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在后配额时代的发展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聂世坤[1](2021)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遭受的全球范围内“双反”,即“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摩擦频次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同方向变化,故而国内学界将以规避双反调查、绕开贸易壁垒为代表的市场寻求视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动机。不过,近年来对外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正在悄然变化。2016年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华“双反”调查力度,导致我国对美主要产品出口虽在总量上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相较之前大幅下滑。可以预见,受美方“双反”调查频频光顾的某些产业未来对美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受阻并没有像2007~2010年那般推动赴美投资的增加,相反,近三年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骤降62.16%。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除对美以外的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在持续萎缩。国内学界对这一现象给出的解释是,对美投资的减少是因为特朗普以“公平贸易”为由发起对华贸易战,导致对美投资风险激增,抑制了我国企业赴美实施跨国并购的动机。而对非美国家直接投资的减少,主要是因中国政府加大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力度所致。问题是,我国政府选择在这一敏感时间收紧审批权限,遏制非理性投资,未尝没有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考量。中美贸易摩擦是否抑制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倘若存在负面影响,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显然,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没法给出有效的解释。为此,参考已有文献,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有关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体系——国家——企业”三个层次的整合性理论框架,用以阐释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会使第三国对崛起国的引资政策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进而影响企业跨国投资行为。其次,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依据提取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事实,在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引入金融契约和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差异化表现给出合理解释。进一步,通过引入中美贸易摩擦变量将政治风险内生化后,在微观层次上诠释中美贸易博弈对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影响。再次,针对理论模型所得结论,论文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在控制了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的基础上进行了检验。针对实证检验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与样本选择偏差,论文以系统GMM模型及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复验,以此提升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最后,论文从时间异质性及国家异质性两个视角检验了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差异化表现。本文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性质是霸权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对崛起国进行战略遏制,迟滞其崛起时间;而崛起国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被迫采取反制措施,由此引发两大国战略博弈甚至对抗。第二,鉴于中美两国特殊的政治身份以及两国经济体量巨大,其战略博弈必然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成实质性影响,导致我国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第三国”效应,即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因美国的影响而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第三,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到我国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但这种影响因东道国不同而有异,因企业不同而有别。原因之一是国家异质性,即东道国对华经济政策既受到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影响,亦会受到国内利益集团政治活动的影响,两相作用下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不一定表现出负面的政治态度。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异质性,即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会因企业较强的政治风险管控、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而被削弱。第四,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机制是,两国战略博弈通过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政治关系及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的双重中介,影响经营者对投资项目未来预期收益及风险的评价,进而调节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介入其对外投资策略的选择。第五,除制度寻求型投资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其他类型直接投资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调节企业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的间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经营者跨国投资动机及优势存在与否,根本上并不由中美战略博弈所决定,但会受其调节而受到抑制。一旦未来局势明朗,两国关系缓和,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包括对美投资,仍然将会向好发展。第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双边政治关系的联动性增强,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显着增强。第七,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样本组上表现不一,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且这种影响的路径在中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上也有差别。根据以上结论,论文提出旨在服务我国政府的五点建议:其一,高度重视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其二,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合作;其三,采用经济手段化解与中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分歧,协调彼此利益,消解争端;其四,重视与中低收入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建设,尤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合作;其五,加强外交保护,为国内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政治风险对冲工具。针对有意走出国门的内地企业,论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重视国别风险差异,选择适宜投资策略,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第二,积极开展企业外交,加强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建设;第三,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自身所有权优势。
