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构造圈闭——雅克拉断凸寻找油气藏的新领域(论文文献综述)
胡玉川[1](2017)在《塔河油田九区白垩系舒善河组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文中指出塔河油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目前,对于塔河油田的碎屑岩油气勘探开发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勘探目标从大型的构造圈闭逐渐转向小规模的岩性圈闭。随着近些年来对T903井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突破,引起了西北局对塔河油田九区白垩系舒善河组的重视。白垩系舒善河组的岩性圈闭勘探程度还比较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比较少,有很多问题都阻碍着舒善河组油气勘探。论文研究的主要层系为白垩系舒善河组。通过对测井曲线、地震资料的分析,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进行长期、中期、短期旋回基准面的识别,将白垩系舒善河组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KLSC1)、3个中期旋回(KMSC1KMSC3)以及若干个短期旋回,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进行砂体和沉积相的横纵向展布特征研究。舒善河组KMSC1旋回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连续性好,测井解释含油气层主要集中在该旋回上部小层(2号砂层组和3号砂层组);舒善河组KMSC2旋回主要为滨浅湖亚相,微相为浅湖泥及砂坝,主要发育砂坝砂体,在平面上呈块状分布,横向上砂体不连续。但测井解释油气显示良好,主要集中在旋回的下部小层(4号砂层组和5号砂层组)。舒善河组KMSC3旋回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微相为为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砂体发育且连续性较好,但没有油气显示。通过对提取的多种地震属性进行反复的对比分析,发现平均绝对振幅属性能很好的反映出砂泥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井点处的属性值以及与之对应目的层段的实钻砂体厚度进行统计,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到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大致弄清砂体的展布情况。研究区内常规的波阻抗反演剖面不能够很好的区分砂岩和泥岩,运用拟声波反演可以很好的识别8m以上的砂体。在九区白垩系舒善河组KMSC1KMSC2旋回小层里共识别出11个圈闭,其中8个岩性圈闭,3个构造-岩性圈闭。根据砂体的发育情况、盖层封堵性、含油气性、与油源的连通情况综合考虑,优选出1个有利圈闭。
钟国城[2](2017)在《塔里木盆地新和地区中生界地震烃类检测及有利圈闭预测》文中指出新和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天山南地区,构造上处于库车坳陷与沙雅隆起两大构造单元的结合区域,是断裂发育和油气聚集的重点区带。然而中国石化前期在新和地区针对大型构造圈闭的勘探结果不佳,使得在该地区应用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开展隐蔽圈闭预测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次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构造及沉积相分析出发,利用地震烃类检测技术预测了新和地区中生界目的层位的能量衰减异常区,并从石油地质条件聚焦分析了异常区油气成藏的可能性。当地层含有烃类尤其是含气时,会导致地层的吸收衰减系数变大,地震波通过时,会表现出“低频共振,高频衰减”的特征。通过离散傅里叶变换将时间域的新和三维地震数据体分为频率域间隔5Hz的离散能量数据体,以开展针对中生界目的层位的烃类检测。新和地区库车坳陷内的三叠系目的层位哈拉哈塘组存在含油气有利区,其油气主要来自库车坳陷内部三叠系的陆相烃源岩,由坳陷内部运移至构造斜坡带,并在哈拉哈塘组顶部的泥岩盖层封堵和高部位断裂遮挡的作用下,使得油气赋存于三叠系哈拉哈塘组的砂岩储层中,存在形成受断裂、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的复合圈闭油气藏的可能。新和地区白垩系的目的层位巴西盖组与舒善河组上段存在含油气有利区,其油气主要来自寒武系至奥陶系的主力烃源岩,并在浅层的白垩系走滑拉分扭张断裂体系作用下,沿断裂通道或不整合面运移至浅层的巴西盖组和舒善河组有效储层,并在上覆巴西盖组顶部泥岩封堵及构造高部位断裂遮挡的作用下,存在形成受断裂、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的复合圈闭油气藏的可能。本次论文研究所应用的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在新和地区的可适用性验证及其预测结果对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新和地区乃至整个天山南地区寻找隐蔽圈闭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铸坤[3](2016)在《永北鼻状构造沙三段砂砾岩沉积特征及非构造圈闭成因》文中研究指明永北地区构造位置处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最东段,研究区探勘程度低,三维地震精度高但井资料缺乏。