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斜拉桥整体结构在荷载组合效应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1](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张羽[2](2020)在《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断索后结构受力性能及倒塌破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斜拉桥结构主要由拉索、主梁和索塔组成,其中,拉索作为斜拉桥的核心受力构件,在桥梁的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容易受损甚至发生破断。拉索断裂后,斜拉桥剩余结构在内力重分布和拉索突然失效导致的动力冲击作用下发生连续倒塌的可能性逐渐增加。近年来,如何正确评估斜拉桥在不同断索情形下的动、静力性能逐渐成为桥梁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中的重点课题。然而,鲜有学者对斜拉桥多根拉索连续断裂情况下结构全过程受力行为进行研究,桥梁局部拉索断裂和结构整体倒塌破坏之间的内在联系尚不明确。基于此,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大跨度高性能材料缆索承重桥梁结构设计及风致灾变理论与方法”(51938012)及“CFRP拉索及其锚固系统抗冲击性能研究”(51478177),以湖南赤石特大桥火灾导致九根拉索断裂的事故为工程背景,围绕斜拉桥施工阶段断索后结构受力性能及倒塌破坏机理开展研究,为斜拉桥结构的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断索后结构受力状态测试。针对赤石特大桥的火灾断索事故,对九根拉索断裂后斜拉桥剩余拉索、主梁及索塔的受力状态进行了全面检测,根据现场检测结果,描述了桥梁结构整体、结构构件和部件灾后性能的损伤和退化程度,并依此对九根拉索断裂后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估。(2)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断索过程中结构静力性能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斜拉桥实体静力有限元分析模型,考虑九根拉索逐一断裂这一全过程中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通过对比有限元模型给出的计算结果与灾后现场实测结果,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断索事故发生前、断索过程中及索力恢复后斜拉桥结构的静力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明确了桥梁结构的内力及斜拉索、混凝土和预应力筋的历史最大应力,评估了断索事故中结构最不利受力状态。(3)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断索所致结构动力响应分析。在已验证的赤石特大桥静力有限元模型基础上,考虑拉索瞬态断裂对结构的冲击作用,进一步建立了斜拉桥非线性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断索经历时间对斜拉桥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确定了计算桥梁瞬态及准静态两种断索事件所对应的断索经历时间。对桥梁在拉索骤断后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多索断裂过程中结构各个部件所经历的最大动态响应,提出了斜拉桥拉索突断后不同部件动力放大系数的合理取值:主梁扭矩、竖向弯矩及横向弯矩最不利截面的动力放大系数分别在1.09~1.55、1.21~1.65及1.21~1.76之间,最大位移动力放大系数为1.03~1.75,最大主压应力动力放大系数为1.02~1.58;预应力筋和拉索最大拉应力的动力放大系数分别在1~1.9及1.05~1.4之间;塔顶位移的动力放大系数为1.23~1.65。(4)基于传递矩阵法的斜拉桥结构断索响应分析方法研究。根据斜拉桥结构的受力特点,建立了斜拉桥最大悬臂状态的三梁离散弹簧力学模型,通过变换荷载路径法模拟拉索的失效,并利用传递矩阵法对斜拉桥在拉索静态断裂和瞬态断裂两种情形下的结构响应进行了解析。结合已验证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证明了三梁离散弹簧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适用性,可用于斜拉桥断索问题的参数化分析。(5)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断索后结构倒塌破坏分析。提出了斜拉桥拉索失效后结构的易损性分析方法,以失效拉索占总拉索面积的比例和拉索索力传递系数两个参数为基准,定量分析了斜拉桥不同位置拉索断裂后结构的易损性指数,明确了极端作用下易诱发斜拉桥结构连续倒塌破坏的关键拉索区域。在此基础上,采用Abaqus/Explicit显示分析模块,建立了斜拉桥多尺度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断索工况下斜拉桥结构倒塌破坏全过程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各工况下桥梁倒塌破坏模式,并以结构剩余总能量与外力功之比为指标,建立了基于能量的斜拉桥断索后结构倒塌破坏判断准则。对于斜拉桥施工中最大悬臂状态,当能量比小于0.85时即可判定结构进入倒塌阶段。
林元铮[3](2020)在《强震下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失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型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的主体结构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和双层钢箱-混凝土组合墩柱(CFDST墩柱),在受力性能、耐久性以及施工建造等方面相比传统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组合墩柱的使用显着提高了桥梁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平,是一种有望在高烈度地震区推广应用的新型桥梁结构。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新型组合连续刚构桥在强震下的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永久位移的地震动基线校正方法。(2)开展了一座三跨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并探索用于模拟跨断层地震动的振动台混合输入控制方法。(3)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组合刚构桥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点,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了新型组合连续刚构桥与传统组合连续刚构桥相比抗震性能的优势。(4)结合试验结果及有限元模拟分析了新型组合连续刚构桥在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响应特点及损伤破坏模式,并进行了参数分析。(5)分析了新型组合连续刚构桥CFDST墩柱增设不同加劲肋的地震损伤降低效果。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永久位移的地震动基线校正方法,可用于跨断层地震动的模拟;跨断层桥梁地震响应可分为动力响应和拟静力响应两部分,基线校正的目标永久位移对结构的拟静力响应起主导作用,而对动力响应基本无影响。(2)提出了一种用于模拟跨断层地震动的地震模拟振动台混合输入控制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加速度输入或位移输入的局限性,能够兼顾低频永久位移和高频加速度的精度要求;振动台试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3)近断层一致激励地震动作用下的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包含强烈速度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能够更显着地放大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导致明显的残余位移,模型桥损伤主要表现为CFDST墩柱顶部和底部外钢板屈服并与内填混凝土脱空。