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火花成型机床的数控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才群[1](2020)在《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智能控制》文中研究指明电火花线切割技术是目前特种加工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加工方式属于电腐蚀加工,具有切削力小、结构简单、可同时加工多层零件、加工效率高、故障率低、加工精度高等特点。在加工复杂精密零件、超高硬度的导体零件上具有很大优势,因其不依赖刀具材料的特点深受各大企业青睐。本文研究了将电火花线切割技术与数控技术相融合,达到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实现数控的目的。本文先后阐述了研究背景与必要性,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做了整体数控系统的设计方案与架构,进行了数控系统的总体设计,兼顾了其开放性,重视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科技成果,保证数控系统在通用性和开放性上的延续。进行了数控系统选型、伺服系统设计、除丝机构设计、除丝装置的PLC选型与其地址分配,设计并编制除丝程序。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经过分析和研究数控系统的开放形式的基础上,设计了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总体数控系统架构,确定了选用PC+运动控制卡的基本控制模式,结合整体数控方案进行实验研究。2.对线切割编程系统及其插补原理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KS全图形编程软件。本软件是国内线切割专用的一种利用绘制图形轨迹而后经后置处理转换为加工程序的加工软件,本文介绍了软件的绘图方法与其人机交互界面等。3.设计一套除丝装置,包括除丝装置的硬件选型、控制结构与流程、I/O地址分配,并编制除丝动作相关的回零、主程序和子程序。
王必豪[2](2020)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机械切削加工已不能够完全满足企业的加工要求,以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床为代表的适合加工高硬度材料、复杂工件的电加工机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统计得出2018年电加工机床销售量比上年增加7.48%。但电加工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一线操作人才(电切削工)短缺的问题。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电切削工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而中职学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课程是关键。但经过学校调研和文献研究发现,现在中职学校的电加工课程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碎片化、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课程与企业相脱离的情况。同时电加工课程开发的研究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先进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对《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进行课程开发。第一步,中职学校和企业调研。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职学校师生进行调研,以明确电加工课程现状以及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和顶岗实习,明确企业中电切削工的具体工作任务。第二步,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根据企业调研记录的具体工作任务,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帮助下归纳出电切削工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步,行动领域归纳。在行动领域归纳前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深入剖析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工作过程,然后根据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维度一致的原则归纳出行动领域。第四步,学习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首先明确每个行动领域所包含的职业能力。然后对归纳出来的职业能力进行进一步分析,明确形成该能力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资源及评价标准。最后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第五步,学习情境的设计。对《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并对设计的每个学习情境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进行分析。第六步,课程实施设计。以普适性工作过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测、评价为依据,先对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过程和评价进行宏观设计,然后对具体案例进行了微观设计。第七步,采用实验法对课程效果进行验证,并分析课程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本文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开发形成了《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明确了该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并以一个子学习情境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和了现有电加工课程普遍存在的课程内容碎片化、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课程与企业相脱离的问题。同时丰富了中职学校电加工课程的研究,也为其他课程开发者提供了参考。
