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联合脏器切除(附1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危志远[1](2021)在《两种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亦称异位嗜铬细胞瘤,将所有非来源于肾上腺组织的嗜铬细胞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副神经节瘤是发自于副神经节的肿瘤,分为分布在肾上腺髓质的肾上腺髓质副神经节和主要分布在脊柱旁和和主动脉旁轴心的肾上腺外副神经节,与交感神经密切相关。正因为副神经节分布广泛,所以副神经节瘤可发生于从颅底到盆底的广泛区域,而副神经节瘤的命名方式也是依据其发生部位。神经鞘瘤(Neurilemmoma,NL)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的Schwann细胞瘤,主要发生于上肢的颅神经和周围神经,发生于腹膜后的情况少见,但是神经鞘瘤却是腹膜后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同属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副神经节瘤因其特殊的内分泌功能,早期临床症状与儿茶酚胺类分泌过多有关,但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有典型症状的患者却为数不多,大多数患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同样的,因神经鞘瘤发展缓慢且腹膜后为疏松组织组成的间隙,若肿瘤并非发自脊柱神经根等能在早期产生压迫症状的位置时,早期肿瘤体积小不产生疼痛、里急后重等压迫症状时多无就诊意识,在有明显临床表现时肿瘤体积多已很大。目前对于此两种神经源性肿瘤的治疗均以手术切除为首选,但是在术前无法确定肿瘤性质却会使手术中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甚至产生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或再次手术。所以对于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术前诊断方法与术中处理方式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与生存特征,讨论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差异与治疗预后特征。以求对两种疾病的术前鉴别诊断与治疗方式的选择作出指导。研究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40例病理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与32例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现有文献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性别,年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及预后情况。并应用SPSS22.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对于定性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共纳入40例患者,男女患者各20例(20/40,50%),男女患者比例1:1,患者年龄为6-77岁,平均年龄46.83±15.69岁。患者于各科室就诊比例为肝胆外科(10/40,25%),胃肠外科(5/40,12.5%),普通外科(9/40,22.5%),泌尿外科(13/40,32.5%),心内科(2/40,5%),内分泌科(1/40,2.5%),多数患者就诊于肝胆胃肠等普外科科室。术前误诊率高,本组患者术前误诊16例,误诊率高达40%。其中7例被误诊为肾上腺肿瘤,占比最大。首发症状多样,腹痛14例(14/40,35%),血压改变7例(7/40,17.5%)腰痛6例(6/40,15%),血尿2例(2/40,5%),下肢疼痛或麻木2例(2/40,5%),血糖异常2例(2/40,5%),晕厥1例(1/40,2.5%),餐后胸闷1例(1/40,2.5%),发热1例(1/40,2.5%)。虽然症状多样,但体检入院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共7例(7/40,17.5%)。治疗方式及术后情况,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开腹治疗25例(25/40,62.5%),腹腔镜手术15例(15/40,37.5%),其中中转开腹1例。2例开腹手术患者及1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腹腔内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肿瘤大于7cm时有更大的可能性联合脏器切除(P=0.040)。随访40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1.75个月,其中有5例患者于3-35个月因肿瘤转移导致死亡,3例患者因突发心脑血管卒中死亡,2例患者术后肿瘤转移二次手术,1例因手术后因手术并发症死亡,1例于手术后10个月因肿瘤转移死亡功能组肿瘤与非功能组肿瘤比较:两组患者无性别与年龄的统计学差异(P>0.05)。以7cm为界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大小,非功能组患者肿瘤多超过7cm(P=0.047)。功能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多(P=0.045)。开腹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不会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现差异(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高于开腹手术组(P=0.041)。腹膜后神经鞘瘤:共纳入32例患者,男性患者12例(12/32,37.5%),女性患者20例(20/32,62.5%),男女患者比例3:5,患者年龄为19-70岁,平均年龄45.19±14.30岁。患者于各科室就诊比例为肝胆外科(5/32,15.6%),胃肠外科(15/32,46.9%),普通外科(2/32,6.25%),泌尿外科(4/32,12.5%),骨科(4/32,12.5%),妇产科科(2/32,6.25%),多数患者就诊于肝胆胃肠等普外科科室。术前诊断困难,本组患者术前误诊7例,仅有10例患者术前明确诊断为神经鞘瘤。首发症状多样,腹痛12例(12/40,37.5%),腰背痛伴下肢疼痛或麻木6例(6/32,18.75%),排便困难1例(1/32,3.13%),虽然症状多样,但体检入院或外伤入院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共13例(13/32,40.6%)。