采用Open SEES建立的组合刚构桥有限元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模型桥在一致激励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与采用传统钢筋混凝土(RC)墩柱的组合刚构桥相比,采用了CFDST墩柱的新型组合刚构桥能够显着降低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4)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桥的结构损伤主要集中于CFDST墩柱的顶部和底部,表现为外钢板的屈服、屈曲以及内填混凝土压溃,存在显着的残余变形,主梁部分会严重参与整体结构响应;基于显式积分有限元程序LS-DYNA建立的三维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模型桥在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及破坏模式,模型桥的地震损伤主要由拟静力变形控制;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新型组合刚构桥结构表现出了良好的抗倒塌能力,表明此类桥型在地震断裂带地区具有推广应用前景。(5)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桥梁跨越断层角度为90°时,逆冲断层和走滑断层导致的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具有很大差异。TCU地震动(逆冲断层)作用下CFDST墩柱以弯曲变形为主,而在ELC地震动(走滑断层)作用下CFDST墩柱以扭转变形为主。对新型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的CFDST墩柱设置合理的双向加劲肋能够有效降低CFDST墩柱在强震下的损伤破坏程度,抑制钢板的局部屈曲,适用于应对近断层地震动以及不同断层机制的跨断层地震动作用带来的结构损伤风险。
钟文健[4](2020)在《大跨度宽幅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结构体系与关键设计方法研究 ——以广东省某桥梁工程为例》文中指出曲线梁矮塔斜拉桥充分利用了曲线梁桥和斜拉桥的技术优势,兼具结构造型美观的特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应用。虽然我国建造了诸多曲线梁矮塔斜拉桥,但是桥梁跨径不大,技术成果总结不完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此类桥型的合理设计参数和设计理论要点。论文依托某主跨216m桥宽44m的大跨径宽幅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结构,分别从结构体系层面、构件受力性能层面和体系安全性三个角度,系统梳理并总结了此类桥梁结构的设计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研究了大跨度宽幅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结构体系。分别对桥梁在施工阶段和运营结构的结构体系行为总结出设计要点,并参数化研究了不同约束体系对于结构整体的受力安全影响。研究表明:受主梁曲线线形的影响,结构自重作用下具有显着的弯扭耦合效应,这使得内外梁的变形和受力均有显着差别;此外截面配束和空间索力都会产生弯扭耦合作用,但是该效应与荷载弯扭耦合效应相互抵消,起到改善曲线主梁受力的作用,说明空间拉索会改善曲线梁的弯扭耦合作用使其向更大跨径发展;运营状态结构整体温度和车辆荷载都会产生较为显着的弯扭耦合效应,但是最不利荷载组合作用下支座均不会脱空,因此在合理配束情况下本桥型更不容易脱空;不同约束体系对结构受力有一定影响,最为显着的是整体温差和汽车荷载作用,但其中塔墩固结体系受力明确,能够实现结构内力的良好分布,截面性能能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储备,比较适合曲线矮塔斜拉桥。其次,研究了大跨度宽幅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构件性能。分别选择主梁最大正弯矩和最大负弯矩阶段进行空间受力行为分析,同时选择最不利工况下的框架塔柱进行空间力学行为分析。研究发现:为减小剪力滞效应影响,本桥设置短翼缘,并合理设置了腹板间距,通过对主梁剪力滞系数研究发现,恒活载的剪力滞系数在1.0181.169之间,相对于宽翼缘箱梁结构,本桥短翼缘主梁剪力滞效应影响较小,截面利用率高,验证了本方案的合理性,同时论证了在曲线矮塔斜拉桥设计中可通过采用该截面形式箱梁,获得较好的受力性能及经济效益。此外,框架柱的空间分析表明,塔柱框架受水平分力影响,发生向内弧侧的变位,为减小P-Δ效应影响,施工时可对塔柱设置向弧外侧的预偏量。最后,研究了大跨度宽幅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体系安全性。分别从弹性稳定、弹塑性极限承载力和地震下结构安全性三个角度进行了结构体系安全研究。研究表明结构的第一类失稳安全性系数很高,都超过了30,表征了塔柱作为受压构件的稳定破坏特性。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的结构体系极限承载能力分析,发现在不同情况的荷载条件下,墩顶截面和索塔的中塔柱以及内侧塔柱的下缘,都是在主梁结构屈服后,马上就屈服,基本上可以看成四个塑性铰在同一时刻产生,说明主梁结构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失稳特征值都在2.02.3,大于规范要求的2.0值。此外,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安全性分析中,本桥的自振周期与其他相同类型的跨径桥的周期比较靠近,为5.75s,且其振型为梁体纵向振动,通过对P1和P2概率地震作用下结构性能的验算,表明结构满足抗震性能。依托本桥的结构体系、构件性能和体系安全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设计理论及构造优化提供参考。
朱毅[5](2020)在《基于远程智能健康监测的钢箱梁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箱梁桥具有施工周期短,预制程度高等特点,尤其可满足工期要求高的工程,而支撑工程安全的监测工作至关重要。为此本文以某立交桥为背景,在总结以往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钢箱梁智能监测系统;基于智能监测数据分析不同施工阶段钢箱梁的受力情况,并验证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结果,为下一个施工工序提供指导以保证施工过程顺利开展。主要研究和结论如下:1.建立以鱼腹式钢箱梁截面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结合实际工程状况和钢箱梁结构特点,进而确定监测参数、测点布置及监测方案,建立钢箱梁远程智能健康监测系统。通过仪器安装及现场调试结果表明,安装的采集仪器正常运作,满足实际工程需求。2.采用Lo Ra作为各类传感器数据传输的节点网关,实现各个传感器节点的监测数据量组网打包,并通过无线4G技术发送至平台。组建传感子系统及数据传输子系统,为后期数据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3.基于时间跨度、施工阶段、不同部件以及外界环境状态等,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不同工况划分并展开讨论。在桥面施工荷载作用效应较小施工初期,钢箱梁出现上拉下压应力分布状况;随施工荷载增加,受力状态变化为上压下拉;拆除临时支架过程,中间仓应力值变化较小,两侧仓的应力值变化较大,钢箱梁整体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施工安全性较高。结果表明在施工阶段过程中,需要实施必要的监测与管控工作。4.基于监测应力与温度,对钢箱梁不同部件进行不同时段的分析。发现上顶板的日温度变化较大;下底板温度变化较小,与外界温度较为接近。温度的变化与上顶板应力变化成正相关,与下底板成负相关;当温度上升6℃,上顶板产生压应力可达到30MPa,结果表明温度变化产生的结构应力变化不容忽视。5.提出基于实测温度对有限元模型局部改进方法,数值分析的应力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基于改进的有限元模型,揭示钢箱梁受力、变形以及应力分布规律,发现钢箱梁达到设计变形限值时,上下板及支座处的应力距离限定值仍具有较远距离;当钢箱梁达到屈服时,跨中的挠度达0.36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钢箱梁达到设计变形限值时,距离屈服限值仍有一段较大距离,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分析结果也可作为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预报警值设定提供依据。6.采用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得到的预测值更接近真实值。基于该工程监测数据探究样本数据容量与预测精度的关联,样本数据量达到一定水平时,提高预测精度的效益不大,给出适合工程应用的样本数据容量的相对最优解。通过分析不同病态数据含量对预测精度影响,提出训练样本数据库中存在病态数据的含量对精度影响的量化参考表,可对日后预测得到的监测数据精度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当病态数据在样本数据库前半部分时,对预测精度影响较小,当病态数据随机分布在样本数据库中时,预测精度影响较大。
