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索绪尔几个语言观的理解(论文文献综述)
肖娅曼,应燕平[1](2021)在《索绪尔与博杜恩语言学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索绪尔与博杜恩发生纠缠的只是术语而非内涵。博杜恩是现代语言学先驱之一,提出了"区分语言作为系统",并且在具体研究中思考到许多语言学重大问题,但由于缺乏系统论述而显得十分零散;然而,索绪尔与博杜恩之间并非仅仅在于是否展开了研究、阐述是否清晰这种量的区别上。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创始人,他的语言学理论不仅具有原创性和系统性,而且一旦我们理解了索绪尔语言学理论核心——纯粹价值系统思想,就会发现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超前性。认为索绪尔理论来自博杜恩的说法非但没有根据,还反映出世界语言学界对索绪尔思想的理解迄今仍不深入。索绪尔的深刻思想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因为它是开创新纪元的理论基础。
刘昌奇[2](2020)在《“透过语言看艺术”:贡布里希的艺术本体论及其理论启示》文中提出语言学是贡布里希研究艺术的核心理论视域之一。他否认艺术具有不变的本质,将语言"拟声说""感叹说"与艺术"模仿说""表现说"对举,对这两种本质论进行了坚决批判。他主要汲取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和语言游戏论,分别将艺术视作图像语言形式、视觉言语行为和艺术社会体制,这构成了他立体、多层次的艺术本体论。这大大推进了艺术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也为艺术的跨学科与跨媒介研究提供了重大启示。
崔艳英[3](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指出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夏帆[4](2020)在《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与当代西方话语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埃米尔·本维尼斯特(émile Benveniste,1902-1976,又译为邦旺尼斯特、班维尼斯特、本伍尼斯特)是法国当代着名语言学家、符号学家、哲学家。他以陈述理论为核心的语言学将陈述行为、说话主体纳入到语言研究中来,强调言语活动的主体性、交互主体性、交往对话性,在语言学内部开辟一条不同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的语言研究道路,为话语语言学的形成、发展奠定基础,超越并发展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研究出现“话语转向”,研究的重点由结构语言转向话语活动。我国诸多学者如周宪、汪正龙、陶国山等提出本维尼斯特语言学思想在这一话语转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认为其以陈述理论为核心的语言符号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话语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论文以本维尼斯特的话语语言学及其对当代西方话语理论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成六个部分、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意义及思路三个小部分。“问题的提出”中论及文学理论领域两次语言学转向的背景阐释、重要概念的辨析以及研究对象的确定。第一章从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生成入手,包括对其生平与学术道路、主要作品的概述,对其语言学思想主要来源的探析,以及他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传承与超越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本维尼斯特语言学思想中最具鲜明特色的是他的陈述理论,他是陈述语言学的开创者、话语语言学的奠基人,论文将他的语言学思想概括为话语语言学,旨在重点探讨其以陈述理论为核心的语言符号思想,以及将之置于西方话语理论的大背景之下进行具体论述。第二章主要论述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主要观点,主要包括他有关语言符号性质、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语言学观点。这一部分又主要分成两个小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其关于语言符号性质的基本观点,第二部分讨论其有关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之间关系、语言符号在符号系统中的地位。第三章重点探讨其话语语言学的核心部分——陈述理论,包括陈述与话语诸要素、陈述与话语的功能、陈述与话语类型等方面的论述,并结合中外学者有关语言活动要素的基本观点,来见出本维尼斯特陈述理论的独特之处。第四章将本维尼斯特的语言学思想与当代西方话语理论结合起来讨论,主要阐述其对当代西方重要文论家的话语理论的具体影响,目的是见出他对当代西方话语理论,尤其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具体影响。具体论述了本维尼斯特对利科、罗兰·巴特、高概及克里斯蒂娃四位理论家的话语理论的影响。结语部分将论述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贡献,本维尼斯特对当代西方文论“话语转向”的影响及本维尼斯特对我国当代美学、文艺学研究的借鉴、启迪意义。
袁周[5](2020)在《雅克·德里达符号论美学研究 ——以德里达《论文字学》中的符号概念为考察对象》文中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后现代哲学,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关键人物,雅克-德里达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对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符号学理论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诸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在《论文字学》一书中,德里达的符号论思想得以充分显现。