陈天杰[3](2019)在《注塑模具模腔电火花加工自动编程及加工仿真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模具制造企业中,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的应用已逐步成为主流。合理选择工艺参数能够有效保证加工效果;准确进行电火花加工时间的预估能有效保证企业安排生产计划,且能够显着提高模具制造效率。本文基于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开发了牧野电火花加工机床的自动编程及加工仿真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分析牧野电火花加工机床的数控程序构成及工艺参数选择原则,基于.NET平台进行牧野自动编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同时基于SQLite进行工艺参数数据库的设计。2、针对企业常用的电极材料与工件材料,结合企业常用的放电间隙及工艺参数,开展电火花加工的加工速度试验研究,获取一定加工条件下电火花加工的加工速度。3、在试验所得加工速度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速度参数库的设计,同时进行加工仿真系统的开发,实现加工过程模拟及加工时间预估功能。4、对自动编程及加工仿真系统进行应用,一方面对由自动编程系统生成的数控程序进行校验,另一方面对由加工仿真系统预估的加工时间进行验证分析。
顾天胜[4](2017)在《数控电火花CTW-320线切割机床的技术改造研究》文中提出电火花线切割是我国开发较早、应用较广的特种加工数控机床,目前全国有数十万台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正在模具制造和零件加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机床由于开发年代较早,尽管机械系统的精度保持性还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但控制系统和人机交互功能已远远落后于计算机发展的进度,因此影响这类机床的应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本毕业论文以CTW-320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为例,从基于DSP的电火花线切割机床CNC系统的设计、CTW-320电火花线切割机床软件的升级、及CTW-320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电路改造系统等几个方面设计了机床的升级改造方案。(1)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开放性的体系结构的特点,将原来的DOS操作系统升级为Windows98操作系统,设计开发了控制系统软硬件,使其能够加装CAXA软件和其它中文CAD/CAM绘图自动编程软件。(2)对控制系统的数据兼容性进行了扩展,使其不仅能够兼容ISO代码、3B代码等线切割编程代码,而且可以利用外部CAD系统产生的DXF、DWG格式图形文件编程,为了与局域网互联完成远程控制及数据传输,增加了RS232数据传输系统,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采用Z协议进行数据传输。(3)为减少过跟踪和欠跟踪现象的发生,提高控制系统的跟踪精度,通过在原高频电路三极管BG的发射极中串入基准电压源,给变频电压电路加基准电压源偏压方式对高频电路部分提出了改造解决方案,以期提高电路整体的稳定性。(4)通过技术改造工作,较大程度提升了该机床工作时的开放性、兼容性及稳定性,保障了加工产品的质量和精度,同时减少了高频加工时钼丝的损耗,提高了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工作效率。
潘景洪[5](2016)在《车胎模具制造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数控加工技术的特点,近年数控加工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数控机床向高速化、高精度、集成化、多轴化方向发展,数控加工技术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自动化是实现优质、高效、降低成本的重要技术措施,为车胎模具制造自动化提供了装备上的保证,介绍了本企业数控加工技术在车胎模具制造中的相关应用。
李琪[6](2014)在《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及其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业上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高硬度、高强度、高熔点以及高纯度的新型材料,但是却不能通过传统的工艺和机械对其进行加工。因此,不仅需要对传统的机械加工进行升级和完善,还需要研究新型的材料加工技术。电火花加工法具有很多优异性能,能解决传统加工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开发了一种新型脉冲电火花加工电源,并在开放式数控平台上集成了电火花加工控制技术,开发了相应的控制软件。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对于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的应用做了基本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型脉冲电源。2)探讨了机械加工中实时检测系统的一般体系结构,给出了针对该体系结构的实时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3)分析了基于开放式数控平台的专用数控设备控制软件的开发方法,并在此平台上开发了数控电火花加工系统加工控制软件,在开放式数控系统中嵌入实时测量模块。4)实现了在华中Ⅰ型数控平台上集成电火花加工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工艺卡式编程方式,操作简便,加工适应能力强。最后根据开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对专用控制软件的开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商勇展[7](2013)在《电火花成型机主轴直线驱动伺服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电火花成型加工中,主轴需要反复地进给与抬刀,而现有的电火花成型机一般采用“旋转电机+滚珠丝杠”的传动方式,使得加工的精度与效率受到较大的限制。本文在宁波市科技攻关项目(201181031)的支持下,用直线电机替代了传统的旋转电机来驱动主轴的伺服系统。该“直接驱动”的方式取消了中间传动环节,因而避免了因机械传动产生的间隙、摩擦损耗、响应滞后等问题,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与快速响应能力。