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日语的“简体字”(论文文献综述)
李若楠[1](2021)在《日本高中用本土化汉语教材《标准高校中国语》教材分析》文中提出高中汉语教学是日本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制学时、师资力量和教学目标设置上都有其特性。论文选取日本高中初级汉语综合课常用教材《标准高校中国语》,结合日本全国高等学校中国语教育研究会制定的日本高中汉语大纲,参考和总结汉语教材本土化方式和原则,从是否考虑学习者母语特点、是否符合当地的社会文化习俗、是否符合当地的教育制度等方面分析教材编写的总体结构和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课文、文化项目等具体内容。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教材对比、师生教材使用适用性问卷调查,对照对外汉语教材评估量表三种手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教材编写整体上符合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也具有一定的本土化特征,基本上能够比较好地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和学习需求。但是教材总体难度不高,语言对比内容不多。结合分析结果,我们认为教材编写时应该更加注重本土化原则和趣味性原则,在增加教材吸引力和和语言对比上下功夫。具体而言,教材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编写设计:语音上,进行发音方法说明时可以针对中日发音相似语音进行对比说明并适当加强操练;词汇上,适当添加与学习者所在地基本国情,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相关的常用词;语法注释讲解上,应该使用学习者母语进行适量地注释。课文话题和文化点应该更加贴合学习者日常生活,文化上以目的语国为主,配合一定数量的学习者所在国文化,以产生文化共情增加学习兴趣。
包联群[2](2020)在《新冠疫情下的日本应急语言服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的应急语言服务,包括运行机制、服务内容与形式特征及相关启示。基于对日本47个都道府县政府机关、首相官邸、总务省、厚生劳动省等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团体、大学机构和志愿者乃至相关企业的网络查询和电话咨询,发现日本应急多语言服务具有语种多样、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活用科技手段等特征,实现了纵向(政府)与横向(非政府组织)的有机联合机制。服务内容包括疫情信息、个人及企业补助金、入管局签证问题、工作与学业方面的救助、孩子教育与家庭暴力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日本应急多语言服务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来源于应急与非应急日常多语言服务之实践与经验。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一般财团法人自治体国际化协会(CLAIR)"及所属团体遍布全国各地,应急服务与应急多语言服务人员规模庞大。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召开应急多语言服务培训班,备用于日常服务和应急服务,促进了政府提倡的"多文化共生社会"政策的落实与发展。本研究对中国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具有一定的启示。
韩东育[3](2020)在《汉字的变与不变和正统的争与不争》文中提出能够超越音声而广泛通用的汉文象形字系统,具有在"言文分离"环境中创造不同语言系统的优长,故长期成为前近代东亚各国是否进入文明并拥有中华属性的标志,也成为各国间正统性争夺的核心指标之一。但近代以降,这些优长在"言文一致"和"拉丁化"风潮的席卷下,曾一度退化为陈腐落后的象征。西化压迫下的中国虽最终未陷于语言拉丁化的泥淖,但由繁、简字体系不同所引发的"正统=政统"之争,却起伏隐现于台海两岸,而"正统=传统"之争,也不时出没于前近代情结下的整个汉字文化圈。然而,"争"的本质,只有当出现"不争"时,才会得到真正的显现。过去反传统而今天重传统的大陆,与昔日讲传统而当下去中华的台湾当局突然遭遇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节点的事实意味着,抢救即将被民进党恶政所毁灭的包括繁体字在内的中华国粹之大任,已历史性地落在了全体中国人的肩上。对她的抢救,已经不再是想与不想的问题,而是必须如此的问题。
