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煤炭有效利用过程系统的几点看法

对煤炭有效利用过程系统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煤炭有效利用工艺系统的几点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彭旭[1](2021)在《煤矿井下复合冲击螺杆钻具高效破岩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开采越来越向深处发展,底板突水问题日益严重,井下近水平定向钻孔因轨迹可控可调、钻孔延伸远、便于集中管理等优点,逐渐成为煤矿水害防治的有效途径。而在水害防治定向钻孔施工过程中,坚硬岩石孔段的施工比例较高。而目前煤矿井下常用的装备及机具不能满足硬岩高效定向钻进要求,具体体现在泥浆泵能力不足、可选配的螺杆钻具输出扭矩小等方面,导致在坚硬岩层钻进过程中钻头磨损加速,且易出现粘滑现象造成钻头蹦齿,严重制约了煤矿井下近水平硬岩定向钻进效率。但国内外相关提速钻进工艺的研究较少,急需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文针对硬岩钻进效率低及近水平定向钻进过程中托压严重的施工难题,运用岩石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材料力学、钻井工程、机械工程等理论、方法和技术,研制了集周向扭转冲击和轴向冲击于一体的复合冲击螺杆钻具,分析了轴向冲击螺杆水力特性,探索了轴向振动减阻增压机理,研究了复合冲击动力学特性,揭示了复合冲击破岩机理,实现了提高硬岩定向钻进效率的目的,促进了煤矿井下钻探工艺技术的发展。首先通过分析轴向冲击和周向扭冲提速破岩原理,以及螺杆转子与定子运动规律,揭示了复合冲击提速破岩机理,设计了适用于煤矿井下定向钻进用复合冲击螺杆(扭转冲击器和轴向冲击螺杆研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并计算了水力工作参数。基于流体力学水击理论并结合轴向冲击螺杆的工作特性,建立了轴向振动水击波动模型,推导了水击波方程,结合轴向冲击螺杆的阀口面积、泥浆泵、密度、流量系数等复杂边界条件,采用Matlab进行了编程求解,结果表明阀口压力波在钻杆内经历单向传播、初始反射叠加、稳定叠加三个状态后达到稳定,波形呈正(余)弦变化;对比分析静态与瞬态水击压差计算结果,得到了瞬态计算模型,考虑了压力波对流量影响的因素,准确性更高;波动压差随阀口半径增大呈幂函数形式下降;波动压差随流量的增加呈线性微增;并根据实际工况,确定了阀口半径与波动压差的最优值。其次通过分析复合冲击螺杆轴向振动工作特性,建立了近水平钻进条件下钻具动力学模型,结合上下边界条件及盘阀口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振动编程和求解,结果表明振动短接产生的激振力对上部钻具为牵引力,对下部复合冲击螺杆为轴向动压力,并揭示了轴向振动减阻增压的原理;研究了轴向振动爬行现象,结果表明钻头与孔底接触有四个阶段:静止阶段、爬行阶段、碰撞慢进阶段、稳压钻进阶段,提出了稳压钻进阶段静载与轴向动载的叠加,利于提高硬岩钻进效率。最后基于Abaqus/Explicit显示算法建立了复合冲击破岩三维仿真模型,以螺杆恒功率输出为基础,通过在输出扭矩结果上叠加半正弦周向冲击信号,解决了复合冲击破岩模拟的难题,结果表明最优参数下复合冲击切削体积最大、应力最大、轴向位移最大,其次是静载+轴冲,静载+扭冲,静载的值最小;对比分析了最优与最差工况的计算结果,得到了合适的钻进参数和钻进方式,可提高硬岩的钻进效率,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论文关于煤矿井下复合冲击螺杆钻具高效破岩机理的研究成果。

潘金禾[2](2021)在《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机制及富集提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元素(镧系元素、钇和钪),属于战略性金属,由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传统矿石资源的供给紧张,从二次资源中回收稀土元素成为了研究热点。煤被认为是未来稀土重要来源之一,部分地区煤或煤灰中稀土元素接近或达到传统稀土矿品位。本论文研究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状态,揭示粉煤灰形成过程中稀土元素转化规律(赋存成因),比较多种方法对稀土元素的富集效果,开发焙烧-水洗-酸浸回收工艺,为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研究了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和赋存状态,揭示了稀土元素在粉煤灰中的赋存规律:利用逐级化学提取方法,明确了铝硅酸盐态是稀土赋存的主导形态;利用筛分、磁选和小浮沉方法,研究了稀土元素分配规律,发现稀土元素在非磁性组分、细颗粒和密度为2.4-2.8 g/cm3的组分中富集;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发现稀土元素与铝硅元素含量呈正相关,建立了稀土元素与铝硅元素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稀土元素赋存载体的微观形态,包括稀土矿(或附着于玻璃相)、稀土氧化物、在玻璃相中以及铁氧化物结合四种形式。