组织切片制作及观察
        3.2.9 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m RNA表达量
        3.2.10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生长表现
        3.3.2 体成分
        3.3.3 肌肉、肝脏和肠道的脂肪酸组成
        3.3.4 血清生化指标
        3.3.5 肝脏抗氧化指标
        3.3.6 肝脏组织学结构
        3.3.7 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3.4 讨论
        3.4.1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3.4.2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4.3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4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 日粮中几种重要脂肪酸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脂肪酸组成、生化参数、抗氧化反应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2.1 试验日粮配方
        4.2.2 试验鱼和饲养条件
        4.2.3 采样
        4.2.4 体成分
        4.2.5 脂肪酸组成
        4.2.6 血清生化参数
        4.2.7 抗氧化参数
        4.2.8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生长
        4.3.2 体成分
        4.3.3 肌肉和肝脏的脂肪酸组成
        4.3.4 血清生化指标
        4.3.5 抗氧化参数
        4.3.6 脂质相关基因表达
    4.4 讨论
        4.4.1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4.4.2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3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4.4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5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第五章 日粮中三种植物油替代鱼油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血清参数、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方法
        5.2.1 日粮配制
        5.2.2 饲养试验
        5.2.3 采样
        5.2.4 体成分分析
        5.2.5 脂肪酸组成分析
        5.2.6 血清生化指标
        5.2.7 抗氧化能力
        5.2.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
        5.2.9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生长和生物学参数
        5.3.2 体成分
        5.3.3 肝脏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
        5.3.4 血清生化指标
        5.3.5 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
        5.3.6 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5.4 讨论
        5.4.1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5.4.2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4.3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4.4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4.5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脂代谢基因的影响
第六章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方法
        6.2.1 动物标本采集
        6.2.2 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
        6.2.3 转录组组装和注释
        6.2.4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6.2.5 实时定量PCR
        6.2.6 统计分析
    6.3 结果
        6.3.1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生长参数
        6.3.2 越冬过程中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分
        6.3.3 测序和转录装配
        6.3.4 功能注释
        6.3.5 DEGs表达差异分析
        6.3.6 DEGs功能富集分析
        6.3.7 DEGs的维恩图分析
        6.3.8 RT-qPCR验证RNA-Seq结果
    6.4 讨论
        6.4.1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DEGs的表达
        6.4.2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脂代谢的调节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国鳜鱼产业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产业发展现状
    (一)养殖及捕捞情况
        1.规模布局
        2.产业效益
    (二)流通、加工及贸易情况
        1.活鱼流通
        2.加工规模布局
        3.产业效益
    (三)市场及消费情况
        1.市场及价格变动情况
        2.消费意愿及结构分析
技术研发进展
    (一)年度技术进展
        1.品种选育
        2.营养与饲料
        3.病害防控技术
        4.养殖技术
    (二)主要推荐模式
        1.池塘主养
        2.池塘套养
        3.湖泊增养殖
        4.饲料养殖
    (三)发展趋势分析
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苗种质量仍需提高
        2.养殖产业受制于饵料鱼供给
        3.病害困扰
        4.质量安全还需加强管理
    (二)建议
        1.规范苗种生产,提高苗种质量