杜红阳[4](2020)在《横滨中华街的语言景观研究 ——以店名招牌为中心》文中提出横滨中华街是日本三大中华街之一,中国风的商店照牌也数目众多。在横滨中华街的商店招牌上,人们可以看到日语、中文、英语等。商店招牌是具有商业性质的标识,在构筑具有地区特色语言景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语言景观的角度考察横滨中华街店名招牌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因此,本研究以横滨中华街为研究对象,基于SPEAKING模型进行实态分析,考察横滨中华街店名招牌的语言景观特征,以及横滨中华街店名招牌上日文和中文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得出如下结论。一、横滨中华街店名招牌的语言景观特征(1)从语言、文字、店名构造等视角看,在横滨中华街的语言景观中日文和中文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是该地区的主要语言。另一方面,受到颜色、图案等非语言要素的影响,中文具有更明显的可视性和凸显性。(2)横滨中华街的语言景观主要反映了日本游客和店主重视日语的语言景观意识。日本游客和中国游客和对于语言景观的语言文字表现出不同的选择倾向。通过两者的选择倾向可以看出,店铺信息的传达主要依赖日语。另一方面,横滨中华街的店主认为日语处于重要的地位,表现出为日本游客选择文字表记的意识。这是因为日语既可以满足店主日常生活的语言需求,也可以满足接待日本游客的语言需求。二、日文和中文的功能横滨中华街店名招牌的日文和中文发挥了不同的功能特征。日文传达具体的信息,具有直接信息功能;同时,日语作为中华街的日常用语,具有较高的语言权势,发挥了交际性象征功能。中文传达“中国”“中华”的印象和氛围,体现了间接信息功能;同时,中文表现了华裔自我认同、中华街的街区文化等,体现文化性象征功能。
冯一佳[5](2020)在《《世说新语》中日同形二字词的对比》文中研究指明中日同形二字词的研究对中日两国汉语·日语学习者意义重大。本论文首先从《世说新语》全部的二字词中筛选出55个词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参考数本词典,利用下位分类法从词形、词义、词性三个方面对55个词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在现代日语·汉语与《世说新语》中的异同,以及在现代日语·汉语中的异同。本论文构成如下:第一章概述中日同形二字词的先行研究,并叙述本论文的问题意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第二、三章通过举例探讨分析55个词在词形、词义和词性上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1)需要注意相似,容易混淆的词形。(2)55个词在现代日语·汉语中并未完全继承《世说新语》中的原义,而是又衍生出新的词义。新词义在现代日语·汉语中则分为词义相近、部分重合、词义相异三大类。(3)55个词在现代日语·汉语中一部分继承了《世说新语》中的形容词词性,另一部分在现代日语中主要衍生为名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则衍生为名词、动词、副词。第四章概述整篇论文,从“形”和“义”两个角度对以中古汉语为对象的中日同形词的学习进行提案,同时叙述今后的研究课题。
赖莛峄[6](2020)在《大陆地区台湾居民的词汇转用民族志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由于语言接触导致的结果包含:语言借用、语言转用、语言兼用、语言混用等多种融合现象,可以说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一种动力,同时也是一种自然而然以及必然会发生结果。内地普通话及台湾“国语”同属于一个国家内同一种语言的变体,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接触日益频繁,正发生着不容忽视的变化。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从语言接触的视角探讨居住在内地的台湾居民的两岸常用词汇转用现象。本研究以六个民族志个案为论文主体,通过文本分析、录音、问卷等多种数据收集方式,三向验证并且分析台湾居民的词汇转用现象。以自身为出发点,通过口述史研究方法的方式,得到第一手的口述资料,倾听台湾居民的声音,借此深入探究并且细致描绘出台湾居民的生活经历以语言使用情况,最后梳理及总结词汇转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词汇转用的原因为:(1)两岸不同的社会及语言环境;(2)学习经历及教育环境的改变;(3)语言顺应是六个个案共同展现出的特点;(4)家庭环境方面,在家庭语言政策的基础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词汇转用;(5)个人语言认同的力度造成对词汇转用的程度不同。本研究进而得出如下结论:当台湾居民来到内地生活之初,面临的语言上的不同,他们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词汇,将展现出对于语言文化不同的态度和认同,并且根据个案的口述发现,由于每个人的语言生活经历大相径庭,所以对于词汇的选择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就词语本身而言,台湾“国语”特征越强的词语,保守性也越强,因而较不容易被内地普通话词语所替代。在实际上,词汇转用现象确实存在。本研究旨在论证台湾居民的词汇转用现象,通过口述史方法呈现了六位台湾居民特殊且无可取代的语言生活经历,进而揭示词汇转用视角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积极作用。