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主要批判了卢梭和列维-施特劳斯等人的理论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将批判矛头直指西方哲学界浸淫已久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中的二元对立思想和形而上学观念。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认识到的一点。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德里达符号论美学观的哲学基础和其所批判的具体内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初成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是德里达符号论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索绪尔的“语音中心主义”思想中,言语符号是决定人们思维的主要因素,而文字符号则仅仅是言语符号的一种呈现而已。这种符号观念体现了浓厚的二元对立色彩。正因如此,索绪尔也是德里达主要的批判对象之一。除此以外,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德里达,其中的关系思维为德里达解构主义思维模式带来了启迪。在《论文字学》中,德里达主要批判的是卢梭的逻辑悖论和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和这些理论背后隐藏着的西方传统二元对立思想。德里达认为正是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思想禁锢了 20世纪西方社会各学科的发展,而他所要做的也正是颠覆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第三章讨论的是德里达符号论美学的影响和在现实生活与艺术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领路人之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观念影响了诸多学派,其中包括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诸多理论研究。德里达所推崇的新的解构主义思维模式成为这些理论的最核心的理论研究方法之一。德里达的符号论美学思想在社会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中也有诸多体现。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的《天书》和《汉字的性格》等作品中,都包含了浓厚的解构主义符号论美学色彩。而在年初的武汉疫情中,文字所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是十分巨大的。从这一点上来看,文字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这也能够与德里达对“文字暴力”的批判观念相互印证。在我们研究德里达的符号学理论时,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他对于“逻各斯中心主义”中二元对立思想和形而上学的批判观念,只有把握住这一核心主旨,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德里达的文本。如此,也才能更顺利地进行理论研究。
顾晓燕[6](2020)在《当代法国哲学思想对翻译学的贡献》文中研究表明翻译和哲学将目光投向彼此并不是历史的偶然,哲学与翻译从诞生之初就因语言而密不可分。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学翻译存在着自身特有的问题系,即语言与不可还原于该语言的逻辑运作之间的关系,因此翻译作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重要的部分,构成了语言学、文学和哲学三者内在关系的一种深度思考,对于书写和翻译、诗学建构中意义与形式的本体论上的追问。同时,翻译又将他者和思想的异质性纳入研究的范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相互开启,来自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对翻译经由实践上升至理论构建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法国哲学是继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哲学之后的又一个辉煌的“哲学时刻”,它在接受欧洲大陆哲学以及英美哲学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众多法国哲学家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也往往对翻译有着特殊的关注,他们思考的问题恰恰也是翻译研究的关注焦点。本论文旨在梳理当代法国哲学家在“主体”、“意义”、“文本”、“空间”“伦理”、“他者”、“好客”等与翻译相关的关键概念的流变,将哲学概念的发展和对翻译学的影响结合起来,建立哲学和翻译学的对话,突出前者对后者的切实影响和启示。以“概念”为纲,以期纲举目张,将哲学思潮中的核心概念和翻译学中的关键词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两者之间的“对话”,避免哲学和翻译学各自的“独白”。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正文部分共有四章,分别为“翻译的主体”、“翻译中的意义”、“翻译的历史和空间”和“翻译的伦理”。在绪论部分,首先强调了翻译学和哲学之间的紧密关系,指出翻译学的构建需要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翻译研究自古以来就有哲学话语介入的传统,构建翻译哲学也是目前翻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代法国哲学构成了哲学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法国哲学家关注的主体、意义、语言、文本、自我和他者等问题都是与翻译研究息息相关的主题。绪论部分对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以“概念”为主线索的思路,力图初步构建起法国哲学思想和翻译研究之间更为紧密的对话。第一章主要论述翻译的主体。以“主体”为关键词,在梳理当代法国哲学“主体性”概念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将其与翻译主体的认识联系起来,回顾翻译研究中主体性质的历史流变,并进行理性反思。普遍性主体的式微迎来的是主体间性的黎明,但主体间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宏大叙事主体性的扬弃。本章侧重于讨论法国思想家对主体的设定和思考及其对翻译主体的定位的影响,其中包括利科思想中主体在阐释学中的地位、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中的主体特质以及从“看”到“听”的主体认识和思维模式的转变,由此带来翻译主体性研究中“迂回”、“分裂”和“利他”的三大趋势。