除此之外,由于采用的直线电机在电火花成型加工的抬刀过程中能提供较大的加速度,有利于加工屑排出。因此,对直线电机驱动的电火花成型机主轴运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以电火花成型机主轴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适用于电火花成型加工的直线驱动的伺服系统。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了电火花成型加工、直线电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直线电机在数控机床的应用现状,并阐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设计直线驱动主轴结构,分析其运行时多重扰动力并建立数学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直线电机固有的端部效应及齿槽效应,并对直线电机运行过程中摩擦力和负载扰动进行分析,基于上述扰动分析建立直线电机的数学模型,为直线电机的控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设计基于干扰观测的主轴伺服控制系统。以电火花成型机主轴伺服系统为对象,基于矢量控制原理对永磁同步直线电机进行控制,并考虑主轴配重机构设计基于扰动观测的模糊控制器,以满足电火花成型加工中快速抬刀与慢速进给的要求,实现对主轴伺服系统的精确控制,并通过Matlab/Simulink对主轴直线电机与控制系统进行仿真。第四章:完成主轴控制系统硬件电路与程序。针对电火花成型加工要求,设计了基于TMS320F2808的模块化硬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显示器接口电路、CAN接口电路、A/D采样电路、驱动模块等电路。基于DSP开发软件CCStudio v3.3对系统软件进行设计,在构建系统软件总体构架后对主要模块软件进行了设计,实现了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第五章:完成直线驱动电火花成型实验样机。根据电火花成型加工的特点,为满足其大范围调速的要求,分别对慢速进给与快速抬刀进行实验分析,并通过分析验证本文的基于干扰观测的模糊速度控制能够较好的与参考速度保持一致,在主轴换向时能及时响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六章: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分析概述了直线电机在电火花成型加工应用中任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吴光河[8](2012)在《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电火花成型加工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种加工在国家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特种加工发展水平体现了国家工业制造水平,而电火花成型加工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特种加工手段,在特种加工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电火花成型机的核心部件—电火花成型加工伺服控制系统,直接关系到加工效率、加工过程的稳定性以及产品的最终质量,因此,必须构建稳定,速度快,精度高的伺服控制系统。本文通过将现代智能控制技术融入电火花成型加工伺服控制系统,并对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部分改进,大大提高了电火花成型加工的综合性能,本文所做工作如下:首先对电火花成型加工特点及其原理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了加工间隙对电火花成型加工效果的关键性影响,并提出将模糊自适应技术引入到电火花成型加工间隙控制领域。研制智能化、模块化的电火花成型加工机床的控制部件和执行机构,实现高效率、高精度、低损耗、稳定的加工过程控制。随后对电火花成型加工过程中的几种基本放电形式做了分析,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检测方法---平均电压检测法,峰值电压或电流检测法以及混合检测法,根据加工时实际情况,并合理利用硬件资源,简化电路而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检测信号处理方法—间隙放电信号双路采集电路,大大提高了间隙信号采集的准确性与稳定性。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采集加工时的电压信号,故采用通过AD9850模块对间隙脉冲放电信号进行模拟,以便导入下一级处理系统,使整个系统设计保持连贯。由实验所得波形可以看出, AD9850信号模拟系统具有很高的精确性,与真实放电情况几乎没有差异。通过设计基于双输入参数的电火花成形加工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研究了间隙信号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策略,将模糊控制和传统的PID控制相比较,在常规PID调节器的基础上增加模糊自适应控制环节,系统可以自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在线调整,因而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借助Matlab中的模糊逻辑控制FIS工具箱,并通过simulink模糊控制器观测窗证明了此算法的有效性,通过模糊判决来得到实际参数值,指导伺服系统的进给运动。随后详细阐述了电火花成型机的结构以及电火花成型机传动的原理;计算并设计电火花成型机伺服硬件的结构,如:交流伺服电机及其驱动、运动控制卡等;设计了工作台半闭环以及主轴伺服闭环控制系统,针对电火花成型机机械结构对控制系统的精确性有决定性作用而优化设计伺服主轴,建立了伺服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来对伺服系统结构作进一步深化研究。软件设计上对电火花成型加工数控系统的控制对象以及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模块化的软件控制策略,将控制系统分割成译码模块、自动定位模块、轨迹插补模块、伺服控制模块等来分别实现,并将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系统融入到系统间隙控制模块当中,设计了程序流程图,大大提高了系统对电火花成型加工电火花放电状态的识别。