本论文以地震资料作为基础控制全区,以钻测井资料为关键,辅以多种分析化验资料,以Vail层序地层学理论、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永北地区沙三段沉积时期的层序发育特征、沉积相特征、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圈闭发育特征,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在层序地层学理论、砂砾岩自旋回沉积规律指导下,建立了东营凹陷永北地区沙三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沙三段内识别出T1、T4、T6、T6x等4个区域性层序界面,从上到下发育3个三级层序Es3s、Es3z、Es3x。Es3s内部不发育四级层序界面,只发育1个四级层序Es3s-1。Es3z内部从上而下发育3个四级层序界面Es3-1、Es3-2、Es3-3,对应4个四级层序Es3z-1、Es3z-2、Es3z-3、Es3z-4。Es3x内部从上而下发育2个四级层序界面Es3-4、Es3-5,对应3个四级层序Es3x-1、Es3x-2、Es3x-3。(2)在沉积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残存古地貌、地质相标志、测井相标志和地震相标志的综合分析,认为东营凹陷永北地区沙三段发育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2种沉积相类型。沙三下层序沉积时期地形控盆断裂活动强,地势高差大,湖盆水体较深,全区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沙三中层序为过渡沉积时期,早期控盆断裂活动仍然较强,湖盆水体仍较深,全区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体规模相对变小,晚期控盆断裂活动减弱,基准面趋于稳定,全区发育进积型扇三角洲;沙三上层序沉积时期,控盆断裂活动,湖盆水体变深,全区发育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以均方根振幅属性(RMS)为基础,钻井岩心资料作标定,明确了研究区沉积体系展布特征。沙三下层序-沙三中层序早期近岸水下扇孤立发育,与深湖-半深湖相带直接接触,沙三中层序晚期-沙三上层序扇三角洲呈裙带状连片发育,与滨浅湖相带直接接触。(3)在层序发育特征、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构造背景,认为永北地区沙三段上部扇三角洲沉积地层发育非构造圈闭,非构造圈闭的封堵机理为垂向不整合结构体中风化粘土层封堵,侧向以稠油稠化封堵为主,扇三角洲平原砂砾岩强化封堵,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体作为良好的储集体。盖层、侧向遮挡层和储集层有机配置,形成研究区有利的圈闭条件。
顾忆,黄继文[4](2014)在《塔河油田天然气特征对比与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塔河油田东西部奥陶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依靠多年勘探开发及研究积累的大量天然气分析测试数据,结合塔河油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与主要油气成藏期次,从天然气组分特征及碳、氢同位素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塔河油田西部地区奥陶系储层天然气以溶解气或伴生气为主,以甲烷碳同位素较轻为特征,其成因主要为原油初期裂解。塔河中部主体区奥陶系储层天然气主要以伴生气为主,部分是凝析气,为与原油同期次充注的成熟-高成熟天然气。塔河东部地区奥陶系储层天然气具有高干燥系数和甲烷碳、氢同位素较重的特征,成熟度高于塔河中、西部地区,部分天然气出现甲烷、乙烷碳同位素倒转,表明天然气具两期充注成藏特征。第一期天然气充注成藏时间与塔河中部主体区油气成藏时间一致;第二期充注以过成熟裂解气为主,为原油裂解气与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合气,充注成藏期为喜马拉雅期晚期。不同成因的天然气及不同期次天然气的混合叠加,是形成塔河油田不同地区天然气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
张钰,朱传玲[5](2014)在《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点》文中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历经多期构造运动,成藏特征较为复杂。运用构造演化与成藏特点相结合的研究分析方法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认为雅克拉地区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缓慢隆升、海西期强烈隆升、印支-燕山期的继承发育阶段、喜马拉雅期前缘隆起四个阶段。经分析认为,大涝坝-丘里构造带新生界、雅克拉构造带西段、西北段的寒武系潜山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同时预测雅克拉构造带西北段寒武系、奥陶系潜山下伏上震旦统也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孙乃泉[6](2013)在《塔里木盆地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沉积相与地震储层识别》文中认为顺托果勒低隆起(鞍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构造上塔北隆起与塔中隆起之间的“隆间坳”和满加尔坳陷与阿瓦提坳陷之间的“坳间隆”,是志留系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塔中和塔北都缺失的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在该区却发育齐全。