李众宜[2](2020)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快速提升,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引起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重视,这也引发了中外贸易摩擦频繁地爆发,中国由此成为遭受全球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随着各国对华实施贸易保护频率的增加以及保护力度的提升,中国遭受贸易摩擦的产品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普遍上认为中外贸易摩擦应该针对的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然而中外贸易摩擦实际上也针对了中国一些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贸易保护成为了遏制中国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试图基于现代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反倾销、保障措施)分析中外贸易摩擦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实证检验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绩效的影响,并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探究贸易摩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为中国企业应对贸易摩擦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阐述贸易摩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中外贸易摩擦的现状,具体包括中国分别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壁垒的情况,且重点分析中国与一些主要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现状,如中美贸易摩擦、中印贸易摩擦、中欧贸易摩擦及中日贸易摩擦,并结合中外贸易摩擦的现状探讨了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原因。其次,采用包括生产率、出口份额、创新和产品质量在内的4个指标经验分析了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国外对华反倾销为例,运用2000-2007年全球反倾销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分析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在稳健性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异质性特征研究贸易摩擦对不同类型企业绩效的的差异性影响,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究中外贸易摩擦抑制中国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最后,采用上市公司股价为企业绩效的代理变量研究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以2009年中美“轮胎特保”案为例,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绩效的影响,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了贸易摩擦对关联企业绩效的影响。综上,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实证检验了中外贸易摩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并分别以生产率、出口份额、创新、产品质量和股价为企业绩效的代理指标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创新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且中外贸易摩擦对不同类型的中国工业企业存在差异性的影响,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关联是贸易摩擦影响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和创新的传导渠道;其次,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出口份额、产品质量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且中外贸易摩擦对不同类型的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性,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关联是贸易摩擦影响企业出口份额、出口产品质量的传导渠道;最后,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且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相关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存在着“时间效应”和“阶段效应”,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研究发现贸易摩擦对关联产业内企业股价也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出口企业而言,中国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或政策以提升出口企业竞争力,而出口企业自身也应当主动建立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对于工业企业而言,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影响愈加明显,企业在提升全球价值链嵌入度的同时提升企业创新,政府也应当充分利用金融、财政等多种手段以缓解工业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提高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当贸易摩擦来临时,各上市公司不仅要提防与其直接相关的外部冲击对股价的影响,还应当提防来自其上游行业的负面冲击对其股价所带来的影响,做好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从产业关联的视角研究贸易摩擦的贸易破坏效应,即在全球价值视角下测度和刻画了贸易摩擦对企业绩效影响以及影响的“级联效应”,丰富和拓展了现有贸易摩擦影响相关研究的研究视角。(2)研究内容上,从微观企业入手,旨在更加全面地考察贸易摩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包括研究对企业生产率、出口份额、创新、产品质量、股价等多个企业绩效指标的影响,因此该研究全面、丰富地估计了贸易摩擦对企业的影响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现有研究的知识边界。(3)从研究对象上,着眼于企业行为特征,估计了贸易摩擦的影响效应、时间效应、阶段效应、作用机制及对异质性企业的差异性影响,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卢灿生[3](2020)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纺织服装业是民生产业,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开放六个方面,论述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纺织服装行业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本文第一章论述了选题的背景、选题的意义,研究的难点、方法和技术等,第二章回顾了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这是制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政策依据之一。第三章分析了纺织服装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接下来的各章是对已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效果、市场状况的评价,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的借鉴,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政策建议。