第二章探讨翻译中涉及的“意义”问题。本章首先对比语言命名论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系统论对“意义”定义产生的影响,随后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变化作为线索,梳理了从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到巴特和拉康等众多哲学家和思想家理论中能指相对于所指逐步松动直至后来居上的历史流变过程,意义愈发呈现出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能指相对于所指的漂浮最终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那里演化为一场“延异”的游戏,意义之间的价值关系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重建,播撒把文本带进文本性中,对文本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使新的意义成为可能。然而,当“延异”的意义在对翻译合法性发出致命性一击的同时,德里达又悖论性地提出“必须翻译”的强烈诉求,指出翻译的失败就是整个哲学的失败。与此同时,我们在法国现象学的发展中看到梅洛-庞蒂将身体纳入意义的研究之中,与德里达一样,他的身体间性理论也显示出翻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悖论性特点,并使一种身体的翻译学成为可能。第三章着重讨论翻译的历史和空间。这一章首先基于福柯的“知识型”和“断裂”理论,分析从西方文艺复兴到古典时期直至现代,翻译话语是如何在历史中被构建的,不同时代的翻译思想是如何与它所处的时代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又呈现出怎样“断裂”的特征。其次,本论文将追溯福柯的“权力空间”思想的形成脉络,分析空间-知识-权力的三元辩证的思想,主张在历史之外赋予翻译以空间的维度,并借用福柯的“异托邦”思想对翻译空间进行具体的描述。福柯对权力和话语的研究将历史性带进了结构主义,证明翻译从来不是思想自由的表现,从本质上它是话语增殖和权力运作的结果,翻译作为话语自诞生伊始就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始终处在权力目光的凝视之下。空间维度对当代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论文在其后主要分析萨义德的“东方学”、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对布尔迪厄“场域”和“习性”等空间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第四章集中讨论“翻译的伦理”问题。这一章首先将在区分“伦理”和“道德”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厘定“翻译伦理”的概念,并分析翻译作为一种理解本身凸显出来的“伦理”问题。其次论文将按翻译伦理思考中突出的三个关键词:“他者”、“好客”和“哀悼”逐一进行分析,主要涵盖了列维纳斯、利科和德里达三个哲学家的思想。论文将挖掘三个关键词的历史形成过程和在不同哲学家理论中的阐释,并将其与翻译思考紧密联系起来。在“他者”问题上,论文主要结合列维纳斯“绝对他者”的思想与贝尔曼的“存异”的翻译伦理进行联系,发掘其思想上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好客”和“哀悼”,论文将对比利科和德里达对于两个概念的不同看法,力图做出异同点之间的对比,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论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各个章节论述内容的总结,试图对翻译的主体性、翻译中的意义、翻译的历史和空间以及翻译的伦理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和特征,勾勒出在当代法国哲学思想影响下的翻译研究所呈现出的总体趋势,并尝试对翻译理论的前景进行展望。
瞿维[7](2019)在《梅洛—庞蒂诗性语言思想研究 ——以“含混性”为中心》文中指出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是二十世纪着名的哲学家,同时还是对法国哲学“最具有贡献力的现象学家”之一。正是在新的现象学视域下,梅洛-庞蒂对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索,他在早期着作《知觉现象学》中已提出了语言问题,后期更是有《眼与心》《世界的散文》直接关注文艺、语言等。他的语言观对于整个语言学转向以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有深远影响。而其语言理论因含混性特征与众不同。学术界对梅洛-庞蒂的关注点基本都在其身体现象学上,研究其语言思想的人较少,集中研究其诗性语言及其含混性思想的也较少。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梅洛-庞蒂的语言理论特别是其关于诗性语言的含混性方面的思想,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四章,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其诗性语言思想的含混性特征。第一章讨论梅洛-庞蒂语言思想的含混多元来源,即其诗性语言思想的渊源。要弄清梅洛-庞蒂诗性语言思想的含混性特征,必须回到当时的时代浪潮下去,厘清其语言思想的多元来源。莫里斯.梅洛-庞蒂所在的当时的法国,对内既有本土的笛卡尔思想的历史影响,又有同时代的柏格森、阿兰等新哲学思想的发芽;对外3H(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冲击着法国哲学界。因此,要弄清莫里斯.梅洛-庞蒂诗性语言思想的含混性,就不得不涉猎其时代背景。第二章探寻梅洛-庞蒂诗性语言含混性思想体系的建构。笛卡尔在《第二沉思》中所说的“我思故我在”,梅洛-庞蒂认为反映的是语言的我思,语言是我理解我的思想和我的存在的中介,因此我思是“我们思,我们在”的真实表达。换句话说,语言成为区分人与动物的因素,关键在于它与理性相关。其对“表达”的追问,开始使梅洛-庞蒂语言含混性特征初现端倪。第三章探讨梅洛-庞蒂诗性语言含混性思想在文学语言中的具体生成。在文学语言领域更容易证明:语言并非是在完全清楚明白中自我拥有的思想的一件朴素的外衣,在作家那里,思想并不从外面主宰语言:作家自身就像一种新的方言,它自己形成,自己发明表达手段并且按照它特有的意义产生变化。莫里斯.梅洛-庞蒂从诗性语言入手,来拓展对于身体问题研究的局限,最终能够进一步理解自我、他人的行为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存在是语言之家的居主”的结论。第四章是对梅洛-庞蒂含混性语言思想的评析。语言理论是梅洛-庞蒂整个哲学的一部分,是其中后期哲学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是在他早期的身体理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而后发现语言并不仅停留于此,梅洛-庞蒂希望能与其身体现象学沟通,探寻存在。当然梅洛-庞蒂对于语言问做出了较大题贡献的同时,但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其中的一些不足。