近期在顺1井三维勘探区的顺9井发现柯坪塔格组下段原生油藏,显示了柯坪塔格组下段的良好勘探前景。由于柯坪塔格组下段底面为区域不整合,露头区与顺9井区岩性岩相变化大,所以有关油层的时代、沉积相类型、砂体展布和圈闭类型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分歧,也制约着勘探研究的深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沉积岩石学、地震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及石油地质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对顺1井三维勘探区的柯坪塔格组下段进行系统的分析,主要从地层对比、沉积相分析、储层特征、地震储层识别及控藏因素与有利圈闭进行了研究,为下一步勘探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有:1、通过层位标定和长测线区域追踪对比,在地震剖面上新解释的顺托果勒地区的柯坪塔格组底界(T70)比原来低了约250ms左右,明确了顺9井产油层为柯坪塔格组下段油藏。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下段泥岩夹砂岩的特点与露头全部为砂岩的特点有所不同,与托甫台地区粉—细砂、泥岩和塔东地区的含砾砂岩等也有所不同,所以,对柯坪塔格组下段的识别和厘定有重要意义。2、在柯坪塔格组岩心上发现了潮汐有关的羽状交错层理,潮道砂、波状、脉状、透镜状等潮坪层理和潮上带植物根、潮道底部冲刷等现象,在柯坪塔格组上段砂岩岩心中找到了大量生物扰动、低角度冲洗层理、楔状交错层理等滨海沉积证据。在地震属性平面图和反演砂厚图上,识别出了下段分支状和朵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展布形态,以及上段窄喇叭状潮道砂体和大面积席状滨海砂体展布等,结合砂岩颜色、成分和结构成熟度、砂体规模、与泥岩的组合样式和旋回等信息,综合确定了顺1井三维区柯坪塔格组下段为河口湾潮坪—三角洲沉积,上3和上1亚段为两个滨海夹浅海—潮坪沉积的旋回。3、在铸体薄片和电镜照片上分析出两期方解石胶结、一期次生石英加大、两期硅质颗粒溶蚀和一期方解石溶蚀(铁)白云化,以及高岭石发生伊蒙混层化在平面上的差异等,识别出了可能反映二叠纪热液成因的疑似刚玉的多金属氧化物晶体,推测柯坪塔格组下段砂岩零星含沥青可能与热液有关,上段普遍含沥青则以表生氧化有关。4、圈闭类型和成藏控制因素综合分析认为,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下段主要为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和三角洲砂岩岩性油藏,上段主要为构造油藏和潮道砂岩透镜体形成的岩性油藏。顺托果勒以东地区I号断裂以北可能发育柯坪塔格组下段下切谷充填形成的地层超覆油藏和浊流或三角洲砂岩岩性油气藏。本研究创新点为:①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在塔中I号断裂以北发育一个近东西向柯坪塔格组下段的大型深切谷,沿谷底分布多个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岩,深切谷充填物主要来自塔东地区。深切谷底界不整合可能就是区域上的大型不整合T70。②柯坪塔格组下段沉积中心位于TP2井以南,TZ33井以北地区,目前找到的油层属于下切谷填平补齐后的下段沉积末期,来自北方的主物源越过下切谷中心形成的三角洲前缘砂体,该三角洲体系向南在塔中隆起以南远源上超,较近的下段缺失区塔中隆起并未提供砂质物源。
金燕林,秦飞,姚田万[7](2013)在《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下侏罗统沉积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下侏罗统形成于断凸沉降期,不同时期的区域构造活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有所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征。根据测井解释结果结合岩性资料,将研究区下侏罗统划分为4个砂组,分别从碎屑组分、单井相、物源及平面沉积相、纵向地层对比等方面进行典型沉积特征及差异分析。下侏罗统自下而上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浅湖3种亚相,共有3类不同母岩性质的物源体系,且不同沉积时期物源供给方式和供给量差异显着:3和4砂组沉积时期为三角洲前缘河道砂沉积,且3类物源供给丰富,平面沉积相展布呈现以沙参2和沙4井区为代表的哑铃形,与有效储层厚度分布形态相符;2砂组沉积时期过渡为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物源供给来源减少,其规模明显减小;1砂组沉积时期经历了由沼泽相到浅湖相的过渡,物源供给几乎中断。研究区各微相沉积特征显着,广泛发育物性较好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其发育区是有利储集区。