除了第一、第二章和第三章外,其余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四章基于碳排放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对全国层面纺织服装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基于以上两点进一步对粤港澳大湾区层面服装业生态环境作了分析。从行业能耗及碳排放比较与行业能耗及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比较对行业生态环境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对经济增长作用相比其他行业更为明显;经济增长对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影响相比其他行业而言不甚明显。通过以上三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纺织服装行业生态环境效率总体提升,但也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和产业特征。第五章从纺织服装行业政策历史脉络分析及纺织服装行业政策评价对纺织服装行业产业政策演化及评价进行了概述。采用邹至庄检验方法(Chow test)判断加入WTO是否显着利于我国出口和行业发展。分析表明行业内部受益于国际贸易配额制政策也存在差异。总体上粤港澳大湾区9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较为受益于贸易配置政策。第六章通过数据模型对比分析了供给侧因子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与服装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得出纺织服装行业全行业供给侧改革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不甚明显。借用DEA及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参照Joshi(2010)对印度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研究,对广深莞纺织服装行业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得出,广深莞纺织服装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内部分异较为明显。2000-2016年,广深莞纺织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趋同走势;纺织服装服饰业呈现趋异走势;皮革毛皮羽毛制鞋业呈现趋异走势。本章的最后部分比较了深圳、广州和东莞的全要素生产率,因为广东省中深圳和广州在纺织服装方面的发展最为典型。第七章从纺织服装行业消费者效用分析和纺织服装消费影响因素尤其价格因素看待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状况,以此评价消费者对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认可程度。利用2007-2016年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及时尚滞后原因,得出城镇居民服装消费及时尚度普遍偏低且受到诸多宏观层面因素稳健性影响这一基本结论,对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国家以服装为载体布局“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启示意义。并针对全文分析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改进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时尚的措施:第一,提高社会保障措施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第二,研判时尚发展规律布局纺织服装消费城市和网络空间。第三,强优势补短板提高纺织服装行业有效供给能力。第四,重点改进影响要素保证纺织服装消费可持续性。第八章通过对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进行分析并借鉴。得出政府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时尚教育和培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和高端技术的启示。在借鉴国外和我国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的经济理论和前面的分析结果,未来我国要实现的服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建立和完善以下各方面的政策:一、提高企业满意度;二、提高政府满意度;三、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一、生态文明优先;二、区域协调发展;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五、创意设计人才战略。
黄伟[4](2016)在《R纺织机械公司在华产品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纺织行业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纺织产业链中重要一环,中国的棉纺行业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国际竞争力都居全球第一,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劳动人口短缺、产能过剩、低端产品充斥市场等,针对这一现状,在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国纺织行业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向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目标迈进。因此,中国市场已成为各家纺机企业的最重要的市场,在未来五年,国内外纺织机械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R公司是一家具有220多年历史的全球棉纺设备领军企业,总部位于瑞士,在全球拥有多个分支机构。在中国市场,2014年的市场占有率为14.3%,而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则达到25%,因此,在中国的业务仍需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棉纺设备行业的内外环境,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与该行业发展相关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政府的产业政策、棉纺行业、劳动力、资本环境等,关注棉纺行业棉纺原料——棉花和化学短纤的价格波动、以及对应的相关政府政策对棉纺行业和棉纺设备行业的发展影响,并分析和展望了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其次,本文回顾了R公司近年的发展战略,及其在中国区业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目前产品策略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如产品策略制定流程、影响决策的因素,等;另外,对产品策略如何协调其他相关策略也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如营销策略、售后服务策略、人才管理策略等。最后,本文综合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内外部环境、纺机行业和棉纺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R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未来五年R公司的产品策略,并探讨了确保该策略顺利实施的相关措施。
