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联通广东本地传输网建设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何培荣[1](2019)在《面向5G的浙江联通承载网规划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5G将至,承载先行。现代移动通信以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移动通信商用为标志,经历四代技术演进发展至今,一直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当前视频业务的广泛应用驱动流量常态化且成倍增长,物联网、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机器类通信等领域的需求,使得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应运而生。承载网是移动通信端到端传输的基础,建设高效、成本最优的承载网,满足5G差异化业务的承载已成为运营商关注的焦点。高带宽、大连接、低时延及高可靠性是5G网络的主要特征,承载网建设将面临巨大挑战和机遇。浙江联通积极推进5G建设,引领5G产业发展,论文从实际工作出发,通过分析5G承载需求与关键因素,剖析浙江联通传输网络技术现状与问题,结合传输技术应用,设计符合浙江联通的5G承载网。论文选定HZ联通某一典型区域展开5G承载试验与效果验证,为全面网络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全文大致内容如下:(1)概括性地说明了移动通信网络与传输网络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演进发展关系。重点介绍5G网络架构对承载网络的影响,并对国内外5G承载的研究现状做了简单介绍。最后,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围绕5G承载网规划与设计研究思路,从5G网络带宽、时延、可靠性、流量的网状化、时间同步等对承载影响较大的七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需求分析,提出承载技术、组网结构以及基础资源是影响5G承载网的三大关键因素。(3)基于5G承载的三大关键因素,全面梳理浙江联通传输网络业务承载定位、传输技术、系统组网以及基础资源现状;面向5G承载,剖析当前网络技术、组网、基础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4)5G网络引起的三级承载是有别于以往承载的最大特点。分析三级承载的需求与特点,基于多种传输技术研究其在回传、中传以及前传网络中的组网与应用。在充分研究三级承载技术及组网应用后,结合浙江联通传输网络技术现状与问题,设计了三种5G承载网方案:分别是基于波分技术、分组技术以及分组与波分技术综合的承载网,每种设计方案均阐述了部署策略、实施步骤及组网方案等。(5)针对三种5G承载网技术解决方案,从部署难易程度、成本、容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为进一步论证5G承载试验与效果,选定HZ联通某一典型区域,针对分组技术的组网与实现进行验证,并对成本、造价进行分析。基础资源对于5G部署至关重要,影响传输系统技术选型及组网,结合现网,建模分析5G站点集中度,并提出了站点集中度、机房与光缆基础储备建议。
蔡文亮[2](2019)在《OTN技术在抚州联通传输网中的应用》文中提出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光传送网)技术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光传输网,是基于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技术和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技术不能满足网络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光传输技术。OTN具有SDH和WDM的技术优势。同时,它能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提供大颗粒服务,并监控端到端的性能和故障。随着大颗粒高带宽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和OTN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OTN构建更高效可靠的传输网络是电信运营商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首先阐述和分析了OTN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以及OTN与SDH、WDM的关系,提出了OTN网络规划的基本要素和规划过程。重点介绍了OTN技术在传输网络中的应用。在对抚州联通的传输网现状和未来3年城域网容量要求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OTN网络作为抚州联通传输网的设想。最后,详细介绍了抚州联通传输网的相关部署方案,如拓扑结构、网络保护方案、服务通道配置等。目前,项目正在规划设计中,可以满足抚州联通未来3-5年光宽带、4G业务和后期5G业务的发展需求,效益评估结果表明,OTN技术是目前抚州联通应对传输网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