居住在内地的台湾居民是一个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有意义的研究对象,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台湾“国语”和普通话、方言及地区变体的接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商庆炳[7](2020)在《《挪威的森林》中译本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村上春树文学开始被译介到中国,特别是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翻译介绍到我国后,广受读者欢迎。村上春树小说的中文翻译,以大陆的林少华译本和台湾的赖明珠译本最为有名。虽然两人的翻译都较好地将村上春树文学精神内涵翻译出来传递给读者,但在翻译风格方面各具特色且不尽相同。围绕《挪威的森林》的翻译,引发出翻译问题的大讨论,海内外研究界很多研究者加入进来,对“何谓良质的翻译问题”展开探讨。论文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动机和意义、先行研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创新性以及今后的课题。第一章,《挪威的森林》被译介到我国广为流传的,一个是大陆林少华翻译的译本,一个是台湾赖明珠翻译的译本。对这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引发争论。这场争论,表面上是围绕着村上春树作品中译本的“文体”之争,实际上是不同翻译观的争论。第二章,主要对《挪威的森林》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通过文本分析对比,发现译者的知识结构、地域文化等方面均对译文产生影响。另外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翻译特色、出场人物以及人名的翻译方法、歌曲名字的翻译方法、乐章名翻译方法、菜名与饮料的翻译方法、地域文化翻译的差异等,也可以明白地域文化对译者在处理译文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造成深刻影响。第三章,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历程,对译者翻译观念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译者翻译观不同导致双方具有各自的翻译特点。林少华主张翻译就是艺术再创造,而赖明珠则主张尽量不要表达译者本身的文体。两者翻译观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翻译风格。最后是结论部分。总之,翻译活动因其包含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所以,优秀的译作应当既能准确、完整地表达原语的含义与文化特色,同时又能照顾到读者的审美期待,最终才能达到优质的美学效果。
阮蔷薇[8](2020)在《繁简体字学习经历对越南中级水平汉语二语者汉字相关语言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越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尤其是台湾企业大量进入越南,汉语二语人才,尤其是通晓繁体字的人才十分短缺。但目前,越南二语学习者一般只学习简体字,很少有人学习繁体字。繁体字学习经历是否会对学习者的汉字识字量、词汇量、阅读能力等相关语言能力产生影响?如果产生了影响,具体在哪方面产生影响,其原因如何?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以越南岘港市某所大学中文系两个具有不同汉字学习经历的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测查了他们在不同汉字学习经历前后汉语相关能力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分析两组被试汉字相关语言能力上的差异,并结合细致的错误语料分析,探究了不同汉字学习经历对学习者汉字相关语言能力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同时,通过对学习者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反思,进一步揭示了汉字经历影响相关语言能力的原因。通过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汉字相关语言能力的测查结果发现,繁体字组和简体字组学习者的汉字识字量和词汇量成绩存在显着差异,阅读成绩无显着差异,表现为与简体字学习经历相比,繁体字学习经历对学习者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起到了显着的促进作用。这表明不同学习经历对识字量、词汇量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未对阅读能力产生明显影响。第二,测试中错误语料的分析发现:第一,识字量测试中,两组学习者错误情况的对比分析显示,错误总量上,简体字组的学习者错误数比繁体字组的高;各类错误占比上,两组的各类错误比例高低排序一样,最高的是字义错误,其次是字形错误,字音错误比例最低。