最后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构建了基于双输入参数的电火花成型加工间隙模糊自适应控制系统以及融入间隙检测环的电火花成型加工伺服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到系统能平稳运行,具有良好的静、动态特性,仿真结果符合电火花成型加工闭环伺服系统的运行特性,也为实际伺服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德红,门延会[9](2011)在《DE10电火花成型机床数控系统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DE10型电火花成型机床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改造,将其改造成以交流伺服系统为控制对象,以工控机为控制核心的数控系统。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工业PC担当控制核心的作用,通过接口模块与其他模块进行通信,并通过执行模块化的数控系统控制软件对机床进行处理和控制。调试结果表明此改造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迟恩田,张云鹏[10](2010)在《陕西数控电加工机床的应用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机床数控化是机床制造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陕西数控电火花成型机床、数控高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数控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数控电解加工机床及数控技术应用的情况和发展,重点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数控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发展,给出了数控电加工机床发展的建议。
二、电火花成型机床的数控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火花成型机床的数控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智能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火花加工基本原理 |
1.2 电火花加工分类及特点 |
1.3 数控系统发展历史及趋势 |
1.3.1 数控系统发展史 |
1.3.2 数控系统发展趋势 |
第2章 数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数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1 数控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
2.1.2 数控系统的组成 |
第3章 总体控制方案设计 |
3.1 数控系统选型 |
方案一:CNC+PC |
方案二:PC+运动控制卡 |
方案三:全软件型NC |
3.2 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
3.2.1 数控系统伺服控制原理 |
3.2.2 伺服系统的基本组成 |
3.2.3 电火花成形机床伺服控制系统的实现 |
3.3 数控系统硬件结构图 |
3.4 小结 |
第4章 数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数控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1.1 数控系统软件结构形式 |
4.2 电火花成形机床数控系统工作过程 |
4.3 电火花成形加工数控系统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4.3.1 数控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
4.3.2 数控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3 数控系统多轴控制模块设计 |
4.4 数控系统译码模块设计 |
4.4.1 数控系统译码模块功能概述 |
4.4.2 数控加工程序诊断 |
4.4.3 数控系统译码模块程序实现 |
4.5 小结 |
第5章 上位机编程代码与编程软件 |
5.1 3B编程代码 |
5.1.1 3B代码输入格式 |
5.1.2 直线3B代码 |
5.1.3 圆弧的3B代码 |
5.2 KS线切割数控自动编程软件系统 |
5.2.1 KS编程系统基本术语 |
5.2.2 KS编程系统常用功能介绍 |
5.3 小结 |
第6章 除丝系统设计 |
6.1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6.1.1 上位机的选择 |
6.1.2 下位机PLC的选择 |
6.1.3 硬件连接与组装 |
6.2 程序流程 |
6.2.1 主程序设计 |
6.2.2 初始化程序设计 |
6.2.3 除丝程序设计 |
6.3 除丝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工作过程 |
2.典型工作任务 |
3.课程开发 |
(二)理论基础 |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
2.情境学习理论 |
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三、中职学校和企业调研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对象 |
(三)调查问卷设计 |
(四)调研数据分析 |
1.教师访谈 |
2.学生问卷 |
3.企业问卷 |
(五)存在的问题 |
1.课程内容碎片化 |
2.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 |
3.课程与企业实际相脱离 |
(六)研究的必要性 |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 |
(一)具体工作任务记录 |
(二)典型工作任务归纳 |
(三)行动领域归纳 |
1.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
2.行动领域确定 |
(四)学习领域转换 |
1.职业能力归纳 |
2.职业能力分析 |
3.确定学习领域 |
4.课程目标 |
(五)学习情境设计 |
1.学习情境的设计 |
2.学习情境的分析 |
3.课程内容与结构 |
(六)课程实施设计 |
1.教学过程设计 |
2.教学评价设计 |
3.课程实施案例 |
4.课程标准 |
五、《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地点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目的 |
(四)实验方法 |
(五)考核方案 |
(六)考核数据 |
(七)教师访谈 |
(八)课程效果分析 |
1.课程优点 |
2.存在问题 |
3.优化路径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1.研究工作总结 |
