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纪企业“四个新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王乡音[1](2020)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与新时代条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法,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诸多具体理论作为最直接的思想源头,是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初步萌芽、逐步确立到基本成熟的过程,内容逐渐丰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包括新的国际权力观、新的发展观、新的文明观、新的安全观四大基本框架,以建设共同繁荣、绿色低碳、开放包容和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的新世界为发展目标,以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为前提,在构建的步骤上选择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承担为原则。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强调人类历史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历史必然性,并将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作为世界历史形成的巨大动力,还原则性地分析了世界历史条件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发展不平衡状态和剥削在更广阔范围内出现的现象,并预言共产主义的世界性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面对资本主义全球化造成的诸多赤字和危机,以全人类的美好生活为价值目标,以全球化的继续深化为基础,以新的文明观为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将“真正的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设想在实践中得以落实的一种初步探索方案,其清晰地区分共同体的发展阶段以及层次性的特点,强调共同体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真共同体建设的初级阶段,重视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仍旧具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认为资本主导下的人类共同体虚幻特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生产活动的异化,这种虚幻共同体转向真正共同体的条件就是对这种异化的消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重视在现实社会中,探索异化的消除路径。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社会共同体形式的发展,但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了重大问题,其异化程度日趋加深,人类的生存危机日益深化。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致力于探索异化的消除路径和方法,致力于为人类的更美好生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刊综合[2](2018)在《40年养护管理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公路管理与养护体制在不断探索中向前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大规模公路养护时代,全面向社会化、专业化、机械化发展,不断推进公路养护科学决策体系建设。公路养护正成为我国公路安全和民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叶静[3](2018)在《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使命。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时的扶贫开发实践及扶贫开发思想,对新时代的精准扶贫工作及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扶贫济困思想、爱民重民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扶贫思想精髓,为形成习近平在闽东的扶贫开发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在陕西延川插队带领村民走上脱贫之路、率领河北正定县甩掉“高产穷县”的帽子、在厦门分管农业工作提出要“上高山,下海岛”的实践,同时也为习近平在闽东的扶贫开发积累了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其扶贫开发思想的逐步形成做了良好的铺垫。习近平根据闽东的基本情况,把握山海资源优势念好“山海经”,进行因地制宜的扶贫实践,注重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责任,加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智力和志向,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商品生产,落实“造福搬迁”工程,带领闽东人民探索了一条鲜明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由此形成“宁德模式”的成功经验对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和借鉴价值。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实践期间对扶贫开发问题认识深刻,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基本形成了由“精神理念”、“战略布局”、“体制机制”、“领导力量”、“思路方法”组成的较为完整的扶贫开发思想体系。习近平在闽东的扶贫开发思想体系为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可资经验,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导,为国际减贫领域扶贫开发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张红梅,蔡东亮[4](2016)在《58载,筚路蓝缕迎新生——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埠村煤矿的奋进历程及转型之路》文中指出与大多数煤矿"矿关人散"的老路子不同,埠矿人勇于转变观念,主动作为、自力更生,逐步探索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2015年,矿井一举甩掉连续11年亏损的"帽子",初步实现了产业有序转型、企业持续发展、职工妥善安置
赵兴宏[5](2013)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是理论创新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过程所体现的一项重要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需要,为排除和清理各种错误理论、思潮影响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挺身而出,迎接挑战,经过刻苦专研,创立了无可辩驳的科学理论,以至于逼得他们的敌人不得不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所产生的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这种结合既包括与当前实践的结合,也包括与中国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主要是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我国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指党和国家以及各级职能部门、专门机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中共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使之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并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所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指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就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与方式等所采取的、不同于以往的新认识、新做法,这些创新应当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是指高等学校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的新思维、新经验、新做法。本研究的教育对象特指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本质的继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是培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有效途径。