叶杨,李扬鹏,余绍凯[3](2016)在《本地传输网防洪风险评估模型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严重的洪涝灾害对移动通信网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预防洪灾,尽可能将可预测的风险降至最低,试从网络规划角度出发,利用水文遥测信息服务以及收集到的本地传输网历史受灾情况等相关数据,参照风险评估原理,给出本地传输网防洪风险评估建议模型。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已经受灾的情况,提出优化调整建议;二是对暂未受灾的区域,科学地给出风险等级预测,防范于未然。
侯全心,陈烈强,张式娟,冯毅[4](2016)在《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网络建设领域深度合作思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开展"网络建设领域深度合作"背景,探讨本地传输网层面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模式,根据不同场景、不同区域提出相应的合作方式,通过资源互补合作共享,快速提升双方网络架构健壮性及业务接入时效能力,同时高效、低成本解决4G业务回传承载需求。
冯向前[5](2013)在《分组传送技术在A地市城域网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IP业务的不断成熟及传统TDM系统的逐渐减容,特别是3G业务中的IP数据流量呈现出爆发增长的态势,现有的基于传统时隙交换的本地传输网已不能满足IP数据流量不断增长的要求,因而急需对本地传输系统进行转型和升级,使得传输设备在保证传统业务正常运营的基础上,能够满足将来多业务内核的需求,这就需要分组技术和传输技术的相互融合。为此,本论文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目前流行的通信网传输技术以及PTN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对PTN的关键技术、PTN在本地传输网中的引入、设计、网络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论文结合A地市联通目前本地传输网的现状,分析了该地市联通本地传输网目前面临的问题,通过对现在3G无线业务的传输需求和以后的业务发展的需要,对新建传输网络分析了承载模式、业务需求、带宽需求和组网模型分析,进而得出分组传送网在联通本地传输网中建设的基本模型,并从该地市联通本地传输网现状以及PTN网络建设的业务需要考虑,给出该地市联通城域PTN网络的建设方案和总体规划,确定了以PTN技术为主导的网络建设原则和依据,并对该地市联通本地传输网的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的组网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
董宾[6](2012)在《IPTV网络规划及其保障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IPTV是一种利用宽带网络为用户提供交互式多媒体服务的业务。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应用快速发展,IPTV已经成为国内的技术热点,改变了旧有的电视传播方式,给电视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IPTV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视频节目以及其它多种增值业务,从而刺激家庭宽带接入业务提升,扩大客户范围。2011年S省IPTV用户数量已经突破2万,w市联通也积极投入到IPTV的试验和建设,本文作者参与了w市联通公司IPTV网络规划与部署优化工作,包括方案的制定、试验,本论文来源于该企业项目。本文结合IPTV当前的实际情况和S省地区通信网固网综合优势,制定S省地区的IPTV发展规划。IPTV不仅能够满足运营商业务创新的需求,而且可以为运营商转变经营思路,实现战略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切入点,IPTV意味着新的用户增长方式、新的业务增长方式和更高的ARPU值。对IPTV业务而言,组播技术是IPTV的关键技术之一,IP组播技术的实现决定着IPTV的使用效果,与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息息相关。本文从IPTV实际业务运营角度出发,结合组播技术,分析了IPTV业务在带宽、组播、QoS等方面对IP宽带城域网提出的技术要求,从各角度分析总结了各种实现方式的优缺点,制定了改造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实现了网络对IPTV业务的承载,系统试运行取得成功,对今后电信运营商大规模商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完成S省IPTV网络规划和部署优化。对本地传输网的建设规划、组网策略以及传输网承载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分析了目前w市本地传输网存在的问题,意在分析IPTV网络规划配套传输建设背景。研究本地传输网目标网络规划思路、组网策略以及主要承载业务对传输网资源需求,服务于IPTV业务承载架构。并对本地传输网承载技术组播和QoS部署规范等进行分析。对宽带网指标保障IPTV的措施进行主要阐述。基于对现网调查、理论分析。取得如下成果:(1)近期光纤宽带接入网将大规模建设,论文的研究可以及时总结传输网建设的经验,对后续网络建设及扩容工程项目发展IPTV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对本地传输网承载技术的引入策略和建设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尤其对组播和QOS部署规范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加强了传输网技术储备。(3)在统传输网、宽带接入网的建设思路,近期的网络融合、网络建设与中长期的网络规划协调一致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4)给合本期IPTV配套建设实际,初步完成S省IPTV网络规划和部署优化。