张学文[8](2019)在《索绪尔对二十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开创的结构语言学,不仅对现代语言学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而且为现代符号学的创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索绪尔是西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语言学转向”的理论先声,对二十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兴起与发展影响深远。本文着力从索绪尔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剖析这一影响所生成的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发展的深层机理和内在特征。为此,本文在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论题的研究概况及意义。第一章对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进行了深入全面的阐述。该章首先通过将索绪尔置于语言学的发展史中,凸显了索绪尔对传统语言学的超越。接着,分点论述了索绪尔语言学研究的根本旨趣,以及其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符号的构成、语言符号的性质、语言系统的两大关系以及符号的二重性等问题的阐发。此外,还探讨了同类西方美学史着作所关注不够的《教程》中索绪尔对历时语言学以及地理语言学的论述,并归纳了索绪尔语言学的理论特色及个性。此后,本文便进入了索绪尔之于二十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影响问题的探讨,共包含以下几章:第二章:索绪尔对文学审美性研究的影响。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出的“文学性”概念集中蕴含了这一时期文学审美性研究的理论精华。索绪尔语言学对于文学性而言,虽然不具有发生学意义,但却是“文学性”这一概念生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没有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滋养,诗学与语言学的联姻、文学性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方案,都不可能发生。第三章:索绪尔对西方形式美学的文学史论研究的影响。索绪尔语言学中对共时与历时的关系的阐述,使西方形式美学的文学史论研究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在系统观的加入下,文学史的发展呈现为文学审美范式的演进,而文学审美范式演进的实质是形式间的互渗与裂变,它的动力是文学语言、文学形式的“陌生化”。第四章:索绪尔对西方形式美学作品结构论的影响。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明确地区分了语言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这为现代形式美学向内转起到了推动作用。韦勒克(RenéWellek,1903-1995)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这一对概念移植到了文学理论当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他的作品结构理论。第五章:索绪尔对西方形式美学艺术本体论研究的影响。在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的符号形式哲学中,美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扇面。作为一名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尔吸收了索绪尔语言学,开辟了康德人类学未曾关注的语言符号维度,对康德美学进行了拓展和丰富,并对形式美学的艺术本体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六章:索绪尔对形式美学审美愉悦价值研究的影响。伴随着二十世纪人类生存境况以及艺术现实的转变,艺术带给人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解放感,审美愉悦在形式美学中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符号学美学鲜明地体现了这样一种突变,而他的符号学美学的建构,正是以索绪尔的语言学为方法论基础的。索绪尔所开创的结构形式美学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理论的独特性在于它浓厚的语言论色彩;其局限性在于过于强调语言系统的封闭性,而忽视了语言的开放性和交际性,未能贯通语言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教程》中译本的出版,对我国新时期美学起到了一定的“语言启蒙”的作用,推动了我国美学和文论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西方结构形式美学的理论历程对我国当代文艺美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新朋[9](2019)在《罗曼·雅各布森言语交际理论研究 ——六因素六功能的当代符指拓展与应用》文中认为本论文属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中“诗学及文化符号学”方向的跨学科理论研究,旨在对雅各布森言语交际理论的“六因素六功能模式”开展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符指拓展和应用,使这一语言学模式成为一个符号学模式,将其应用范围从语言学领域拓展至社会文化的大范畴,并对当代文化现状中的典型特征进行理论阐释。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20世纪着名的美籍俄裔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符号学家。作为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纽约语言学小组的奠基人与领袖之一,他为20世纪人文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语言学和诗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雅各布森认为,语言的变化无论多么复杂,都是出于某种目的,为了实现某种功能(function)。