在赋存状态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四种模型矿物:独居石(磷酸盐类稀土资源)、氟碳铈矿(碳酸盐类稀土资源)、离子型稀土矿(铝硅酸盐类稀土资源)和改性褐煤(有机质中稀土资源),利用滴管炉模拟煤燃烧过程,研究了稀土元素从煤到灰转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的成因。煤中磷酸盐稀土矿经过燃烧后仍将以磷酸盐稀土矿形式存在,碳酸盐稀土矿和有机质中的稀土矿将以稀土氧化物形式存在。煤系铝硅酸盐中稀土元素极有可能发生氧化反应,仍与铝硅酸盐结合,燃烧温度差异将导致铝硅酸盐相的不同变化,进而影响稀土元素可浸出性:800℃时,铝硅酸盐矿物发生脱氢反应,颗粒呈碎屑状,可浸出稀土元素占比提高,而在1200℃时,铝硅酸盐矿物生成莫来石,颗粒呈球状或片状,可浸出稀土元素占比降低。比较了六地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浸出极限,发现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浸出率高于煤粉炉粉煤灰。考察了粒度和磁性分级对稀土元素的富集效果,广安粉煤灰中稀土元素从782ppm到1025ppm的富集,稀土元素浸出率实现了提高,可能是由于浸出接触面积的增加。研究了浮选操作参数对未燃碳的脱除效果,精矿中稀土元素并未明显富集,浮选不能提高稀土浸出率。研究了碱溶脱硅反应动力学,发现脱硅过程符合“未反应核收缩”模型,反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受化学反应控制和固态层扩散作用控制。根据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结合反应物浓度和硅脱除率,利用微分法计算反应级数,分别是1.02和0.73。根据阿仑尼乌兹方程,结合温度和硅脱除率,利用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建立了动力学方程,分别为1-(1-X)1/3=72.15×105exp[-70890/RT]t和1+2(1-X)-3(1-X)2/3=42.72×10-5exp[-3.21/RT]t,在温度和NaOH浓度适宜时,存在第三阶段,铝硅沸石生成,附着在颗粒表面。利用分步碱溶脱硅降低溶液中铝硅含量,避免了沸石相的产生,有利于硅的脱除,实现了稀土元素从1025ppm到2135ppm的富集,铝硅脱除顺序的差异,为二者协同回收提供了可能。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研究表明,碱溶脱硅中Si(2p)和Al(2p)的结合能降低,表明了Si-O和Al-O键的断裂和玻璃相的破坏,有利于稀土浸出率的提高。分步脱硅稀土浸出率优于一步脱硅,浸出率的提高主要因为减少了反应生成的铝硅酸胶体对粉煤灰颗粒的包裹,有利于浸出反应的进行。开展了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焙烧浸出试验研究,提出多种添加剂在焙烧过程中的不同反应假设,利用HSC chemistry软件进行了热力学计算,根据吉布斯自由能判断各个反应发生的温度。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焙烧产物物相组成,验证了反应的存在。根据水洗和酸浸结果,判断了最佳焙烧温度在熔点附近,选取NaOH和Na2CO3为焙烧添加剂,二者焙烧产物主要为Na2Si O3和Na Al Si O4,分别在水洗过程中溶解和在酸浸过程中与盐酸反应,水洗残渣为多孔结构,有利于稀土浸出,酸浸渣为硅酸受热分解后的二氧化硅。选用二氧化硅、莫来石和氧化铁粉末作为粉煤灰的模型化合物,计算了粉煤灰与NaOH完全反应理论需要量,1g粉煤灰需要0.65g NaOH才完全反应,并通过热重曲线验证拟合效果。利用Optimal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了焙烧—酸浸工艺操作参数与稀土元素浸出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响应面分析法,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形成焙烧-水洗-酸浸的联合工艺回收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该论文有图108幅,表30个,参考文献235篇。

管淑慧[3](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张芳[4](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雷昕儒[5](2020)在《煤气化合成气调制制备甲醇的过程模拟、技术经济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我国重要的一次能源,大力发展煤炭能源转化意义重大,以煤气化为龙头的煤化工是中国特色的煤炭清洁转化利用技术,可以生产化学工业基础产品如甲醇和烯烃等以及二次洁净能源如氢气等,同时可经济地解决煤炭利用中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煤炭气化技术即成为我国煤炭得以长期高效清洁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本论文即以煤炭气化技术的创新及清洁二次能源产品为考察对象,创新方向选取了化学链煤气化生产合成气和氢气技术、氢气用于调制甲醇合成适宜的氢碳比,目标产品是甲醇。