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情况如何?本文研究过程中设计了专门的调查问卷,先后对教育部直属高校东北大学、辽宁省属高校沈阳农业大学、民办高校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36份。问卷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设定了20个单选题、4个多选题和一个开放式题目请学生回答,从而基本了解了大学生对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状况的评价。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和分析,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际,本研究认为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应当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理念;要构建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模式;要采取正确的保障对策。这些问题前后承接,密切联系,缺一不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解决认识和观念创新问题,即所谓理念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念,是指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在认识和理解的层面,所应坚持的基本观点、基本思路、基本理解。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科学正确的理念,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作用。理念与认识的创新,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基础条件,是创新的前提。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要树立“度”的观念、时效的观念、兼容的观念、服务观念。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在创新过程中还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宏观要求与具体落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心任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系。根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传授要求,需要确立和采取一定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应当采用系统、科学、有效的新模式。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与途径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实践,已经形成了有特色的经验。当前的科技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实际,要求我们在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上不断创新。本研究试图探讨应当构建和践行的新模式,将其归纳、概括为“五个结合”,即传统与现代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纵向教育与横向教育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消极心理干预与积极心理引导结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确立的新理念和构建的新模式,是就创新的内容而言的,主要回答“创新什么和怎样创新”的问题,而创新过程中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作为保证,同样是不可缺少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当遵循三项原则,并采取营造适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环境、构建适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队伍、借鉴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创新成果的基本对策。
张纯厚[6](2012)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主权、民族国家与网络殖民主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理解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国家?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新殖民主义是如何运作的?新殖民主义与全球化、互联网、民族国家自身发展水平的关系是什么?本文提出了四个新观念,即国家主权弹性化、网络殖民主义、虚拟主权和民族融合逆向现象,分析了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发达民族国家与发展中和欠发达多民族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新特点,以及美国推行网络殖民主义的巧实力策略、网络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和运行机制,以及虚拟主权与现实主权的辩证关系。
张宏志[7](2011)在《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村经济发展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农民的教育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基拙教育的延续,是农村劳动力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现阶段,对农村青年普及职业教育,为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造就一批有文化、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实现科教兴农、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十二五”发展目标意义重大。受长期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状的影响,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问题,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客观反映,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要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联系的纽带,担负着服务“三农”的重要使命。本文分析了制约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因素:如凌源农村职业教育基础差,发展空间大;职业学校发展环境不良、地区分布不平衡;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职业教育基地缺乏;农村职业教育考核体系陈旧;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德国、美国等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模式,分析其对凌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最后,本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从体系、环境、专业及教学内容、师资、基地、考核、就业方面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结合凌源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构建符合凌源地方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为建设“殷实、富庶、和谐、文明”新凌源做出应有贡献。