徐圣奇[6](2020)在《体外预应力加固斜拉桥静力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斜拉桥凭借其独特的空间造型、卓越的跨越能力、成熟的建造技术等诸多优点在国民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广大桥梁从业者也一直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如何保证斜拉桥安全平稳运营的问题上。以国内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斜拉桥作为工程实例,在确定合适的加固方案的基础上,针对结构的整体和局部参数的敏感性展开相关研究,并进行静力行为试验对斜拉桥实际运营过程中的静力性能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国内某钢筋混凝土斜拉桥的实际施工过程,建立该桥的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原桥结构计算、桥梁病害机理、损伤状态模拟开展分析,针对桥梁常用的加固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对比分析抗弯极限承载力提高程度、竖向位移改善效果等,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案,以期对工程加固实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2)依据前述加固方案,建立该桥加固后整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结构自重、结构刚度、温度、斜拉索张拉力、预应力张拉力等参数的变化对斜拉桥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最后确定影响结构静力行为的主要参数,为类似斜拉桥的后期运营养护工作提供借鉴。(3)针对依托工程进行静力行为试验,以主梁竖向位移、主梁和主塔应变、主塔偏位、索力增量作为静力性能的主要测试要素,将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实际的加固效果予以评价。
鲁晓威[7](2020)在《具有塔间索的大斜度高低塔斜拉桥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具有塔间索的大斜度高低塔斜拉桥结构独特、造型新颖,具备桥塔斜度大、自重大、非对称两塔之间布置有斜拉索等特点,使得其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能否满足稳定性要求成为值得认真分析的问题,特别是在施工阶段,其稳定性不仅与桥梁结构本身有关,而且与施工荷载、临时支撑等密切相关,如果施工方案处理不当,桥梁就有可能出现失稳。寿春西路桥是国内首座具有塔间索的大斜度高低塔斜拉桥,为了保证该桥的施工及使用安全,防止因失稳产生的破坏,本文结合该桥建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应用有限元软件对其施工及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施工阶段仿真模型,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对整个施工阶段的稳定性进行了相应分析。根据该桥的施工特点,着重分析了四个典型施工阶段(挂索完毕阶段、主塔合拢阶段、副塔合拢阶段、加二期恒载阶段)的整体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桥施工阶段的稳定性随着施工过程的不断推进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在挂索完毕阶段,结构的稳定性最低,最小稳定性系数为13.10。在主、副塔合拢阶段,结构的稳定性大幅度提高。在加二期恒载阶段,结构的稳定性有所下降。(2)根据该桥的施工特点,着重分析了临时支撑、施工荷载、施工工序对施工阶段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桥梁本身结构参数(塔柱刚度、塔柱恒载、塔间索索力、塔间索面积、主梁刚度)对施工阶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临时支撑及施工工序对施工阶段稳定性的影响显着,合理的临时支撑及施工工序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施工稳定性。施工荷载及主梁刚度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微调对施工阶段稳定性的影响甚微,施工阶段稳定性系数与塔柱刚度、塔间索面积正相关,与塔柱恒载、塔间索索力负相关。(3)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成桥阶段仿真模型,根据成桥阶段稳定性系数在不同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活载和横向风荷载对成桥阶段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桥梁本身结构参数对成桥阶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活载对成桥阶段稳定性的影响较小,横向风荷载对成桥阶段稳定性的影响甚微。成桥阶段稳定性系数与塔柱刚度、塔间索面积、主梁刚度正相关,与塔柱恒载、塔间索索力负相关。
董闯[8](2020)在《基于拉索刚度特性的钢索与CFRP索参数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斜拉索作为斜拉桥整体刚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预拉力将塔、梁协调一体,使其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现阶段拉索结构刚度一方面根据主跨挠度、最大总索力确定斜拉索面积,另一方面通过规范规定的挠跨比及位移及内力指标使之满足斜拉桥整体刚度的要求。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众多优异性能正推动着索结构的发展,将CFRP索应用于斜拉桥,拉索刚度问题更加突出。本文结合斜拉索刚度各参数讨论相结合,深入分析斜拉索各参数对拉索结构刚度特性的影响,将有助于索结构形式的不断优化及完善,对斜拉桥拉索结构体系的合理设计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围绕钢拉索与CFRP拉索刚度特性参数研究方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对国内外公路桥梁规范中的桥梁刚度要求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斜拉桥整体结构刚度定义。针对竖向荷载下斜拉桥变形得出了考虑主梁及索塔刚度参数影响下的拉索支撑刚度系数,最后给出了斜拉索几何非线性几种解析分析方法、适用范围及各自特点。(2)针对拉索力学参数特性,探讨分析拉索刚度条件下各参数影响,得出了拉索结构设计原则、拉索预拉力理论、拉索结构刚度特性的影响及拉索总体结构刚度组成分类。(3)结合工程实例,采用等面积、等刚度、等强度不同替换方式将钢索替换为CFRP索,建立多种分析工况斜拉桥有限元模型,对钢索与CFRP索进行了结构刚度分析。然后分析了钢索与CFRP索刚度变化对索塔塔顶顺桥向位移、塔底内力及主梁竖向位移的影响,给出了钢索与CFRP索结构刚度的合理区间。(4)基于钢与CFRP两种材料的优劣性,提出三种钢与CFRP组合斜拉索设计方案,针对钢与CFRP组合截面索取两种材料不同截面积比进行参数分析,得出不同索长下合理截面积比区间。依托工程实例,给出合理的应用方案并进行斜拉桥整体分析。(5)建立钢索、CFRP索及组合截面索斜拉桥有限元分析模型,比较活载作用下索塔不同高度位置顺桥向位移及塔底内力和主梁不同位置处的内力、变形的变化趋势,最后通过调整斜拉索结构刚度,对比分析钢索、CFRP索及组合截面索影响变化趋势。