陈杰潮[7](2011)在《联通广东汕头分公司运维系统评价与优化》文中提出随着3G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电信业的重新组合,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形成“三国鼎立”态势,电信业务从单一业务走向全业务,竞争更为激烈,支撑全业务运营的电信运维系统需要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运维系统要提供一个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的运维工作来应对、支撑市场,服务用户,并已经提到通信工作的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本文针对运维系统的评价和优化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并形成解决方案。文中通过确立本企业运维系统各项关键的评价指标,进而对中国联通广东省汕头分公司运维系统进行评价与分析;在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归纳现阶段运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系统优化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文中主要是对运维系统组织架构、故障处理与网络优化子系统、面向客户的市场应对子系统、成本管控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和整个运维系统进行评价与分析,提出面向客户的原则、提升效率和效益原则、长远规划与近期维护相结合的原则、运维也是经营的原则、人性化管理原则、规模经济原则等优化原则,并相应作出了优化方案。同时,为实施方案,提出了优化实施保障措施:资源管理电子化;工作流程化、制度化、标准化、时限化;加强绩效管理与考核;应急通信与演练;建立技术资料库;日常维护作业计划管理;重点项目整改工作;做好代维服务管理与维保服务管理工作;把好工程入网验收关等,从而实现了运维系统的优化。随着业务、网络规模、技术的不断发展,参照国内外电信运营企业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可知,运维工作必然面对全业务运营的现代运维管理模式,必然从传统的维护和效率型、服务型向效益型转变,并提出现代运维管理模式的总体设想是全面实现管理规范化、监控集中化、手段信息化、面向客户化,故障处理集中化,组织架构扁平化,运维成本效益最大化,使运营企业进一步降低运维成本,同时便于统一指挥调度,进一步提升运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服务,使整体运维效率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毛琤[8](2010)在《广东联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通信项目管理一直是困扰着广东联通的一项重大问题,以往的手工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计算机协助工作才能较好的解决该问题,本文正是从对通信项目管理的实际需求分析开始,逐步研究并分析了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本文首先运用逻辑树分析法和流程分析法,对广东联通通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流程进行需求分析;其次,对广东联通建设管理流程进行了逐项细化和调整,以便为更好的满足实际的项目管理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运用目前技术较为先进的开发平台Visual Studio.NET,结合应用较为广泛的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并采用C/S与B/S结合的三层模型从技术上来满足广东联通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需求,以便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本文成功的优化了中国联通广东省分公司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的原有流程,并且指导开发了相应的信息平台一广东联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目前已用于中国联通广东省分公司的工程项目管理,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成果。