苏焱鑫[5](2011)在《后配额时代中印纺织品贸易发展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二零零五年始,国际贸易组织取消了配额制度,全球纺织品贸易进入了后配额时代。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的两大纺织品大国,纺织业在两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缓解就业压力,出口创税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对于中国和印度这样的纺织品大国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权威分析指出,中国和印度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国和印度同为纺织品贸易大国,竞争在所难免,但在生产要素,资源禀赋等诸多方面有许多的共性。因此,认真分析中印两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现状,深入研究中印两国纺织业的竞争性和合作性,对于今后两国纺织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印度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对于我国今后纺织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和印度各自的纺织品贸易发展状况,根据中印纺织纺织品的历史现状,运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对两国的竞争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对中国与印度的纺织品贸易的竞争力实证分析中,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SC)对两国的纺织品贸易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及贸易互补指数(Ci jk)对中国和印度纺织品贸易的互补性和合作性进行了分析;通过以上分析研究,预测了中印两国纺织品贸易的未来发展前景,尽管中印两国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但在某些方面合作的可能性很大,双方应加强纺织品某些领域的合作,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最后本文对于我国纺织业的今后发展之路,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6](2010)在《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及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2009》文中研究表明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始于2007年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更加凸现了其重要性,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自1997年开始采用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调查并发布排行榜。王竹泉等自2007年开始对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并分别发布了"2006年度、2007年度以及2008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本报告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2009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排名。并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总体分析、各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地区分析、外向型行业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对按渠道和按要素的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负面影响仍然十分显着;按渠道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渠道控制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按要素进行分析,发现行业间应收账款周转期的延长与应付账款周转期的延长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且应付账款延期付款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普遍做法;另外,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地区发展不平衡、国内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与国际存在差距、不同的外向型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随外销比例增长的变化趋势不同,且供应链整合及信息化建设成为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的助推器。
徐艳[7](2010)在《论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竞争力及策略应对 ——以浙江省纺织品出口为例》文中指出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以后,我们进入纺织品贸易的“后配额”时代。这将使中国纺织业面临一个更广大的世界市场,取得新的发展良机,但国际市场对中国出口纺织品的空前关注,又将使中国纺织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面对“后配额时代”的来临,国际市场环境与以前的市场环境有了明显的不同,各国市场变得更自由、开放和灵活,各国间的竞争将更激烈、白热化,国际上设限现象将更加频繁和多样化。国际纺织品贸易格局将发生怎样变化;配额的取消将对国内像浙江这样的纺织大省提出何种挑战,纺织品出口有将遭遇哪些贸易摩擦的洗礼;政府、行业组织及有关企业又应如何看待和应对未来的贸易摩擦,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一共由六个部分组成,首先分析了配额理论,进而分析了后配额时代纺织品出口的国际新环境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如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威胁论”,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国际国内环境状况的转变,为得出本文结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后配额为时代背景,结合系统的统计数据,以浙江省纺织业出口发展现状为例,定量分析浙江省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发展态势,对现有竞争力中的凸显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得出从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如何提高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以及化解贸易摩擦的对策提出了一些建议和途径,通过打造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纺织品出口竞争策略,形成合力,以期不断提高中国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发展道路。
胡一伦[8](2009)在《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配额制度逐步取消,纺织工业也将迈入新的领域。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纺织服装出口数量和出口额多年来位居第一位,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份额的15%以上。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的出口一直受到配额制度的限制。配额制度是由于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的纺织品工业而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一整套贸易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大致分为三种:全球性配额,双边协议配额和单变协议配额。从2005年1月1日起《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终止,意味着WTO各成员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口配额全面取消,全球纺织品服装业迎来了“后配额时代”。在后配额时代,总体而言,我国纺织品工业目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为我国纺织品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进一步调整,我国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我国纺织品业国际竞争力的视角探讨我国纺织业的或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基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市场、相关产业以吸企业结构等四个决定性要素和机遇、政府角色等两个辅助性要素出发,定性分析了我国纺织品工业的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在定性分析的过程中,本文搜集了大量的有关我国纺织业生产、出口的数据,做到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合,并得出我国纺织业配额取消后所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并结合我国纺织业所处的竞争阶段,相应的提出提高我国纺织品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王东兴[9](2008)在《YL公司应对出口贸易中绿色壁垒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中,传统贸易壁垒正在逐步弱化,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后配额时代的来临,国际纺织服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绿色贸易壁垒正在迅速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YL公司是一家民营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是目前国内最具规模实力的生产企业之一。