刘海娟[8](2012)在《雅克拉断凸东段侏罗—白垩系地层—岩性圈闭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雅克拉断凸东段位于库车坳陷前缘斜坡带,侏罗-白垩系向南超覆于前中生界凸起基底之上,具备形成地层、岩性圈闭的十分有利条件,已有多口钻井现良好的油气显示,但对该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地层和储层尖灭认识尚有不足,制约着该区非构造油气藏勘探的深入。本文综合利用岩心、古生物、测井、地震资料,对侏罗系-白垩系地层进行等时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相分析,地震储层识别,探讨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条件,预测有利圈闭发育区。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雅克拉断凸北坡是一个上超斜坡带,超覆其上的侏罗系和亚格列木组作为岩石地层单元对比时容易发生穿时,尤其是亚格列木组具有典型的同相异时现象。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开展了精细等时地层对比,将侏罗系分为三个层序(Jse1、Jse2、Jse3)、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分为六个层序(Kse1-Kse6)。侏罗系为扇三角洲平原-前缘、滨浅湖、湖沼相沉积。白垩系卡普沙良群为冲积扇-河流沉积,亚格列木组为冲积扇扇根-扇中沉积,舒善河组属于扇缘分支河道-扇外富泥低弯度河沉积,巴西盖组属于基准面下降物源变近后砂质增多的曲流河沉积。在卡普沙良群扇-河流为主的沉积过程中,局部发育小型滨浅湖沉积。侏罗系和卡普沙良群在雅克拉断凸东段北翼是上超楔状尖灭体,不整合面T50、T40发育,但不整合面上覆顶板或下伏底板多缺乏封堵性,不利于形成地层圈闭。Jse3、Ksel旋回以及Jsel旋回DG2井附近可形成有效的地层超覆圈闭,Jse2旋回和部分处于研究区东部的Jse1旋回形成有效地层超覆圈闭的可能性较小。砂岩透镜体和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在侏罗系中上部和白垩系各层均有可能发育。
田媛媛,蒲仁海,云露,韩强[9](2012)在《雅克拉断凸东段侏罗系-白垩系地层超覆圈闭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雅克拉断凸东段位于库车坳陷前缘斜坡带,侏罗系-白垩系向南超覆于前中生界凸起基底之上,形成了一系列地层超覆圈闭。由于大部分侏罗系-白垩系上超尖灭体不同程度地与前中生界区域性不整合(T50)下伏的不同地层接触,地层超覆圈闭的有效性受控于下伏地层的致密程度。利用地震属性、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剖面相结合的方法对T05区域不整合下伏地层的分布、岩性和封堵性进行了分析,按封堵性将它们分为3种类型: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震旦系泥岩、泥质白云岩为封堵性底板,元古宇变质岩、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和石炭系砂泥岩为可能封堵性底板,具溶蚀特征的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和元古宇变质岩为渗透性储层底板。通过二维正演地质模型分析佐证了这3类不同封堵性能地层的地震识别特征。综合分析认为Jse3旋回、Kse1旋回以及Jse1旋回在DG2井附近可形成可观的、有效的地层超覆圈闭。
蔡希源[10](2010)在《中国石化天然气勘探实践与勘探方向》文中研究指明"十五"以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天然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展,发现并开发中国最大的海相高含硫普光气田,高效勘探开发川西和大牛地致密砂岩气藏,形成川东北、川西、鄂尔多斯北部、松辽南四大天然气生产基地,丰富和发展天然气成藏理论和勘探技术,天然气储产量稳步增长,产量由2001年的35×108m3增至2009年的85×108m3,增长2.4倍,为"川气东送"和"榆济沿线"等重大天然气管网建设奠定资源基础.四川、鄂尔多斯、松辽、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等五大盆地的碳酸盐岩气藏、致密砂岩气藏、火山岩气藏等七大领域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十二五"乃至更长远天然气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二、非构造圈闭——雅克拉断凸寻找油气藏的新领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构造圈闭——雅克拉断凸寻找油气藏的新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1)塔河油田九区白垩系舒善河组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工区位置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2.3 区域沉积背景 |
2.4 地层及岩石特征 |
第3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
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基本理论 |
3.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
3.2.1 旋回界面识别 |
3.2.2 层序的划分与对比 |
第4章 沉积相研究 |
4.1 沉积相研究方法 |
4.2 单井沉积相分析 |
4.2.1 岩性标志 |
4.2.2 测井相标志 |
4.2.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4.3 连井沉积相分析 |
4.4 平面沉积相分析 |
第5章 储层研究 |
5.1 构造解释 |
5.1.1 合成记录综合标定 |
5.1.2 断层解释 |
5.1.3 层位解释 |
5.1.4 时深转换与构造成图 |
5.2 储层发育特征分析 |
5.3 砂体连井对比 |
5.4 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
