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迎接新课程

让我们一起迎接新课程

一、让我们共同迎接新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字建勋[1](2021)在《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跨学科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精神,顺应新时代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需求的实现路径。跨学科教学突破传统分科界限,促进学科交流和融合,将培养人才的目标从单一型、专业型转向综合型、一转多能型转变,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甚至会转向多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跨学科教学,师生之间形成教学相长、双向互动的学习互助体,共同促进综合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更好适应社会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当前高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果显着,但基础教育阶段却较为薄弱。而政治学科的跨学科教学又是基础教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本文结合相关现有理论和研究,进一步探讨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文章主要分为绪论部分和四个正文章节。绪论部分,根据现有文献资料的研究基础上提出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并对跨学科、跨学科教学、思政课跨学科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叙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其评述,研究的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一章,主要介绍跨学科教学的地位和意义。跨学科教学地位体现时代需要、路径需要、动力需要和现实需要;意义则体现对核心素养、教学内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等。第二章,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大理州内五所高中的师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当前大理州高中思政课运用跨学科教学的现状。并根据调查分析结果阐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三章,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原则和策略。第四章,结合当前高中思政课四本新教材的知识内容,挖掘跨学科教学资源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为教学实践提供跨学科教学素材。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李慧斌[3](2021)在《字理析词法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阅读过程是学生使用掌握的词汇去理解文本的过程,同时又是通过阅读去积累字词的过程。正确且深入地分析、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是学生们能够恰当理解文本,感知课文所传达的丰富情感、文化内涵的重要前提之一;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将其与课文内容结合的具体分析过程,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词汇的运用能力和运用词汇表达交流的水平。字理析词法就是根据汉字造字的理据规律,结合《六书》中的四种典型造字法:象形法、形声法、会意法、指事法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加深或丰富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方法。在小学高学段阅读教学中应用字理析词法能够避免重复过去阅读教学中“逐字逐句分析”的老方法,为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具有解析文本内涵和传播文化精神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此方法进行汉字知识、词汇量的积累,是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当前,字理析词法在小学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实践探索,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字理析词的相关文献,又结合笔者于W小学实习期间所搜集到的阅读教学课堂实例,从中加工筛选出有价值的教学案例,总结出了本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由选择关键字词开始,引导学生通过汉字独特的字理规律对所提取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关注汉字的形义连接,从分析字词到结合文本、深入贯通思考其反映的课文内涵和情感表达,从而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分析前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在实习过程中使用课堂观察法参与并观察实际课堂中本方法的应用,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小学高段学生和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出当前在阅读教学中已有的应用字理析词具有参考价值的成功经验:如已形成了提取关键词分析课文文本的阅读教学意识以及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提取关键词分析文本的阅读教学操作程序。并发现了字理析词法应用于小学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时,从文眼关键词、线索关键词、细节关键词、深意关键词的探究四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据此对应提出在小学高学段阅读课堂中运用字理析词法的建议:分析文眼关键词把握文章主题的应用建议、理清线索关键词梳理文章脉络的应用建议、紧扣细节关键词把握文章表现手法的应用建议和品味深意关键词感悟感情色彩的应用建议。同时,笔者结合这四种类型,就小学高学段中运用字理析词的分析环节进行了相对应的教学案例的设计,可以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启示和参考。另外,本研究在分析教学实录和小学语文教材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对小学高段语文教材阅读课文中可以进行字理析词的有价值的词语进行了梳理,并以列表形式呈现在论文的附录中,一方面作为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成果呈现,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线教师应用本方法和研究同类问题时的参考。本研究认为,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者要对教师指导下的文本探究和学生自主的探究文本行为两方面产生正确的认识。在阅读教学中,字理析词是有应用价值的一种方法,它在服务于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并在青少年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字理析词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具有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价值。