第二,词汇量测试方面,错误总量上,繁体字组少于简体字组;错误类型上,两组学习者出现最多的错还是翻译完全错误,其次是根据汉字猜测词语意思;此外,繁体字组学习者出现的根据汉字猜测词语意思错误比重比简体字组更高。第三,阅读能力测试中,两组被试平均错误量基本相当,但各类错误的比重存在差异,繁体字组在词语意义判断和查找并了解事实方面的错误比重明显比简体字组更高,而在领会意图和掌握短文主旨大意方面的错误比重明显比简体字组低。第三,汉字学习策略的访谈发现:第一,初学简体字的时候,受母语背景和汉语水平影响,被试使用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性化程度高,总体来看,最常用的策略是复习策略、字形策略和音义策略,最不常用的策略为笔画策略、应用策略和归纳策略;第二,随着学习的深入,不同汉字经历组使用的汉字策略趋同,但与初学时产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之前最常用的复习策略变成了最不常用的策略之一,更多的学习者选用了字形策略,音义策略使用者减少,应用策略的使用者有所增加;第三,繁体字学习阶段,字形策略仍为最常用的汉字学习策略,复习策略为其次,音义策略、应用策略、归纳策略、笔画策为不太常用的汉字学习策略。综合汉字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与策略的研究结果可知,不同汉字经历对学习者的识字量和词汇量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学习的深入,不同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也不断发生变化。繁体字学习经历促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状态和水平不断调整,选择适合水平的、效果较好的学习方法,从而对学习者识字量和词汇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对越南汉字教学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金本燿平[9](2019)在《汉字个性化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是还没有对汉字学习热情的人进行汉字趣味性的各种各样的实践研究。首先在文献中,调查了有关过去的汉字教学,并且,参考过去的教育事例,其次制作新的教材,把各个学生作为对象,进行了教育实践。在信息时代,有学习热情,能找到有助于好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当学习者拥有明显的学习目的的话,能促进学习者尽快找到学习方法。汉字以中国为中心在东亚地区广泛使用了几千年,直至现在。从使用人口来看,汉字无论在时间上的历史还是空间上的范围都是世界屈指可数的文字体系,汉字己成为生活在东亚广阔的汉字文化圈中的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作为东亚语言的要素之一,汉字,自大约3300年前出现以来,受到了我们的关注。随着汉字在社会生活的普遍应用,研究者经常关注汉字的教学方法。中国周朝时代(前1046-前256年)就开始进行汉字教学,六书、史籀篇、秦三仓、千字文、童蒙识字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速成识字法、漫谈识字教学、中文电脑打字、游戏教学、视力弱及眼睛看不见的人的学习汉字法、汉字棋等的许多汉字教学法。本论文的第一章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和前人的研究,第三章是汉字教学的变迁,第四章是汉字教学实践分为认知教学实践;把握汉字基础的教学、个性教学实践;根据学生个性使用的教学、趣味教学实践;写作和游戏等加深对汉字理解的教学、翻译教学实践;比较翻译绘本和原作绘本的教学、盲人汉字教学实践:盲人汉字教学,第五章是汉字教学实践总结和建议。
李倩[10](2019)在《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自古以来,中国和日本在语言文化方面就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现代日语若干字词源于历史汉语。基于两国一直以来的密切关系,对日汉语教学更应当重视汉日语言关系,而且汉语教学的国别化研究也是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音韵学和语源学的理论,试图探析汉日唇音同源词语音上的对应规律,将汉语同源词原理与对日汉语词汇教学相结合,以寻求一种更科学的对日汉语词汇教学方法,但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本文列举了可以应用于对日汉语教学的汉语唇音同源词族,从语音、词形、词义方面做出了解释。通过这种词汇教学方法,词汇教学和学习过程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说教和死记硬背,而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汉语词汇的来源及演变过程、与现代日语词汇的联系,学生学会建立新的词汇联系,进行同源词系联,培养有效记忆,减轻学生词汇学习的压力,激发学习兴趣。