刘雁斌[9](2010)在《OTN+PTN传输技术在全IP网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目前三大支撑网络之一,传输网络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电信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需要传输网做更多的事情。按照电信业务的类型来区分,可以分为移动业务和数据固定业务,传输网需要建设成为同时承载两种业务的综合平台。本文首先阐述中国联通网络及中国网通网络的现状,针对两张传输网络承载业务的不同,其网络结构以及发展的趋势均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后,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将两张传输网络进行整合。根据综合传输网的建设指导思想,对于一个要求提供全业务平台的运营商,传输网络等基础网络需要进行整合,需要在新的环境下做出必要的改变。如何建设一个能够为移动业务,也能够为固定数据业务提供可靠传输平台的传输网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需要对不同的业务类型进行分析,结合目前网络的现状,同时对今后的业务发展重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路,组建新的传输网络。未来的传输网络将同时承载移动业务和数据业务,需要更大的带宽支持,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要求对不同的业务进行不同的保护,QOS的要求更多样化。需要借助目前传输网络最新的技术来进行承载。例如MSTP、FTTX、PTN、OTN、IP RAN等新的传输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也大大增强了现有网络的各项能力。本文针对业务模型提出实例,针对深圳联通具体的网络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其光缆网、管道网等基础网络的特点,提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综合业务承载网。该网络得到了广东联通的认可,目前已经作为3年规划的目标网在建设当中,对于南方联通传输网建设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邱岭,魏贤虎,蒋莉莉[10](2007)在《移动网络的传输解决方案》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现有移动网络的传输解决方式,提出了未来3G 网络对传输网络的要求, 分析了3G 传输网络的关键技术及采用不同传输技术的特点比较,同时根据理论估算3G 系统对传输带宽需求,提出了3G 系统传输网的后期建设策略和组网方式。
二、中国联通广东本地传输网建设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联通广东本地传输网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5G的浙江联通承载网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第五代移动通信与传输技术 |
1.2.1 第五代移动通信 |
1.2.2 传输技术 |
1.3 国内外有关5G承载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5G承载需求分析与影响承载的关键因素 |
2.1 引言 |
2.2 需求分析 |
2.2.1 带宽/容量 |
2.2.2 低时延/高可靠性 |
2.2.3 业务流量网状化 |
2.2.4 网络切片 |
2.2.5 时间同步 |
2.2.6 三层到边缘 |
2.2.7 软件定义网络 |
2.2.8 需求分析小结 |
2.3 影响5G承载方案的关键因素 |
2.3.1 承载设备关键技术 |
2.3.2 承载网组网要求 |
2.3.3 基础资源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5G承载浙江联通传输网络现状分析 |
3.1 引言 |
3.2 浙江联通传输网络现状概述 |
3.3 传输技术及组网分析 |
3.3.1 波分传送系统 |
3.3.2 分组传送系统 |
3.3.3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输系统 |
3.4 传输基础资源分析 |
3.4.1 光缆网 |
3.4.2 基础架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浙江联通5G承载网规划与设计 |
4.1 引言 |
4.2 三级承载与5G承载的主要技术 |
4.2.1 三级承载需求 |
4.2.2 基于5G承载的主要传送技术分析 |
4.3 传送技术在5G三级承载中的应用分析 |
4.3.1 回传 |
4.3.2 中传 |
4.3.3 前传 |
4.4 浙江联通5G承载网规划与设计 |
4.4.1 基于波分技术的承载网 |
4.4.2 基于分组技术的承载网 |
4.4.3 基于分组与波分技术的综合承载网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浙江联通5G承载网技术分析与典型区域5G承载试验 |
5.1 引言 |
5.2 浙江联通5G承载网技术分析 |
5.3 浙江HZ联通典型区域分组技术组网试验 |
5.3.1 典型区域现状分析 |
5.3.2 典型区域分组技术5G承载试验 |
5.3.3 结论与建议 |
5.4 基础资源需求分析与储备建议 |
5.5 浙江联通5G承载小结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缩略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含己录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2)OTN技术在抚州联通传输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 |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