金春花[4](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认为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范士红[5](2021)在《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是学校变革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随着教师赋权运动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推进,“让教师成为领导者”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倡导,教师领导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教师领导强调将学校的领导权力赋予教师,让教师承担领导者的角色和任务。有效的教师领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整个学校受益,包括提高学校的组织效率、形塑学校文化及提高学校的领导能力,促进教师领导者自身的专业发展及专业共同体的合作和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和改善。学校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领导的研究,应该回答两个问题:“谁在领导”和“如何领导”,即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成为领导者,教师领导者通过哪些行为发挥领导影响。以此为目标,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两名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深度访谈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并辅以观察记录、文件和研究日记等的分析,探讨S小学教师领导的实践样态,描述和解释教师领导者的特质和教师领导者的实践作为,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教师领导实践的因素。本研究的结论如下:一、虽然理论上所有的教师都有可能且应该成为教师领导者,然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师都是领导者或者能够进行领导实践。教师要想成为领导者,除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自身也需要具备一些特质。影响教师成为领导者的特质包含三个方面:人格特质、专业特质和领导特质。专业权威和职业情怀是教师领导者最基本的专业特质;对课程变革的敏感和执行力是教师领导者最显着的专业特质。积极认真、精力旺盛、喜欢挑战,是教师领导者的主要人格特质。正直、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是教师领导者主要的领导特质。另外,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影响了领导角色的建构。二、教师领导者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实践行为包含三个维度: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其中,“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是教师领导实践的最基本维度,这主要来源于教师领导者的专业权威;“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领导者发挥领导影响的最直接方式,教师领导者藉此与共同体成员合作并实现专业成长;教师领导者“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的维度中,参与动机与参与方式主要来自于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需要。三、学校环境中同时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影响着教师领导的实践。本研究发现的支持教师领导的因素包括学校文化、领导角色和人际关系、教师个人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四个方面;阻碍教师领导的因素则表现为缺乏时间、缺少明确的学校愿景、校长的有限支持以及缺少系统的科研引领的支持。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了“重建学校文化,营造信任合作的共同体氛围;发挥学校管理者在识别、支持和培养教师领导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觉察自身的特质,觉醒教师领导意识;开展教师领导教育,提高教师领导者的知能;进一步丰富教师领导的理论研究”五个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有更多的教师领导者在学校变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刘祥超[6](2021)在《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F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在创客运动影响下诞生的创客教育,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对创客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持续火热,创客教育本身有着强调创新、实践、造物与分享等理念,被作为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教育模式引入到中小学教育当中。创客教育对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及地方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创客教育的开展,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各地中小学迅速开展创客教育活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重视创客教育,各地许多学校建立创客空间,开展创客课程,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建设下的创客教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是目前中小学在创客课程建设上的情况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大部分学校经验并不足,围绕有着丰富创客课程建设成果的个案进行深度分析,将有助于中小学创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此背景下,选取G市在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有着丰富成果的F中学作为个案,驻校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田野工作,通过访谈、直接观察、课堂记录、问卷调查、文本收集、査阅档案记录等多种调研形式开展个案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梳理国内外已有的创客教育、创客课程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创客教育”、“创客课程”进行概念界定,关注创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第二,基于访谈法,得出个案的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对F中学创客课程的建设参与者展开访谈,利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获得的研究资料进行三级编码,逐步形成对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的归纳,包括: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创客课程的建设强调学校的大力支持;课程建设要围绕学生发展,坚持开展,创客课程能够给学生未来带来有益影响,教师要有把教育当作事业的情怀,全身心投入其中;形成任课教师团队核心非常重要,团队核心牢牢把握着课程发展走向,凝聚着团队力量;课程设计与开发上,注重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融入多学科知识,对课程内容持续不断地迭代、优化和更新,开展表现性评价;课程成果的持续产出、政策和学校的持续支持,对创客课程建设有巨大影响,不可或缺。第三,基于观察法,形成F中学新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模型,了解到课程实施成果。从ADDIE模型视角对个案在新创客课程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全程跟踪和讨论,得到个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模型;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在这门创客课程中的学习感受、收获等反馈;结合观察和对学生反馈的调查,得出结论包括:学生在作品制作中的参与度非常高;以作品创作为导向的创客课程开发方式取得让人满意的成果,为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新的思路;课程实施的各阶段中都注意引导学生提出创意;大多数学生对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表现性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合理评价的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分享、交流创意的机会;在整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课程教师团队核心人物起到关键作用。第四,结合围绕个案展开调查获得的结果,对创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出建议,建议内容包括:创客课程要以作品产出为主要特征;创客课程的开发要关注学生发展;在创客项目设计上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创客课程的跨学科教学要建立在分科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创客课程实施中要注意促进学生创意的产生;建立有利于交流的开放环境;重视教师团队核心人物。