他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言语交际理论,即六因素六功能模式。所有的言语交际行为都由六个要素组成,即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接触和代码,当言语交际行为倾向于某一因素时,六功能之一成为主导,即情感功能、意动功能、指称功能、诗性功能、交际功能和元语言功能。雅各布森言语交际理论中的六因素六功能模式成为其语言学诗学的核心思想,在语言学、诗学、文学、哲学和符号学等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学界对言语交际理论中的“六因素”及其相应的“六功能”本身缺乏研究,这一语言功能模式本身的学术渊源、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亟待梳理和研究。签于言语交际理论本身在雅氏学术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当代学术价值,本研究从雅各布森的言语交际理论本身出发,拟考察以下三个基本问题:(1)言语交际理论的学理基础和学术溯源:雅各布森言语交际理论的学理基础如何,六因素和六功能模式的学术发展历程如何,以往研究者的学术贡献如何,雅各布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创新如何?(2)符号学视阈下言语交际理论的理论内涵:主导功能的界定和六因素的交互关系如何,符号学视域下六因素和六功能在当代的符指拓展和应用如何?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所在。(3)言语交际理论的当代价值:六因素和六功能模式的当代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当代文化现状的理论诠释力如何?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阅读、分析综合、内省和理论思辨的方式展开研究。取得如下研究发现和结论:(1)从柏拉图、洛克、索绪尔和皮尔斯,再到理查兹、莱昂斯和韩礼德,学界关注的言语交际过程因素一直只有三个:言者、听者和言语的指称。与此对应,布拉格学派在此有较大突破,除了马泰修斯和施佩特对言语功能的阐述,在比勒三因素和三功能的基础上,穆卡洛夫斯基提出了诗性功能,强调了语言本身的形式美(message),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寒暄功能,雅各布森在上述基础上,受美国传播通讯理论的影响,增加了两个因素:接触(contact)和代码(code),并提出了元语言功能。和前人相比,雅各布森的六因素和六功能在因素和功能方面增加虽然有限,然而,这一新的言语交际模式在其系统性、完备性乃至主导理论下的诠释力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直到现在依然具有强大的诠释力和活力。(参见第二章)(2)任何言语交际活动均蕴含着必不可少的六因素,任一因素均可实现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一种功能,且语言具有多功能性,各项功能组成一定的等级序列,其中一项功能占据支配性地位,成为主导功能,决定整个言语活动的外显趋势和类型。在彼此关系上,六因素六功能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交互关系,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展现出三对互为消长的对立关系,如情感性和意动性、指称性和诗性、元语言性和交际性,当某一因素上升为主导,不可避免地以与其对立的另一因素的重要性下降为代价。尤为重要的是,符号学视域下的雅各布森六因素六功能模式已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模式,更是一个符号学模式,具有强大的诠释力,适用于任何交际事件,包括“我—我”对话,人机耦合,不再局限于言语符号。(参见第三章)对于符号学视域下的情感性和意动性(参见第四章),从语言学上的祈使句、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乃至当代无处不在的意动类叙述,在当前日益频繁的交际事件中,情感功能逐渐退居次要,意动也许成为人类交流的基本模式,甚至可以说整个文化进入了普遍意动性的时代——以在接受者身上产生的效果为主导的时代。对于符号学视域下的指称性和诗性(参见第五章),从语境论、对话性、互文性、跨文本到当代的伴随文本理论,“我们在读到一个文本之前,已经理解这个文本;也只有理解了的文本,才能被我们理解”(赵毅衡,2016:151);从文学性、陌生化、前推论、双轴关系以及展面与刺点,不同的诗学理论侧重点不同,诗性功能的实现路径因而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体现在当代文化的标出性和泛艺术化。对于符号学视域下的元语言性和交际性(参见第六章),不同于对象语言的元语言,其层控关系历经逻辑学、语言学和符号学的阐释,在当代文化中解释漩涡和评价漩涡的存在凸显元语言阐释的复杂和多元;从交际功能为主导的寒暄语,到当代图像转向和多模态呈现的寒暄技术(微信和QQ),当代文化进入了一个以重复和再现为特征的超接触性时代,接触性成为“主导中的主导”。(3)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语言意识并恰当运用寒暄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在游戏理论视域下,超接触性使我们主动沉浸于寒暄技术而不愿脱身;作为符号学模式的言语交际理论,能够阐释当代不同主导趋向的礼物形态、沉默类型和儿童语言功能习得。(参见第七章)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学术思想上,雅各布森言语交际理论的“六因素六功能模式”已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模式,更是一个符号学模式,不是语言符号所独有,而是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所共有,适用范围从语言学领域拓展至社会文化的大范畴;(2)在学术观点上,言语交际理论是一个基于主导因素的功能等级序列,强调语言的多功能性、主导因素的重要和交互关系的复杂,凸显当代文化语境下意动性、诗性和交际性的主导;(3)在研究成果的时效性方面,符号学模式下的言语交际理论能够对当代文化现状中的典型特征如弹幕和微信、多模态表情符、文化标出性和泛艺术化、解释漩涡和评价漩涡、意动性构筑路径等展现理论诠释力和现实指导意义,具有当代价值。
胡剑波[10](2018)在《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从六个方面对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在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研究的系统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并简要分析了原因,认为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的研究对于中国特色语言学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如何借鉴和发展西方学术思想并形成我国特色的学术思想有重要启发。