治疗方式及术后情况,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开放治疗22例(22/32,68.75%),腹腔镜手术10例(10/32,31.25%),其中中转开腹1例。2例患者术中请脊柱外科行椎旁肿物切除术。1例患者出现术后左腿活动不能,对症治疗后无好转。随访32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1.88个月,其中有3例患者于3-6个月因肿瘤转移导致死亡,2例患者术后肿瘤转移二次手术,分别于术后9个月与15个月后因肿瘤转移死亡。良性肿瘤组与恶性肿瘤组:两组患者无性别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肿瘤组年龄要大于良性肿瘤组(P=0.003)。恶性肿瘤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组(P<0.05)。开放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间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综合比较两种肿瘤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前影像学表现方面,副神经节瘤的囊变/坏死分布位置以周边为主,而神经鞘瘤则更靠近中心位置,副神经节瘤实质的平扫CT值高于神经鞘瘤(P<0.05)。两种肿瘤的3年生存率也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一:CT可作为术前鉴别两种肿瘤的有效手段。二:直径>7cm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更易发生联合脏器切除,需在术前做好准备。三:腹膜后神经鞘瘤相较于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更加重视多学科合作诊疗。尤其脊柱外科会诊,共同治疗。四:建议将腹腔镜手术作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首选治疗方式。
李颖[2](2020)在《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MRI表现,研究CT及MRI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定性、病理类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01月-2019年10月经我院组织病理学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83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CT及MRI表现,结合肿瘤的生长方式、部位、血供特点及其某些特征性成分(钙化、囊变坏死、脂肪、黏液基质),并对照病理结果,比较CT、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和病理类型估计的差异性。所有数据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内容包括:(1)计算CT或MRI征象对部分病理类型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计算公式为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100%。(2)使用卡方检验对肿瘤形态学(形态、边界)及肿瘤内部成分(脂肪、钙化、黏液基质等)与良恶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诊断能力使用敏感性、特异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使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肿瘤的长径、短径进行统计,然后制作ROC曲线,得出最佳的诊断阈值、特异度、灵敏度。结果:1.在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良性肿瘤44例(53%),恶性肿瘤39例(47%),其中间叶源性肿瘤25例(30.1%)、神经源性肿瘤38例(45.8%)、淋巴来源肿瘤9例(10.8%)、生殖细胞源性肿瘤4例(4.8%),其他来源不明肿瘤7例(8.4%)。2、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7例被误诊为肾上腺来源,2例被误诊为肾脏来源,4例被误诊为腹腔来源。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及病理类型估计方面无统计学差异(x2=1.578,P=0.372;x2=1.391;P=0.474;x2=0.576,P=0.748)。3.病变形态、边界、周围组织有无侵犯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有统计学意义(x2=25.984、87.596;x2=32.435、93.676;x2=17.508、91.646,P<0.001);钙化、囊变或坏死及脂质的有无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的长径、短径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诊断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得出长径>7.6 cm,短径>6.25 cm为最佳诊断阈值,此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4.6%、69.2%,特异度分别为75.0%、79.5%。综合评分≥2.5时诊断病变恶性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6%、90.9%(x2=47.732,P=0.000)。4、囊变或坏死对于副神经节瘤及神经鞘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52.1%及76.9%、52.1%;明显强化副神经节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71%;脂肪或脂质对脂肪肉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7%、93.3%;所有神经源性肿瘤均位于脊柱两旁或骶前交感神经链区;包绕血管生长对于淋巴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98.7%。结论:1.CT及MRI对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及病理类型估计方面价值相同,但是对于肿瘤内部成分的识别上,两者优势互补。