最后,总结和归纳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三点:第一,F中学在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较为注重的内容;第二,对个案在新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的评价;第三,对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提出建议,期望能对中学创客课程建设带来帮助,并反思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林凨琪[7](2021)在《京剧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大连市三十五中为例》文中指出京剧是中国众多戏曲种类里分布地域最广、影响力最大、且国际地位较高的传统戏剧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梅兰芳老师就在接待外宾时向全世界展示了京剧独具一格的魅力,成为了中国戏曲的标志之一,所以将京剧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将京剧作为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突破口进入中小学课堂一直是音乐教育学者和一线老师所重视的课题之一。京剧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从课堂中了解和认识到我们伟大祖国的人文史、家乡情怀、美术文学等,并且让他们通过各种奇艺多样的装饰、面部脸谱、歌曲和表演等来感受和领略到其中美学的意义和趣味,学生们也能够通过戏剧的体验感受认识到京剧中所蕴含的一些人生哲理,这是一种源远流长、恰似“冷水泡茶慢慢浓”的深远教育,其背后的深厚韵味是只有拥有漫长历史的中华土地才能够孕育出来的。早在200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中,就决定把京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中,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和困难,所以进展工作一再搁置,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1版)》中又提出教育应该重视多元文化,学科融合和学科渗透;之后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又提出“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课程的基本理念;2016年,教育部提出“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系列建议等,京剧进课堂似乎看起来“水到渠成”,可是从知网数据库中以“京剧进课堂”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看到文献共计194篇,数量较少。从国家的政策上可以推测出京剧进课堂是十分具有教育价值且被社会所认可的,但是从搜索得到的数据来看,京剧进课堂存在着难度和阻碍。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是让京剧成为独立式可拆分的“京剧校本课”的形式进入中小学课堂,京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将京剧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进行体系化、步骤化。将原本传统的唱念做打表演一体的京剧如“庖丁解牛”一般拆分成“项”,再根据难易程度层层递进,给学生一个可以走进戏曲的“台阶”。将陌生的传统戏曲逐一的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且此课程应具有灵活性,可以灵活的和学校课程进行对接、使课堂学习和兴趣相融合,同时和教师能力相对应,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尽可能增大、让学校的条件可以被充分利用,成为让学生和教师都受益的优质课程。课程的有效性和灵活性还可以使这门课程成为其他学校和地区教育机构的参考案例,让京剧更好的出现在学生们的课堂中,为学生和教师带来传统文化带来的审美体验和直观感受。本课题设置对照实验组,分别在京剧校本课实施前和实施后设置进行调查问卷,来对比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家长、教师的态度变化、知识技能变化、兴趣提升变化等。在将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校本课实施后的教学成果进行展示。使整个课题具有完整性,有依据性、有可以实施的价值性。

张玉娴[8](2021)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教育在世界各地愈加受欢迎,尤其是作为“国际教育领跑者”的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教育在全球不断扩展,但也在很多民族国家引发了质疑和争议,表现出一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持续张力。美国是全球IB学校最多的国家,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高校在IB的本土化进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政策支持?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IB课程在美国遭受了什么样的争议,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争议所体现出来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张力?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文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IB在美国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梳理,指出IB课程在美国经历了引进、增长、加速三个阶段,IB在美国快速扩展的同时也从精英走向了大众,而美国政府是主要的幕后推手。第二章还考察了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现象,即IB美洲区域办公室(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mericas,简称IBA)主动提出IB课程要与美国《州立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相匹配和融合。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三个重要行动者,包括联邦政府、州和高校,它们推行的政策为IB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联邦层面,多个教育政策文件都将IB作为一种高学术标准予以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拨款上;在州层面,各州政府对IB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差异,形式也非常多样,这也是IB在美国各州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层面,IB在美国高校中的认可度非常高,并且提供了学分转换、奖学金等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学生选择IB。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本土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实施效果。其中,第五章通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实践报告的分析,从宏观上指出IB对美国教育带来了四个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学业成就、促进公平、推动公立学校走向国际化以及提升教师质量。第六章基于学区层面、高校层面和学校层面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从侧面佐证上述的实施效果。第七章和第八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引起的争议,以及从IB自身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争议。尽管IB为美国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IB学校规模的迅速壮大,IB在美国社会各界也引发了各种争议。针对IB进行批判的主要是保守派,他们质疑IB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国际视野,担心影响本国公民的归属感。那么IB又是如何回应这种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呢?第八章从IBO自身的总体理念或使命、课程设计和运营策略三个维度对这一种张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IBO正是在这样一种张力之下逐渐实现其“全球梦想”,把IB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K-12国际课程,并且致力于实现更大的良善与公平。基于以上分析,第九章做出了总结,IB为美国带来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国际化水平以及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IB造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国应该以一种开放且谨慎的态度去对待IB之类的国际教育。最后,结合IB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提出针对我国国际教育治理的若干启示。