贾婷婷[8](2011)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 ——以青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三农”问题成为我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完善。然而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差距较大,导致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不乐观。本文论述了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历程,依据我国农村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随后以山东省青州市的农村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对政府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政府在提高农村幼儿教育中承担职责的建议和对策。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针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某一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法进行现状调查。在分析农村幼儿教育影响因素时,从公共物品供给角度进行分析。在借鉴西方国家农村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各级政府在幼儿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主要有:1、政府应对幼儿教育作出长远规划。应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规划,将义务教育向下延伸到幼儿教育。具备财力的地方政府可先行一步,修订地方性规范性文件,将幼儿教育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合理制定幼儿园发展规划,扩大优质幼儿园覆盖面,同时要加强低层次、低收费的幼儿园建设,以满足低收入家庭需要,确保每一个适龄幼儿都有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2、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财政投入。由于幼儿教育是准公共物品,因此不能把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完全推向市场,政府应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保障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做到逐年增长。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于当前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是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必由途径。3、政府应加强对学前幼儿教师队伍管理。严格农村幼儿教师的准入标准,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素质。落实政策法规,安排发展幼儿教育的经费,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条件,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吸引优秀的幼儿教育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其教育理论、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教育的技能技巧等。4、强化引导作用,引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方向。多部门统筹配合,把幼儿教育摆上议事日程,保证幼儿教育管理层层落实。采取多元化办学体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金用于举办幼儿园,发挥社会资源在筹办幼儿园中的作用。建立县、镇配合的乡镇幼教管理体系,完善县级幼儿教研员和各乡镇幼教业务指导人员组成的乡镇幼教业务指导网络,由教育局牵头,实施对农村幼教工作的具体化、专业化管理,由乡镇教管办制订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方案。规范课程制定,引导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方向。
苏磊,张昕,胡苏薇,薛陶[9](2010)在《后转制时代 大有作为》文中研究表明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今年8月曾透露,全国528家经营性出版社需转企改制,目前已完成435家,93家正在进行转企改制,转制率99%。其中,地方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基本完成转企改制,182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中148家应该转制,目前已转制101家,剩余将在2010年底前完成转企改制或退出。那么,"大限"已近,从时间上讲,本轮改革真的是已进入收尾阶段了,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身处这一重要历史转折点,惶惑犹疑不是办法,审时度势、积极行动
王萍[10](2010)在《户外新媒体广告及其创意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户外广告,又称为OD广告(out-door advertising)即:所有的家外媒体广告。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观念与消费理念。现在我们说的户外广告已经不再局限于“户外特定场所”,而是泛指室内室外无处不在的除了传统的常规媒体外、一些新型的非传统媒体类型。新媒体是在新技术、新材料的支撑下发展形成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与人们的生活轨迹天然的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手机、网络满足了一对一的精细化的消费者需求。户外新媒体的出现是对广告主新营销理念的解读,楼宇电视、电梯平面广告、卖场终端电视等满足了对某一群体消费者的精确定位,这使新媒体的覆盖程度、精准程度、灵活程度上都有比较好的表现。新媒体时代是指当下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涵盖互联网,电视,报纸,出版和户外广告在内的新旧媒体相互融合配合下形成的多元媒体时代。户外空间是人们永远都要接触的一个媒体,只要是不在家中或工作空间中,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各式各样的户外媒体。传统户外广告媒体常采用平面印刷形式,信息以二维平面传播为主。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科技进步以及城市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户外媒体创新不断开拓。高科技新技术在户外的不断应用,改变了广告相对单一的表现形式丰富了户外广告的表现手段。户外广告在形式上不断突破,还包括交通工具内、楼宇内、候车室、候机厅、加油站里的海报、灯箱、电子翻转广告牌及电视屏幕墙等,虽然这些媒介放置或悬置在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内,但从宏观角度讲,仍属于户外媒介。新媒体使传播者和受众能有互动、形成对等的交流机会,并且使受众这个传播过程中的最后环节掌握选择信息的主动权,在传播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总之,未来广告不仅满足于对资源的占用,更加注重对科技和整体创意策略的研究。户外广告想要找对人,说对话,必须抓住新媒体这个关键阵地,才能使户外广告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21世纪企业“四个新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企业“四个新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与评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四)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应该确定的问题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
(一)初步萌芽阶段 |
(二)逐步发展与确立阶段 |
(三)逐渐成熟的发展阶段 |
(四)深入落实的实践阶段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四个新观念”基本框架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构建“五个新世界”的发展目标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施原则 |
第三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逻辑起点 |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 |
(二)生产力、分工与交往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前提条件 |
(三)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直接推动力 |
二、二十一世纪世界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
(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出现新变化 |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领导力量发生新变化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世界历史发展新阶段的思想成果 |
(一)以利益共同的理念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
(二)重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发展中的新角色 |
(三)以新的文化理念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
第四章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理论源头 |
一、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虚幻共同体”的虚幻性 |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共同体”的概念理解 |
(二)共同体代表共同利益的虚幻性 |
(三)超越阶级的国家形式的虚幻性 |
(四)共同体内部发展的虚幻性 |
二、构想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 |