2.研究过程中引发的思考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问卷及访谈提纲 |
附件二 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一览表 |
附件三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表 |
附件四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
附件五 职业能力分析表 |
附件六 对照班课程实施案例 |
附件七 课程实施现场照片 |
附件八 考核试卷 |
附件九 《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后访谈提纲(教师)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注塑模具模腔电火花加工自动编程及加工仿真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 |
1.2.1 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现状 |
1.2.2 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自动编程和数控加工仿真技术 |
1.3.1 自动编程研究现状 |
1.3.2 自动编程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3 数控加工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3.4 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发展趋势 |
1.4 论文来源及研究内容 |
1.4.1 论文来源 |
1.4.2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牧野自动编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2.1 自动编程系统简介 |
2.2 牧野自动编程系统总体设计 |
2.2.1 开发工具选型 |
2.2.2 数据库选择 |
2.2.3 总体设计 |
2.3 牧野自动编程系统数据库设计 |
2.3.1 数据库总体设计 |
2.3.2 数据库访问设计 |
2.4 牧野自动编程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
2.4.1 用户登录验证 |
2.4.2 电参数的选择与确定 |
2.4.3 数控程序编辑与设定 |
2.4.4 数控程序生成 |
2.4.5 数据库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腔电火花加工速度试验研究 |
3.1 电火花型腔加工方法 |
3.2 试验总体设计方案 |
3.2.1 试验目的 |
3.2.2 试验原理 |
3.2.3 试验方案 |
3.3 电火花加工试验 |
3.3.1 试验设备 |
3.3.2 电极设计 |
3.3.3 试验条件 |
3.3.4 试验结果 |
3.4 试验结果处理与分析 |
3.4.1 回归分析简介 |
3.4.2 经验模型建立 |
3.4.3 模型拟合度分析 |
3.4.4 验证试验设计 |
3.4.5 试验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工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功能需求 |
4.1.2 性能需求 |
4.2 系统设计方案 |
4.2.1 开发平台选择 |
4.2.2 系统总体设计 |
4.3 加工速度参数库设计 |
4.4 加工仿真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
4.4.1 数控程序的读取与校验 |
4.4.2 电火花成形加工仿真 |
4.4.3 加工时间预估 |
4.4.4 结果数据保存 |
4.5 自动编程及加工仿真系统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4)数控电火花CTW-320线切割机床的技术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火花加工来源 |
1.2 国内外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现状 |
1.2.1 国外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现状 |
1.2.2 国内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现状 |
1.3 论文的结构及内容 |
2 数控电火花CTW-320 线切割机床现状 |
2.1 数控电火花CTW-320 线切割机床介绍 |
2.2 数控电火花CTW-320 线切割机床存在的问题 |
2.3 数控电火花CTW-320 线切割机床的技术改造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DSP的电火花线切割机床CNC系统设计 |
3.1 国内关于PC机在CNC系统控制方面的框架结构 |
3.2 基于DSP的CNC控制系统框架 |
3.2.1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中的多CPU控制器硬件框架 |
3.2.2 基于DSP的CNC系统软件框架 |
3.3 基于DSP机械逻辑控制接口模块设计 |
3.4 开放式的人机接口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软件系统的升级改造 |
4.1 操作系统升级 |
4.2 数控加工软件的升级 |
4.3 数据格式兼容性的扩展 |
4.4 本章小结 |
5 通信系统的升级改造 |
5.1 升级改造研究与实施 |
5.2 本章小结 |
6 电路系统的升级改造 |
6.1 高频部分工作原理 |
6.2 高频部分存在的问题 |
6.3 高频部分问题解决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加工实例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车胎模具制造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控机床的加工特点 |
1 . 1 加工精度高 |
1 . 2 对加工对象的适应性强 |
1 . 3 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 |
1 . 4 加工效率高 |
1 . 5 良好的经济效益 |
1 . 6 有利于现代化管理 |
2 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 |
3 车胎模具制造数控技术的应用 |
3 . 1 车胎花纹电极数控加工与数控电火花成型加工 |
3.1.1 车胎花纹电极数控加工 |
3.1.2 车胎模具数控电火花成型加工 |
3 . 2 数控车床加工车胎模具 |
3 . 3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
3 . 4 车胎模具商标字体数控雕刻加工 |
4 结束语 |