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汉日唇音同源词述论,研究和厘清词源、字源、汉语唇音同源词等相关概念;阐述历史汉语唇音同源词对现代日语词汇的影响分析汉语唇音同源词影响下的日语“ハ、バ、マ”行词汇的读音;探讨将同源词原理应用于对日汉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第二章通过统计《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唇音同源词,对唇音同源词进行汉日读音对应关系分析,发现对应规律。汉语唇音声母“b、p、f”与日语“八”行或“バ”行音对应;声母“m”和零声母“w”与日语“マ”行或“バ”行音对应,一般吴音读“マ”行,汉音读“バ”行;从词形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出词形完全相同的、笔画稍异的、词形差异较大的汉日唇音同源词,预测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教学的重难点。第三章对适用于对日汉语教学的同源词族进行整理和分类,分析同源词族的共同隐性义;结合教学实际与日常生活,对同源词族涉及到的词语按照《大纲》中的等级分级整理,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顺序进行扩充;列举适合对日汉语教学的词语,并提出相应的同源词族教学方法。第四章在前三章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同源词族“包,抱,泡,胞,炮,苞”以及相关的20个词语为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了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族的具体教学方案,使同源词的教学方法真正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本章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教师应利用汉日唇音同源词读音的对应规律增强母语正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区分汉日形体差异,培养学生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同源词原理相关知识的引进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地进行词汇扩展,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浅谈日语的“简体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日语的“简体字”(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高中用本土化汉语教材《标准高校中国语》教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日本汉语教材编写现状 |
1.2.2 国别型教材与汉语教材本土化 |
1.2.3 汉语教材评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材总体分析 |
2.1 教材概况及编写大纲 |
2.1.1 教材概况 |
2.1.2 编写大纲 |
2.2 教材结构分析 |
2.2.1 教材整体编写结构 |
2.2.2 篇章内部编写形式 |
第三章 教材内容分析 |
3.1 语音 |
3.1.1 声母、韵母 |
3.1.2 轻声、儿化、变调、音节拼写规则 |
3.2 汉字与词汇 |
3.2.1 汉字 |
3.2.2 词汇选取与编排 |
3.2.3 词汇注解 |
3.3 语法 |
3.3.1 语法选取与编排 |
3.3.2 语法说明与注解 |
3.4 课文 |
3.4.1 课文形式与编排 |
3.4.2 课文内容与功能 |
3.5 练习 |
3.5.1 题型选择 |
3.5.2 题量设置 |
3.6 文化 |
第四章 教材适应性分析 |
4.1 《标准高校中国语》评估量表结果 |
4.2 适应性分析 |
4.2.1 教师适应性 |
4.2.2 学生适应性 |
第五章 教材编写改进建议 |
5.1 教材编写评价 |
5.2 教材改进建议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教师用) |
附录二:调查问卷(学生用) |
(2)新冠疫情下的日本应急语言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突发疫情日本应急语言服务机构或团体组织 |
(一)日本47个都道府县政府机关应急多语言服务 |
1.都道府县政府机关网页使用语种数目及引入自动翻译语种 |
2.都道府县政府机关应急多语言信息服务语种数目 |
3.各政府机关提供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应急多语言服务的形式 |
(二)日本政府机关 |
1.首相官邸 |
2.总务省 |
3.法务省 |
4.厚生劳动省 |
5.国土交通省观光厅(日本政府观光局) |
6.东京都厅等政府机关 |
7.大阪府 |
8.冲绳县 |
(三)各种媒体 |
(四)非政府组织或团体机构 |
1.多语言中心FACIL |
2.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AMDA) |
3.一般财团法人自治体国际化协会(CLAIR) |
