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线值班护士对提高急诊科夜间护理工作质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孙丹[1](2020)在《急诊科不同排班模式下护士的工作体验:现象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急诊科护士经常面对突发情况,身心压力极大,易导致护理工作质量下降。不同排班模式的工作时长和人员配备不同,对护士的影响和工作感受可能不同。本研究旨在探索在急诊科两种不同排班模式下护士的工作体验,了解不同排班模式对急诊科护士的影响,探索满足急诊科护士排班需求的适宜排班模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现象学质性研究方法,以最大差异目的抽样法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的15名急诊护士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结合社会生态模型采用质性研究辅助工具Nvivo11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主题。结果:通过对15名急诊护士(男6名,女9名)进行深入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急诊科不同排班模式下护士的工作体验存在差异,结合社会生态模型,最终得出4个主题即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主题1:个人方面,包括6个次主题(疲劳、肥胖、睡眠、休息与日常活动、通勤及其他);主题2:家庭方面,包括3个次主题(家庭生活、家庭陪伴、家庭支持);主题3:组织方面,包括5个次主题(工作环境、人员配置、绩效、工作压力、护理质量与安全);主题4:社会方面,包括2个次主题(急诊护士短缺和急诊资源浪费)。结论:本研究探索了急诊科不同排班模式下护士的工作体验,发现急诊护士在不同排班模式下的工作体验不同,主要体现在不同排班模式下的急诊护士自身需求受限、家庭需求受限以及组织和社会支持四个方面。护士个人方面主要指不同排班模式对护士自身健康、睡眠和生活等的影响;家庭方面指护士在不同排班模式工作下的家庭生活状态、对家庭的付出以及从家庭中获得的支持;组织方面是指不同排班模式下组织对护士的支持;社会方面是指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对急诊护士工作的直接影响和对急诊护士排班模式的间接影响。综上,本研究中多数护士更倾向于APN排班,发现急诊护士在不同排班模式下的工作体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护理管理者在排班时应全方位考虑,在满足组织工作良好运行的同时,尽量满足护士的需求,为护士提供充足的设施保障,包括健康的饮食、体育锻炼设施和有利于休息的安静、舒适的环境,以促进护士身心健康,降低排班对护士家庭生活的影响。向社会各界人士及政府呼吁,提高对护士的职业认同感,营造和谐的急诊工作氛围,减少急诊护士心理压力。急诊资源宝贵应合理使用,政府应致力于建立全面的分级诊疗制度,明确规定急诊接诊患者的类型,让急诊护士更多时间用于护理急危重症患者。
陈晓明,张桂芬,邓霞,胡显豪,蔡欣欣,何伟明[2](2019)在《改进型带班组长式排班对提高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探讨改进型带班组长式排班模式对提高急诊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方法: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急诊科自2018年1月开始改变传统的排班方法,实行改进型带班组长负责制分组排班模式,在带班组长负责制分组排班模式实施前(2017年7-12月)、实施后(2018年1-6月)各随机抽取200例急诊科患者进行调查,比较实施前、实施后患者对急诊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并比较实施前后急诊科护士的护理质量评分、工作压力指数、职场正念评分、职业满意度、工作幸福感指数。结果:(1)实施后,急诊科患者对急诊科护理服务中的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夜间查房、生活护理、健康宣教等方面满意度评分均较实施前高(P<0.05)。(2)实施后,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指数较实施前降低(P<0.05),其护理质量评分、职场正念评分、职业满意度、工作幸福感指数均较实施前增高(P<0.05)。结论:改进型带班组长负责制分组排班模式可有效提高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急诊科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还可有效减轻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提升其职场正念、职业满意度及工作幸福感。
王荣[3](2019)在《基于循证设计的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医改政策实施之后,国家对基层医院更加重视,二级医院从提高基础设施、改善就医环境、加强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建设,全国范围呈现出二级医院快速发展的新面貌。目前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设计处于模仿三级医院的阶段,缺乏结合二级医院这类中小型医院实际的设计实践,但二级医院从医院定位、学科分布、病种特征等都与三级医院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模仿的设计方法不仅会浪费医疗资源,对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效率的贡献也较小。本文基于循证设计的研究方法,循证设计是一种源于循证医学的设计思想,强调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设计,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包含策划、设计以及使用后评价阶段循环使用循证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收集数据来分析,指导设计,使得设计结果更加科学,更符合需要。