王芳辉[9](2021)在《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多维度阐明体育素养的本质内涵与价值追求。体育素养的内容涵盖了人的情感、身体、认知与体育实践活动,强调在完整的生命旅程中培养身体活动所需要使用的各项能力,帮助我们树立合理的终生体育追求。价值论也被称为价值哲学,它指的是关于社会价值的组织构成、属性、根源和对价值进行评价的一种哲学理论,主要指的是通过考察社会主体的需求与其他客体所能够满足的主体需求以及怎样才能够满足这些主体需求的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与评价社会现象、行为和各类事物对阶级、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与意义。体育素养的价值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产生于人类所遵循的“人的内在尺度”,实质上就是人所认同的社会主体尺度和其他客体的属性相互交融之后的整合与统一。由于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社会中的特殊性存在,主体的需要是形成体育素养的价值基础的直接需要。主体与客体是构成体育素养的价值联系的两个基本关系项,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统一的过程。立足于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身,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与价值实现路径,寻求从体育理论到现实之间建构新的参照空间。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通过对体育素养的理论知识梳理与回顾,对体育素养内涵的认知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找寻体育素养的价值存在的依据。以“人的需要”作为交织点,对体育素养的理论进行有序阐述,揭示体育素养理论存在的价值线索,为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做好有力铺垫。同时,对体育素养价值发展与价值认同的实际进行归纳与论证。第二,对体育素养的价值本性进行分析,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具体属性与特征进行阐述,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生成肌理,描绘出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细微世界的真实模样。第三,基于价值主体的选择对体育素养的价值进行考察。分析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探讨主体尺度在价值关系中的重要性;分析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解读主体需要在价值事实中的第一性;分析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探究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需要的维护;分析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阐释了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未来的向往。第四,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内容进行考察与分析。解读体育素养关于主体的健身、教育、运动、调节身心、交往、和谐与发展价值,勾勒出体育素养的价值真实图景。第五,回归到主体的现实生活,思考体育素养价值的实现愿景与价值旨归,辩证的看待主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成长与进步,详细的分析客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发展与进化,继而考察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价值取向的过渡与变化。本研究论文的结论主要包括:(1)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是体育素养的鲜活标签。(2)体育素养的价值产生前提、价值接受与价值实现均是基于主体的需要。(3)体育素养的价值选择是在主体需要的前提下,基于主体尺度与主体追求的有机统一。(4)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考察解决了主体的价值矛盾冲突,确立了合理的价值取向。(5)体育素养的价值关系中,价值的呈现在于主体的进化与超越,也在于客体的丰富与升华,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杨莹[10](2021)在《劳动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社会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被我国大力倡导,更被落实在基础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中。那么中学语文课程应该如何实施劳动教育呢?为此本文提出“劳动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这一论题开展研究。本论文主体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围绕劳动教育与中学语文课程展开理论论述。首先,在廓清了一般意义劳动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语文劳动教育的内涵。语文劳动教育是指利用语文课程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加强学生对劳动行为的理解和体悟,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认同感,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以此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价值观。其思想具体包括三个层面:强调对劳动行为的理解和体悟;重视对劳动价值认同感的培养;劳动教育渗透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由此推论出劳动教育与中学语文课程有着密切联系:劳动观与劳动价值观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劳动教育的内容直接进入中学语文课程。继而,笔者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统计与分析发现,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课文的编写意图都指向对学生进行正确劳动观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最后又通过对中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得出作文题目直接体现语文劳动教育思想导向,主要考察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与理解的结论。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思想客观的渗透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第二部分,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来了解劳动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的情况。发现主要存在学生的劳动观点较差、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劳动教育脱节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缺失劳动教育内容的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如下:一方面是教师对语文劳动教育理性认识有失偏颇,另一方面是教师对语文劳动教育资源缺少挖掘拓展。第三部分,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据语文劳动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以下几点渗透策略:一、深入品味劳动教育课文的语言,体会劳动的快乐与价值;二、开展语文主题交流研讨,感受和弘扬劳动精神;三、组织体验父母职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四、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二、让我们共同迎接新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我们共同迎接新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1)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跨学科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跨学科
        (二)跨学科教学
        (三)高中思政课跨学科教学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地位及意义
    一、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地位
        (一)跨学科教学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需要
        (二)跨学科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路径需要
        (三)跨学科教学是高中思政课自我变革的动力需要
        (四)跨学科教学是高中思政课指导生活实践的现实需要