4.北海道外国人咨询中心 |
5.九州外国人咨询服务机构 |
(五)学术机构(大学·研究所)或个人 |
1.东京大学医学系研究科国际保健政策学 |
2.东京外国语大学 |
(六)民营企业 |
1.“YUBISASHI(手指)”公司 |
2.株式会社 |
二突发疫情日本应急语言服务形式与内容 |
(一)应急多语言服务内容 |
1.语言种类 |
2.简明日语 |
(二)应急多语言服务形式 |
1.网络形式 |
2.电话或网络(手机等读二维码QR)咨询形式 |
(三)新冠肺炎疫情应急语言服务内容 |
三新冠肺炎疫情应急语言服务特点与启示 |
(一)日本疫情应急语言服务特点 |
(二)启示与再述中国应急语言服务体系的构建 |
(3)汉字的变与不变和正统的争与不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文字的东亚地位及其危机 |
二、环绕汉字的中华正统之争 |
三、“争”的安堵与“不争”的危局 |
(4)横滨中华街的语言景观研究 ——以店名招牌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1 序论 |
1.1 研究背景と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本研究の构成 |
2 先行研究 |
2.1 中华街(チャイナタウン)の言语景観に関する研究 |
2.2 言语景観と言语政策の関系に関する研究 |
2.3 言语景観に対する意识に関する研究 |
2.4 先行研究のまとめと本研究の位置づけ |
3 理论的枠组み |
3.1 言语景観の概念 |
3.2 言语景観の机能理论 |
3.3 SPEAKINGモデル |
4 横浜中华街の言语景観の実态调査分析 |
4.1 撮影调査の概要 |
4.2 言语种?文字种の调査结果分析 |
4.2.1 言语种 |
4.2.2 文字种 |
4.3 店名构造の调査结果分析 |
4.3.1 ブランド名 |
4.3.2 通称名 |
4.3.3 店名の読み方 |
4.4 非言语的要素の调査结果分析 |
4.4.1 相対的位置と大きさ |
4.4.2 色彩 |
4.4.3 図案と模様 |
4.5 まとめ |
5 言语景観に対する観光客の意识调査分析 |
5.1 アンケート调査の概要 |
5.2 観光客の意识调査结果分析 |
5.2.1 店名看板に関する意识分析 |
5.2.2 言语?文字に対する意识分析 |
5.2.3 その他の意识分析 |
5.3 まとめ |
6 言语景観に対する店主の意识调査分析 |
6.1 インタビュー调査の概要 |
6.2 店主の看板に対する意识の调査结果分析 |
6.2.1 店名の由来 |
6.2.2 看板に见る言语と文字表记の使用状况 |
6.2.3 看板の言语以外の要素 |
6.3 日常生活と商売の言语使用 |
6.4 観光客と店主の言语?文字に対する意识分析の比较 |
6.5 まとめ |
7 横浜中华街の言语景観における中国语と日本语の机能に関する考察 |
7.1 情报的机能に関する考察 |
7.2 象徴的机能に関する考察 |
7.3 まとめ |
8 结论 |
8.1 本研究のまとめ |
8.2 今後の课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店名看板の言语文字内容 |
附录 B アンケート调查 |
附录 C インタビュー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谢辞 |
(5)《世说新语》中日同形二字词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序论 |
1.1 はじめに |
1.2 本稿の立场 |
1.2.1 研究対象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表记からみた日中同形二字汉语 |
2.1 调査対象 |
2.2 调査用の汉字 |
2.3 结果への考察 |
第三章 意味からみた日中同形二字汉语 |
3.1 「S」「O」「D」语におけるぞれぞれの难易度と注意点の分析 |
3.1.1 『世説新语』における日中同形二字汉语の意味対照 |
3.2 品词からみた日中同形二字汉语 |
3.2.1 结果の考察 |
第四章 结论 |
4.1 本稿のまとめ |
4.2 中古汉语を対象とした日中同形语の习得 |
4.3 今後の课题 |
注 |
参考文献 |
付録一 |
付録二 |
付録三 |
谢辞 |
(6)大陆地区台湾居民的词汇转用民族志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综述 |
2.1.1 语言接触理论 |
2.1.2 相关研究综述 |
2.2 研究设计 |
2.2.1 研究思路 |
2.2.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2.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4 语料来源 |
第3章 台湾居民词汇转用现象案例分析 |
3.1 调查的词项 |
3.2 问卷调查分析 |
3.3 案例分析 |
3.3.1 参与者A案例分析 |
3.3.2 参与者B案例分析 |
3.3.3 参与者C案例分析 |
3.3.4 参与者D案例分析 |
3.3.5 参与者E案例分析 |
3.3.6 参与者F案例分析 |
3.3.7 小结 |
3.4 录音个案研究 |
3.4.1 人物背景介绍 |
3.4.2 录音材料分析 |
第4章 六位台湾居民的语言及生活轨迹 |
4.1 参与者A的故事:“说着一口山东腔的台湾学生” |
4.1.1 学习经历:“我来自宝岛台湾,但是却说着一口山东腔普通话” |