2.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及对周围组织结构是否侵犯对良恶性的判断有价值,而肿瘤内部成分(钙化、囊变或坏死、脂肪)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无价值,但是其可以缩小鉴别诊断。3、综合评分能够提高良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杜源[3](2020)在《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PT)是临床上一类少见的、多分化来源的腹腔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究。肿瘤的局部复发与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总结与归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例。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腹膜后肿瘤患者。收集的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资料,手术治疗,病理结果和实验室结果,其中实验室结果包括:术前的三大常规、血生化资料、血型(ABO型)、肿瘤抗原指标。门诊、电话随访患者的预后,随访终点:患者死亡、失访或截止随访日期。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病例201例,经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余下12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1.30:1。年龄范围:11-83岁,平均年龄49.4±14.9岁。平均住院时间13.0±6.72天。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38.7%)、体检发现(40.3%)、腹部包块(11.8%)。辅助检查主要为腹部彩超、CT、MRI,部分累及大血管行DSA。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收集73例,其中升高25例。CA-199升高8例(32%)。CA-125升高10例(40%),CEA升高4例(16%),AFP升高(12%)。肿瘤血型中O型75/120(62.5%),A型20/120(16.7%)。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开放手术80例(67%),腹腔镜手术40例(33%)。术后病理回报:肿瘤直径6.8±3.8cm;完整切除103例(85.8%),R1切除12例(10%),R2切除5例(4%)。良性腹膜后肿瘤64例(53.8%),恶性腹膜后肿瘤56例(46.6%);其中良性肿瘤中完整切除为62/64(96.8%);恶性肿瘤中完整切除为42/56(75%),联合脏器切除15例(12.5%)。随访结果:良性腹膜后肿瘤64例,死亡1例(死因与肿瘤无关,意外死亡),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98.4%。恶性腹膜后肿瘤56例,死亡30人。肿瘤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5.7%,71.4%,46.7%;其中根据恶性肿瘤是否完整切除分组,完整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89.7%,82%,64%。不完整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70.6%,52.9%,1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最大直径(>10cm),是否完整切除,是否有腹膜后肿瘤切除病史,肿瘤的病理类型是肿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是否完全切除、是否再次行手术治疗是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最常见首诊症状为体检发现,其次为腹部疼痛、腹部包块等原因就诊。术前影像学诊断可以帮助鉴别,其中MRI、CT的确诊率较高,B超、DR腹部平片确诊率稍低,且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扰。2、本中心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类型中:良性肿瘤常见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恶性肿瘤常见脂肪肉瘤。腹膜后肿瘤患者中以O血型居多,但整体生存期(OS)与血型无关。3、在所有的的手术治疗中,保证腹膜后肿瘤被完整切除是手术时应当首先满足的原则,这与预后密切相关;良性PRPT相较于恶性PRPT有更好的生存预后;手术中合并器官切除的案例仅占整体的一小部分(12.5%),是否有脏器切除与预后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原发病灶的病理类型有助于预测切除器官的浸润情况。4、PRPT术后易出现局部的复发,且与病人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最为典型的是脂肪肉瘤,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术中肉眼观察与脂肪瘤并无明显差异。术后6月至1年内定期随访,及时再次手术治疗复发有助于提高整体生存率。
何向阳[4](2019)在《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对象与方法:利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联众数字化病例检索系统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2001年1月至2018年11月因腹膜后畸胎瘤就诊并住院的患者共50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将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腹膜后畸胎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式,分析影响肿瘤复发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50例患者中男性10例(20.0%),女性40例(40.0%),男女之比为1:4。患病年龄1675岁,平均(41.9±14.4)岁,中位年龄43岁。良性49例(98.0%),恶性1例(2.0%),良恶性之比为49:1。