        2.保护长江本地鳜鱼繁殖
        3.研发病害防控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安全
        4.积极探索绿色养殖新模式
        5.加快加工业与三产融合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鳜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6)鳜肌肉渔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与营养成分的质量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淡水鱼类的渔药残留
        1.1.1 药物残留种类
        1.1.2 渔药残留的危害
        1.1.3 残留药物的消除规律
        1.1.4 鳜渔药残留安全现状
    1.2 淡水鱼类的重金属含量
        1.2.1 重金属的主要种类
        1.2.2 重金属的危害
        1.2.3 重金属的富集规律
        1.2.4 鳜重金属残留安全现状
    1.3 野生淡水鱼类与养殖淡水鱼类肌肉的基础营养成分
        1.3.1 基础营养成分的指标
        1.3.2 主要的影响因素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上海市市售鳜肌肉中渔药残留现状的调查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2 样本采集与前处理
        2.1.3 色谱条件
        2.1.4 质量控制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孔雀石绿与隐色孔雀石绿
        2.2.2 硝基呋喃类药物
        2.2.3 喹诺酮类药物
        2.2.4 亚甲基蓝
    2.3 讨论
        2.3.1 孔雀石绿检测结果特征分析
        2.3.2 硝基呋喃类、喹诺酮类与亚甲基蓝药物的检出特征分析
第三章 华东地区鳜肌肉重金属含量现状与风险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重金属检测方法
        3.1.2.2 重金属污染程度参考
        3.1.2.3 食用安全性与健康风险评价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汞、铬
        3.2.2 镉
        3.2.3 无机砷
        3.2.4 铅
        3.2.5 食用安全性评价
        3.2.6 健康风险评估
    3.3 讨论
        3.3.1 华东地区鳜肌肉的重金属富集
        3.3.2 华东地区鳜肌肉的重金属污染评价
第四章 华东地区养殖鳜与野生鳜的基础营养成分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基础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
        4.1.3 肌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定依据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础营养成分
        4.2.2 氨基酸构成与含量
        4.2.3 氨基酸评分与化学评分
    4.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1.4 研究方法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结构
    1.3 论文观点及创新
        1.3.1 论文观点
        1.3.2 论文创新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回顾
        2.1.1 水产养殖成本收益研究
        2.1.2 水产养殖生产效率研究
        2.1.3 水产养殖生态经济研究
    2.2 评价与启示
第3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2 基础理论
        3.2.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3.2.2 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3.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经济模型
        3.3.1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及运用
        3.3.2 生产效率理论及运用
        3.3.3 生态足迹理论及运用
        3.3.4 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及运用
第4章 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
    4.1 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
    4.2 大菱鲆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
        4.2.1 规模布局
        4.2.2 主要问题
    4.3 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的障碍
    4.4 本章结语
第5章 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
    5.1 环境负外部性外因分析-基于完全成本分析
        5.1.1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5.1.2 研究方法
        5.1.3 研究结果
        5.1.4 研究结论
        5.1.5 讨论
    5.2 环境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基于DEA分析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研究结果
        5.2.3 研究结论
        5.2.4 讨论
    5.3 本章结语
第6章 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
    6.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2 研究结果
    6.3 研究结论及验证
        6.3.1 研究结论
        6.3.2 结论验证
    6.4 本章结语
第7章 主要结论与转型机制
    7.1 主要结论
    7.2 转型机制
    7.3 本章结语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研究展望
附件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8)无机砷在淡水肉食性鱼类乌鳢中的生物累积和生物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砷的形态、毒性及来源
        1.1.2 淡水环境中砷污染现状
        1.1.3 淡水环境中砷的赋存及迁移转化