1.3 OTN应用现状、技术演进及发展趋势 |
1.3.1 OTN应用现状 |
1.3.2 OTN技术演进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OTN技术 |
2.1 基本概念和特点 |
2.1.1 OTN技术的体系结构及发展历程 |
2.1.2 OTN技术特点及优势 |
2.2 体系结构 |
2.2.1 ROADM |
2.2.2 OTH |
2.2.3 G.709 封装与复用 |
2.2.4 OTN子层介绍 |
2.2.5 开销定义 |
2.2.6 OTM映射及复用结构 |
2.3 与SDH、WDM网络互通的实现方案 |
2.3.1 OTN与现有SDH网络的互通性 |
2.3.2 OTN与传统WDM设备的网络互通 |
第3章 OTN网络规划 |
3.1 OTN规划四要素 |
3.1.1 色散 |
3.1.2 光功率 |
3.1.3 光信噪比 |
3.1.4 非线性效应 |
3.2 OTN网络规划基本流程 |
3.2.1 网络拓扑规划 |
3.2.2 网络容量及保护规划 |
第4章 抚州联通OTN建设及部署方案 |
4.1 总体方案 |
4.1.1 建设思路 |
4.1.2 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建设指导思想 |
4.1.3 网络现状 |
4.1.4 城域网容量需求 |
4.1.5 传输网技术与设备选型 |
4.2 OTN网络部署方案 |
4.2.1 网络拓扑图 |
4.2.2 网络保护方案 |
4.2.3 传输系统设置 |
4.2.4 业务波道配置 |
4.2.5 传输系统现场验收指标 |
4.3 抚州联通OTN光传输网建设方案效益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未来光网络发展趋势分析及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网络建设领域深度合作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传输网架构分层分区规划建设策略 |
1.1 传输网分层分区思路 |
1.2 基础网络及传送网综合协调发展策略 |
2 本地传输网深度合作层次和模式 |
2.1 共享纯物理资源:即主要共享管道、杆路、机房 |
2.2 对长段落的市县、县乡道路上的光缆进行共享 |
2.3 共享双方已有站点接入资源 |
2.4 共享无线天线、载波(国内漫游共享模式) |
3 结束语 |
(5)分组传送技术在A地市城域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PTN 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传输技术分析及问题 |
2.1 现有城域网几种传输技术分析 |
2.1.1 SDH/MSTP 技术 |
2.1.2 xPON 无源光网络技术 |
2.1.3 WDM 传送技术 |
2.2 现有传输技术面临的问题 |
2.3 PTN 传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PTN 技术特点 |
3.1 PTN 技术分类 |
3.1.1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分组传送网技术 |
3.1.2 基于 MPLS 的分组传送网技术 |
3.2 PTN 关键技术 |
3.2.1 PTN 的 QoS 技术 |
3.2.2 PTN 的 OAM |
3.2.3 PTN 的保护方式 |
3.2.4 PTN 的 PWE3 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A 地市联通 PTN 组网规划 |
4.1 分组传送网设计和规划依据 |
4.2 本地传输网设计原则及建设目标 |
4.2.1 分组传送网设计和规划原则 |
4.2.2 现有传输网结构模型和 PTN 网络建设模式 |
4.2.3 PTN 网络引入原则 |
4.2.4 传输网发展目标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PTN 在 A 地市联通城域网中的组网方案及规划 |
5.1 A 市联通本地传输网络现状 |
5.2 传输网业务需求 |
5.3 建设方案 |
5.3.1 厂家引入策略 |
5.3.2 核心层建设方案 |
5.3.3 接入层建设方案 |
5.4 组网方案效果及性能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IPTV网络规划及其保障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三网融合-S省IPTV网络规划与部署优化背景 |
1.2 IPTV业务特点 |
1.3 国内IPTV业务发展现状 |
1.4 S省IPTV网络规划背景 |
1.5 IPTV业务产品体系 |
1.5.1 IPTV的基本业务内容 |
1.5.2 IPTV业务产品体系 |
1.6 开展IPTV业务的目标 |
1.6.1 增强用户黏性 |
1.6.2 吸引新用户 |
1.6.3 向蓝海转型 |
1.6.4 积累运营经验 |
1.7 IPTV市场模式建议 |
1.7.1 目标用户 |
1.7.2 IPTV用户定位 |
1.8 项目任务和目标 |
1.9 作者的主要工作 |
1.10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IPTV业务承载架构的设计 |
2.1 IPTV系统总体结构和基本功能模块 |
2.2 IPTV业务整体部署架构示意图 |
2.3 系统架构-分层组网架构 |
2.4 IPTV业务承载架构 |
2.4.1 包含内容 |