首诊单纯查体发现者占42%(21/50),肿瘤部位疼痛者占36%(18/50),自行触及包块者占24%(12/50),大便情况改变者占18%(9/50),出现泌尿系统症状者占8%(4/50),下肢麻木疼痛者占4%(2/50)。术前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为56%。肿瘤位于盆腔骶尾部者占64%(32/50),位于腹部者占36%(18/50)。5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215月,中位随访时间60.5月。截止到随访时间共复发7例,复发率为14.0%。复发时间为术后796月,平均复发时间37.1月,中位复发时间24月。对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P=0.012)、肿瘤是否残留(P=0.002)与患者术后复发有关(P<0.05);而患者性别(P=1.000)、肿瘤直径(P=0.692)、肿瘤部位(P=0.086)、肿瘤数目(P=0.579)、术中肿瘤是否破溃(P=1.000)、肿瘤是否分叶(P=0.065)等均不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相关因素(P>0.05)。将与肿瘤复发相关的年龄、肿瘤是否残留2个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是否残留(OR=13.320,95%CI=0.0030.414,P=0.008)与术后复发显着相关(P<0.05),而诊断年龄(P=0.052)不是其复发的显着相关因素(P>0.05)。50例患者的总体无瘤生存率为75.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96.0%、88.9%、88.9%。对相关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患者年龄(P=0.007)、肿瘤部位(P=0.018)、肿瘤是否残留(P=0.000)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无瘤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多为良性,临床少见,女性多于男性,发病位置则以骶尾部最为常见。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肿瘤增大后则以相关压迫症状为主。术前应行CT检查,根据脂肪及钙化组织等典型表现多可提示诊断。手术中肿瘤是否残留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术后复发的显着相关因素。手术的完整切除是腹膜后畸胎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力求完整切除肿瘤,避免复发。无论肿瘤是否良恶性,腹膜后畸胎瘤手术切除后应定期复查,尤其对于术中肿瘤残留、年龄≤35岁、肿瘤位于骶尾部的患者,术后更应密切关注,以尽早发现肿瘤复发或恶变情况,并及时治疗。
杨华夏[5](2019)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膜后脂肪肉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膜后脂肪肉瘤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 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8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28例患者以随机对照方法分为两组,分为三维可视化重建组(3D组)14例患者和对照组(常规手术组)14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腹部增强CT检查,纳入3D组患者术前使用三维重建技术将患者的CT图像进行3D可视化重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制定。通过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D组14例病人三维可视化重建后图像均可360度清晰显示肿瘤组织、腹腔脏器、腹腔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3D组14例患者评估后均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中探查结果均与术前三维重建肿瘤的解剖关系大致相符。14例3D组患者实际切除肿瘤体积(4343.8±1803.95)ml,术前模拟切除肿瘤体积(4119.6±1767.94)ml,术前术后切除面积结果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常规组相比,3D可视化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44.29±343.71 vs 728.57±598.95,P<0.05)ml、手术时间(132.14±44.58 vs 216.43±81.04,P<0.05)min 和平均住院时间显着减少(13.5±5.98 vs 18.07±4.16,P<0.05)day。结论在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面,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对腹膜后脂肪肉瘤进行精准术前评估,同时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彭萌萌[6](2019)在《女性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临床诊治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Primary pelvic retroperitoneal tumor,PPRT)指起源于盆腔腹膜后间隙、骶前间隙内的一类罕见肿瘤。PPRT位于盆腔深部,常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率低,一经发现肿瘤体积往往较大且多侵犯毗邻脏器,手术完整切除困难,术后复发率高,患者预后较差。本研究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女性PPRT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外科治疗及临床诊疗经验,为PPRT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8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术中及术后病理学证实的120例女性PPRT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年龄、临床症状、专科检查、肿瘤标志物、手术切除类型(R0/R1切除)、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肿瘤直径、病理结果、复发及随访情况等。