循证设计包含许多科学研究方法,本文运用包括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护理单元设计以及循证设计的发展历程,然后对循证设计理论与应用以及护理单元设计要点进行基础研究,为后续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策略的总结以及实例的运用打下基础。通过基础理论和基于循证设计方法的循证调研,总结出包含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特点、设计的制约因素、循证设计要素和循证设计流程这四项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的策略,为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设计提供参考。最后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护理单元设计为实例,运用研究总结的循证设计策略,为其他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循证设计提供参考,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医院实际需要的护理单元。
钟永芳[4](2019)在《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职业生涯成功感与离职倾向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职业生涯成功感现状和离职倾向现状,分析不同个人特征高年资护士职业生涯成功感现状和离职倾向的差异性。探究高年资护士职业生涯成功感与离职倾向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高年资护士个人特征和职业生涯成功感中影响离职倾向的因素,为管理者采取精准管理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运用乐调查软件制作电子问卷,于2018年5月-2018年9月对内蒙古自治区5所三甲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包头市中心医院、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巴彦淖尔市医院、赤峰市医院)319位高年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高年资护士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职业生涯成功感量表、离职倾向量表。采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职业生涯成功感的总分为33.07±6.38,其中维度一(职业满意度)得分16.42±3.79,维度二(组织内竞争力)得分8.59±2.51,维度三(组织外竞争力)得分8.06±2.26;各条目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我对我的职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满意3.40±0.91;我对为满足总体职业目标所取得的进步感到满意3.39±0.90;我对自己为满足获得新技能目标所取得的进步感到满意3.22±0.86;我对自己为满足晋升目标所取得的进步感到满意3.22±0.95;我对自己为满足收入目标所取得的进步感到满意3.19±1.01;因为我的技能和经验单位认为我能为组织创造价值3.08±0.86;单位视我为宝贵的资源2.76±1.02;我在单位里有很多发展机会2.75±0.99;凭我的技能和经验我有很多工作机会可以选择2.71±0.90;凭我的技能和经验其他单位会视我为价值的资源2.70±0.86;我很容易就能在别的单位找到类似的工作2.65±0.91。(2)在不同科室、工作年限、聘用形式、最高学历方面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职业生涯成功感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龄、职称、收入、班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离职倾向得分10.46±3.46,各维度得分分别为:离职倾向Ⅰ(离职意愿)3.93±1.72,离职倾向Ⅱ(寻找其他工作的动机)3.47±1.61,离职倾向Ⅲ(获得外部工作的可能性)3.07±0.97;(4)在不同年龄、工作年限、月收入、聘用形式、最高学历方面,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的离职倾向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职称、班次、科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分析显示,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职业生涯成功感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P<0.01),其中维度一(职业满意度)、维度二(组织内竞争力)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P<0.01),维度三(组织外竞争力)与离职倾向呈正相关(P<0.01)。(6)多元逐步回归显示,职业生涯成功感中条目“单位视我为宝贵的资源”、“凭我的技能和经验其他单位会视我为价值的资源”、“我对自己为满足收入目标所取得的进步感到满意”,人口学特征中聘用形式进入回归方程,是导致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产生离职倾向的重要因素,以上结果均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职业生涯成功感亟需提高;(2)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受重视程度不够,人力资源利用有待优化;(3)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职业自信较差,应该抓住机遇,不断提升自己,提高职业生涯成功感;(4)不同科室、工作年限、聘用形式、最高学历影响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的职业生涯成功感;(5)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离职倾向较低;(6)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职业生涯成功感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提高职业生涯成功感有助于降低离职倾向;(7)单位的重视程度、组织外竞争力、收入、聘用形式是导致离职倾向产生的主要因素,管理层面应重视高年资护士的职业发展问题。