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纺织服装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国内竞争格局和竞争规则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全球环境下众多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针对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频繁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限问题,保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且能稳步发展,就成企业面临的一个急迫而且重要的问题。本论文以理论为指导,联系当今市场环境,通过宏观环境分析、行业分析等方法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原因及纺织服装行业的现状,结合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归纳出了公司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在外部环境中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采用绿色战略来规避绿色壁垒,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绿色贸易壁垒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公司应该树立科学和谐的发展观、创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转换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的增长方式,实施绿色经营来合理规避、应对绿色贸易壁垒,进入国际大市场,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将公司战略落到实处,使公司建立长久的竞争优势。
陈刚[10](2008)在《南通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阐述了南通纺织工业的历史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分析了南通纺织工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从而研究了南通纺织工业的发展对策。其中发展对策涵盖了科技创新、结构优化、增强企业活力和政府扶持四个部分,并对具体的实施策略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全文共四章,第一章主要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从纺织工业的地位、纺织工业发展前景等方面阐述了南通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概述,通过系统的比较与评析这些理论与观点,为本论文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做好了理论准备;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南通纺织工业的历史和现状,对南通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当前南通纺织工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从而给出了南通纺织工业的SWOT分析矩阵;第四章重点探讨了如何适应新形势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避免威胁,保证南通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对全文作了概括性的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在后配额时代的发展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在后配额时代的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贸易摩擦与对外直接投资 |
1.3.2 双边政治关系与对外直接投资 |
1.3.3 中美经贸关系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
1.3.4 文献评述 |
1.4 论文结构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1.7 研究不足 |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
2.1 早期经济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认识 |
2.2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 |
2.2.1 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
2.2.2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2.3 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缺陷 |
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走向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国博弈下崛起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
3.1 理论视角:国际政治经济学 |
3.1.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
3.1.2 对外投资政策的选择与国家实力的提升 |
3.1.3 国际体系结构与战略性贸易摩擦 |
3.1.4 层次分析法 |
3.2 体系层次: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及其国际政治风险的溢出 |
3.2.1 霸权国与国际体系的稳定 |
3.2.2 霸权衰落与国际体系的失序 |
3.2.3 国际机制与霸权之后的国际治理 |
3.2.4 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 |
3.2.5 双边政治关系与崛起国对外直接投资 |
3.3 国家层次:外资政策选择的双层博弈机制 |
3.3.1 外资政策博弈的两个层次:国际与国内 |
3.3.2 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外资政策选择的影响:从集团利益到国家利益的整合 |
3.3.3 第三国外资政策对霸权国及崛起国的政治倾向生成机制 |
3.4 企业层次:崛起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4.1.1 起步探索阶段(1979~1991 年) |
4.1.2 规范调整阶段(1992~2004 年) |
4.1.3 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3 年) |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与特征表现 |
4.2.1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2016 年) |
4.2.2 理性回归阶段(2017~2018 年) |
4.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 |
4.3.1 动机分类 |
4.3.2 市场寻求型 |
4.3.3 避税地投资 |
4.3.4 政策激励型 |
4.3.5 制度寻求型 |
4.3.6 战略投资型 |
4.3.7 要素寻求型 |
4.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 |
4.4.1 政策优势 |
4.4.2 资本优势 |
4.4.3 技术优势 |
4.4.4 货币优势 |
4.4.5 国家优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性质 |
5.1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 |
5.1.1 经济性摩擦阶段(1979~1989) |
5.1.2 政治性摩擦阶段(1990~2001) |
5.1.3 制度性摩擦阶段(2002~2007) |
5.1.4 战略性摩擦阶段(2008~至今) |
5.2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 |
5.2.1 限流入之发起贸易调查 |
5.2.2 减逆差之发动贸易战 |
5.2.3 遏中国之强化技术封锁 |