2.4.2 家庭网络的部署 |
2.5 IPTV平台总体架构 |
2.6 业务承载架构-业务管理平台 |
2.7 业务网络CDN的部署架构 |
2.7.1 业务网络CDN采用三级网络架构 |
2.7.2 业务网络CDN网络架构类型 |
2.7.3 业务网络CDN内容分发方式 |
2.7.4 业务网络CDN内容VPN分发方式 |
2.8 PG的部署架构 |
2.8.1 EPG是电视的门户 |
2.8.2 EPG的部署-EPG的组网架构 |
第三章 IPTV系统中组播和QOS部署规范的实现 |
3.1 IPTV系统中的组播技术 |
3.1.1 IP组播部署目标模型图 |
3.1.2 组播协议 |
3.1.3 三层网络组播部署 |
3.1.4 IP地址规划及路由 |
3.1.5 动态组播与静态组播 |
3.1.6 二层网络组播部署 |
3.1.7 组播复制点 |
3.1.8 组播-保障部署效果的措施 |
3.1.9 组播的安全与管理-可控组播 |
3.2 IPTV系统中QoS部署规范 |
3.2.1 QoS技术-业务规划 |
3.2.2 QoS技术-高质量业务保障需求 |
3.2.3 QoS总体模型 |
3.2.4 二层QoS部署 |
3.2.5 三层QoS部署 |
3.2.6 MPLS QoS部署 |
第四章 宽带网指标保障措施 |
4.1 IPTV业务对承载网的需求 |
4.1.1 带宽需求 |
4.1.2 QoS需求 |
4.1.3 可靠性需求 |
4.1.4 组播需求 |
4.1.5 安全需求 |
4.2 IPTV实验运营中发现的问题 |
4.2.1 网络方面-IP城域网 |
4.2.2 网络方面-宽带接入网 |
4.2.3 网络方面-支撑系统 |
4.3 业务网的现状与融合趋势 |
4.4 IP城域网的规划 |
4.4.1 全省规划思路及目标 |
4.4.2 市公司主要规划内容 |
4.5 IPTV具体规划目标 |
4.5.1 调查现有网络资源 |
4.5.2 IPTV业务平台 |
4.5.3 支撑系统 |
4.5.4 骨干网 |
4.5.5 城域网 |
4.5.6 宽带接入网 |
4.6 主要网络指标 |
4.7 接入网通道带宽提升 |
4.8 通道规划与部署 |
4.9 指标支持情况 |
4.10 网络指标保障工作条目汇总 |
4.10.1 接入网通道带宽保障统计 |
4.10.2 网络指标保障 |
4.10.3 通道规划与部署 |
4.10.4 设备性能指标支持 |
第五章 W市IPTV系统的工程实现 |
5.1 宽带接入网承载用户规模建立模型 |
5.2 承载用户规模-开展业务策略 |
5.3 承载用户规模-业务模型-城区 |
5.4 承载用户规模-业务模型-农村 |
5.5 其它参考模型 |
5.6 承载用户规模-承载用户测算 |
5.7 目前网络支撑IPTV用户需要搜集的数据 |
5.7.1 业务要求 |
5.7.2 网络能力,分不同接入场景分析 |
5.7.3 线路可达速率的获取 |
5.7.4 DSLAM设备支持IPTV性能要求 |
5.7.5 LAN交互机设备支持IPTV性能要求 |
5.8 接入层建设需求的规划 |
5.9 接入层以上的建设需求规划 |
5.10 W市200万用户规模20M接入的规划计算 |
5.10.1 计算参考模型 |
5.10.2 200万用户*20M带宽对IP城域网的需求 |
5.10.3 200万用户*20M带宽对城域传输网的需求 |
5.11 网络规划需要收集的数据汇总 |
5.12 专业化IPTV承载网评估优化步骤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联通广东汕头分公司运维系统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思路、框架 |
第二章 电信业运维管理与企业运营相关理论概述 |
2.1 电信业运维管理简介 |
2.2 企业运营相关理论综述 |
第三章 联通广东省汕头分公司运维系统现状描述 |
3.1 运维部简介 |
3.2 运维系统组织架构 |
3.3 运维系统关键评价指标 |
第四章 中国联通广东省汕头分公司运维系统现状评价 |
4.1 运维系统组织架构的评价与分析 |
4.2 运维系统故障处理与网络优化子系统的评价与分析 |
4.3 运维系统面向客户的市场应对子系统的评价与分析 |
4.4 运维系统成本管控子系统的评价与分析 |
4.5 问题归纳与分析 |
4.6 工程入网不规范,混乱 |
第五章 联通广东省汕头市分公司运维系统优化方案 |
5.1 模式总体设想 |
5.2 优化指导思想与原则 |
5.3 运维系统组织架构优化方案 |
5.4 运维系统故障处理与网络优化子系统优化方案 |
5.5 运维系统面向客户的市场应对子系统优化方案 |
5.6 运维系统成本管控子系统优化方案 |
第六章 优化实施保障措施 |
6.1 资源管理电子化 |
6.2 工作流程化、制度化、标准化、时限化 |
6.3 加强绩效管理与考核 |
6.4 应急通信与演练 |
6.5 建立故障处理的技术资料库 |
6.6 日常维护作业计划管理 |
6.7 重点项目整改工作 |
6.8 做好代维服务管理与维保服务管理工作 |
6.9 把好工程入网验收关 |
6.10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运维质量例会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广东联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任务 |
1.2.1 课题内容 |
1.2.2 本人承担任务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开发平台的选择 |
2.1.1 JAVA和.NET的安全配置和代码封装对比 |
2.1.2 JAVA和.NET在加密和通信功能的比较 |
2.1.3 选择.NET的原因 |
2.2 数据库的选择 |
2.2.1 SQL serve与Oracle的比较 |
2.2.2 选择Microsoft SQL Server的原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总体需求及原则 |