4.1.2 家庭环境:“我的闽南语情怀” |
4.1.3 参与者A词汇转用解析 |
4.2 参与者B的故事:我的大陆寻奇 |
4.2.1 家庭环境及学习经历:“童年及国语运动” |
4.2.2 社会环境 |
4.2.3 参与者B词汇转用解析 |
4.3 参与者C的故事:我来到内地上学了 |
4.3.1 学习经历 |
4.3.2 语言身份认同:“反思—我是生活在内地的台湾人,同时我也是闽南人” |
4.3.3 参与者C词汇转用解析 |
4.4 参与者D的故事:我的第二个家—昆山 |
4.4.1 家庭和学习环境 |
4.4.2 社会环境 |
4.4.3 参与者D词汇转用解析 |
4.5 参与者E的故事: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单语台湾人 |
4.5.1 家庭环境及教育环境:“他们都会说闽南语,只有我不会” |
4.5.2 语言身份认同:“重新认识” |
4.5.3 参与者E词汇转用解析 |
4.6 参与者F的故事:台湾女孩内地生活记 |
4.6.1 家庭环境和学习经历:“台式国语v.s.五专和本科时期—热爱英语的女孩” |
4.6.2 社会环境:“第一次接触到有关大陆以及刚来到内地.” |
4.6.3 “反思:过去的三年和现状” |
4.6.4 参与者F词汇转用解析 |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1.1 词汇转用现象 |
5.1.2 词汇转用的因素 |
5.2 研究创新与局限 |
5.3 研究者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研究对象访谈转写节选 |
附录3 录音转写语料 |
附录4 问卷设计 |
(7)《挪威的森林》中译本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要旨 |
はじめに |
一 论文の动机と意义 |
二 先行研究 |
三 理论基础と研究方法 |
四 斩新さと今後の课题 |
第一章『ノルウェイの森』が中国での受容について |
第一节 中国における『ノルウェイの森』の受容概観 |
第二节『ノルウェイの森』の中国语訳についての论争 |
第二章『ノルウェイの森』の中国语訳についての分析 |
第一节 林少华による『ノルウェイの森』の翻訳と出版 |
第二节 頼明珠による『ノルウェイの森』の翻訳と出版 |
第三节 両訳本の翻译についての比较研究 |
第三章 訳者の翻訳観による翻訳特徴 |
第一节 林少华による『ノルウェイの森』の翻訳観と翻訳特徴 |
第二节 頼明珠による『ノルウェイの森』の翻訳観と翻訳特徴 |
结论 |
注釈 |
参考文献 |
谢辞 |
(8)繁简体字学习经历对越南中级水平汉语二语者汉字相关语言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一、越南汉字教学未受到重视 |
二、通晓繁体汉字的人才短缺 |
三、简体字和繁体字各自的特点会对汉语学习产生不同影响 |
四、繁体字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繁体字与简体字特征对比研究 |
第二节 汉字学习策略相关研究 |
一、汉字学习策略相关研究 |
二、越南学习者的汉字学习策略研究 |
第三节 汉字学习相关因素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语言相关能力测量问卷的设计 |
第四章 汉字学习经历对汉字相关语言能力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繁体字经历前后相关语言能力对比分析 |
第二节 相关语言能力测查结果与分析 |
一、相关语言能力测查统计结果 |
二、相关语言能力测量中的错误的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字学习经历影响相关语言能力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访谈提纲设计与实施过程 |
一、访谈提纲设计 |
二、访谈实施过程 |
第二节 访谈结果 |
一、访谈语料中学习策略的编码情况 |
二、不同阶段学习者汉字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
第三节 各阶段汉字学习策略的分布原因分析 |
一、初次接触汉字阶段的汉字学习策略分布原因分析 |
二、学习汉字一段时间后的汉字学习策略分布原因分析 |
三、学习繁体字时的汉字学习策略分布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二节 越南汉字教学建议 |
一、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越南学习者汉字学习的建议 |
二、对于越南本土汉语教师汉字教学的建议 |
三、对于越南高校汉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及有待未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9)汉字个性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综述 |
2.2 前人的研究 |
第三章 汉字教学的变迁 |
3.1 古代汉字教学 |
3.2 1950年~2000年的汉字教学 |
3.3 2000年以后的汉字教学 |
第四章 汉字教学方法与实践 |
4.1 认知教学实践;把握汉字基础的方法 |
4.1.1 查辞典教学 |
4.1.2 元素汉字教学 |