5.3 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基于四份301 清单的比较分析 |
5.3.1 整体情况比较 |
5.3.2 产品结构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模型化分析 |
6.1 基本设定与经济环境刻画 |
6.1.1 模型的一般假设 |
6.1.2 资本的分配 |
6.1.3 人力资本的设定 |
6.1.4 技术部门的知识生产 |
6.1.5 最终生产函数形式的设定 |
6.1.6 经营者个体经济行为的刻画 |
6.1.7 对金融合约的刻画 |
6.1.8 职业选择、市场壁垒与部门边界 |
6.2 模型扩展:开放经济条件下 |
6.2.1 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
6.2.2 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
6.3 模型的现实意义解析 |
6.3.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
6.3.2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
6.4 模型对国际政治风险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
7.1 研究假设:理论与现实 |
7.2 变量选择与基准回归方程 |
7.2.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
7.2.2 核心解释变量的确定 |
7.2.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说明 |
7.2.4 基准回归方程的建立 |
7.2.5 样本国家(地区)说明 |
7.2.6 控制变量的选择 |
7.3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检验 |
7.3.1 计量方法的选择 |
7.3.2 简化模型估计结果 |
7.3.3 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
7.3.4 控制时间效应后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
7.3.5 考虑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
7.4 稳健性检验 |
7.4.1 关于内生性问题 |
7.4.2 关于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
7.5 异质性检验 |
7.5.1 时间异质性 |
7.5.2 国家异质性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2)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贸易摩擦对经济的影响 |
1.2.2 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 |
1.2.3 总结性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结构安排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贸易摩擦对企业的影响理论探讨 |
2.1.1 贸易摩擦的内涵及分类 |
2.1.2 贸易摩擦成因的理论基础 |
2.1.3 贸易摩擦对国内企业的影响分析 |
2.2 全球价值链下贸易摩擦的影响机制理论探讨 |
2.2.1 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界定 |
2.2.2 全球价值链的相关测算 |
2.2.3 全球价值链下贸易摩擦影响企业绩效的传导途径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外贸易摩擦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3.1 中外贸易摩擦的发展现状 |
3.1.1 中国遭受反倾销情况 |
3.1.2 中国遭受反补贴情况 |
3.1.3 中国遭受保障措施情况 |
3.1.4 中国遭受技术壁垒情况 |
3.2 中国与主要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
3.2.1 中美贸易摩擦 |
3.2.2 中印贸易摩擦 |
3.2.3 中欧贸易摩擦 |
3.2.4 中日贸易摩擦 |
3.3 中外贸易摩擦的原因 |
3.3.1 贸易失衡 |
3.3.2 产业升级 |
3.3.3 政治因素 |
3.3.4 体制原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
4.3 贸易摩擦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检验 |
4.3.1 数据说明及统计性描述 |
4.3.2 计量模型设定 |
4.3.3 回归结果 |
4.3.4 内生性讨论 |
4.3.5 稳健性检验 |
4.4 异质性检验 |
4.4.1 基于出口行为异质性检验 |
4.4.2 基于所有制性质的异质性检验 |
4.5 全球价值链下作用机制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出口份额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
5.3 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出口份额的影响 |
5.3.1 数据说明及统计性描述 |
5.3.2 计量模型设定 |
5.3.3 回归结果 |
5.3.4 内生性讨论 |
5.3.5 稳健性检验 |
5.4 异质性检验 |
5.4.1 基于贸易方式的异质性检验 |
5.4.2 基于所有制性质的异质性检验 |
5.5 全球价值链下影响机制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
6.3 事实描述 |
6.3.1 中国遭受反倾销的事实描述 |
6.3.2 中国企业创新的事实描述 |
6.4 实证检验 |
6.4.1 数据说明 |
6.4.2 计量模型设定 |
6.4.3 回归结果 |
6.4.4 内生性讨论 |
6.4.5 稳健性检验 |
6.5 异质性检验 |
6.5.1 出口行为异质性检验 |
6.5.2 生产率异质性检验 |
6.5.3 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
6.6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作用机制检验 |
6.7 “时间效应”检验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
7.3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
7.3.1 模型设定 |
7.3.2 变量选取与测算 |
7.3.3 数据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
7.4 实证检验 |
7.4.1 基本估计结果 |
7.4.2 内生性讨论 |
7.4.3 稳健性检验 |
7.5 拓展分析 |
7.5.1 不同反倾销实施国分组 |
7.5.2 不同所有制企业分组 |
7.5.3 不同生产率企业分组 |
7.6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影响机制检验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股价的影响 |
8.1 引言 |
8.2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
8.3 实证检验 |
8.3.1 “轮胎特保”案的历史背景 |
8.3.2 模型设定 |
8.3.3 数据处理与统计描述 |
8.3.4 内生性讨论 |
8.3.5 回归结果分析 |
8.3.6 稳健性检验 |
8.4 影响机制的检验 |
8.5 “时间效应”和“阶段效应”检验 |
8.5.1 “时间效应”检验 |
8.5.2 “阶段效应”检验 |
8.6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贸易摩擦对关联产业股价影响的检验 |
8.6.1 产业关联的测算 |
8.6.2 产业关联的统计性描述 |
8.6.3 实证检验 |
8.7 本章小结 |
结论及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含义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关键问题 |
二、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内容创新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三、研究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经济发展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
一、对经典经济发展理论的解读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 |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问题研究进展 |
一、纺织服装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
二、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
三、服装品牌、企业管理和网络因素研究 |
四、能源、碳排放、水足迹研究 |
五、纺织服装行业改革的研究 |
六、贸易战略和政策研究 |
七、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