    二、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意义
        (一)跨学科教学是落实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二)跨学科教学有利于优化和丰富高中思政的教学内容
        (三)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技能
第二章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学生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
    三、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跨学科教学理念呈现“形式化”
        (二)跨学科教学内容呈现“拼盘化”
        (三)跨学科教学方式呈现“单一化”
        (四)跨学科教学效果呈现“空洞化”
    四、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分科教学对跨学科教学的阻碍
        (二)教师对跨学科资源的整合和运用能力不足
        (三)政治学科的核心地位偏离
        (四)跨学科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五)跨学科教学的家长和社会认可度较低
第三章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原则和策略
    一、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中的运用原则
        (一)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原则
        (二)优势互补与博彩众长原则
        (三)课堂实践与课后延伸相结合原则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适应原则
    二、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策略
        (一)全方位树立跨学科的教学理念
        (二)多层次优化高中思政课跨学科教学
        (三)宽领域夯实跨学科教学的实施基础
第四章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具体运用
    一、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学科教学
        (一)语文学科知识在必修1 中的跨学科教学
        (二)历史学科知识在必修1 中的跨学科教学
        (三)音乐学科知识在必修1 中的跨学科教学
    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跨学科教学
        (一)语文学科知识在必修2 中的跨学科教学
        (二)数学学科知识在必修2 中的跨学科教学
        (三)历史学科知识在必修2 中的跨学科教学
    三、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跨学科教学
        (一)语文学科知识在必修3 中的跨学科教学
        (二)历史学科知识在必修3 中的跨学科教学
        (三)音乐学科知识在必修3 中的跨学科教学
    四、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跨学科教学
        (一)语文学科知识在必修4 中的跨学科教学
        (二)地理学科知识在必修4 中的跨学科教学
        (三)物理、化学学科知识在必修4 中的跨学科教学
    五、高中思政课跨学科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件2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字理析词法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发挥字理析词法服务于小学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字理析词的研究
        2.关于阅读教学的研究
        3.关于字理析词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四)相关概念界定
        1.字理
        2.字理析词
    (五)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字理析词法的特点和在小学语文高学段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一)字理析词法的特点
        1.语境引词抓关键
        2.析形索义求本义
        3.组合会意取引申
        4.据文取义品换词
    (二)字理析词法在小学语文高学段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1.分析文眼字词,把握文章主题,提升解题破题能力
        2.理清线索字词,梳理文章脉络,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3.紧扣细节字词,理解表现手法,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4.关注深意字词,感悟感情色彩,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三、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字理析词的经验总结及问题分析
    (一)当前字理析词法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的经验总结
        1.形成了提取关键词分析课文文本的阅读教学意识
        2.形成了提取关键词分析课文文本的阅读教学操作程序
    (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字理析词中存在的问题
        1.分析文眼关键词把握文章主题中存在的问题
        2.理清线索关键词梳理文章脉络中存在的问题
        3.紧扣细节关键词理解表现手法中存在的问题
        4.品味深意关键词感悟情感色彩中存在的问题
四、字理析词法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建议与教学案例设计
    (一)分析文眼关键词把握文章主题的应用建议与案例设计
        1.分析文眼关键词把握文章主题的应用建议
        2.分析文眼关键词把握文章主题《匆匆》教学案例设计
    (二)理清线索关键词梳理文章脉络的应用建议与案例设计
        1.理清线索关键词梳理文章脉络的应用建议
        2.理清线索关键词梳理文章脉络《桂花雨》教学案例设计
    (三)紧扣细节关键词把握表现手法的应用建议与案例设计
        1.紧扣细节关键词把握表现手法的应用建议
        2.紧扣细节关键词分析表现手法《草原》教学案例设计
    (四)品味深意关键词感悟情感色彩的应用建议与案例设计
        1.品味深意关键词感悟情感色彩的应用建议
        2.品味深意关键词感悟情感色彩《伯牙绝弦》教学案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5)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通过教师领导促进学校变革,是教育研究的新议题
        (二)“教师成为领导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
        (三)我国教育变革的实践,需要识别和培育更多的教师领导者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教师领导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一)教师领导的缘起
        (二)教师领导的发展
        (三)教师领导教育的发展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一)对西方教师领导理论引进和介绍
        (二)基于不同视角对教师领导展开研究
        (三)对不同实践情境下的教师领导实践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一)教师领导的研究从概念理解走向实践行动
        (二)教师领导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
        (三)我国本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效度
        (六)研究伦理
第三章 教师领导的概念探究与理论基础
    一、教师领导的概念探究
        (一)教师领导的内涵
        (二)教师领导者特质的构成
        (三)教师领导实践维度
        (四)影响教师领导的因素
        (五)教师领导的功能
    二、教师领导的理论基础
        (一)分布式领导理论
        (二)领导特质理论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四)教师赋权增能理念
        (五)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四章 谁在领导——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一、L老师作为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一)人格特质
        (二)专业特质
        (三)领导特质
    二、Z老师作为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一)人格特质
