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起点的多用途舰炮(论文文献综述)
张辉[1](2011)在《轴向增强战斗部破片场优化控制及毁伤效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轴向增强炮弹是一种新型高效毁伤多用途炮弹,能够在轴向形成能量相对集中的集束预制破片群和径向均强分布的自然破片群,由此构成的综合毁伤场既可以有效弥补弹药命中精度的不足,又可以利用大质量定向破片群提高毁伤目标的效能。采用炸药直接驱动前置预置破片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轴向速度并通过轴向前抛形成的高密度破片场对来袭目标进行包裹打击。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计算的方法对不同破片排布方式的轴向增强炮弹战斗部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弹目交汇过程的理论模型和对空中目标的毁伤效能模型,得到了不同遭遇条件下各个方案对目标的毁伤效能,通过优选获得最佳方案。结果表明遭遇距离为5m时,轴向增强炮弹对目标的毁伤概率为100%;交汇角为30°时,在9.5m距离上对目标的毁伤概率为48.57%,2-9.5m距离上的平均毁伤概率为85.32%。具体内容包括:1)运用单因素试验法渐进修改的方式得到不同破片排布方案的战斗部,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破片场分布规律和破片的空间运动,最终建立了对目标的综合毁伤场。2)采用LS-DYNA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不同破片排布方案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轴向增强战斗部爆破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得到不同破片排布形式下破片的速度、飞散角和破片场的整体分布特征,直观的看出了各方案破片场的不同。3)根据轴向增强战斗部对空目标的毁伤效能模型和目标毁伤准则,对极限穿透速度、目标击穿概率、破片的侵彻深度、命中有效毁伤元素个数及目标的毁伤概率等进行计算,为轴向增强战斗部各方案的优选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4)通过改变弹目交汇角度和距离,得到不同遭遇条件下各方案战斗部对目标的毁伤概率,并依据毁伤效能稳定性判定准则判定不同方案的优劣以此得到最佳破片排方式。
邢恩峰[2](2007)在《中大口径炮弹增大轴向毁伤效能的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破片式(自然破片、预制破片或预控破片)战斗部其破片分布场沿径向均匀分布,当其与导弹等空中目标遭遇时,不管目标位于战斗部的哪一个方位,战斗部杀伤区域内只有很少一部分杀伤元素对目标起作用。而舰基防空武器系统防空反导作战时,其使用的弹药战斗部与空中目标的典型遭遇方式是战斗部轴向迎击交汇。因此,增加战斗部轴向杀伤元素数量或杀伤元素能量,战斗部对空中目标的毁伤效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即为毁伤效能轴向增强型弹药。它作为一种新概念防空弹药,用于防空反导作战,可有效弥补传统破片式战斗部对空中目标毁伤效能低的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有壳体约束的柱状装药结构驱动前置预制破片的作用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这种新型弹药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从理论上建立了有壳体约束条件下爆轰产物驱动前置破片轴向速度工程模型。并根据试验结果,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编程计算了装药相对厚度、装药高度、装药壳体厚度与装药直径之比以及后端盖等装药结构参数与前置破片轴向抛掷速度的关系。2)根据瞬时爆轰理论,并考虑了散心爆轰作用,建立了带壳体柱状装药结构爆轰驱动前置预制破片速度径向分布规律简化模型。并对所建立的简化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编程计算了装药相对厚度、装药高度、装药壳体厚度与装药直径之比等装药结构参数与前置预制破片抛掷速度沿径向分布规律及其飞散角沿径向分布的关系。3)采用LS-DYNA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带壳体柱状装药爆轰驱动前置预制破片的作用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装药结构高度、装药相对厚度、有无壳体约束、装填系数等装药结构参数对爆轰产物驱动前置预制破片轴向抛掷过程的影响,包括速度大小与飞散角。其结果与理论分析模型及试验结果相吻合。4)建立了毁伤效能轴向增强型炮弹对空中目标的毁伤效能模型。以此为基础编制仿真程序,分别给出对普通榴弹、特定的毁伤效能轴向增强型炮弹毁伤特定空中目标的算例。
甘卫东[3](2002)在《高起点的多用途舰炮》文中研究指明为满足二十一世纪初的作战需求,发展了一种新一代的两用中口径舰炮。本文对最新的技术趋势进行了调查。
二、高起点的多用途舰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起点的多用途舰炮(论文提纲范文)
(1)轴向增强战斗部破片场优化控制及毁伤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概念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舰基防空弹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舰基防空弹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方法和主要内容及意义 |