    1.2 砷在水生生物体内的累积和转化
        1.2.1 水生生物对砷的富集与解毒机制
        1.2.2 砷在底栖动物中的生物转化研究
        1.2.3 砷在水生食物链中的迁移转化研究
        1.2.4 砷形态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的选取
        2.1.1 底栖动物的选取
        2.1.2 鱼种的选取
    2.2 实验方法
        2.2.1 摇蚊幼虫无机砷暴露实验
        2.2.2 乌鳢水相和食物相中的砷暴露实验
    2.3 实验材料
        2.3.1 实验仪器
        2.3.2 实验试剂
    2.4 测定方法
        2.4.1 暴露实验水溶液中总砷含量的测定
        2.4.2 生物组织样品中总砷含量的测定
        2.4.3 生物组织样品中砷形态含量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2.5.1 数据统计分析
        2.5.2 质量控制
第三章 无机砷在摇蚊幼虫中的生物累积和生物转化
    3.1 暴露水溶液中的砷含量
    3.2 摇蚊幼虫对无机砷的生物累积
    3.3 摇蚊幼虫对砷的生物累积因子(BAF)
    3.4 摇蚊幼虫中砷的迁移转化
        3.4.1 摇蚊幼虫在高浓度砷暴露条件下的生物累积
        3.4.2 摇蚊幼虫中砷的生物转化
    3.5 小结
第四章 水相和食物相暴露后乌鳢中砷的生物累积和生物转化
    4.1 鱼的生长情况
    4.2 乌鳢各组织对砷的生物累积
    4.3 乌鳢体内无机砷和有机砷的生物利用度
    4.4 乌鳢各组织中砷的生物转化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饲料营养同质化已打破,抓住老市场的新机遇!率先在蛋白、原料、环保、工艺等方面建立标准的料企,或将引领中部膨化料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鱼类消化道健康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解绶启:水产养殖饲料精准营养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立侨:饲料糖在凡纳滨对虾淡化养殖中的应用
广州市信豚水产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蓝汉冰:鱼粉替代物在加州鲈配合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美国动物蛋白及油脂提炼协会李鹏博士:水产动物核苷酸营养科学的发展历程
江苏淮安天参农牧水产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善夫:水产饲料产品质量控制及定位设计
郑州大德水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卫东:鲤草鱼饲料配制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乃松:加州鲈配合饲料的研发与应用
北京生泰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文慧: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解决方案
宁波大学教授周岐存:黄颡鱼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
山东龙昌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曹爱智:胆汁酸在淡水养殖鱼类上的研究与应用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华雪铭:发酵豆粕在南美白对虾及罗氏沼虾上的应用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冷向军:水产膨化饲料的营养策略
广东粤海饲料集团技术总监程开敏博士:从华南看华中养殖潜力
广东德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宇航:膨化工艺下草鱼饲料配方的高性价比调整
江苏丰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马亮:水产饲料最新膨化技术与应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红:昆虫资源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技术
西南大学陈拥军博士:蚕桑在水产饲料中的资源化利用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李远友:加强鱼类脂质营养研究,提升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及养殖效益
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樱:酶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有多大?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檀:水产原料品质与产品品质
河南海瑞正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主任兰尊海:蛋白原料质量控制及关键指标检测
河南黄河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如水:生物发酵饲料与黄河鲤鱼健康养殖
河南亿万中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文革:霉菌毒素生物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青岛玛斯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戚成震博士:2017年鱼粉、鸡肉粉等动物蛋白原料品质控制的新策略
四川蓝雨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雷:饲料废气异味治理现状及难题破解

(10)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鳜鱼的地理分布
    2 鳜鱼的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2.2 生活习性
        2.3 食性特征
        2.4 生长特性
        2.5 繁殖习性
    3 水体环境的适应性
        3.1 水温
        3.2 溶解氧
        3.3 pH
        3.4 氨氮
        3.5 亚硝酸盐
    4 鳜鱼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4.1 养殖模式
        4.1.1 池塘养殖
        4.1.2 湖泊、水库等养殖
        4.2 鳜鱼饵料
        4.2.1 鲜活饵料
        4.2.2 配合饲料
        4.3 养殖环境
        4.3.1 池塘条件
        4.3.2 清整消毒
        4.4 水质调控
        4.4.1 水位调节
        4.4.2 水质调节
        4.4.3 微生物制剂应用
        4.5 疾病防治
        4.5.1 预防措施
        4.5.2 常见病害治疗