        (二)专业特质
        (三)领导特质
    三、小结
第五章 如何领导——教师领导实践
    一、L老师的领导实践
        (一)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
        (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
        (三)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
    二、Z老师的领导实践
        (一)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
        (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
        (三)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
    三、小结
第六章 影响教师领导的因素
    一、支持教师领导的因素
        (一)学校文化
        (二)领导角色和人际关系
        (三)教师个人因素
        (四)外部环境因素
    二、阻碍教师领导的因素
        (一)缺乏时间
        (二)缺少明确的学校愿景的支持
        (三)有限的校长支持
        (四)缺少系统的科研引领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教师领导者特质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二)教师领导实践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三)影响教师领导因素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二、研究建议
        (一)重建学校的文化,创建信任合作的共同体环境
        (二)发挥校长在识别、支持和培养教师领导方面的作用
        (三)教师应该觉察自身的特质,觉醒教师领导意识
        (四)开展教师领导教育,提高教师领导者的知能
        (五)进一步丰富教师领导的理论研究
    三、研究反思
        (一)本研究的贡献
        (二)本研究的局限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及实录
    附录2 S小学享受教育课程体系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F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一)创客教育在国内兴起并持续火热
        (二)中小学创客课程广泛开展但有待提高
    二、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观察法
        (四)调查法
        (五)扎根理论
    四、研究思路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创客教育起源
        (二)国外创客教育发展现状
        (三)国内创客教育研究现状
        (四)研究综述评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创客教育
        (二)创客课程
    二、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二)泰勒经典课程开发理论
        (三)施瓦布的课程开发理论
第三章 F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
    一、个案的选择及其概况
        (一)个案的选择
        (二)F中学概况
        (三)课程概况
        (四)课程建设成果概况
    二、基于访谈法对个案开展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过程
        (二)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过程
        (三)访谈资料信度、效度以及伦理考量
        (四)编码参考点可视化分析
    三、F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
        (一)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外部驱动
        (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内因动力
        (三)课程任课教师团队建设
        (四)课程设计与开发
        (五)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四、本章结论
第四章 新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
    一、基于观察法的研究设计
        (一)观察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思路
        (三)观察内容、经过以及观察记录收集
        (四)研究资料的补充
        (五)观察资料信度、效度以及伦理考量
    二、ADDIE模型视角下“Arduino创意纸雕灯”的开发与实施过程
        (一)分析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二)设计课程的教学策略、规划课程内容
        (三)开发课程资源
        (四)课程的实施过程
        (五)课程的评价
        (六)观察总结
    三、学生对新创客课程学习的反馈情况
        (一)问卷调查情况
        (二)访谈调查情况
        (三)调查总结
    四、本章结论
第五章 对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讨论与建议
    一、创客课程要以作品产出为主要特征
    二、创客课程开发要关注学生发展
    三、创客项目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四、跨学科的教学要建立在分科知识掌握的基础上
    五、创客课程实施中要注意促进学生创意的产生
    六、建立有利于交流的开放环境
    七、要重视教师团队的核心人物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3:Arduino系列课程学习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4:学生在问卷中对Arduino系列课程所提建议汇总
    附录5:与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件6:田野日志
致谢

(7)京剧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大连市三十五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京剧的教育价值
        2.当今的时代背景
        3.世界“文化软实力”的大环境
    (二)研究对象
        1.大连市三十五中文化介绍
        2.大连市三十五中学情分析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二、京剧与京剧校本课
    (一)京剧
        1.起源与发展
        2.艺术文化内涵
    (二)开发京剧校本课的意义与价值
        1.京剧校本课
        2.京剧校本课意义与价值
三、大连市三十五中调查问卷前测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及前测分析
        1.维度
        2.调查问卷分析
        3.问卷结论
    (二)家长问卷调查及前测分析
        1.维度
        2.调查问卷分析
        3.问卷结论
    (三)教师问卷调前测分析
        1.维度
        2.调查问卷分析
        3.问卷结论
四、京剧校本课的策略途径
    (一)京剧校本课堂的开发
        1.课程开发模式
        2.理论依据
        3.开发目标
    (二)课程编制
        1.编制实施
        2.课程内容
        3.课程评价标准
    (三)课程案例和分析
        1.课例展示
        2.课例实施后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3.实施京剧校本课的课前课后准备
五、调查问卷后测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后测分析
        1.维度
        2.调查问卷分析
        3.问卷结论
    (二)家长调查后测分析
    (三)三十五中任职教师调查后测分析
六、结论
    (一)京剧校本课初步模型展示以及预设成果
    (二)京剧校本课实施的教学建议
    (三)课程实施后得到的课题意义
        1.京剧校本课的实施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2.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的教材内容比重,有利于发展中华文化内涵
        3.加大对传统戏曲的宣扬和学习,有利于发展传统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文凭项目是什么
        二、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