随访以门诊、住院复查或电话等形式进行。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的数据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Ρ<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α=0.05)。结果1.收集120例女性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患者,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39.5±16.1岁,40-60岁人群占52.5%,肿瘤直径1.2-54.0cm,中位肿瘤直径为9.0cm(四分位值6.0-13.0cm)。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腰骶部疼痛、排便困难等腹部症状者为主(45%,54/120)。妇科检查、US、CT、MRI检查定位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2.7%(91/110)、89.1%(98/110)、40.3%(25/62)、93.3%(28/30)。80例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的患者中,CA125、CA199、CEA阳性率分别为12.5%(10/80)、2.5%(2/80)、3.75%(3/80)。2.120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其中良性肿瘤94例(78.4%),恶性肿瘤26例(21.6%)。肿瘤完整切除100例(83.3%),其中良性肿瘤84例,完整切除率89.3%(84/94),恶性肿瘤16例,完整切除率61.5%(16/26)。肿瘤直径<10cm者59例,完整切除率91.5%(54/59);肿瘤直径≥10cm者61例,完整切除率75%(46/61)。按肿瘤直径分组比较肿瘤完整切除者中腹腔镜组与开放手术组相关指标,肿瘤直径<10cm时,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周围组织损伤情况、术后住院日较开放手术组少,肛门排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1 P=0.036;t=-3.329 P=0.002;t=-3.212 P=0.002;t=0.40 P=0.001;χ2=12.926 P<0.001)。肿瘤直径≥10cm时,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日较开放手术组少,肛门排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 P=0.031;t=-5.990 P<0.001;t=0.55 P=0.034)。3.随访截止至2018年9月,共随访1.5-93月,平均随访时间39.7±24.0月,101例患者获访(84.2%)。其中良性肿瘤78例,8例复发(10.2%),均为肿瘤姑息性切除者,中位复发时间16.9个月(2-34月)。恶性肿瘤23例,11例复发(47.8%),其中行肿瘤完整切除2例,姑息性切除9例,中位复发时间8.5个月(1-22月)。复发病例均再次手术治疗,至随访截止良性肿瘤无复发,恶性肿瘤4例死亡。恶性PPRT完整性切除术后累积3年、5年生存率为87.6%、54.3%,姑息性切除术后累积3年、5年生存率为42.1%、17.2%。结论1.PPRT以良性病变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腹胀、腹痛、腰骶部疼痛等非特异性临床症状,高发年龄为40-60岁。2.妇科检查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PPRT患者初步筛查及术后随访的常规检查,对于高度怀疑盆腔腹膜后肿瘤者,应进一步进行增强CT及盆腔MRI等影像学检查。3.对于无明显血管受侵、盆腔致密粘连等腹腔镜手术禁忌征的直径<10cm的肿瘤,腹腔镜手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手段;对于可疑脏器受累或直径≥10cm的肿瘤,应结合患者情况和术者的手术技能综合评估,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翁宗奇[7](2018)在《经腹腔入路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探讨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手术处理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应用指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的10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9例接受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74例接受开放手术(开放组),并按肿瘤性质及肿瘤大小分为三个亚组(囊性亚组、非囊性≤6cm亚组、非囊性>6cm亚组)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在囊性亚组中,与开放组(n=13)相比,腹腔镜组(n=14)术中出血量较少[57.5(42.0)ml vs 100.0(150.0)ml,P<0.05],术后住院天数较短[5.0(2.8)d vs 9.0(4.5)d,P<0.05],而两组在手术时长[167.5(61.3)min vs 150.0(67.2)min]、术后恢复进食时间[3.0(2.0)d vs 4.0(3.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vs 7.7%]、住院费用[28090.0(10479.0)元vs24904.8(8195.9)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囊性≤6 cm亚组中,与开放组(n=15)相比,腹腔镜组(n=7)术中出血量较少[50.0(90.0)ml vs 100.0(210.5)ml,P<0.05],术后住院天数较短[6.0(5.0)d vs 11.0(4.0)d,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14.3%vs 46.7%,P<0.05]。而两组在手术时长[151.5(70.0)min vs 148.4(85.0)min]、术后恢复进食时间[2.0(1.0)d vs 4.0(2.0)d]、住院费用[31730.5(10312.0)元vs 33902.4(12081.8)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囊性>6cm亚组中,腹腔镜组(n=8)与开放组(n=46)在手术时长[242.5(181.0)min vs 229.8(138.9)min]、术中出血量[340.0(375.0)ml vs 400.0(357.0)ml]、术后恢复进食时间[2.0(1.0)d vs 3.0(2.0)d]、术后住院天数[8.0(5.8)d vs11.5(7.2)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0%vs 26.1%]、住院费用[38099.5(16463.1)元vs 40955.2(16919.2)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术式选择应依据肿瘤的性质及大小、术者的临床经验来综合选择;2.经腹腔入路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适用于囊性及体积较小的非囊性肿瘤,并有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