二、对索绪尔几个语言观的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索绪尔几个语言观的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1)索绪尔与博杜恩语言学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索绪尔与博杜恩语言学思想的“纠葛” |
二、索绪尔、博杜恩的理论框架 |
(一)结构主义特点的有无 |
(二) 语言、言语区分的有无 |
三、深刻理解:索绪尔的“符号价值系统”观 |
(一) 价值系统观与组合系统观 |
(二)消极符号观与积极符号观 |
(三)两种任意性与两种价值系统 |
(四) 两种对立的认识论与两种对立的语言产生观 |
结语:尚未被深刻理解的索绪尔 |
(2)“透过语言看艺术”:贡布里希的艺术本体论及其理论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写的艺术(Art)与小写的艺术(arts) |
二、语言本质论与艺术本质论批判 |
(一)语言拟声说与图画模仿论批判 |
(二)语言感叹说与图画表现论批判 |
三、语言本体论与艺术本体论互证 |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结构主义图像学 |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艺术行为理论 |
(三)语言游戏论与艺术体制论 |
结语 |
(3)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
1.4 小结 |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
2.6 小结 |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
3.6 小结 |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
4.6 小结 |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
5.6 小结 |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
6.5 小结 |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
7.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与当代西方话语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意义及思路 |
第一章 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生成 |
第一节 本维尼斯特的学术道路及着述情况 |
一、生平与学术道路 |
二、着述概况 |
第二节 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
一、索绪尔与梅耶的语言学、符号学思想 |
二、皮尔士的符号学思想 |
三、奥斯汀的分析哲学思想 |
四、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思想 |
第三节 本维尼斯特对索绪尔语言学的传承与超越 |
一、对语言符号学的进一步发展 |
二、从符意学到语义学 |
三、对符号任意性的批判与补充 |
四、对主体问题的关注 |
第二章 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理论内涵 |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 |
一、语言是人的象征能力的最高实现 |
二、语言与思想、社会的统一性 |
三、符号的必然性 |
第二节 语言是作为解释项的符号系统 |
一、符号系统的范围及特征 |
二、语言符号系统与非语言符号系统 |
第三章 陈述理论: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理论核心 |
第一节 什么是陈述 |
一、陈述的定义 |
二、陈述的特征 |
第二节 陈述与话语的诸要素 |
一、说话者 |
二、受话者 |
三、对话结构 |
四、指涉参照 |
第三节 陈述与话语的功能:主体的建构 |
一、“我-你”极性关系 |
二、人称代词的主体性意涵的区分 |
第四节 陈述与话语类型 |
第四章 本维尼斯特对当代西方话语理论的影响 |
第一节 西方话语理论发展概况 |
一、“话语”理论的定位 |
二、西方话语理论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本维尼斯特对利科话语理论的影响 |
第三节 本维尼斯特对罗兰·巴特话语理论的影响 |
一、论历史的话语 |
二、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
第四节 本维尼斯特对高概话语理论的影响 |
第五节 本维尼斯特对克里斯蒂娃话语理论的影响 |
一、关于语言符号性质的基本观点 |
二、对互文性理论的探讨 |
结语 |
一、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的贡献 |
二、本维尼斯特对当代西方文论“话语转向”的影响 |
三、本维尼斯特对我国当代文艺美学研究的启迪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雅克·德里达符号论美学研究 ——以德里达《论文字学》中的符号概念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二、论文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论文基本思路 |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
二、论文基本思路 |
第三节 德里达生平及《论文字学》主要内容概述 |
一、德里达生平 |
二、《论文字学》主要内容概述 |
第一章 德里达符号论的批判对象与哲学基础 |
第一节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论 |
一、索绪尔语言符号论概述 |
二、索绪尔语言符号论对“声音”重要性的探讨 |
三、索绪尔语言学对“符号”的定义及其影响之下的语言学转向 |
第二节 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及其后果 |
一、结构主义流派及罗兰-巴尔特的语言符号学概述 |
二、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中的二元对立 |
三、结构主义二元对立思想的影响及后果 |
第三节 现象学的关系思维与“在场”理论对德里达的影响 |
一、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及关系思维 |