(6)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及其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火花加工的发展历程 |
1.2 电火花加工的工作原理 |
1.3 电火花加工的特点与应用 |
1.3.1 电火花加工的特点 |
1.3.2 电火花加工的应用 |
1.4 电火花加工数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电火花加工数控系统 |
1.4.2 国内电火花加工数控系统 |
1.5 电火花加工机床脉冲电源的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 |
1.5.2 国内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 |
1.6 课题的来源和本文所作的工作 |
1.6.1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
1.6.2 本文的立题和主要研究工作 |
1.7 本章小结 |
2 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的设计 |
2.1 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的作用及要求 |
2.1.1 脉冲电源的作用 |
2.1.2 脉冲电源的要求 |
2.2 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的分类 |
2.3 新型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的设计 |
2.3.1 当前脉冲电源的不足 |
2.3.2 新型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的原理 |
2.4 新型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的特点 |
2.5 电火花加工电源参数的自适应控制 |
2.5.1 电火花加工电源参数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原理 |
2.5.2 电火花加工电源参数自适应控制的具体实现 |
2.6 本章小结 |
3 脉冲电源检测系统的设计 |
3.1 检测系统的基本组成 |
3.1.1 概述 |
3.1.2 电火花放电间隙状态检测的基本原理 |
3.1.3 检测系统设计原则 |
3.2 实时检测系统设计 |
3.2.1 检测系统硬件结构 |
3.2.2 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
3.3 影响检测精度的因素 |
3.3.1 数据采集系统的影响 |
3.3.2 伺服系统精度的影响 |
3.3.3 机床运动副的影响 |
3.4 检测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技术 |
3.4.1 常见的干扰类型 |
3.4.2 检测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电火花加工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基于IPC的开放体系结构的华中Ⅰ型数控开发平台 |
4.2.1 华中Ⅰ型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硬件结构 |
4.2.2 华中Ⅰ型开放式数控系统的软件结构 |
4.3 基于华中Ⅰ型开放式数控开发平台的二次开发 |
4.3.1 二次开发概述 |
4.3.2 二次开发的专用数控系统的软硬件结构 |
4.3.3 二次开发的内容 |
4.4 开放式数控系统平台上实时检测的实现 |
4.4.1 检测系统与数控系统的软件连接 |
4.4.2 实时检测的实现 |
4.5 基于API的专用数控系统功能实现 |
4.5.1 华中Ⅰ型数控系统功能的API实现 |
4.5.2 华中Ⅰ型API底层接口函数的使用和功能的实现 |
4.5.3 API的函数实现与G代码文件的对比 |
4.6 电火花加工数控系统的实现 |
4.6.1 数控电火花加工控制系统结构与原理 |
4.6.2 电火花机床数控系统软件结构 |
4.6.3 电火花加工的控制流程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电火花成型机主轴直线驱动伺服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火花成型加工研究现状 |
1.2.2 直线电机在数控机床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直线驱动主轴设计分析与建模 |
2.1 引言 |
2.2 面向直线驱动主轴一体化结构设计 |
2.2.1 基于直线电机的主轴结构设计 |
2.2.2 基于气动平衡的主轴配重机构设计 |
2.3 主轴直线电机多重扰动分析 |
2.3.1 主轴直线电机端部效应扰动分析 |
2.3.2 主轴直线电机齿槽效应扰动分析 |
2.3.3 主轴摩擦及负载等多重扰动力分析 |
2.4 考虑多重扰动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数学模型 |
2.4.1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概述 |
2.4.2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坐标变换 |
2.4.3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状态空间方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主轴伺服系统控制器设计及性能仿真 |
3.1 引言 |
3.2 直线驱动伺服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1 直线电机矢量控制方法 |
3.2.2 直线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结构 |
3.2.3 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 |
3.2.4 主轴气动配重控制 |
3.3 基于模糊理论伺服系统控制器设计 |
3.3.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3.3.2 基于速度信号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
3.3.3 基于扰动观测的主轴控制器设计 |
3.4 主轴控制器速度仿真分析 |
3.4.1 直线电机Matlab/Simulink模型 |
3.4.2 基于扰动观测的速度模糊控制器建模 |
3.4.3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轴伺服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主轴伺服系统硬件设计 |
4.2.1 DSP控制器介绍 |
4.2.2 硬件系统结构总体设计 |
4.2.3 控制电路及主电路设计 |