        三、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在美国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国际文凭项目
        二、全球化
        三、本土化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IB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二、IB项目结构与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IB项目的实施情况的相关研究
        四、IB项目价值意义的相关研究
        五、IB项目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六、综述小结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第一节 IB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一、引进阶段(1971-1979)
        二、增长阶段(1980-1989)
        三、加速阶段(1990 至今)
    第二节 IB与本土课程标准互融互补
        一、总体目标的匹配
        二、阅读标准
        三、IB课程与共同核心标准的融合
        四、IB课程对共同核心标准的弥补
第三章 IB在美国发展的联邦层面法律政策因素
    第一节 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教育法》、TITLE I学校与IB
    第二节 问责文化的形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IB
    第三节 提升竞争力的相关政策与IB
    第四节 国际教育战略作为IB课程发展的催化剂
    第五节 对基础教育的新反思——ESSA法案与IB
第四章 美国州和高校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第一节 州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一、政策支持的维度
        二、支持政策的实践转化:以佛罗里达州为例
        三、各州的政策创新与实践
    第二节 高校对IB的政策推动作用
        一、美国高校对IB的认可
        二、高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IB学生
第五章 IB学校在美国的实施及其效果
    第一节 IB能够提高学生学业表现
        一、PYP学生的表现
        二、MYP学生的表现
        三、DP学生的表现
    第二节 IB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一、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IB项目的机会率
        二、改善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业表现
        三、增加低收入DP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
    第三节 IB项目对教师发挥的影响
        一、对小学教师的影响
        二、对中学教师的影响
    第四节 IB项目能够帮助美国学校走向国际化
第六章 案例研究
    第一节 学区层面的案例:芝加哥公立学校(学区)
        一、CPS引进IB项目之前的状况
        二、CPS采取的措施
        三、引入IB项目的效果
    第二节 高校层面的案例:洛约拉大学中的IB教师培训项目
        一、IB教师培训的三个阶段
        二、IB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指标和技能指标
        三、IB教师专业课程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案例
        案例一:皮斯小学
        案例二:科罗拉多学校
        案例三:美国L国际学校
第七章 IB项目在美国受到争议
    第一节 争议的进程
        一、导火索:IB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
        二、矛盾激化:联邦政府的支持
        三、批判的高峰阶段:匹兹堡事件
    第二节 争议的重点
        一、“世界公民”和“美国公民”之争
        二、侵犯地方教育权
        三、质疑IB项目的效果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阴谋
    第三节 来自不同阵营的声音
第八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张力下IB的回应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使命:IB的初创期(1962-1973)
        一、秘而不宣的“国际使命”
        二、全人教育与学术标准的平衡
        三、精英主义或欧洲中心的现实
    第二节 理想主义的衰退:发展与稳定期(1974-1989)
        一、国际使命的衰退
        二、将全球议题和跨学科方法引入课程
        三、不均衡的全球拓展
    第三节 重申全球梦想:扩张与多元化时期(1990-2003)
        一、从国际理解到世界公民
        二、开发PYP与 MYP
        三、转向行善与公平
    第四节 迈向大众:品牌化时期
        一、培养国际情怀与全球公民
        二、打造K-12 的国际课程品牌
        三、从精英走向大众
    第五节 三重张力下的美国IB项目发展
第九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IB项目发展的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IB项目为美国教育带来了好处
        一、IB项目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国际化
        二、IB项目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三、IB项目能够为美国带来全球竞争力
    第二节 IB项目的全球扩展就是其不断的全球本土化的过程
        一、IB项目在英国
        二、IB项目在澳大利亚
        三、IB项目在日本
    第三节 中国教育如何应对IB教育
        一、可以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
        二、有必要对国际项目进行本土化改造
        三、可以借鉴美国IB项目的本土化经验
        四、用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教育国际化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一)中文着作或译作
        (二)中文期刊
        (三)中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献及其他
    二、英文文献
        (一)英文着作及官方文件
        (二)英文期刊
        (三)英文学位论文、报告及网络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记录
    附录三:美国各州IB学校数量统计图
后记

(9)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的缘起与准备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发展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1.2 民众的体育素养培育与提升仍需努力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体育
        1.2.2 体育素养
        1.2.3 价值论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重点与难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创新与不足
        1.8.1 研究创新
        1.8.2 研究不足
2 体育素养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存在
    2.1 体育素养的认识维度
        2.1.1 体育素养与学生的快乐成长
        2.1.2 体育素养与教师的生命教育
        2.1.3 体育素养与课程的知识涵养
        2.1.4 体育素养与民众的完全人格
    2.2 体育素养的价值初显
        2.2.1 体育素养与生命行为的力量
        2.2.2 体育素养与人类健康的需要
        2.2.3 体育素养与时代发展的责任
    小结
3 体育素养的价值发展与价值观念
    3.1 体育素养价值发展曲折性的“实然”
    3.2 体育素养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应然”
    小结
4 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与价值本性
    4.1 体育素养价值中意识主导的主体性
    4.2 体育素养价值中对象存在的客体性
    4.3 体育素养价值中蕴含特殊的绝对性
    4.4 体育素养价值中独特地位的相对性
    4.5 体育素养价值中永恒变化的时效性
    4.6 体育素养价值中人本回归的社会性
    小结
5 体育素养的价值主体与价值选择
    5.1 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