二、海德格尔的“此在”和“在场”理论 |
第二章 德里达《论文字学》中的符号观点及其批判的内容 |
第一节 德里达对于索绪尔符号观的批判 |
一、德里达《论文字学》中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 |
二、德里达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二元对立观念的批判 |
第二节 德里达对卢梭及列维-施特劳斯符号观的批判 |
一、德里达对卢梭的逻辑悖论的批判 |
二、德里达对列维-施特劳斯“文字暴力”的批判 |
三、德里达对列维-施特劳斯批判内容的最终指向 |
第三章 德里达符号观的比较研究与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德里达论符号及其与皮尔斯论符号的比较研究 |
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及其背后的美学观点 |
二、皮尔斯的符号论美学概述 |
三、德里达与皮尔斯符号论的比较 |
第二节 德里达解构主义符号论的美学影响 |
一、对女权主义运动及文学的影响 |
二、对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 |
三、对新历史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 |
第三节 德里达符号论美学在艺术和生活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
一、解构式文字:对徐冰《天书》与《汉字的性格》的分析 |
二、文字的力量:从新冠疫情观照文字符号背后的人文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当代法国哲学思想对翻译学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
第三节 理论基础、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一章 翻译的主体性 |
第一节 “黄昏”下的翻译主体性 |
第二节 迂回的翻译主体 |
第三节 分裂的翻译主体 |
第四节 利他的翻译主体——从“看”到“听” |
第二章 翻译中的意义 |
第一节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
第二节 被解构的意义 |
第三节 言语、身体与意义 |
第三章 翻译的历史和空间 |
第一节 一种翻译的考古学 |
第二节 翻译的空间性 |
第四章 翻译的伦理 |
第一节 理解的伦理 |
第二节 他者或另一个我(alter ego)? |
第三节 “好客”和“哀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7)梅洛—庞蒂诗性语言思想研究 ——以“含混性”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思路、框架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梅洛-庞蒂诗性语言思想的渊源及特征 |
第一节 梅洛-庞蒂诗性语言思想的哲学来源 |
一、法国西方理智主义传统与柏格森生命哲学 |
二、对胡塞尔现象学语言理论的反思 |
三、对海德格尔生存-存在论中关于“存在的现身形态”思想的继承 |
第二节 梅洛-庞蒂诗性语言思想的语言学来源 |
一、对工具语言观之局限性的揭示与批评 |
二、对海德格尔诗歌阐释学中诗性语言观的继承 |
第三节 梅洛-庞蒂诗性语言的含混性 |
一、梅洛-庞蒂哲学思想的含混性 |
二、梅洛-庞蒂语言思想的含混性 |
第二章 梅洛-庞蒂诗性语言含混性思想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梅洛-庞蒂诗性语言含混性初现端倪 |
一、对身体经验与语言之关系的探讨 |
二、对思想与语言表达之裂隙的研究 |
三、对“活”的状态的语言的关注 |
第二节 梅洛-庞蒂诗性语言含混性在文化世界中的发端 |
一、“语言”与“言语”之争 |
二、语言回归感性经验与超越性 |
第三节 梅洛-庞蒂诗性语言含混性在本体论中的完结 |
一、对“语言是存在之家的”继承 |
二、存在是语言之家的居主 |
第三章 梅洛-庞蒂关于文学语言之含混性的思想 |
第一节 文学语言的知觉基础 |
一、沉默——一种始源的表达 |
二、语言与世界之“肉” |
第二节 文学语言的居间姿态 |
一、表达的迷惑性 |
二、意义自动产生 |
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含混使用 |
一、语言的文学使用 |
二、语言与意义的共谋 |
第四章 对梅洛-庞蒂诗性语言含混性思想的评析 |
第一节 梅洛-庞蒂诗性语言含混性思想对语言学的影响 |
一、确立法国现象学语言理论 |
二、对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影响 |
第二节 梅洛-庞蒂诗性语言含混性思想对文学创造的影响 |
一、语言与思想关系的新姿态 |
二、语言透明性危机的揭示 |
第三节 梅洛-庞蒂诗性语言含混性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
一、含混性带来的多元解读 |
二、模糊性带来的意义不确定之争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索绪尔对二十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索绪尔的生平与着述 |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
(三)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及研究思路 |
一、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 |
(一)索绪尔结构语言学思想的理论背景 |
(二)结构语言学的理论内涵 |
1.语言研究的目的:语言的一般特征 |
2.语言研究的对象:语言与言语 |
3.语言符号的构成:能指与所指 |
4.语言符号的性质:任意性、系统性、差异性 |
5.系统的两大关系: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 |
6.语言符号的二重性:共时性与历时性 |
(三)语言演变的机制:结构的能产性 |
(四)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理论特色及个性 |
1.主体的显现与隐没 |
2.语言系统的独立性 |
3.共时的阐释模式 |
4.极强的可操作性 |
二、索绪尔对形式美学文学审美性研究的影响 |
(一)科学化诉求——审美性研究的起点 |
(二)对语言学方法的强调 |
(三)审美性的生成:陌生化、隐喻与换喻 |
(四)文学性的根基——语言的美学功能 |
三、索绪尔对西方形式美学文学史论研究的影响 |
(一)历时研究的新起点 |
(二)体裁、风格的互渗与裂变 |
(三)审美范式演进的动力:陌生化 |
(四)共时与历时的辩证统一 |
四、索绪尔对西方形式美学作品结构论的影响 |
(一)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 |
(二)艺术品:服务于审美目的的符号结构 |