高磊[9](2020)在《火灾对钢-混叠合梁多塔斜拉桥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外对桥梁火灾的研究较少,对于钢-混叠合梁斜拉桥的抗火性能研究很少。而钢-混叠合梁斜拉桥跨径大,是重要的交通节点,遭受火灾可能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对钢混叠合梁斜拉桥在火灾场景中受损情况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桥梁火灾成因进行了调研,总结国内外对油罐车火灾、斜拉桥火灾以及钢-混叠合梁火灾的研究现状,结合相关文献,提出了以传热学为基础,火灾动力学软件FDS与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为工具,对桥梁结构在火灾场景中的火源温度场、结构空间温度场以及结构的力学响应进行耦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比选择了合理的热释放模型以及热分析、结构分析所需的各项材料参数;(2)以贵州平塘特大斜拉桥作为依托工程,采用FDS软件对桥梁建立火灾分析模型,得到了200MW油罐车火灾的影响范围和具有代表性的六种桥梁火灾场景下的空间瞬态温度场,并根据依托工程桥梁特性以及火灾温度场分布情况选出了十种拉索受损的典型火灾场景工况;(3)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二维斜拉索截面,采用拉索表面最不利温度曲线升温,得到了拉索在火灾场景中的内部温度场情况,结合拉索材料在高温下的力学特性明确了各典型火灾工况下拉索的力学性能折减程度;运用ANSYS建立依托工程的梁单元模型,得到了十种典型火灾工况下考虑各工况拉索性能受火灾损失对斜拉桥安全性能的影响情况;(4)采用ANSYS软件热分析部分建立主梁截段细部模型,以FDS软件得到的火源温度变化曲线为升温曲线,得到火灾场景下主梁的温度场情况,并进一步的建立二维混凝土面板热分析模型,分析得到了充足延火时间下的混凝土面板温度场情况;将热分析的精细化模型与有限元整体全桥模型进行装配建模,导入温度分析结果进行热结构耦合分析得到了仅考虑钢-混叠合梁受高温后对斜拉桥整体结构的力学响应;考虑真实火灾场景下斜拉桥的安全性能,建立同时考虑拉索、主梁受火损伤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热-结构耦合分析,比较得到拉索受火对斜拉桥安全性能影响程度远大于钢-混叠合梁受火情况;(5)运用ANSYS软件对依托工程中索塔塔肢建立实体模型,使用FDS软件分析索塔各面最不利升温温度变化,得到了索塔塔肢在火灾场景下温度场分布;采用热-结构耦合的方法分析出塔肢受火对斜拉桥的安全性能影响,并对比分析认为多塔斜拉桥中塔塔肢受火略微大于边塔塔肢受火对斜拉桥主梁的影响;进而分析了索塔塔肢及其下主梁共同受火的火灾场景,比较得到了主梁受火对斜拉桥安全性能影响略微大于主塔塔肢受火情况。(6)针对斜拉桥的索、塔、梁结构在火灾场景中的结构响应,提出了抗火设计建议。
巫炯[10](2020)在《在滑移和收缩徐变的影响下不同连接件组合梁桥受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工程中的使用越来越多,钢混连接件亦越来越被研究者们关注。栓钉这种传统剪力连接模式被广泛采用,后来,愈来愈多的连接件形式涌现出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开孔钢板加贯穿钢筋的剪力连接件,即PBL连接件。对这种连接件的研究国内外还比较少。本文从简支组合梁、连续组合梁以及组合梁斜拉桥三种桥型出发,分别采用传统栓钉连接件以及PBL连接件和二者组合的组合连接件三种剪力键形式梁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考虑徐变和界面滑移的非线性仿真分析,对其在恒载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情况研究。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无论何种结构形式及连接件方案徐变变形对结构的影响不容小觑;被广泛使用的换算截面法与考虑滑移的实际组合结构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滑移对结构受力的影响不可忽视;对简支和连续梁结构PBL和组合连接件能够显着改善其结构的应力、竖向位移、连接件剪力和界面滑移量,其对简支梁的应力和界面滑移有更好的改善作用,而对连续梁结构的竖向位移和连接件剪力改善效果稍明显;就结构受力和变形来看其对斜拉桥也有一定有利作用,但改善程度不及简支和连续结构,尤其界面滑移影响不大。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综述钢-混组合桥梁国内外的发展和研究概况,总结了国内外对钢-混组合桥梁主要构成部分的研究现状,进而引出本篇文章想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内容。(2)简单介绍了传统的栓钉剪力键和本文改进的PBL与组合连接件结构形式及力学分析方法,给出了混凝土徐变计算方法,归纳了组合梁结构在长期荷载作用下考虑界面滑移效应的计算理论,为后文的计算提供了依据。(3)利用大型非线性计算软件ABAQUS建立模型并编辑子程序对简支和连续组合梁结构进行精细化模拟,计算分析得到两种结构类型三种连接件方案下结构考虑徐变变形和界面滑移效应的整体受力性能,对比总结了不同连接件对结构应力、竖向位移、连接件剪力以及界面滑移量的影响规律及影响程度。(4)依托实际工程,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建立大跨斜拉桥计算模型提取内力和边界值选取标准节段运用ABAQUS建立局部模型进行剪力键影响结构受力的分析研究,得到其对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5)从简支到连续再到大跨斜拉桥,由传统剪力键到PBL连接件再到组合连接件,综合看不同结构不同形式连接件的受力分析结果,总结规律,得出连接件影响特点,为以后桥型设计及连接件设置提供思路。
二、混凝土斜拉桥整体结构在荷载组合效应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斜拉桥整体结构在荷载组合效应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
2桥梁结构设计 |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
2.1.1汽车作用 |
2.1.2温度作用 |
2.1.3浪流作用 |
2.1.4分析方法 |
2.1.5展望 |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
2.2.7展望 |
2.3高性能材料 |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2.3.5展望 |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
3桥梁建造新技术 |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
3.1.3施工新技术 |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
4桥梁运维 |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
4.1.1监测技术 |
4.1.2模态识别 |
4.1.3模型修正 |
4.1.4损伤识别 |
4.1.5状态评估 |
4.1.6展望 |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2.1智能检测技术 |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
4.2.3展望 |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
4.3.4.1车辆冲击系数 |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
4.3.5研究展望 |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
4.4.5组合加固法 |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
4.4.7其他加固方法 |
4.4.8发展展望 |
5桥梁防灾减灾 |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
5.2.1桥梁风环境 |
5.2.2静风稳定性 |
5.2.3桥梁颤振 |
5.2.4桥梁驰振 |
5.2.5桥梁抖振 |
5.2.6主梁涡振 |
5.2.7拉索风致振动 |
5.2.8展望 |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
5.3.1材料高温性能 |
5.3.2仿真与测试 |
5.3.3截面升温 |
5.3.4结构响应 |
5.3.5工程应用 |
5.3.6展望 |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4研究展望 |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
5.5.1桥梁冲刷 |
5.5.2桥梁水毁 |
5.5.2.1失效模式 |
5.5.2.2分析方法 |
5.5.3监测与识别 |
5.5.4结论与展望 |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
策划与实施 |
(2)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断索后结构受力性能及倒塌破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规范中关于斜拉桥拉索断裂的相关规定 |
1.2.2 斜拉桥断索响应研究现状 |
1.2.3 斜拉桥抗连续倒塌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工程背景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总体思路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断索后结构受力状态测试 |