2 轴向增强战斗部破片场的模型分析 |
2.1 轴向增强型炮弹简介 |
2.2 轴向增强型炮弹对空目标的作战过程 |
2.3 轴向增强型炮弹破片场 |
2.3.1 预置破片在弹体内破片排布形式 |
2.3.2 轴向增强型炮弹自然破片分布规律 |
2.3.3 破片运动方程 |
2.3.4 弹体自然破片空间分布规律及破片场 |
2.3.5 轴向增强炮弹杀伤威力场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3 轴向增强战斗部破片场优化控制的仿真研究 |
3.1 LS-DYNA仿真程序简介 |
3.2 多物质耦合分析 |
3.3 LS-DYNA有限元模型及材料参数 |
3.4 轴向增强战斗部破片场的数值仿真 |
3.4.1 方案一预置破片场仿真结果 |
3.4.2 方案二预置破片场仿真结果 |
3.4.3 方案三预置破片场仿真结果 |
3.4.4 方案四预置破片场仿真结果 |
3.4.5 方案五预置破片场仿真结果 |
3.4.6 方案六预置破片场仿真结果 |
3.4.7 方案七预置破片场仿真结果 |
3.5 同口径普通炮弹破片场的数值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4 轴向增强型炮弹对空中目标的毁伤效能 |
4.1 引言 |
4.2 目标模型 |
4.2.1 目标的简化 |
4.2.2 典型目标要害部件的描述 |
4.2.3 毁伤准则的确定 |
4.2.4 破片对目标的作用 |
4.3 动态交汇分析模型 |
4.3.1 破片场的运动分析 |
4.3.2 弹目动态交汇过程 |
4.4 轴向增强战斗部各方案的优选 |
4.4.1 交汇角度变化对各弹毁伤效能的影响 |
4.4.2 交汇距离的变化对各弹毁伤效能的影响 |
4.4.3 根据毁伤准则优化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5 结束语 |
5.1 完成的工作 |
5.2 主要结论 |
5.3 本文的创新点 |
5.4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
(2)中大口径炮弹增大轴向毁伤效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舰基防空弹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舰基防空弹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国内外炸药爆轰驱动破片速度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内容及意义 |
2 带壳柱状装药前置破片轴向抛掷速度 |
2.1 引言 |
2.2 炸药驱动金属破片速度的计算 |
2.2.1 爆轰产物的二维流动 |
2.2.2 炸药驱动金属破片速度的解析算法 |
2.2.3 炸药驱动金属破片速度的工程算法 |
2.2.4 算例分析 |
2.3 带壳体柱状装药结构前置破片轴向平均抛掷速度工程模型 |
2.3.1 基本假设 |
2.3.2 基本方程 |
2.3.3 起爆端有端盖的带壳体柱状装药结构前置破片轴向平均速度模型 |
2.4 带壳体柱状装药结构前置破片的轴向平均抛掷速度试验研究 |
2.4.1 试验目的 |
2.4.2 试验及结果分析 |
2.4.3 前置破片轴向抛掷速度工程计算模型修正 |
2.5 影响前置破片轴向抛掷速度的因素分析 |
2.5.1 装药的性能和密度 |
2.5.2 装药的尺寸 |
2.5.3 壳体 |
2.5.4 端盖 |
2.6 本章小结 |
3 前置预制破片抛掷速度空间分布规律 |
3.1 引言 |
3.2 散心爆轰产物驱动预制破片的运动 |
3.3 瞬时爆轰产物驱动破片的运动 |
3.4 滑移爆轰产物驱动破片的运动 |
3.5 带壳体柱状装药结构驱动前置预制破片速度径向分布规律简化模型 |
3.5.1 基本假设 |
3.5.2 理论模型 |
3.5.3 试验验证 |
3.6 影响前置破片抛掷速度沿径向分布规律的结构参数 |
3.6.1 装药尺寸 |
3.6.2 壳体 |
3.7 本章小结 |
4 柱状炸药爆轰产物驱动轴向破片过程的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装药结构与计算模型 |
4.2.1 装药结构 |
4.2.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4.3 计算方案及结果 |
4.3.1 装药长径比对预制破片轴向抛掷速度的影响 |
4.3.2 装药壳体厚度对预制破片轴向抛掷速度的影响 |
4.3.3 装药高度对预制破片轴向抛掷速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毁伤效能轴向增强型炮弹对空中目标的毁伤效能 |
5.1 引言 |
5.2 坐标系及其相互关系 |
5.3 毁伤效能轴向增强型炮弹杀伤威力场的建立 |
5.3.1 毁伤效能轴向增强型炮弹壳体破片杀伤威力场的建立 |
5.3.2 毁伤效能轴向增强型炮弹前置预制破片杀伤威力场的建立 |
5.4 目标毁伤计算方法 |
5.4.1 目标毁伤准则 |
5.4.2 破片对靶的作用 |
5.5 破片与目标动态交汇分析与计算 |
5.5.1 动态交会方程的建立 |
5.5.2 动态交会方程及各参量的求解 |
5.6 部件毁伤概率和目标毁伤概率计算 |
5.7 算例 |
5.8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6.1 总结与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
四、高起点的多用途舰炮(论文参考文献)
- [1]轴向增强战斗部破片场优化控制及毁伤效能研究[D]. 张辉. 南京理工大学, 2011(12)
- [2]中大口径炮弹增大轴向毁伤效能的研究[D]. 邢恩峰.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6)
- [3]高起点的多用途舰炮[J]. 甘卫东. 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 2002(01)
标签:系统仿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