八、纺织服装行业价值链的研究 |
九、科技进步与纺织服装 |
十、纺织服装与回收利用 |
十一、纺织服装行业其他方面研究 |
第三章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基本态势 |
第一节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特点 |
一、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
二、从加工制造转变为自主制造和智能制造 |
三、从依靠传统市场转变为传统市场与新型市场并举 |
四、产量与质量持续增长 |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的经济社会贡献 |
一、市场绩效 |
二、经济贡献 |
三、社会贡献 |
四、环境贡献 |
第三节 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风险 |
一、纺织服装企业规模 |
二、纺织服装企业盈利能力 |
三、纺织服装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
四、纺织服装企业投资回报能力分析 |
第四章 我国纺织服装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相关 |
第一节 全国层面纺织服装的生态环境分析 |
一、基于碳排放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
二、基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层面纺织服装业生态环境分析 |
一、基于碳排放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
二、基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
第三节 行业生态环境效率比较分析 |
一、行业能耗及碳排放比较 |
二、行业能耗及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比较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开放政策评价:政府相关 |
第一节 纺织服装行业政策演化及评价 |
一、纺织服装行业政策历史脉络分析 |
二、纺织服装行业政策评价 |
第二节 加入WTO对纺织服装业影响评价 |
一、研究方法 |
二、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三、数据来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国外政策对纺织服装业影响评价 |
一、理论基础与模型设定 |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六章 纺织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效果评价:企业相关 |
第一节 引言及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
一、理论假设 |
二、模型构建 |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四节 纺织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效果评价 |
一、行业供给侧改革现状分析 |
二、行业效率测度及分解分析 |
三、供给侧因子对行业效率的影响分析 |
第五节 纺织服装供给侧改革结论与建议 |
第七章 纺织服装行业消费影响的定量分析:消费者相关 |
第一节 纺织服装行业产品消费者效用评价分析 |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消费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理论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八章 境外的经验启示及我国的战略与原则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借鉴 |
一、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经验 |
二、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
一、提高企业满意度 |
二、提高政府满意度 |
三、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 |
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
第三节 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
一、生态文明优先 |
二、区域协调发展 |
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
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
五、创意设计人才战略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4)R纺织机械公司在华产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产品策略 |
2.2 评价产品策略优劣的方法和标准 |
第3章 纺织机械行业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 |
3.1.1 国际市场环境 |
3.1.2 国内市场环境 |
3.1.3 国内金融环境 |
3.1.4 国内宏观政策环境 |
3.2 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棉纺工序介绍 |
3.2.2 棉纺设备市场竞争环境 |
3.3 中国棉纺行业的发展及现状 |
3.3.1 中国棉纺行业的发展规模 |
3.3.2 目前中国棉纺行业的优势 |
3.3.3 中国棉纺行业当前遇到的挑战 |
3.3.4 2011-2013 年棉花收储政策及其影响 |
3.3.5 当前棉纺产业的转移及其影响 |
第4章 R纺织机械公司产品策略现状 |
4.1 R公司简介及未来五年发展战略 |
4.1.1 R公司简介 |
4.1.2 R公司未来五年战略 |
4.2 R公司在华业务开展情况 |
4.3 R公司目前产品策略 |
4.3.1 R公司产品组合 |
4.3.2 R公司产品策略 |
第5章 R纺织机械公司产品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 产品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5.1.1 客户需求管理问题 |
5.1.2 新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
5.1.3 销售策略的问题 |
5.1.4 服务策略的问题 |
5.1.5 市场推广策略的问题 |
5.1.6 供应链策略的问题 |
5.2 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6章 R纺织机械公司未来五年在华产品策略 |
6.1 R公司在华面临的机遇 |
6.1.1 宏观机遇 |
6.1.2 新疆地区纺织行业优惠政策 |
6.1.3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 |
6.2 R公司在华未来的产品策略 |
6.2.1 客户管理和市场定位 |
6.2.2 产品研发和供应链管理 |
6.2.3 整机销售策略调整 |
6.2.4 售后策略调整 |
6.2.5 市场推广策略调整 |
6.2.6 加强新疆分公司的投入 |
6.3 R公司产品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后配额时代中印纺织品贸易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2-1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1-2-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3-1本文的创新之处 |
1-3-2 本文的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知识 |
2-1-1 国内学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2-1-2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后配额时代中印纺织品贸易现状分析 |
§3-1 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贸易现状分析 |
3-1-1 我国纺织业的总体现状 |
3-1-2 我国纺织业的进出口状况 |
§3-2 后配额时代印度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3-2-1 印度纺织业的总体情况 |
3-2-2 印度的纺织服装业 |
3-2-3 印度的纺织原料简介 |
3-2-4 印度的纺织工业分类 |
3-2-5 印度纺织业的若干组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印纺织品贸易的竞争性与合作性分析 |
§4-1 中印纺织品贸易的竞争性分析 |
4-1-1 影响中印纺织品贸易竞争性因素比较 |
4-1-2 中印纺织品贸易的竞争性实证检验 |
§4-2 中印纺织品贸易的合作性分析 |
4-2-1 中印纺织品贸易合作的有利因素 |
4-2-2 中印纺织品贸易合作的客观基础 |
4-2-3 中印纺织品贸易合作面临的障碍 |
4-2-4 中印纺织品贸易合作领域 |
4-2-5 推动中印纺织品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印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