2.1 引言 |
2.2 赤石特大桥火灾断索事故 |
2.2.1 基本情况 |
2.2.2 断索过程 |
2.3 拉索状态测试 |
2.3.1 测试内容及方法 |
2.3.2 测试结果 |
2.4 主梁状态测试 |
2.4.1 测试内容及方法 |
2.4.2 测试结果 |
2.5 索塔状态测试 |
2.5.1 测试内容及方法 |
2.5.2 测试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断索过程中结构静力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3.2.1 模型建立 |
3.2.2 几何非线性 |
3.2.3 材料非线性 |
3.2.4 初始状态确定 |
3.3 模型验证 |
3.3.1 索力验证 |
3.3.2 位移验证 |
3.3.3 损伤状态验证 |
3.4 赤石特大桥施工阶段断索过程中结构的静力性能分析 |
3.4.1 主梁 |
3.4.2 拉索 |
3.4.3 索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断索所致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4.1 引言 |
4.2 斜拉桥断索动力分析模型 |
4.2.1 结构模型 |
4.2.2 结构动力特性 |
4.2.3 结构阻尼 |
4.2.4 断索经历时间 |
4.3 斜拉桥多索断裂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
4.3.1 主梁 |
4.3.2 拉索 |
4.3.3 索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传递矩阵法的斜拉桥结构断索响应分析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分析模型 |
5.3 失效拉索的模拟 |
5.4 传递矩阵法求解 |
5.4.1 静力分析 |
5.4.2 动力分析 |
5.5 方法的验证 |
5.6 动力放大系数分析 |
5.6.1 主梁弯矩 |
5.6.2 拉索索力 |
5.6.3 索塔弯矩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断索后结构倒塌破坏分析 |
6.1 引言 |
6.2 斜拉桥结构断索易损性分析 |
6.2.1 分析方法 |
6.2.2 分析结果 |
6.3 倒塌破坏判断准则 |
6.4 斜拉桥结构倒塌分析模型 |
6.4.1 研究对象 |
6.4.2 结构模型 |
6.4.3 材料模型 |
6.4.4 分析工况 |
6.4.5 模型验证 |
6.5 斜拉桥结构倒塌模式与倒塌准则分析 |
6.5.1 倒塌全过程分析 |
6.5.2 倒塌破坏模式 |
6.5.3 倒塌破坏判断准则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本文结论 |
2. 本文的创新点 |
3.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强震下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失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近/跨断层地震动研究进展 |
1.2.2 近/跨断层地震动对桥梁结构的影响研究进展 |
1.2.3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目标永久位移的地震动基线校正方法 |
2.1 引言 |
2.2 传统的地震动基线校正方法 |
2.3 基于目标永久位移的地震动基线校正方法 |
2.4 方法验证 |
2.4.1 地震动时程及反应谱 |
2.4.2 结构地震响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模型振动台试验 |
3.1 引言 |
3.2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设备 |
3.3 试验设计与准备 |
3.3.1 动力相似关系 |
3.3.2 模型设计 |
3.3.3 模型桥加工制作与安装 |
3.3.4 测点及传感器布置 |
3.4 输入地震动及试验工况 |
3.4.1 地震动的选取 |
3.4.2 试验工况 |
3.5 一致激励振动台控制方法及地震动再现精度 |
3.5.1 加速度输入控制方法 |
3.5.2 地震动再现精度 |
3.6 跨断层地震动混合输入控制方法及试验验证 |
3.6.1 混合输入控制方法 |
3.6.2 试验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组合刚构桥动力响应分析 |
4.1 引言 |
4.2 近断层地震动一致激励试验结果分析 |
4.2.1 自振特性 |
4.2.2 地震损伤现象 |
4.2.3 动力响应分析 |
4.3 非线性动力时程反应分析 |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2 模型验证 |
4.3.3 计算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组合刚构桥失效机理分析 |
5.1 引言 |
5.2 跨断层非一致激励试验结果分析 |
5.2.1 自振特性 |
5.2.2 结构地震响应 |
5.2.3 结构变形及破坏模式 |
5.3 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有限元分析 |
5.3.1 多点激励下结构运动方程及显式动力方程求解 |
5.3.2 有限元模型 |
5.3.3 模型验证及失效模式分析 |
5.4 参数影响分析 |
5.4.1 断层位置的影响 |
5.4.2 跨越角度的影响 |
5.4.3 滑冲效应幅值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近/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组合刚构桥损伤降低方法 |
6.1 引言 |
6.2 损伤降低方法 |
6.2.1 CFDST墩柱变形及损伤特点 |
6.2.2 加劲方案 |
6.3 数值计算模型 |
6.3.1 模型建立 |
6.3.2 模型验证 |
6.4 近/跨断层地震动 |
6.5 计算结果分析 |
6.5.1 LUC近断层地震动激励 |
6.5.2 TCU跨断层地震动激励 |
6.5.3 ELC跨断层地震动激励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
(4)大跨度宽幅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结构体系与关键设计方法研究 ——以广东省某桥梁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矮塔斜拉桥的国内外发展与研究情况 |
1.2.1 矮塔斜拉桥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2 矮塔斜拉桥的结构研究综述 |
1.3 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发展与研究综述 |
1.3.1 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结构体系特点 |
1.3.2 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发展历史 |
1.3.3 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研究综述 |
1.4 依托桥梁概述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跨径曲线梁斜拉桥的结构体系研究 |
2.1 空间力学特性的基本原理 |
2.1.1 拉索支撑的空间效应 |
2.1.2 结构体系的空间受力 |
2.2 施工过程中结构体系受力分析 |
2.2.1 结构自重作用下结构弯扭耦合效应 |
2.2.2 预应力作用下结构弯扭耦合效应 |
2.2.3 索力作用下结构弯扭耦合效应 |
2.2.4 施工阶段索力分布特性 |
2.3 运营状态结构体系受力分析 |
2.3.1 温度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受力特征 |
2.3.2 汽车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受力特征 |
2.3.3 荷载组合作用下结构受力状况 |
2.4 约束体系对结构整体受力的影响分析 |
2.4.1 考虑约束体系类型 |
2.4.2 约束体系对成桥状态影响 |
2.4.3 约束体系对运营状态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跨径曲线梁斜拉桥的构件力学行为研究 |
3.1 宽幅曲线梁的剪力滞效应 |
3.1.1 宽幅箱梁的空间力学行为 |
3.1.2 箱梁剪力滞的分析方法 |
3.1.3 箱梁空间受力的有限元分析 |
3.1.4 宽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 |
3.2 框架塔柱的空间受力特性 |
3.2.1 框架塔柱受力行为的分析需求 |
3.2.2 框架塔柱空间分析方法 |
3.2.3 框架塔柱空间受力的有限元分析 |