(三)自足的作品结构 |
五、索绪尔对西方形式美学艺术本体论研究的影响 |
(一)人·符号·文化 |
(二)语言与神话 |
(三)艺术作为符号形式 |
六、索绪尔对西方形式美学审美愉悦价值研究的影响 |
(一)符号帝国:新的生存境况 |
(二)作者之死:等待救赎的主体 |
(三)文本的快乐:解放之途 |
结语 |
(一)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与美学的理论特色 |
(二)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与美学研究的理论局限性 |
(三)索绪尔语言学进入中国及其当代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罗曼·雅各布森言语交际理论研究 ——六因素六功能的当代符指拓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引言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一) 学术生涯 |
(二) 经典着述 |
(三) 综述与评价 |
三、国内研究述评 |
(一) 语言学诗学研究 |
(二) 语言符号学研究 |
(三) 言语交际理论 |
四、对话精神和多功能语言观 |
五、结语 |
第二章 言语交际理论的学理基础和学术渊源 |
一、引言 |
二、语言与话语:两种语言哲学视角 |
(一) “语言”和“言语” |
(二) “独白”和“对话” |
三、语言功能的学理基础 |
(一) 柏拉图的语言工具论 |
(二) 洛克的口语传播模式 |
(三) 索绪尔的言语回路 |
(四) 皮尔斯的符号解释项 |
(五) 理查兹的语言功能观 |
(六) 莱昂斯的语言功能观 |
(七) 韩礼德的语言功能观 |
(八) 小结 |
四、言语交际理论的学术溯源 |
(一) 比勒的语言功能理论雏形 |
(二) 比勒改进后的语言工具模型 |
(三) 比勒语言工具模型的不足 |
(四) 乌克斯库尔的环境界理论 |
(五) 施佩特的语言“三功能” |
(六) 马泰修斯的语言功能论 |
(七) 马林诺夫斯基的寒暄语 |
(八) 穆卡洛夫斯基的美学思想 |
(九) 小结 |
五、信息通讯理论 |
六、结语 |
第三章 六因素和六功能 |
一、引言 |
二、元语言功能主义 |
(一) 语言功能总论 |
(二) 布拉格学派功能观 |
三、六因素六功能的内涵解读 |
(一) 六因素与六功能 |
(二) 内涵解读 |
四、六因素六功能的主导与交互 |
(一) 主导成分 |
(二) 交互关系的复杂 |
五、结语 |
第四章 情感性与意动性 |
一、引言 |
二、发送者与情感功能 |
(一) 语言的情感功能 |
(二) 元情感与情感间性 |
(三) 人际交往的启示 |
(四) 实例分析 |
三、接受者与意动功能 |
(一) 普遍意动性 |
(二) 分析哲学的“符用转向” |
(三) 意动类叙述 |
(四) 实例分析 |
四、对立与共存:意动主导 |
(一) 情感性与意动性的交互 |
(二) 意动性构筑的路径:以广告为例 |
五、结语 |
第五章 指称性与诗性 |
一、引言 |
二、语境与指称功能 |
(一) 语言的指称功能 |
(二) 语境论 |
(三) 对话性与互文性 |
(四) 跨文本性 |
(五) 伴随文本 |
(六) 实例分析 |
三、信息与诗性功能 |
(一) 语言的诗性功能 |
(二) 文学性、陌生化和前推论 |
(三) 双轴关系 |
(四) 实例分析 |
四、文化标出性与泛艺术化 |
(一) 文化标出性 |
(二) 泛艺术化 |
五、结语 |
第六章 元语言性与交际性 |
一、引言 |
二、代码与元语言功能 |
(一) 对象语言和元语言 |
(二) 元语言的形成和语言学的元语言 |
(三) 符号学视域下的元语言 |
(四) 实例分析 |
三、接触与交际功能 |
(一) 交际功能 |
(二) 寒暄语 |
(三) 寒暄技术 |
(四) 重复和再现:超接触性时代的到来 |
(五) 实例分析 |
四、语言教学中的元语言和寒暄语 |
(一) 元语言 |
(二) 寒暄语 |
五、结语 |
第七章 言语交际理论的当代价值和具体应用 |
一、引言 |
二、超接触性—主导中的主导 |
(一) 游戏理论 |
(二) 弹幕文化 |
(三) 微信文化 |
三、六因素六功能的具体运用 |
(一) 礼物类型划分 |
(二) 雄辩的沉默 |
(三) 儿童语言功能习得 |
四、结语 |
结论 |
一、主要发现 |
二、启示意义 |
三、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
1.1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的引导性研究 |
1.2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的总体性研究 |
1.3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的本体论研究 |
1.4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的认识论研究 |
1.5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的方法论研究 |
1.6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的比读性研究 |
2.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研究的特点 |
2.1 研究视野较宏观 |
2.2 研究内容的覆盖面不全 |
2.3 研究的系统性不强 |
2.4 国内相关研究与世界接轨不够 |
四、对索绪尔几个语言观的理解(论文参考文献)
- [1]索绪尔与博杜恩语言学思想比较研究[J]. 肖娅曼,应燕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透过语言看艺术”:贡布里希的艺术本体论及其理论启示[J]. 刘昌奇.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0(11)
- [3]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4]本维尼斯特话语语言学与当代西方话语理论研究[D]. 夏帆.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雅克·德里达符号论美学研究 ——以德里达《论文字学》中的符号概念为考察对象[D]. 袁周. 中央民族大学, 2020(11)
- [6]当代法国哲学思想对翻译学的贡献[D]. 顾晓燕. 南京大学, 2020(12)
- [7]梅洛—庞蒂诗性语言思想研究 ——以“含混性”为中心[D]. 瞿维.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索绪尔对二十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影响研究[D]. 张学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罗曼·雅各布森言语交际理论研究 ——六因素六功能的当代符指拓展与应用[D]. 王新朋.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研究综述[J]. 胡剑波. 外语与翻译,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