4.1.3 折字法教学 |
4.1.4 单音声符教学 |
4.2 个性教学实践:根据学生个性使用的方法 |
4.2.1 漫谈识字教学 |
4.2.2 采用汉字教学 |
4.2.3 引起兴趣教学 |
4.2.4 数字特点的教学 |
4.2.5 电脑打字教学 |
4.2.6 汉字画画教学 |
4.2.7 识字教学 |
4.2.8 颜色教学 |
4.2.9 小学一年汉字(概要) |
4.2.10 小学一年汉字(各个简体字) |
4.2.11 简体字教学 |
4.3 趣味教学实践;写作和游戏等加深对汉字理解的方法 |
4.3.1 写字及念字教学 |
4.3.2 选择喜欢汉字教学 |
4.3.3 汉字演变及图画教学 |
4.3.4 多看及多听汉字教学 |
4.3.5 百度汉字教学 |
4.3.6 莱布尼茨汉字教学 |
4.3.7 汉字扑克教学 |
4.3.8 简单例子及拉丁字母教学 |
4.3.9 听读识字教学 |
4.4 翻译教学实践;比较翻译绘本和原作绘本的问答教学方法 |
4.5 盲人汉字教学实践;盲人汉字教学 |
第五章 汉字教学实践总结 |
5.1 汉字教学实践总结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日本学习者可以参考的文献 |
致谢 |
(10)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 汉日词汇语音关系研究综述 |
(二) 对日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
(三) 对外汉语同源词教学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汉日唇音同源词述论 |
第一节 汉语唇音同源词概说 |
一、词源(语源)、字源与同源词 |
二、汉语词汇中的唇音同源词 |
第二节 历史汉语唇音同源词对现代日语词汇的影响 |
一、汉日语言接触对日语词汇的影响 |
二、汉语唇音同源词影响下的日语ハ、バ、マ行同源词读音 |
三、唇音词汉日意义同源关系在对日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唇音同源词汉日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唇音同源词统计 |
一、《大纲》概述 |
二、《大纲》中的唇音同源词统计 |
第二节 《大纲》中的唇音同源词汉日对比分析 |
一、唇音同源词汉日读音对应关系分析 |
二、唇音同源词汉日词形对比分析 |
第三章 适用于对日汉语词汇教学的同源词族 |
第一节 关于词族选择和整理方法的说明 |
一、同源词族的选择 |
二、同源词族的整理方法 |
第二节 适用于对日汉语教学的唇音同源词族 |
一、汉语发音相同或相近,词形类同的唇音同源词族 |
二、汉语发音相同或相近,词形无联系的唇音同源词族 |
第四章 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教学设计和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说明 |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二、唇音同源词的选取 |
第二节 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教学设计方案 |
一、教学对象 |
二、课型与课时 |
三、教学内容 |
四、教学目标 |
五、教学重难点 |
六、教学方法 |
七、教学具体环节 |
八、教学反思 |
第三节 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工具书、专着类 |
二、期刊论文类 |
三、硕士学位论文类 |
致谢 |
四、浅谈日语的“简体字”(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高中用本土化汉语教材《标准高校中国语》教材分析[D]. 李若楠.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新冠疫情下的日本应急语言服务[J]. 包联群. 中国语言战略, 2020(02)
- [3]汉字的变与不变和正统的争与不争[J]. 韩东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4]横滨中华街的语言景观研究 ——以店名招牌为中心[D]. 杜红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5]《世说新语》中日同形二字词的对比[D]. 冯一佳.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7)
- [6]大陆地区台湾居民的词汇转用民族志个案研究[D]. 赖莛峄.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7]《挪威的森林》中译本比较研究[D]. 商庆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繁简体字学习经历对越南中级水平汉语二语者汉字相关语言能力的影响研究[D]. 阮蔷薇.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汉字个性化教学研究[D]. 金本燿平. 厦门大学, 2019(01)
- [10]对日汉语唇音同源词教学研究[D]. 李倩. 扬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