3.2.4 框架塔柱的空间力学行为与设计建议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跨径曲线梁斜拉桥的体系安全性研究 |
4.1 体系安全性的概念 |
4.2 结构体系的弹性安全稳定 |
4.2.1 矮塔斜拉桥稳定特性的提出 |
4.2.2 弹性稳定的分析方法 |
4.2.3 弹性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4.3 结构体系的极限承载力 |
4.3.1 弹塑性稳定与极限承载能力 |
4.3.2 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 |
4.3.3 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
4.4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安全性 |
4.4.1 设防水准及性能目标 |
4.4.2 动力模型和动力特性 |
4.4.3 非线性时程地震反应分析 |
4.4.4 抗震性能验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远程智能健康监测的钢箱梁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钢箱梁自动化健康监测系统研究 |
1.3.1 鱼腹式薄壁钢箱梁的概念和特点 |
1.3.2 钢箱梁智能化健康监测系统的概念 |
1.3.3 港澳大道立交项目自动化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内容 |
1.3.4 桥梁健康监测的现状 |
1.3.5 当前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
1.3.6 建立钢箱梁自动化健康监测系统的意义 |
第二章 港澳大道立交项目自动化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2.1 港澳大道立交项目自动化健康监测系统构成及各子系统组成 |
2.1.1 港澳大道立交项目自动化健康监测系统的构成及内容 |
2.1.2 港澳大道立交项目工程概括 |
2.2 自动化传感子系统构成及测点布置 |
2.2.1 应力、温度无线传感子系统 |
2.2.2 静力水准、伸缩缝无线传感子系统 |
2.2.3 倾角、风速无线传感子系统 |
2.2.4 振动无线传感子系统 |
2.2.5 小结 |
2.3 自动化健康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和传输子系统及平台的建立 |
2.3.1 平台数据展示 |
2.3.2 桥梁承载能力评估和性能评估 |
2.3.3 结构状态分级预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港澳大道立交桥监测数据分析 |
3.1 港澳大道立交桥应力应变监测 |
3.1.1 施工期间各实际工况下各测点实测应力变化分析 |
3.1.2 实施自动化监测期间应变数据分析 |
3.2 港澳大道立交桥温度监测 |
3.2.1 施工期间日温度变化特征 |
3.2.2 实施自动化监测期间各测点温度变化情况 |
3.3 港澳大道立交桥应力与温度关系分析 |
3.3.1 港澳大道立交桥应力与温度日关系变化分析 |
3.3.2 港澳大道立交桥应力与温度月关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智能健康监测应变数据修正后有限元模型的预警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修正概述 |
4.2 基于整体及局部有限元模型修正 |
4.3 有限元模型修正过程理论 |
4.3.1 修正参数的选取 |
4.4 温度效应基本理论 |
4.4.1 传热基本定律 |
4.4.2 热传导微分方程 |
4.4.3 有限元计算温度应力问题 |
4.5 实际工程应用 |
4.5.1 设计参数输入与ABAQUS有限元模型建立 |
4.5.2 基于考虑温度有限元模型修正 |
4.5.3 有限元模型修正值与实测应变值对比分析 |
4.6 基于修正后有限元模型分析 |
4.6.1 材料参数及施加荷载的确定 |
4.6.2 恒载作用下的结构受力特性 |
4.6.3 体系整体温度效应分析 |
4.6.4 探究车道荷载及温度效应耦合作用下对整体结构影响 |
4.6.5 箱梁桥的刚度分析 |
4.6.6 箱梁桥的强度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钢箱梁应力监测数据预测方法 |
5.1 病态数据及预测方法的介绍 |
5.2 监测方案 |
5.3 对预测数据的评估方法及评估标准 |
5.4 样本数据量对预测数据精度的影响 |
5.5 缺失数据与异常数据对预测模型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体外预应力加固斜拉桥静力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斜拉桥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斜拉桥的常见病害 |
1.2.3 国内外斜拉桥加固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加固前混凝土斜拉桥静力行为损伤分析 |
2.1 工程背景 |
2.1.1 桥梁概况 |
2.1.2 主要病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1 原桥加固前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2 控制断面的选择 |
2.2.3 荷载效应组合 |
2.2.4 原桥应力计算分析 |
2.2.5 原桥竖向位移计算分析 |
2.3 原桥损伤模拟分析 |
2.3.1 损伤模拟参数的选取 |
2.3.2 基于桥梁病害的损伤模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加固后混凝土斜拉桥静力行为分析 |
3.1 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 |
3.1.1 体外束计算面积的确定 |
3.1.2 张拉控制应力的确定 |
3.1.3 体外预应力筋应力损失的计算 |
3.1.4 体外预应力二次效应 |
3.1.5 体外预应力增量问题 |
3.2 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斜拉桥静力行为分析 |
3.2.1 体外预应力加固的思路 |
3.2.2 体外预应力加固的方案 |
3.2.3 体外预应力加固效果分析 |
3.3 索力优化调整加固方法 |
3.3.1 索力优化调整的概念 |
3.3.2 索力优化调整的原则 |
3.3.3 索力优化调整的方法 |
3.4 索力优化调整加固混凝土斜拉桥静力行为分析 |
3.4.1 索力优化调整加固的思路 |
3.4.2 结构当前的索力状态 |
3.4.3 索力优化调整加固的方案 |
3.4.4 索力优化调整加固效果分析 |
3.5 体外预应力加固与索力优化调整加固效果比较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体外预应力加固后混凝土斜拉桥静力行为参数分析 |
4.1 混凝土斜拉桥加固设计方案 |
4.2 静力行为参数敏感性分析 |
4.2.1 静力行为参数敏感性分析的意义 |
4.2.2 静力行为参数敏感性分析的目的 |
4.2.3 静力行为参数敏感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
4.3 结构自重影响分析 |
4.3.1 主梁自重影响分析 |
4.3.2 主塔自重影响分析 |
4.4 结构刚度影响分析 |
4.4.1 主梁刚度影响分析 |
4.4.2 主塔刚度影响分析 |
4.4.3 斜拉索刚度影响分析 |
4.5 温度影响分析 |
4.5.1 整体环境温度影响分析 |
4.5.2 主梁截面局部温度影响分析 |
4.5.3 斜拉索局部温度影响分析 |
4.6 斜拉索张拉力影响分析 |
4.7 预应力张拉力影响分析 |
4.8 静力行为参数综合影响分析 |
4.8.1 确立主梁竖向位移为控制指标 |
4.8.2 确立主塔水平位移为控制指标 |
4.8.3 确立斜拉索索力为控制指标 |
4.8.4 确立主梁上缘应力为控制指标 |
4.8.5 确立主梁下缘应力为控制指标 |
4.9 本章小结 |
5 体外预应力加固前后混凝土斜拉桥静力行为试验研究 |
5.1 体外预应力加固前后静力行为试验 |
5.1.1 试验目的和内容 |
5.1.2 试验工况 |
5.1.3 测点布置 |
5.1.4 加载方式 |
5.1.5 加载车辆及静力行为试验效率 |
5.2 体外预应力加固前后静力行为试验结果分析 |
5.2.1 加固前后主梁竖向位移分析 |
5.2.2 加固前后应变分析 |
5.2.3 加固前后主塔偏位分析 |
5.2.4 加固前后索力增量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具有塔间索的大斜度高低塔斜拉桥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异形斜拉桥的发展状况 |
1.3 斜拉桥稳定性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斜拉桥稳定性理论发展进程 |
1.3.2 斜拉桥稳定性理论研究现状 |