孙漫菲[5](2019)在《普通病房夜班医护沟通的现象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从医生与护士两个角度出发,用质性研究中描述性现象学方法探究普通病房夜班医护人员沟通时的现象以及沟通时的体验,以期探究普通病房夜班医护沟通中的障碍和相关文化理论,为夜班护士提高夜班沟通的质量以及医院管理者提高夜班医护沟通的效率提供更好的借鉴意义。研究方法:以非参与式观察为立足点,以此为基础,增进对临床上夜班医护沟通一般现象的了解以及探究。而后采用目的抽样以及滚雪球抽样法,采用现象学中Husserl描述性现象学方法对确立的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并采用Colaizzi资料资料分析法结合MAXQDA12质性软件双重保障进行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质性研究的录音资料经过逐字逐句转录,并对访谈对象的语气、语调、表情进行记录,后经2人校对,避免出现句意理解偏差、错别字等,共形成转录文档50页,69743字。通过质性软件MAXQDA12结合Colaizzi法,对医生与护士双方就同一主题不种角度的阐述进行研究分析(医生doctor以下简称“D”,护士 nurse以下简称“N”)。经质性软件整理分析,最终确立375个一级编码,经过分析、融合对比形成42个二级编码,后经提炼合并形成13个三级编码,最终经过再次阅读文献研究及专家意见拟定形成4个四级编码主题。现将主题编码呈示如下:(1)普通病房夜班医护沟通注重目标的实现:夜班沟通是个目标性工具,主要为以解决病人病情为中心展开,以提高夜班工作效率为目标。夜班医护沟通更是种支持与安慰性工具。研究发现,夜班医护沟通有具体的内容需要、时机需要、流程需要。(2)普通病房夜班医护沟通没有绝对理想状态:夜班医护沟通中存在心理压力、认知差异、无效状态等障碍,同时夜班医护沟通中存在阶段、组别、年资、时间差异。(3)普通病房夜班医护沟通有较强的关系文化:良好关系的控制性;良好关系的亲切感;良好关系的即时性;良好关系的尊重感(4)普通病房夜班医护沟通是种可学习的能力:夜班医护沟通的学习,应具体分为沟通前准备;沟通中理解;沟通后成长;障碍后成长。研究结论:医院各级管理者应重视普通病房夜班医护沟通的特殊性及夜班沟通质量。理解普通病房夜班医护沟通没有绝对理想的状态,医护人员在夜班沟通中存在心理压力、认知差异、情绪波动等障碍。医院管理者应注重对障碍的防治、解决、注重目标实现的具体流程、时机、内容需要,以提高普通病房夜班医护沟通的效率,并保障夜班沟通目标的实现。夜班医护人员沟通时应尊重差异,理解普通病房夜班沟通中存在的阶段、组别、年资、时间差异,并审视普通病房夜班医护沟通中存在的医护关系文化,加以合理利用,同时管理者应通过合理的培训、教育、正确引导医护间的关系文化以提高普通病房夜班医护沟通效率。夜班医护沟通是个双向交互性行为,是个动态不断学习的过程,医护人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学习沟通前准备、沟通中理解,沟通后成长,障碍后处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夜班医护沟通,保证夜班护理工作质量。
周红娣,袁媛,盛芝仁,金艳,陈燕[6](2018)在《高年资二线值班护士参与夜间抢救体验的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深入了解高年资二线值班护士参与夜间抢救的工作体验及应对方法。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护士进行深度访谈,收集并分析访谈资料。结果高年资二线值班护士夜间抢救体验分3个阶段8个主题。抢救前:值班环境对睡眠影响较大;专科业务陌生,担心不能胜任相关急救工作;所肩负的责任给自己无形的压力。抢救中: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进入抢救状态;及时发现并制止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对夜班护士及自身业务知识欠缺的感知。抢救后:从提供应急救助中获取职业自豪感;激发主动学习和求知的欲望。结论护理管理者应对高年资二线值班护士的工作体验予以重视,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更好地发挥高年资护士的作用,同时提高夜班护士的工作能力,保证夜间护理工作质量与安全。
余可斐,李龙倜,张青,郑雪松[7](2018)在《联合护理二线班制度在夜间康复院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在康复院区开展联合护理二线班的效果。方法十堰市太和医院于2015年9月开始,在康复院区实施联合护理二线班制度,采用中文版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夜间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和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实施前后护士工作压力、夜间护理质量、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联合护理二线班实施后护士的压力有明显缓解,夜间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显着提升,与实施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院区联合护理二线班的设立,缓解了一线护士的工作压力,特别是对自身工作环境和自身素质方面的压力有明显缓解作用,同时,二线班的设置保证了夜间护理质量与安全,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叶海珍[8](2017)在《二线值班护士在急诊科夜间护理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二线值班护士对提高急诊科夜间护理工作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急诊科共72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在急诊科建立二线值班护士夜间值班制度,并落实到位,比较二线值班护士夜间值班制度实施前后急诊科护士的夜间护理问题解决效率、工作幸福感指数、护理质量评分、医生满意度评分。结果实施二线值班护士夜间值班制度后,急诊科护士的夜间护理问题解决效率明显提高,护士的工作幸福感指数以及夜间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也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采取二线值班护士夜间值班制度,可有效解决夜间护理问题,改善急诊科夜间护理质量,还可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幸福感指数,有利于急诊科夜间护理工作的开展。