4.3 主轴伺服系统软件设计 |
4.3.1 软件结构整体设计 |
4.3.2 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主轴伺服系统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平台设备选型 |
5.3 安装与调试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电火花成型加工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电火花成型加工概述 |
1.2 电火花成型加工原理及其特点 |
1.2.1 电火花成型加工原理 |
1.2.2 电火花成型加工实现条件 |
1.2.3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 |
1.3 电火花成型加工间隙控制 |
1.4 研究内容 |
1.4.1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应用于间隙检测系统 |
1.4.2 拟完成任务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间隙检测与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
2.1 间隙放电基本状态 |
2.2 状态检测的一般方法 |
2.3 间隙放电信息采集电路设计 |
2.4 信号采集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间隙信号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电火花成型加工间隙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简介 |
3.1.1 电火花成型加工间隙控制要求 |
3.1.2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器基本原理 |
3.1.3 基于双输入参数的加工间隙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参数整定原则 |
3.2 加工间隙信号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3.2.1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3.2.2 函数隶属度的确定 |
3.2.3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表 |
3.2.4 建立模糊控制器 |
3.3 模糊推理与判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轴伺服控制系统及其硬件设计 |
4.1 电火花成型机伺服控制系统介绍 |
4.1.1 伺服控制系统原理 |
4.1.2 伺服系统要求 |
4.2 伺服系统的组成及特性 |
4.2.1 伺服系统的组成 |
4.2.2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伺服特性 |
4.3 电火花成型机伺服系统主轴结构优化 |
4.3.1 电火花成型机的结构分析 |
4.3.2 电火花成型机伺服主轴优化设计 |
4.4 电火花成型机伺服系统元件设计 |
4.4.1 交流伺服系统的设计 |
4.4.2 交流伺服电机驱动的设计 |
4.4.3 运动控制卡的选择 |
4.5 反馈环节设计 |
4.6 电火花成型加工伺服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6.1 伺服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4.6.2 电火花机伺服系统的分类与比较 |
4.6.3 工作台控制系统的设计 |
4.6.4 主轴控制系统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火花成型加工伺服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控制对象分析 |
5.2 控制软件结构概述 |
5.2.1 多任务并行处理 |
5.2.2 实时中断 |
5.2.3 加工过程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试验及仿真结果分析 |
6.1 建立实验模型 |
6.1.1 伺服控制系统建模 |
6.1.2 系统仿真 |
6.2 交流伺服电机三闭环仿真实验 |
6.3 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四、电火花成型机床的数控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智能控制[D]. 才群.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D]. 王必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注塑模具模腔电火花加工自动编程及加工仿真系统开发[D]. 陈天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4]数控电火花CTW-320线切割机床的技术改造研究[D]. 顾天胜.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3)
- [5]车胎模具制造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J]. 潘景洪.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6(11)
- [6]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及其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D]. 李琪. 西安工业大学, 2014(09)
- [7]电火花成型机主轴直线驱动伺服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商勇展. 浙江大学, 2013(S2)
- [8]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电火花成型加工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D]. 吴光河.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4)
- [9]DE10电火花成型机床数控系统改造[J]. 张德红,门延会. 机电一体化, 2011(10)
- [10]陕西数控电加工机床的应用与发展[A]. 迟恩田,张云鹏. 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论文集, 2010(总第30期)
标签:电火花论文; 直线电机论文; 数控系统论文;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论文; 成型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