(一)马克思对“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解 |
(二)真正重视每一个人在共同体中的发展利益 |
(三)真正实现剥削的资产阶级消灭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消亡 |
(四)真正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当下构建真正共同体的现实努力 |
(一)中国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初级阶段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重视民族与国家的利益 |
第五章 马克思异化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方向指引 |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一)马克思关于“异化”概念理解 |
(二)马克思关于异化的四重规定 |
(三)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的全面异化表现 |
(四)构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消除异化的途径 |
二、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异化现象 |
(一)资本逻辑的全球治理体系阻碍全球化发展 |
(二)资本逻辑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解决全球问题 |
(三)资本逻辑的全球治理体系阻碍国际分工协调发展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新思维 |
(一)形成针对世界范围内私有资本的强大控制力 |
(二)超越狭隘国家利益,树立新的公正观念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40年养护管理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五五”时期 |
“六五”时期 |
“七五”时期 |
“八五”时期 |
“九五”时期 |
“十五”时期 |
“十一五”时期 |
“十二五”时期 |
“十三五”时期前三年 |
(3)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思想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思路、内容、重难点 |
(一) 基本思路 |
(二) 内容结构 |
(三) 重点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实践调研法 |
(三) 比较分析法 |
第一章 习近平扶贫开发的思想来源与在闽东前的探索 |
一、习近平扶贫开发的思想来源 |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扶弱济贫、重民思想 |
(二) 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 |
(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扶贫思想 |
二、习近平在闽东前的扶贫开发探索 |
(一) 习近平在陕西梁家河带领村民走上脱贫之路 |
(二) 习近平率领河北正定县甩掉“高产穷县”的帽子 |
(三) 在福建厦门习近平领导的扶贫实践:“上高山,下海岛” |
第二章 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实践及其成效 |
一、20世纪80年代年闽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概述 |
二、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具体实践 |
(一) 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念好“山海经” |
(二) 发挥好党和政府的领导责任 |
(三) 加强智力扶贫开发 |
(四)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双向开发 |
(五) 因地施策落实科学扶贫方法 |
三、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实践的脱贫成效 |
(一) 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
(二)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三)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经济条件改善 |
(四) 对外开放成果显着,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
(五) 教育体系逐步优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
第三章 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
一、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思想探析 |
(一) 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本质内涵的认识 |
(二)习近平关于实施扶贫开发重大意义的认识 |
(三) 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的基本策略 |
二、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思想的现实价值 |
(一) 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可资经验 |
(二)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 |
(三) 助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 |
(四) 提供了国际减贫领域扶贫开发的中国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
(5)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依据 |
1.1.1 学科研究范围、研究方向的依据 |
1.1.2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实践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1.3.3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基本评价 |
1.4 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
1.5.1 本研究的特色 |
1.5.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问题界定 |
2.1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理论创新的结果 |
2.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结果 |
2.1.3 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共同特征及其启示 |
2.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创新 |
2.2.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2.2.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 |
2.2.3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 |
2.2.4 阐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基本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 |
2.3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现实价值 |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
2.3.2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
2.3.3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培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有效途径 |
第3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评析 |
3.1 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认知调查 |
3.1.1 记录基本情况的数据频率表 |
3.1.2 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 |
3.2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的基本评价 |
3.2.1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进展应当充分肯定 |
3.2.2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
3.2.3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
3.3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对实施教育创新的启示 |