马仲琼[9](2017)在《值班护士长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中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值班护士长在急诊科的护理质量控制中的效果。方法本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急诊科没有设立值班护士长,由6名护士轮班制进行护理,需要抢救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2014年9月2016年7月在急诊科设立值班护士长,需要抢救患者100例,作为试验组,进行弹性排版模式,保证24 h都有护士长在科室。观察设立值班护士长前后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抢救成功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急救出车及时率(99.0%)明显高于对照组(7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不良事件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满意度(99.0%)明显高于对照组(7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的护理中设立值班护士长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急救的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10](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指出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二、二线值班护士对提高急诊科夜间护理工作质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线值班护士对提高急诊科夜间护理工作质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急诊科不同排班模式下护士的工作体验:现象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急诊科护士的排班模式 |
1.3.2 不同排班模式对急诊护士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
1.3.3 影响急诊护士排班的因素 |
1.3.4 社会生态模型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1.7 研究创新性 |
1.8 可行性分析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资料收集 |
2.4 资料分析 |
2.5 技术路线 |
2.6 伦理许可和人权保护 |
2.7 质量控制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主题 |
3.2.1 个人方面 |
3.2.1.1 疲劳 |
3.2.1.2 肥胖 |
3.2.1.3 睡眠 |
3.2.1.4 休息与日常活动 |
3.2.1.5 通勤 |
3.2.1.6 其他 |
3.2.2 家庭方面 |
3.2.2.1 家庭生活 |
3.2.2.2 家庭陪伴 |
3.2.2.3 家庭支持 |
3.2.3 组织方面 |
3.2.3.1 工作环境 |
3.2.3.2 人员配置 |
3.2.3.3 绩效 |
3.2.3.4 工作压力 |
3.2.3.5 护理质量与安全 |
3.2.4 社会方面 |
3.2.4.1 急诊护士短缺 |
3.2.4.2 急诊资源浪费 |
第4章 讨论 |
4.1 个人需求受限 |
4.1.1 精力不足 |
4.1.2 睡眠不佳 |
4.1.3 休息不足与日常活动受限 |
4.1.4 通勤困扰 |
4.1.5 其他 |
4.2 家庭需求受限 |
4.3 组织支持 |
4.4 社会支持 |
4.5 建议及启示 |
4.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7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改进型带班组长式排班对提高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实施前后的急诊科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
2.2 实施前后的急诊科护士相关指标比较 |
3 讨论 |
(3)基于循证设计的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框架 |
2 循证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
2.1 循证医学 |
2.2 循证设计理论概述 |
2.2.1 起源与发展 |
2.2.2 定义 |
2.2.3 三要素 |
2.2.4 优势 |
2.3 循证设计方法的实施步骤 |
2.3.1 确立循证设计的目标、建立项目团队 |
2.3.2 收集、整合信息获得最佳证据 |
2.3.3 寻找合理的设计理念并实施设计 |
2.3.4 记录设计过程并分享成果 |
2.4 循证设计在护理单元设计中的应用 |
2.4.1 国外 |
2.4.2 国内 |
2.5 本章小结 |
3 护理单元设计要点 |
3.1 护理模式和护理制度 |
3.1.1 护理模式 |
3.1.2 分级护理制度 |
3.2 护理单元与其他部门的联系 |
3.3 护理单元的规模和最大护理距离 |
3.3.1 护理单元的规模 |
3.3.2 最大护理距离 |
3.4 护理单元布局形式 |
3.5 护理单元功能分区 |
3.6 护理单元主要功能用房 |
3.6.1 护士站 |
3.6.2 病房 |
3.6.3 医辅用房 |
3.6.4 活动室 |
3.7 本章小结 |
4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调研 |
4.1 调研目的 |
4.2 调研时间及内容 |
4.3 调研对象 |
4.3.1 岐山县医院 |
4.3.2 扶风县人民医院 |
4.3.3 青岛市立医院本部 |
4.3.4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本部 |
4.4 调研总结分析 |
4.4.1 布局形式 |