1.4 具有塔间索的大斜度高低塔斜拉桥稳定性分析概述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施工阶段稳定性分析 |
2.1 工程背景 |
2.1.1 工程概括 |
2.1.2 主桥受力及构造特点 |
2.2 施工阶段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1 本桥施工方法及施工流程 |
2.2.2 施工阶段模型的建立 |
2.3 施工阶段稳定性分析 |
2.3.1 典型施工阶段稳定性分析 |
2.3.2 施工阶段全过程稳定性分析 |
2.3.3 考虑几何非线性的第一类稳定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施工阶段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临时支撑对施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3.1.1 临时竖撑对施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3.1.2 临时横撑对施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3.2 施工荷载对施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3.3 结构参数对施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3.3.1 塔柱刚度对施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3.3.2 塔柱恒载对施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3.3.3 塔间索索力对施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3.3.4 塔间索面积对施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3.3.5 主梁刚度对施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3.4 施工工序的改变对施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成桥阶段稳定性分析 |
4.1 成桥阶段有限元模型建立 |
4.1.1 模型概况 |
4.1.2 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 |
4.2 运营阶段稳定性分析 |
4.2.1 活载及风荷载的确定 |
4.2.2 第一类稳定性分析 |
4.2.3 考虑几何非线性的成桥稳定性分析 |
4.3 成桥阶段稳定性敏感性分析 |
4.3.1 塔柱刚度对成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4.3.2 塔柱恒载对成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4.3.3 塔间索索力对成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4.3.4 塔间索面积对成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4.3.5 主梁刚度对成桥阶段稳定性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8)基于拉索刚度特性的钢索与CFRP索参数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斜拉桥发展趋势及挑战 |
1.1.1 斜拉桥的起源及发展 |
1.1.2 现代斜拉桥面临的窘境 |
1.1.3 拉索结构刚度特性研究 |
1.2 CFRP拉索材料应用 |
1.2.1 CFRP材料研究现状 |
1.2.2 CFRP索材料特性 |
1.2.3 CFRP拉索材料应力—应变关系 |
1.2.4 CFRP材料在桥梁拉索中的应用 |
1.3 选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拉索结构刚度理论影响因素分析 |
2.1 结构刚度的构成 |
2.2 刚度指标及限值分析 |
2.2.1 国内外规范对结构刚度要求的设定 |
2.2.2 结构整体刚度指标 |
2.2.3 总体布置对结构整体刚度的影响 |
2.2.4 斜拉索刚度的参数化 |
2.3 基于主梁挠度变形的拉索刚度系数分析 |
2.3.1 计算斜拉桥主梁变形的主要方法 |
2.3.2 考虑塔、梁刚度的拉索支撑刚度系数分析 |
2.3.3 计算案例分析 |
2.4 斜拉索非线性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4.1 斜拉索几种非线性计算理论简要分析 |
2.4.2 不考虑拉索垂度效应的拉索结构刚度理论分析 |
2.4.3 考虑垂度效应下拉索结构刚度贡献理论 |
2.4.4 成桥状态与车辆荷载下斜拉索等效刚度分析 |
2.4.5 几何非线性静态数值迭代分析数值方法 |
2.4.6 计算案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拉索结构刚度特性的参数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拉索结构刚度参数影响分析 |
3.2.1 索结构的设计原则对比分析 |
3.2.2 预拉力理论原理概述及分类 |
3.2.3 结构参数对拉索结构刚度的影响 |
3.2.4 拉索结构刚度特性分析 |
3.3 不考虑垂度效应拉索总体结构刚度组成分类的影响分析 |
3.3.1 弹性刚度及几何刚度对总体结构刚度的贡献分析 |
3.3.2 拉索总体结构刚度的数值迭代分析 |
3.3.3 总体结构刚度参数影响分析 |
3.3.4 拉索切线间水平夹角θ对拉索结构设计的分类 |
3.4 考虑垂度效应拉索结构刚度的影响分析 |
3.4.1 拉索等效结构刚度系数分析 |
3.4.2 不同索力目标对拉索结构刚度影响分析 |
3.4.3 成桥索力变化对拉索结构刚度影响分析 |
3.4.4 拉索结构刚度对主梁挠度的影响及合理取值 |
3.4.5 拉索结构刚度对塔底内力及塔顶水平位移的影响及合理取值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索与CFRP索结构刚度特性参数分析 |
4.1 斜拉桥计算分析模型 |
4.1.1 工程概况 |
4.1.2 构件材料设计参数 |
4.1.3 有限元结构模型的简化及建立 |
4.1.4 荷载效应及最不利活载 |
4.2 斜拉桥钢索替换为CFRP索特性设计思路 |
4.2.1 钢索与CFRP索材料特性参数对比 |
4.2.2 CFRP拉索截面设计计算原理 |
4.2.3 钢索与CFRP索斜拉桥有限元分析模型及分析工况 |
4.3 几种分析工况下钢索与CFRP索结构刚度参数因素分析 |
4.3.1 成桥索力变化对钢索与CFRP索结构刚度影响分析 |
4.3.2 不同索力目标对钢索与CFRP索拉索刚度影响分析 |
4.3.3 钢索与CFRP索结构刚度对主梁的影响及合理取值 |
4.3.4 钢索与CFRP索结构刚度对索塔的影响及合理取值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与CFRP组合拉索斜拉桥试设计分析 |
5.1 引言 |
5.2 钢与CFRP组合斜拉索设计方案 |
5.2.1 钢与CFRP组合斜拉索设计思路 |
5.2.2 设计方案对比分析 |
5.3 不同截面面积比作用下钢与CFRP组合截面斜拉索参数分析 |
5.3.1 关键设计参数 |
5.3.2 参数力学性能指标分析 |
5.3.3 最佳面积比确定分析 |
5.4 钢与CFRP组合截面拉索斜拉桥试设计分析 |
5.4.1 钢与CFRP组合截面索斜拉桥方案设计 |
5.4.2 结果对比分析 |
5.4.3 钢与CFRP组合截面索对主梁及索塔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成果和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成果 |
(9)火灾对钢-混叠合梁多塔斜拉桥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叠合梁斜拉桥 |
1.2.1 叠合梁斜拉桥发展历史 |
1.2.2 国内的典型叠合梁斜拉桥 |
1.3 桥梁火灾 |
1.3.1 桥梁火灾成因 |
1.3.2 桥梁火灾案例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油罐车火灾研究现状 |
1.4.2 斜拉桥火灾研究现状 |
1.4.3 钢-混叠合梁火灾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二章 火灾下结构分析基础 |
2.1 传热学基本理论 |
2.1.1 传热学基本理论 |
2.1.2 热能传递方式 |
2.1.3 热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2.2 高温下结构材料热工性能 |
2.2.1 高温下结构钢材热工性能 |
2.2.2 高温下混凝土热工性能 |
2.3 高温下结构材料力学性能 |
2.3.1 高温下结构钢材的力学性能 |
2.3.2 高温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2.4 热—结构耦合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火灾工况下斜拉桥结构的空间瞬态温度场 |