周红华[8](2014)在《影响后腹腔软组织肉瘤手术预后的COX回归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后腹腔软组织肉瘤(Retroperitoneal Soft-tissue Sarcoma,RSTS)的手术预后相关因素。供临床制定降低局部复发率(Local RecurrenceRate, LRR),提高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Survival,DFS)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从200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的RSTS手术治疗的病例,其中完全切除30例(42.2%),联合多脏器切除23例(32.4%),姑息性切除9例(12.7%),单纯活检9例(12.7%)。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OS、DFS和PFS,复发率及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结果整体切除(完全切除、联合多脏器切除)术后1,3,5年LRR分别为26.7%、86.7%,100%,复发中位时间17.5月;1年、3年、5年OS分别为100%、93.3%、40%,中位生存时间56月;1年、3年DFS83.4%、33.4%。单因素分析肿瘤分层、大小、切缘、分化程度、AJCC分期、手术方式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COX回归分析提示:手术方式(P=0.045)与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staging system)分期(P=0.05)是复发率的影响因素,切缘(P=0.050)、手术方式(P=0.019)、AJCC分期(P=0.035)是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论1、RSTS早期诊断困难,完整切除困难,术后极易复发。2、整体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3、手术方式、切缘、AJCC分期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
童汉兴,邵叶波,张勇[9](2013)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诊疗中的难点聚焦》文中指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PT)指来源于腹膜后潜在腔隙的肿瘤,包括血管、神经等来源肿瘤,但不包括腹膜后脏器来源的原发肿瘤。PRPT的发病率远远低于腹膜后脏器来源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并被公认为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手段[1-2],肿瘤能否完全切除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然而,由于
李宏为,邓侠兴[10](2013)在《复杂性腹膜后肿瘤相关手术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复杂性腹膜后肿瘤发病率低而病理类型复杂,长期以来缺少统一的诊治标准。其疗效更多地取决于外科医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掌握复杂性腹膜后肿瘤的术前诊断,手术指征及原则,复发肿瘤的联合脏器切除,血管外科、微创外科技术及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是手术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联合脏器切除(附1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联合脏器切除(附1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的诊疗进展 |
2.1 发病机制及病因 |
2.2 分类 |
2.2.1 副神经节瘤 |
2.2.2 按照肿瘤的生物特性分类 |
2.3 诊断 |
2.3.1 哪些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
2.3.2 实验室检查 |
2.3.3 影像学检查 |
2.3.4 基因检测 |
2.3.5 病理学检查 |
2.4 手术治疗 |
2.4.1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
2.4.2 腹膜后神经鞘瘤 |
2.5 预后及其他治疗方法 |
第3章 研究资料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分组方法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资料分析 |
4.1.1 一般资料分析 |
4.1.2 初诊情况 |
4.1.3 治疗情况 |
4.2 副神经节瘤组与神经鞘瘤组 |
4.2.1 副神经节瘤功能组与非功能组比较 |
7cm组与直径<7cm组比较'>4.2.2 副神经节瘤直径>7cm组与直径<7cm组比较 |
4.2.3 副神经节瘤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比较 |
4.3 神经鞘瘤组 |
4.3.1 神经鞘瘤良性组与恶性组比较 |
4.3.2 神经鞘瘤开放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CT及MRI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随访资料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首诊特征 |
3.3 术前检查 |
3.3.1 术前实验室检查 |
3.3.2 影像学检查 |
3.4 术中情况 |