5.4.1 中期旋回KMSC1砂体特征 |
5.4.2 中期旋回KMSC2砂体特征 |
5.5 地震属性研究 |
5.5.1 地震属性的分类及地质意义 |
5.5.2 地震属性提取 |
5.5.3 地震属性分析 |
5.6 砂体(含油砂体)展布 |
5.6.1 砂体(含油砂体)追踪 |
5.6.2 砂体(含油砂体)空间展布 |
5.6.3 储层反演 |
第6章 圈闭综合评价与优选 |
6.1 圈闭的识别与评价 |
6.2 舒善河组勘探目标优选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2)塔里木盆地新和地区中生界地震烃类检测及有利圈闭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塔里木盆地天山南地区的勘探现状 |
1.2.2 地震烃类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频谱分解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区域构造演化史 |
2.2.1 克拉通盆地形成与演化阶段 |
2.2.2 前陆盆地形成阶段 |
2.2.3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
2.3 新和地区中生界地层发育概况 |
2.4 新和地区石油地质条件 |
2.4.1 烃源岩发育特征 |
2.4.2 新和地区主要的储盖组合 |
第三章 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及其可适用性 |
3.1 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原理 |
3.2 新和地区地震反射波的标定 |
3.3 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在英买32潜山区的应用 |
3.4 地震烃类检测技术在东部邻区三道桥气田的应用 |
第四章 新和地区三叠系有利圈闭预测与评价 |
4.1 新和地区三叠系顶面(T46)构造与沉积特征 |
4.2 新和地区三叠系目的层位能量衰减特征 |
4.3 新和地区三叠系目的层位含油气有利区的控制因素分析 |
4.4 新和地区三叠系目的层位含油气有利圈闭的简要评价 |
第五章 新和地区白垩系有利圈闭预测与评价 |
5.1 新和地区巴西盖组顶面(T32)构造与沉积特征 |
5.2 新和地区白垩系目的层位能量衰减特征 |
5.3 新和地区白垩系目的层位含油气有利区的控制因素分析 |
5.4 新和地区白垩系目的层位含油气有利圈闭的简要评价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永北鼻状构造沙三段砂砾岩沉积特征及非构造圈闭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存在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工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认识 |
1.4.1 完成的工作量 |
1.4.2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二章 永北地区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构造演化特征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三章 永北地区沙三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
3.1 地震层序划分方案 |
3.1.1 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层序界面 |
3.1.2 地震层序格架 |
3.2 单井层序划分方案 |
3.2.1 钻井岩心资料识别层序界面 |
3.2.2 测录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 |
3.3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3.3.1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方案 |
3.3.2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典型剖面 |
第四章 永北地区沙三段沉积体系特征 |
4.1 沉积相标志特征 |
4.1.1 残存古地貌特征 |
4.1.2 岩石学特征 |
4.1.3 粒度结构特征 |
4.1.4 沉积构造特征 |
4.1.5 测井相特征 |
4.2 单井沉积学特征 |
4.2.1 永气2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
4.2.2 永75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
4.2.3 永781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
4.2.4 永93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
4.2.5 永95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
4.2.6 永96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
4.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4.3.1 近岸水下扇沉积相 |
4.3.2 扇三角洲沉积相 |
4.4 地震属性提取及岩相解释 |
4.4.1 地震属性的提取 |
4.4.2 地震属性的岩相解释 |
4.4.3 砂砾岩的地震属性识别分析 |
4.5 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 |