3.3.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3.3.2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应重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确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理念 |
4.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应树立的新观念 |
4.1.1 “度”的观念 |
4.1.2 兼容观念 |
4.1.3 时效观念 |
4.1.4 服务观念 |
4.2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
4.2.1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
4.2.2 宏观要求与具体落实的关系 |
4.2.3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
4.2.4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
4.2.5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
4.2.6 中心任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系 |
第5章 构建和践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模式 |
5.1 坚持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 |
5.1.1 传统教育方式的现代价值 |
5.1.2 现代教育方式的积极意义 |
5.1.3 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
5.2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 |
5.2.1 显性教育的涵义及其功能 |
5.2.2 隐性教育的涵义及其功能 |
5.2.3 正确处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
5.3 坚持纵向教育与横向教育结合 |
5.3.1 纵向教育的问题解决 |
5.3.2 横向教育的问题解决 |
5.3.3 正确处理纵向教育与横向教育的关系 |
5.4 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 |
5.4.1 课内教育的问题解决 |
5.4.2 课外教育的问题解决 |
5.4.3 正确处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关系 |
5.5 坚持消极心理干预与积极心理引导结合 |
5.5.1 消极心理及其干预 |
5.5.2 积极心理及其引导 |
5.5.3 正确处理消极心理干预与积极心理引导的关系 |
第6章 保障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基本对策 |
6.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
6.1.1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原则 |
6.1.2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 |
6.1.3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
6.2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
6.2.1 营造适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环境 |
6.2.2 构建适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机制 |
6.2.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队伍 |
6.2.4 借鉴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创新成果 |
第7章 结论 |
7.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理论创新的划时代的标志性成果 |
7.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精神的继承 |
7.3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是发扬理论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
7.4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需要遵循科学规律,采取科学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6)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主权、民族国家与网络殖民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弹性化、虚拟主权和网络殖民主义 |
二、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不平衡发展、民族融合逆向现象和网络殖民主义的客观条件 |
三、全球化、移民潮与网络殖民主义 |
四、全球化时代多民族国家维护虚拟主权和现实主权的理想模式:多民族平等共处、广泛杂居 |
(7)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 |
2.1.1 职业教育 |
2.1.2 农村职业教育 |
2.2 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论依据 |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章 国内外职业教育及农村职业教育研究与发展现状 |
3.1 国外职业教育研究与发展状况 |
3.1.1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模式 |
3.1.2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
3.2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典型模式 |
3.2.1 东亚模式 |
3.2.2 西欧模式 |
3.2.3 北美模式 |
3.3 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与发展现状 |
3.3.1 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 |
3.3.2 职业教育规模持续增长 |
3.3.3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 |
3.4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3.4.1 农村职业教育不受重视 |
3.4.2 农村职业教育投入过低、未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
3.5 国内外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对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
第四章 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及问题 |
4.1 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
4.1.1 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概况 |
4.1.2 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 |
4.1.3 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关注的内容 |
4.2 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
4.2.1 农村职业教育基础差 |
4.2.2 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
4.2.3 经费紧张,设备、基地缺乏 |
4.2.4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存在困难 |
4.2.5 专业设置缺乏地方特色 |
4.2.6 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短缺 |
4.2.7 教育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效果不佳 |
第五章 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
5.1 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
5.1.1 强化政府职责,依法推进职教发展 |
5.1.2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针对性,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
5.1.3 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终生化、全员化、全程化 |
5.2 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
5.2.1 大力宣传农村职业教育,创设有利于职校招生的舆论环境 |
5.2.2 学习先进地区做法,强化经验交流 |
5.2.3 整合职教资源,形成职教合力 |
5.2.4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实现多元化办学 |
5.3 科学设置专业,深化教学改革 |
5.3.1 科学设置招生专业 |
5.3.2 建立形式多样,内容灵活,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 |