§5-1 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前景分析 |
5-1-1 2010年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回顾 |
5-1-2 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前景分析 |
§5-2 印度纺织品贸易发展前景分析 |
5-2-1 印度纺织品机会 |
5-2-2 德国技术对印度纺织品的影响 |
5-2-3 印度纺织品预期 |
5-2-4 印度纺织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2-5 印度纺织品贸易发展前景分析 |
§5-3 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3-1 中国纺织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3-2 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对策 |
5-3-3 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7)论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竞争力及策略应对 ——以浙江省纺织品出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配额与后配额时代 |
第一节 配额的涵义 |
第二节 配额体制的形成 |
第三节 ATC协议及后配额时代 |
第三章 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面临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 |
第一节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 |
第二节 国内环境的新变化 |
第三节 一种遏制论调的产生:"中国纺织品威胁论" |
第四章 后配额时代浙江省纺织品出口的竞争力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基本概况 |
第二节 浙江省纺织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
第三节 问题及原因 |
第五章 应对策略:形成三位一体的纺织品出口竞争合力及效用展望 |
第一节 政府层面之策略 |
第二节 行业层面之策略 |
第三节 企业层面之策略 |
第四节 三位一体竞争合力的效用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2 理论回顾 |
2.1 西方理论中对于产业竞争力的论述 |
2.1.1 古典经济理论中对于产业优势的论述 |
2.1.2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2 国内学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2.3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3.1 生产因素 |
2.3.2 需求市场 |
2.3.3 相关以及支援产业的发展 |
2.3.4 产业所处的环境 |
2.3.5 机遇以及政府的角色 |
3 我国纺织业竞争力分析 |
3.1 我国纺织业的现状 |
3.1.1 我国纺织业的整体生产情况 |
3.1.2 我国纺织业的进出口情况 |
3.2 我国纺织产业竞争力分析 |
3.2.1 生产要素 |
3.2.2 需求市场 |
3.2.3 相关及支援产业 |
3.2.4 产业所处的环境 |
3.2.5 机遇 |
3.3 结论 |
4 我国纺织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
4.1 发展专业化和高级生产因素 |
4.1.1 提升人力资源的技能 |
4.1.2 加强对国内市场需求的分析 |
4.1.3 加强与相关产业的联系 |
4.1.4 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
4.1.5 大力推行国际认证 |
4.2 推动国内市场需求的发展 |
4.3 加强纺织产业的横向联系 |
4.4 优化纺织业的外部环境 |
4.5 发挥纺织商会的作用 |
4.6 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YL公司应对出口贸易中绿色壁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绿色壁垒的内容与影响 |
3.1 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3.2 绿色壁垒的特点 |
3.3 绿色壁垒的影响 |
4 企业现状及面临问题 |
4.1 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 |
4.2 公司的出口现状 |
4.3 公司在出口贸易中面临的问题 |
5 企业环境分析 |
5.1 政治法律环境 |
5.2 社会文化环境 |
5.3 经济环境 |
5.4 技术环境 |
5.5 行业竞争分析 |
5.6 出口市场分析 |
6 绿色战略—应对绿色壁垒 |
6.1 绿色战略的制定 |
6.2 绿色战略的实施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南通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2 纺织工业及战略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纺织工业概述 |
2.1.1 纺织工业概念、分类及特点 |
2.1.2 国内纺织工业现状 |
2.1.3 世界纺织工业发展趋势 |
2.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2.2.1 竞争战略理论 |
2.2.2 SWOT分析法 |
3 南通纺织工业现状分析 |
3.1 南通纺织工业的历史 |
3.2 纺织工业在南通产业经济中的作用 |
3.3 南通纺织工业SWOT分析 |
3.3.1 优势(S) |
3.3.2 劣势(W) |
3.3.3 机会(O) |
3.3.4 威胁(T) |
3.3.5 南通纺织行业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矩阵 |
4 南通纺织工业发展对策研究 |
4.1 南通纺织工业的升级要立足于科技和创新 |
4.1.1 南通纺织工业升级要加大科技投入 |
4.1.2 纺织工业升级要提高创新能力 |
4.2 结构优化是南通纺织工业升级的关键 |
4.2.1 技术结构的优化 |
4.2.2 产品结构的优化 |
4.2.3 行业结构的调整 |
4.2.4 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
4.3 增强企业活力是南通纺织工业产业升级的基础 |
4.3.1 建立新型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
4.3.2 建立“破釜沉舟”型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 |
4.3.3 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新型人才机制 |
4.4 政府援助是南通纺织工业振兴的保障 |
4.4.1 政府在政策上的保障 |
4.4.2 政府在资金上的扶持 |
4.4.3 政府对企业经营的扶持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在后配额时代的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聂世坤. 辽宁大学, 2021(02)
- [2]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外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 李众宜.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D]. 卢灿生. 深圳大学, 2020(11)
- [4]R纺织机械公司在华产品策略研究[D]. 黄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5]后配额时代中印纺织品贸易发展关系研究[D]. 苏焱鑫.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6)
- [6]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及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2009[A]. 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论文集, 2010
- [7]论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竞争力及策略应对 ——以浙江省纺织品出口为例[D]. 徐艳. 复旦大学, 2010(03)
- [8]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竞争力研究[D]. 胡一伦.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9]YL公司应对出口贸易中绿色壁垒研究[D]. 王东兴. 西北大学, 2008(11)
- [10]南通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研究[D]. 陈刚.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