3.1 火灾热模拟分析软件 |
3.2 火灾热释放率 |
3.2.1 火灾热释放率研究概况 |
3.2.2 火灾热释放率的选定 |
3.3 油罐车(200MW)火灾温度场空间分析 |
3.3.1 模型建立 |
3.3.2 火灾热模拟模型假设 |
3.3.3 火源温度场空间分析 |
3.4 斜拉桥热分析空间温度场建立 |
3.4.1 依托工程背景 |
3.4.2 火灾分析模型建立 |
3.4.3 火灾危险场景设置 |
3.5 各火灾场景下斜拉桥空间瞬态温度场 |
3.5.1 火灾场景一中拉索温度场 |
3.5.2 火灾场景二中拉索温度场 |
3.5.3 火灾场景三中拉索温度场 |
3.5.4 火灾场景四中拉索温度场 |
3.5.5 火灾场景五中拉索温度场 |
3.5.6 火灾场景六中索塔温度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拉索受火灾影响对斜拉桥影响分析 |
4.1 高温下斜拉桥拉索的性能研究 |
4.1.1 基于ANSYS对斜拉索内部温度场分析模型 |
4.1.2 拉索截面温度场分析 |
4.2 各火灾场景下斜拉桥拉索的性能特性 |
4.3 平塘特大斜拉桥基于ANSYS软件有限元分析 |
4.3.1 斜拉桥整体模型建立 |
4.3.2 斜拉桥边界条件 |
4.3.3 斜拉桥荷载 |
4.3.4 斜拉桥荷载作用下有限元分析 |
4.4 各火灾工况下拉索性能损失对整桥的影响 |
4.4.1 各火灾工况下拉索性能损失对索塔的影响分析 |
4.4.2 各火灾工况下拉索性能损失对主梁挠度变形影响分析 |
4.4.3 各火灾工况下拉索性能损失对主梁扭转影响分析 |
4.5 抗火设计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斜拉桥钢-混叠合梁受火灾影响分析 |
5.1 钢-混叠合梁受火灾影响分析基础 |
5.1.1 计算软件的选定及计算内容 |
5.1.2 火源位置 |
5.1.3 火灾升温曲线 |
5.1.4 钢-混叠合梁受火灾影响分析计算假定 |
5.2 钢-混叠合梁受火灾影响分析模型 |
5.2.1 模型建立 |
5.2.2 计算参数 |
5.2.3 边界条件 |
5.3 钢-混叠合梁受火灾影响温度场分析 |
5.3.1 各时段混凝土桥面板表面温度场 |
5.3.2 各时段钢-混叠合梁在火源中心处横截面温度场 |
5.3.3 主梁混凝土桥面横截面温度场分析 |
5.4 钢-混叠合梁热结构耦合分析 |
5.4.1 热-结构耦合分析模型 |
5.4.2 混凝土材料分析处理 |
5.4.3 钢-混叠合主梁在火灾后对斜拉桥主梁挠度变形的影响 |
5.4.4 钢-混叠合主梁在火灾后对主梁扭转变形的影响 |
5.4.5 混凝土桥面板受火灾影响Von Mises应力分析 |
5.4.6 混凝土桥面板受火灾影响最大主拉应力分析 |
5.4.7 混凝土桥面板受火灾影响变形分析 |
5.5 拉索、主梁受火灾影响共同作用分析 |
5.6 抗火设计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斜拉桥主塔受火灾影响分析 |
6.1 桥塔受火灾影响分析基础 |
6.1.1 索塔概况以及火源位置 |
6.1.2 火源位置以及研究对象 |
6.1.3 火灾升温曲线 |
6.1.4 主塔受火灾影响分析计算假定 |
6.2 主塔受火灾影响分析模型 |
6.2.1 模型建立 |
6.2.2 边界条件 |
6.2.3 计算参数 |
6.2.4 混凝土材料分析处理 |
6.3 主塔塔肢受火灾影响温度场分析 |
6.4 主塔塔肢受火灾影响热-结构耦合分析 |
6.4.1 耦合分析模型 |
6.4.2 索塔在火灾后对斜拉桥主梁挠度变形的影响 |
6.4.3 索塔在火灾后对斜拉桥主梁扭转变形的影响 |
6.4.4 索塔塔肢受火灾影响Von Mises应力分析 |
6.4.5 索塔塔肢受火灾影响最大主拉应力分析 |
6.4.6 索塔塔肢受火灾影响变形分析 |
6.5 边、中塔塔肢受火影响对比分析 |
6.6 塔、主梁受火灾影响共同作用分析 |
6.7 抗火设计建议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在滑移和收缩徐变的影响下不同连接件组合梁桥受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发展与研究概况 |
1.2.1 组合桥梁发展概况 |
1.2.2 组合桥梁研究概况 |
1.3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主要问题研究概况 |
1.3.1 钢—混凝土连接件研究现状 |
1.3.2 钢—混凝土长期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
1.3.3 钢—混凝土考虑滑移效应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混凝土组合梁长期受力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不同连接件的力学性能分析 |
2.2.1 栓钉连接件 |
2.2.2 PBL连接件 |
2.2.3 栓钉+PBL组合连接件 |
2.3 收缩徐变理论 |
2.3.1 混凝土徐变理论 |
2.3.2 收缩徐变计算办法 |
2.4 组合梁结构的换算截面理论 |
2.4.1 短期荷载下的换算截面法 |
2.4.2 长期荷载下的换算截面法 |
2.4.3 长期荷载下的内力及挠度分析 |
2.5 考虑滑移的组合梁长期性能分析 |
2.5.1 考虑滑移的组合梁计算方法 |
2.5.2 对现有计算方法的简单评价 |
2.5.3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滑移的影响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混凝土组合梁力学行为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截面尺寸 |
3.2.2 单元的选择 |
3.2.3 接触分析 |
3.2.4 有限元模型 |
3.3 简支梁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3.1 应力计算结果 |
3.3.2 竖向位移计算结果 |
3.3.3 连接件剪力计算结果 |
3.3.4 滑移量随时间变化结果 |
3.4 连续梁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4.1 应力计算结果 |
3.4.2 竖向位移计算结果 |
3.4.3 连接件剪力计算结果 |
3.4.4 滑移量随时间变化结果 |
3.5 两种结构对比分析 |
3.5.1 应力 |
3.5.2 竖向位移 |
3.5.3 连接件剪力 |
3.5.4 滑移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依托实际工程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工程概况 |
4.2.1 钢主梁 |
4.2.2 混凝土桥面板 |
4.2.3 钢混连接件 |
4.3 局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1 材料参数 |
4.3.2 全桥有限元模型 |
4.3.3 模型简化 |
4.3.4 单元类型及连接件尺寸 |
4.3.5 不同连接方式的标准段局部有限元模型 |
4.4 结果分析 |
4.4.1 应力计算结果 |
4.4.2 竖向位移计算结果 |
4.4.3 连接件剪力计算结果 |
4.4.4 滑移量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混凝土斜拉桥整体结构在荷载组合效应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2]大跨混凝土斜拉桥断索后结构受力性能及倒塌破坏研究[D]. 张羽. 湖南大学, 2020(02)
- [3]强震下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失效机理研究[D]. 林元铮. 东南大学, 2020
- [4]大跨度宽幅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结构体系与关键设计方法研究 ——以广东省某桥梁工程为例[D]. 钟文健. 广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远程智能健康监测的钢箱梁受力性能研究[D]. 朱毅.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6]体外预应力加固斜拉桥静力行为研究[D]. 徐圣奇.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7]具有塔间索的大斜度高低塔斜拉桥稳定性分析[D]. 鲁晓威.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8]基于拉索刚度特性的钢索与CFRP索参数影响研究[D]. 董闯.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火灾对钢-混叠合梁多塔斜拉桥性能影响研究[D]. 高磊.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在滑移和收缩徐变的影响下不同连接件组合梁桥受力分析[D]. 巫炯. 长安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