3.1.1 总体需求目标 |
3.1.2 建设原则 |
3.2 各功能模块应具备的功能 |
3.3 性能需求 |
3.3.1 处理能力 |
3.3.2 可靠性 |
3.3.3 易用性 |
3.3.4 可维护性 |
3.3.5 系统冗余及数据备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方案概要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物理结构设计 |
4.2.1 系统物理结构 |
4.2.2 系统处理能力 |
4.2.3 系统可靠性设计能力 |
4.3 软件结构设计 |
4.3.1 软件运行平台 |
4.3.2 系统软件架构 |
4.4 各模块流程设计 |
4.4.1 需求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 |
4.4.2 投资计划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 |
4.4.3 资源调配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 |
4.4.4 设计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 |
4.4.5 立项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 |
4.4.6 工程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 |
4.4.7 施工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 |
4.6 基础功能设计 |
4.6.1 接入/输出功能 |
4.6.2 接口管理 |
4.5.3 网络传输设计 |
4.6.4 网络管理设计 |
4.6.5 用户管理 |
4.6.6 用户登录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界面概要设计 |
5.1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功能展示层的设计 |
5.2 菜单界面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问题和展望 |
6.2.1 存在问题 |
6.2.2 系统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OTN+PTN传输技术在全IP网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电信重组的问题 |
1.1.2 本地传输网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OTN、PTN 技术简介 |
2.1 PTN 技术(含MSTP+技术) |
2.2 OTN 技术 |
2.3 几种技术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圳联通OTN+PTN 传输技术应用实例 |
3.1 深圳联通承载网络现状分析 |
3.2 未来业务需求分析 |
3.3 深圳联通传输网的建设 |
3.3.1 深圳联通管道网、光缆网的建设 |
3.3.2 本地传输网传输设备选型 |
3.3.3 核心层传输系统的构建 |
3.3.4 汇聚区的划分以及汇聚机房的选取原则 |
3.3.5 汇聚层传输网络构建 |
3.4 边缘层传输系统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宝安片区OTN+PTN 环路规划软件模拟验证 |
4.1 光功率预算 |
4.2 OTN+PTN 传输技术组网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联通广东本地传输网建设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5G的浙江联通承载网规划与设计[D]. 何培荣.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2]OTN技术在抚州联通传输网中的应用[D]. 蔡文亮. 南昌大学, 2019(02)
- [3]本地传输网防洪风险评估模型探究[A]. 叶杨,李扬鹏,余绍凯. 2016广东通信青年论坛专刊, 2016
- [4]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网络建设领域深度合作思路探讨[J]. 侯全心,陈烈强,张式娟,冯毅. 邮电设计技术, 2016(09)
- [5]分组传送技术在A地市城域网中的应用[D]. 冯向前. 吉林大学, 2013(09)
- [6]IPTV网络规划及其保障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董宾.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7]联通广东汕头分公司运维系统评价与优化[D]. 陈杰潮. 兰州大学, 2011(05)
- [8]广东联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毛琤.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2)
- [9]OTN+PTN传输技术在全IP网络中的应用研究[D]. 刘雁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10]移动网络的传输解决方案[A]. 邱岭,魏贤虎,蒋莉莉. 中国通信学会2007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