3.5 术后病理 |
3.6 随访及预后 |
3.6.1 单因素比较 |
3.6.2 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
4.1.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征 |
4.1.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 |
4.2 肿瘤治疗策略 |
4.3 手术治疗 |
4.3.1 手术方式入路 |
4.3.2 手术切除范围 |
4.4 化疗和放疗 |
4.5 术后并发症 |
4.6 术后病理 |
4.6.1 基本信息 |
4.6.2 脏器浸润 |
4.7 预后及随访 |
4.8 肿瘤与血型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搜集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临床资料 |
1.4.1 一般资料 |
1.4.2 现病史及体格检查 |
1.4.3 既往史 |
1.4.4 影像学检查 |
1.4.5 实验室检查 |
1.5 手术相关资料 |
1.5.1 肿瘤具体部位 |
1.5.2 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 |
1.6 病理结果 |
1.7 随访 |
1.8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与预后分析 |
2.1 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
2.2 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
2.3 患者无瘤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5)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膜后脂肪肉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背景 |
目的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女性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7)经腹腔入路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影响后腹腔软组织肉瘤手术预后的COX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术前准备 |
1.4 手术方式 |
1.5 综合治疗 |
1.6 随访情况 |
1.7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2.1 病理结果 |
2.2 治疗结果 |
2.3 随访结果 |
三、讨论 |
3.1 临床表现与分期 |
3.2 手术治疗 |
3.3 预后 |
3.4 综合治疗 |
四、结论 |
五、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临床表现 |
1.1 生物学与临床特点 |
1.2 肿瘤的分级 |
2.复发 |
2.1 复发临床解剖学特点 |
2.2 复发原因 |
2.3 切除率和、疗效和手术的必要性 |
3 手术治疗 |
3.1 术前评估 |
3.2 术前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 |
3.3 术前准备 |
3.4 手术路径 |
3.5 手术治疗 |
4 术中大出血的处理 |
4.1 累及大血管的术中处理 |
4.2 术中大出血的处理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目录 |
(9)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诊疗中的难点聚焦(论文提纲范文)
1多学科治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与诊疗方案的制定 |
2 合理的切口及入路选择 |
3 腹腔大血管受累的处理技巧 |
4 联合脏器切除的取与舍 |
5 复发肿瘤的再切除的利与弊 |
(10)复杂性腹膜后肿瘤相关手术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复杂性腹膜后肿瘤的术前诊断、手术指征判断 |
2 手术原则:整块、完整切除 |
3 复发肿瘤的联合脏器切除 |
4 血管外科技术 |
5 微创外科技术 |
6 多学科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建立 |
四、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联合脏器切除(附1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D]. 危志远. 吉林大学, 2021(01)
- [2]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D]. 李颖.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3]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D]. 杜源. 南昌大学, 2020(08)
- [4]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D]. 何向阳. 青岛大学, 2019(03)
- [5]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膜后脂肪肉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D]. 杨华夏.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6]女性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临床诊治分析[D]. 彭萌萌. 郑州大学, 2019(08)
- [7]经腹腔入路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对比研究[D]. 翁宗奇.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8]影响后腹腔软组织肉瘤手术预后的COX回归分析[D]. 周红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1)
- [9]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诊疗中的难点聚焦[J]. 童汉兴,邵叶波,张勇. 实用肿瘤杂志, 2013(05)
- [10]复杂性腹膜后肿瘤相关手术技术[J]. 李宏为,邓侠兴.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