4.5.1 沉积相剖面演化特征 |
4.5.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4.6 沉积演化模式的建立 |
第五章 永北地区非构造圈闭成因 |
5.1 非构造圈闭封堵条件 |
5.1.1 顶板条件 |
5.1.2 侧向遮挡条件 |
5.2 非构造圈闭发育机理 |
5.2.1 风化粘土层垂向封堵 |
5.2.2 稠油带侧向封堵 |
5.3 非构造圈闭发育模式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塔河油田天然气特征对比与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气组分特征 |
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2.1 碳同位素特征 |
2.2 氢同位素特征 |
3 天然气成因类型 |
4 结论 |
(5)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雅克拉断凸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
1.1 加里东期缓慢隆升阶段 |
1.2 海西期强烈抬升阶段 |
1.2.1 海西早期运动。 |
1.2.2 海西晚期运动。 |
1.3 印支-燕山期继承发育 |
1.4 喜马拉雅期前缘隆起 |
1.5 雅克拉断凸构造演化特征 |
2 雅克拉断凸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
2.1 充足的油气源供给 |
2.2 多种类型的储盖组合 |
2.3 复式输导体系 |
2.4 混源充注 |
2.5 断层控制 |
2.6 缝洞发育 |
2.7 潜山逸顶“天窗”发育 |
3 雅克拉断凸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
3.1 加里东-海西期:古油藏初次形成与破坏 |
3.2 印支-燕山期早期:小规模的成藏期 |
3.3 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混源稳定成藏期 |
4 结论 |
(6)塔里木盆地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沉积相与地震储层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1.2.2 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 |
1.2.3 地震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
1.2.4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1.2.5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沉积相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2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质构造单元及特征 |
2.2 盆地构造演化 |
2.2.1 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 |
2.2.2 中、新生界前陆盆地形成的地质背景 |
2.3 研究区局部构造特征 |
2.4 研究区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
第三章 柯坪塔格组划分与对比 |
3.1 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
3.1.1 地震层序标定 |
3.1.2 测井—地震联合标定 |
3.2 柯坪塔格组识别标志 |
3.2.1 颜色 |
3.2.2 柯坪塔格组上、中、下三段构成粗-细-粗旋回 |
3.2.3 中段泥岩识别标志 |
3.2.4 上段砂-泥-砂次级旋回 |
3.2.5 砂岩类型及含干沥青差异 |
3.2.6 地震波组与不整合反射 |
3.3 柯坪塔格组下段识别标志 |
3.3.1 岩性标志 |
3.3.2 侵蚀谷不整合标志 |
3.3.3 火山岩标志 |
3.3.4 旋回标志 |
3.3.5 柯坪塔格组下段分布与三分性 |
3.4 柯坪塔格组下段展布 |
3.5 小结 |
第四章 柯坪塔格组沉积相分析 |
4.1 沉积相分析方法 |
4.2 沉积特征 |
4.2.1 岩石学特征 |
4.2.2 沉积构造特征 |
4.2.3 钻井沉积相分析 |
4.2.4 地震相 |
4.3 柯坪塔格组沉积相与砂体展布 |
4.3.1 柯坪塔格组下段沉积类型及特征 |
4.3.2 柯坪塔格组中段深水陆棚沉积 |
4.3.3 柯坪塔格组上段滨海—潮坪相沉积 |
4.4 柯坪塔格组物源方向 |
4.5 小结 |
第五章 储层特征 |
5.1 储层岩石特征 |
5.2 储层物性特征 |
5.3 储层孔隙结构 |
5.4 储层孔隙类型和成岩作用 |
5.4.1 储层孔隙类型 |
5.4.2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 |
5.4.3 特殊矿物 |
5.5 成岩序列分析 |
5.6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
5.6.1 横向上机械压实作用小于后期成岩作用 |
5.6.2 纵向上沉积相展布及压实作用影响明显 |
5.7 小结 |
第六章 地震储层识别 |
6.1 单井一维正演模拟 |
6.2 地震属性分析 |
6.2.1 基本地震属性分析 |
6.2.2 体属性分析 |
6.3 地震反演 |
6.3.1 测井曲线标准化 |
6.3.2 子波选取与层位标定 |
6.3.3 反演成果解释 |
6.3.4 砂厚图和平均孔隙度图制作 |
6.4 小结 |
第七章 控藏因素与有利圈闭 |
7.1 油藏圈闭类型 |
7.1.1 顺9井柯坪塔格组油藏 |
7.1.2 顺1井柯坪塔格组油藏 |