    5.2 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
    5.3 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
    5.4 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
    小结
6 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与价值维度
    6.1 体育素养关于促进身体发展的健身价值
    6.2 体育素养关于引导个体担当的教育价值
    6.3 体育素养关于提高体育技能的运动价值
    6.4 体育素养关于提升情感体验的调节价值
    6.5 体育素养关于增加互动空间的交往价值
    6.6 体育素养关于缓解社会矛盾的和谐价值
    6.7 体育素养关于坚持真理原则的发展价值
    小结
7 体育素养的价值实现与价值旨归
    7.1 体育素养价值主体的进化与超越
    7.2 体育素养价值客体的丰富与升华
    7.3 体育素养价值取向的确立与设定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劳动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社会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劳动教育被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新课程体系之中
    二、研究意义
        (一)加强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丰富语文课程的内容
        (二)推动语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
    三、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研究综述
        (一)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研究
        (二)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一章 劳动教育与中学语文课程研究概述
    一、劳动教育概念阐释
        (一)一般意义的劳动教育
        (二)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
    二、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
        (一)语文劳动教育基本界定
        (二)语文劳动教育思想内涵
        1、强调对劳动行为的理解和体悟
        2、重视对劳动价值认同感的培养
        3、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三、劳动教育与中学语文课程的关系
        (一)劳动观与劳动价值观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直接进入中学语文课程
    四、劳动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呈现与分析
        (一)选文的主题体现了对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的培养
        (二)选文的主题体现了对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五、劳动教育思想在语文中高考试卷命题中的呈现与分析
        (一)作文题目直接体现了语文劳动教育思想导向
        (二)语文中高考作文命题意图分析
    六、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劳动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情况简介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日常劳动所持态度的情况
        (二)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情况
        (三)学生日常参加劳动的情况
        (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受劳动教育情况
    三、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了解少且流于表面
        (二)教师对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关系缺乏学理性认识
        (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淡化劳动教育内容
    四、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劳动观点较差
        (二)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劳动教育脱节
        (三)中学语文教学缺失劳动教育内容
    五、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归因
        (一)教师对语文劳动教育的理性认识有失偏颇
        (二)教师对语文劳动教育资源缺乏挖掘拓展
第三章 劳动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深入品味劳动教育课文的语言,体会劳动的快乐与价值
        (一)案例1:《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与实施
        (二)案例分析
        1、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增加劳动教育的新内容
        2、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主人公的劳动快乐
        3、教师通过分析语言上升文章主旨引起学生深入思考
    二、开展语文主题交流研讨,感受和弘扬劳动精神
        (一)案例2:主题交流研讨之“弘扬劳动精神”教学设计与实施
        (二)案例分析
        1、选择渗透同样劳动教育思想的课文开展主题交流研讨
        2、主题交流后组织写作,帮助学生将劳动精神内化为自身品格
    三、组织体验父母职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一)案例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劳动”活动设计与实施
        (二)案例分析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组织劳动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2、借助恰当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四、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一)案例4:劳动教育主题课文教学的布置作业环节展示
        (二)案例分析
        1、选文向原着延伸,加深对劳动意义的认识
        2、向媒介阅读延伸,正确理解劳动精神
        3、向劳动人物传记延伸,深入理解劳动价值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情况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情况调查(教师访谈)
    附录3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附录4 主题交流研讨之“弘扬劳动精神”教学设计
    附录5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劳动”活动设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让我们共同迎接新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D]. 字建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字理析词法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慧斌. 大理大学, 2021(08)
  • [4]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D]. 范士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F中学为例[D]. 刘祥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京剧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大连市三十五中为例[D]. 林凨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D]. 张玉娴.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9]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D]. 王芳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10]劳动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 杨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让我们一起迎接新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