5.4 实施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设备配备工程 |
5.5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 ——以青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
1.2.2 推动农村经济增长,让农村留守儿童受更好的教育 |
1.2.3 为提升农村幼儿教育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
1.3 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综述 |
1.3.1 对于农村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概况 |
1.3.1.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1.2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关于政府在幼儿教育中的职能的综述 |
1.4 本文的研究脉络及创新内容 |
2. 农村幼儿教育概述 |
2.1 幼儿教育的概念界定 |
2.1.1 幼儿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理论 |
2.1.2 政府在幼儿教育具有职能必然性——市场失灵理论 |
2.2 国内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演变 |
2.2.1 改革开放前我国幼儿教育体制演变 |
2.2.2 改革开放后我国幼儿教育体制演变 |
2.2.3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
2.3 西方国家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 |
2.3.1 西方国家政府在幼儿教育的作用 |
2.3.2 国外幼儿教育的立法保障 |
2.3.3 国外幼儿教育中的资金投入 |
3. 青州市农村幼儿教育问题与原因分析 |
3.1 青州市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概况 |
3.2 青州市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
3.2.1 幼教机构数量少、优质幼儿教育的资源十分匾乏 |
3.2.2 幼儿园基本设施建设落后 |
3.2.3 幼儿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
3.3 青州市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3.3.1 政府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3.3.2 教育财政机制不健全,导致经费紧缺 |
3.3.3 政府公共职能的教育政策滞后 |
3.3.4 政府教育督导评价制度不健全 |
4. 从青州市看政府在农村幼儿教育中应采取的对策 |
4.1 政府应对幼儿教育作出长远规划 |
4.2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财政投入 |
4.3 政府应加强对幼儿教育教师队伍管理 |
4.3.1 建立严格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 |
4.3.2 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待遇 |
4.3.3 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 |
4.4 政府应强化引导作用,引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方向 |
4.4.1 健全政府管理机构,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
4.4.2 对农村幼儿教育单独制定考核标准 |
4.4.3 推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
4.4.4 引导规范农村幼儿园课程制定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后转制时代 大有作为(论文提纲范文)
1. 转企改制后, 我国的出版业发展将面临新的环境。 |
2. 转企改制, 说到底, 就是必须按照企业化的道路走下去。 |
(1) 市场不相信眼泪:努力打造市场能力 |
(2) 什么是专业化?综合社也要专业化 |
(3) 大学社也要重视外部合作, 开拓出版资源 |
3. 目前, 转企工作已基本完成, 相对而言, 改制就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
(1) 规范管理 |
(2) 运营机制 |
(3) 绩效和薪酬 |
4. 以特色和专业化应对集团化的挑战, 例如, 深度开发教材出版, 走专业化、学术化之路转企改制后, 贵社的发展战略有何变化? |
5. 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不可阻挡的潮流。 |
6. 转制过程中, 贵社目前处于怎样的阶段, 呈现怎样的特征, 有哪些成果, 还有哪些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诸如涉及人员、生产品种、市场竞争力等的问题。此外, 您认为, 改制后整体效益和以往相比会有什么不同? |
7. 转企后, 如何应对人才的吸引和流失问题? |
8. 转企后, 您对出版行业的发展还有哪些其他的思考呢? |
链接走化系列化异质化的道路是专业出版社的最佳选择链接 |
一、对出版社发展面临形势的思考 |
二、对科技专业出版社在复杂形势下的前途的思考 |
三、对科技专业出版社走专业化系列化异质化道路的可能性的思考 |
四、对科技专业出版社如何走专业化系列化异质化的道路的思考 |
五、对科技专业出版社利用转企的机会进行全面转型的思考 |
六、对科技专业出版社落实科学发展观, 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考 |
七、对认识中国特色, 践行中国特色, 创造中国出版特色的思考 |
(10)户外新媒体广告及其创意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第2章 户外新媒体对户外传播的影响作用 |
2.1 新媒体概述 |
2.1.1 新媒体的涵义 |
2.1.2 新媒体的类别 |
2.2 户外新媒体的界定 |
2.2.1 户外媒体的分类 |
2.2.2 什么是户外新媒体 |
2.2.3 户外新媒体的特点 |
2.3 新媒体对户外传播的创新贡献 |
2.3.1 促进户外广告的高效传播 |
2.3.2 保证户外广告的精确传播 |
2.3.3 完成户外广告的互动传播 |
第3章 户外广告新媒体之开发利用 |
3.1 户外新旧媒体利用比较 |
3.1.1 户外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颠覆 |
3.1.2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改良 |
3.2 户外新媒体的利用特点 |
3.3 户外新媒体利用优势 |
3.4 户外新媒体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3.4.1 传统户外媒体的挑战 |
3.4.2 户外新媒体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户外新媒体创意策略探析 |
4.1 户外广告创意与策略的关系 |
4.2 户外新媒体广告创意策略特点 |
4.3 户外新媒体创意策略 |
4.3.1 与媒体自身相关之创意策略 |
4.3.2 与户外环境相关之创意策略 |
4.3.3 与营销方式相关之创意策略 |
第5章 户外媒体发展趋势展望 |
5.1 户外媒体发展现状及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
5.2 户外媒体广告发展趋势 |
5.2.1 由平面向多维转向 |
5.2.2 由静态向动态创新 |
5.2.3 由重“量”向重“质”转变 |
5.3 户外新媒体发展展望 |
5.3.1 精众化传媒趋势的发展 |
5.3.2 数字化媒体的发展导向 |
5.3.3 关于未来户外媒体发展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21世纪企业“四个新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D]. 王乡音.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2]40年养护管理变迁[J]. 本刊综合. 中国公路, 2018(24)
- [3]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思想及实践研究[D]. 叶静. 广西大学, 2018(12)
- [4]58载,筚路蓝缕迎新生——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埠村煤矿的奋进历程及转型之路[J]. 张红梅,蔡东亮. 中国煤炭工业, 2016(09)
- [5]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D]. 赵兴宏. 东北大学, 2013(03)
- [6]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主权、民族国家与网络殖民主义[J]. 张纯厚.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2(04)
- [7]凌源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 张宏志. 吉林大学, 2011(05)
- [8]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 ——以青州市为例[D]. 贾婷婷.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5)
- [9]后转制时代 大有作为[J]. 苏磊,张昕,胡苏薇,薛陶. 科技与出版, 2010(12)
- [10]户外新媒体广告及其创意策略研究[D]. 王萍. 河南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