7.1.3 顺901井柯坪塔格组油藏 |
7.1.4 顺902H井柯坪塔格组油藏 |
7.2 控藏因素分析 |
7.2.1 油源与通道条件 |
7.2.2 下段砂岩成藏与保存条件 |
7.2.3 低幅度构造是重要的圈闭类型 |
7.3 有利区预测 |
7.4 小结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下侏罗统沉积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断凸形成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
1.1 断凸的形成及特征 |
1.2 断凸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
1.2.1 物源分析 |
1.2.2 储层有效厚度分析 |
2 沉积特征 |
2.1 单井相沉积特征 |
2.2 沉积相展布特征 |
2.2.1 沉积相平面展布 |
2.2.2 纵向地层对比 |
3 结论 |
(8)雅克拉断凸东段侏罗—白垩系地层—岩性圈闭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性地层圈闭 |
1.2.2 岩性地层圈闭勘探技术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位置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2.2.1 库车坳陷构造演化 |
2.2.2 雅克拉断凸构造演化 |
2.3 地层特征 |
2.4 生储盖组合 |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3.1 层位标定与井震地层统一 |
3.2 亚格列木组-舒善河组等时层序划分 |
3.3 DG2井煤系地层划分 |
3.4 侏罗系上超点旋回与层序划分 |
3.5 侏罗系与白垩系不整合界线探讨 |
第四章 地震属性及正反演分析 |
4.1 地震属性分析 |
4.2 岩性地震响应特征 |
4.3 地震正演 |
4.3.1 一维正演模拟 |
4.3.2 二维正演模拟 |
4.3.3 正演模拟结果 |
4.4 地震反演 |
4.4.1 反演前资料准备 |
4.4.2 反演效果 |
第五章 沉积相分析 |
5.1 侏罗系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沼沉积 |
5.1.1 沉积特征 |
5.1.2 沉积相平面展布 |
5.2 卡普沙良群冲积扇-河流沉积 |
5.2.1 沉积特征 |
5.2.2 沉积相平面展布 |
5.3 有利相带分析 |
第六章 岩性地层圈闭预测 |
6.1 地层超覆圈闭预测 |
6.1.1 可能的地层超覆圈闭 |
6.1.2 T_5~0不整合下伏地层封堵性 |
6.1.3 地层超覆圈闭评价 |
6.2 与T_4~0不整合相关的地层圈闭 |
6.3 岩性圈闭预测 |
结论及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雅克拉断凸东段侏罗系-白垩系地层超覆圈闭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4个储盖组合与可能地层超覆圈闭 |
2 T05不整合下伏地层分布与封堵性 |
3 二维正演地质模型分析 |
4 圈闭评价 |
5 结 论 |
(10)中国石化天然气勘探实践与勘探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形势 |
2 勘探实践与重大进展 |
2.1 坚持理论创新, 发现普光海相大气田 |
2.2 攻关技术瓶颈, 高效探明深层致密砂岩大气田 |
2.3 转变勘探思路, 发现松南火山岩气田 |
3 发展方向 |
3.1 碳酸盐岩礁、滩相气藏勘探领域 |
3.2 碳酸盐岩不整合气藏勘探领域 |
3.3 致密砂岩气藏勘探领域 |
3.4 火山岩气藏勘探领域 |
3.5 山前构造带勘探领域 |
3.6 海域勘探领域 |
3.7 页岩气勘探领域 |
4 结束语 |
四、非构造圈闭——雅克拉断凸寻找油气藏的新领域(论文参考文献)
- [1]塔河油田九区白垩系舒善河组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D]. 胡玉川.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2]塔里木盆地新和地区中生界地震烃类检测及有利圈闭预测[D]. 钟国城. 西北大学, 2017(02)
- [3]永北鼻状构造沙三段砂砾岩沉积特征及非构造圈闭成因[D]. 王铸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4]塔河油田天然气特征对比与成因分析[J]. 顾忆,黄继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06)
- [5]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点[J]. 张钰,朱传玲.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4(13)
- [6]塔里木盆地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沉积相与地震储层识别[D]. 孙乃泉. 西北大学, 2013(02)
- [7]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下侏罗统沉积特征[J]. 金燕林,秦飞,姚田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03)
- [8]雅克拉断凸东段侏罗—白垩系地层—岩性圈闭预测[D]. 刘海娟. 西北大学, 2012(01)
- [9]雅克拉断凸东段侏罗系-白垩系地层超覆圈闭预测[J]. 田媛媛,蒲仁海,云露,韩强. 地质科技情报, 2012(02)
- [10]中国石化天然气勘探实践与勘探方向[J]. 蔡希源.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