        4.6 捕捞工具
        4.7 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4.7.1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4.7.2 HACCP体系的应用
    5 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鳜鱼高效养殖技术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条件
        1.1.1 鳜鱼池塘
        1.1.2 鳜鱼池塘
        1.2 清塘施肥
        1.2.1 鳜鱼池塘
        1.2.2 鳜鱼池塘
        1.3 苗种放养
        1.3.1 克氏螯虾苗种放养
        1.3.2 常规饵料鱼投放
        1.3.3 鲮鱼苗放养
        1.3.4 鳜鱼苗投放
    2 日常管理
        2.1 饲养投喂
        2.1.1 克氏鳌虾养殖
        2.1.2 鲮鱼饲养
        2.1.3 鳜鱼饲养
        2.2 水质管理
        2.2.1 鳜鱼池塘
        2.2.2 鲮鱼池塘
        2.3 病害防治
        2.3.1 鳜鱼
        2.3.2 鲮鱼
    3 试验结果
        3.1 2014年试验情况
        3.2 2015年试验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4.1 技术可行性分析
        4.2 疫病预防措施总结
        4.3 鲮鱼为主饵料鱼的优与劣
        4.4 捕捞工具的选择
    5 小结
第三章 EM菌简易培养及在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1 EM菌简易培养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设计
        1.2 培养方法
        1.2.1 水体除氯
        1.2.2 接种培养
        1.3 实验结果
        1.4 分析与讨论
    2 EM菌培养液应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池塘条件
        2.1.2 清塘施肥
        2.1.3 鱼苗放养
        2.1.4 试验管理
        2.1.5 试验设计
        2.2 试验结果
        2.2.1 水质测定结果
        2.2.2 池塘底质比较
        2.2.3 投入成本
        2.2.4 饵料系数
        2.2.5 养殖产量
    3 分析与讨论
        3.1 EM菌的生态效益
        3.2 EM菌的经济效益
        3.3 EM菌的社会效益
    4 小结
第四章 鳜鱼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网具结构
        1.2 盛鱼网箱
        1.2.1 材质选择
        1.2.2 网目大小
        1.2.3 网箱规格
        1.2.4 舌头网大小
        1.3 赶鱼连网
        1.3.1 材质选择
        1.3.2 网目大小
        1.3.3 网片形状
        1.3.4 上纲浮子
        1.3.5 下纲沉子
        1.3.6 网套作用
    2 应用研究
        2.1 网具安装
        2.2 网具操作
        2.3 应用结果
    3 分析与小结
    4 注意事项
第五章 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
    1 前期准备工作
        1.1 试验基地描述
        1.2 成立HACCP小组
        1.3 产品特性描述
        1.4 养殖过程流程图制定
    2 危害分析
        2.1 生物性危害
        2.1.1 寄生虫危害
        2.1.2 病毒性危害
        2.1.3 致病菌危害
        2.2 化学性危害
        2.2.1 重金属危害
        2.2.2 药物残留危害
        2.2.3 饲料添加剂危害
        2.3 物理性危害
    3 确定关键控制点
        3.1 池塘环境
        3.2 苗种选择
        3.3 养殖水质
        3.4 渔药使用
        3.5 饵料管理
    4 建立预防措施和监控体系
        4.1 池塘环境的监控
        4.2 苗种选择的监控
        4.3 养殖水质的监控
        4.4 渔药使用的监控
        4.5 饵料管理的监控
    5 建立验证程序和记录保持
        5.1 应用验证效果
        5.2 做好记录保存
    6 小结
展望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四、鱼类配合饵料生产中的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点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总论[J]. 穆迎春,徐锦华,任源远,韩刚,崔国辉.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1(06)
  • [2]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林怡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3]基于微生物组学分析水产经济动物病原菌特征及中草药免疫防控应用[D]. 冯华炜. 辽宁大学, 2021
  • [4]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D]. 苟妮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中国鳜鱼产业发展报告[J]. 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 中国水产, 2021(04)
  • [6]鳜肌肉渔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与营养成分的质量安全分析[D]. 吴红岩.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7]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D]. 仓萍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8]无机砷在淡水肉食性鱼类乌鳢中的生物累积和生物转化[D]. 王晓辉. 云南大学, 2019(03)
  • [9]饲料营养同质化已打破,抓住老市场的新机遇!率先在蛋白、原料、环保、工艺等方面建立标准的料企,或将引领中部膨化料大发展[J]. 程纯明. 当代水产, 2017(04)
  • [10]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D]. 任信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鱼复合饵料生产质量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