4.4.2 功能分区及面积分配 |
4.4.3 各功能用房 |
4.5 本章小结 |
5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策略 |
5.1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特点 |
5.2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的制约因素 |
5.3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要素 |
5.4 二级医院护理单元的循证设计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6 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护理单元循证设计 |
6.1 确立设计目标 |
6.1.1 现状分析 |
6.1.2 确立设计目标 |
6.1.3 确定主要设计问题 |
6.2 收集整合相关证据 |
6.2.1 护理单元现状 |
6.2.2 住院部护理工作流程 |
6.2.3 病人在护理单元内24 小时行为跟踪 |
6.3 实施设计方案 |
6.3.1 总平面布局 |
6.3.2 护理单元平面布局 |
6.3.3 功能分区及面积分配 |
6.3.4 主要功能组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总结 |
7.2 后续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文中插图及表格来源 |
(4)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职业生涯成功感与离职倾向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技术路线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普通病房夜班医护沟通的现象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流程及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和对象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对象 |
第三部分: 研究步骤 |
1. 研究者的准备 |
2. 拟定访谈提纲 |
3. 知情同意 |
4. 研究资料收集 |
5.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6. 质量控制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临床观察的结果 |
2. 质性访谈结果 |
3 结论 |
第五部分: 研究难点、创新性和局限性 |
1. 研究难点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页一 |
附页二 |
附页三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成果 |
(8)二线值班护士在急诊科夜间护理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实施前后夜间护理问题解决效率比较 |
2.2 实施前后护士工作幸福感指数及医生满意度评分比较 |
2.3 实施前后夜间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
3 讨论 |
(9)值班护士长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中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试验组 |
1.3 评价指标[4] |
1.3.1 满意度评价 |
1.3.2 抢救成功率、急救出车及时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的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设立值班护士长前后的抢救成功率、急救出车及时率比较,见表1。 |
2.2 设立值班护士长前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见表2。 |
2.3设立值班护士长前后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见表3。 |
3 讨论 |
4 小结 |
四、二线值班护士对提高急诊科夜间护理工作质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诊科不同排班模式下护士的工作体验:现象学研究[D]. 孙丹. 吉林大学, 2020(08)
- [2]改进型带班组长式排班对提高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 陈晓明,张桂芬,邓霞,胡显豪,蔡欣欣,何伟明. 中外医学研究, 2019(23)
- [3]基于循证设计的二级医院护理单元设计研究 ——以宝鸡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D]. 王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内蒙古三甲医院高年资护士职业生涯成功感与离职倾向相关性研究[D]. 钟永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5]普通病房夜班医护沟通的现象学研究[D]. 孙漫菲. 浙江大学, 2019(03)
- [6]高年资二线值班护士参与夜间抢救体验的质性研究[J]. 周红娣,袁媛,盛芝仁,金艳,陈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03)
- [7]联合护理二线班制度在夜间康复院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余可斐,李龙倜,张青,郑雪松.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01)
- [8]二线值班护士在急诊科夜间护理中的作用[J]. 叶海珍.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7(08)
- [9]值班护士长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中的效果分析[J]. 马仲琼.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7(03)
- [10]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