研究方法采用了Aspen plus V8.4软件,对选取的技术工艺进行建模,采用了生命周期Simapro7.1软件依据生命周期概念对过程进行了生命周期分析,其主要关注的是CO2排放物。技术经济分析主要集中讨论制氢及甲醇的总投资和产品投资。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常规煤气化过程中,为向终端产品甲醇的转化最大化,合成气产量以及有效成分CO和H2的摩尔含量也要最大化,模拟结果显示该过程最优条件为:水煤比是0.45(kg/kg)、氧煤比是0.4(kg/kg),气化炉的气化温度在1200℃左右,气化压力规定为2.5-5.2MPa;2.在煤化学链气化过程中,CO和H2的摩尔含量最大化的目标由模拟显示气化最优条件为:煤/载氧体比是0.18(kg/kg)、空气煤比是4.3(kg/kg)、燃料反应器和空气反应器的压力3MPa,为平衡系统的反应热达到最佳的自热操作,燃料反应器是不设温度的状态下运行,热量来自空气反应器,空气反应的温度为1250℃时;3.生命周期评价显示常规煤气化制甲醇工艺中CO2的排放量高达0.56(kg/kg甲醇),煤化学链气化联合化学链制氢在制甲醇的技术路径CO2的排放量降低到0.274(kg/kg甲醇)。4.化工经济性分析表明,以生产1t甲醇的年投资量来分析制甲醇的经济性,常规煤气化制甲醇的固定投资为143.5RMB/t/y、甲醇产品成本为1747.6RMB/t/y;煤化学链气化联合化学链制氢制甲醇的固定投资降低为138.2RMB/t/y、甲醇产品成本降低为1515.8RMB/t/y。

陈博坤[6](2020)在《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煤炭和水资源在地势上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中国既要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又要解决煤转化工业因巨大耗水量而带来的严峻挑战,煤化工废水的“零液排放”俨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工业设计上基本形成并认同了“污水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盐水处理–固化零排放”的设计框架,但是对于部分煤化工废水,该流程仍存在预处理效率低、回用水水质差、处理成本高、水资源回用率低且处理系统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煤转化工业的清洁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本文基于生命周期模型调研分析了典型的九类煤化工废水处理的生命周期成本,通过引入虚拟成本法对比分析了“零液排放”和综合废水一级排放的成本优势,并基于2018年现代煤化工项目规划和煤化工项目取用水水平对未来煤化工项目耗水水平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煤化工废水实现“零液排放”具有7.17元/t水的成本优势,已规划的煤化工项目总耗水水平将达到工业耗水量的2.8%,通过对经济成本、环境影响和各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分析,本文总结归纳了一些改进措施,推动煤化工项目能源转化效率的提升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碎煤加压气化技术虽然具有非常高的冷煤气效率,但实现废水“零液排放”困难,相比之下,水煤浆气化技术实现“零液排放”较为容易,但该技术用于生产清洁燃料或化工产品时,对碳元素的利用效率仍然较低。因此,本文耦合了两种气化技术的优点以期实现优势互补。结果显示,在控制各工艺流程能够实现全流程“零液排放”的基础上,提升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流程碳元素转化效率提高24.95%和13.55%,降低烯烃和乙二醇的单位成本19.72%和9.27%,而且降低了CO2排放量83.1%和83.5%,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煤制天然气项目实现较低成本“零液排放”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当前煤制兰炭废水预处理过程对油、尘和酚类等污染物脱除效率不足,而且消耗大量的高品位蒸汽。这不仅污堵各单元设备组件并大大降低过程的传质传热效率,而且蒸汽要求远高于兰炭厂的蒸汽副产能力。本文总结归纳了该流程的几点不足之处,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型处理流程并通过工业废水的小试实验研究验证了其可靠性和可行性,并对产水量为240 m3/d的兰炭废水处理流程进行了工业设计。结果表明,新型流程通过改变废水体系中稳定存在的油滴表面ζ电位使其斥力减少而聚并沉降,油尘含量均降至20mg/L以下;分离脱酸塔和脱氨塔有效降低了塔底热负荷和蒸汽品位需求;而溶剂回收塔的负压操作不仅降低了再沸器蒸汽品位,而且减少了粗酚在高温条件下对塔釜的腐蚀。最终出水中油、酸性气、总酚、氨氮和COD浓度分别降至20 mg/L、10 mg/L、270mg/L、50 mg/L和3050 mg/L以下,节省固定投资成本约57.9%,吨水操作成本由53.40元降至50.69元。煤化工高浓含酚氨有机废水均需采用酚氨回收单元汽提脱除废水中的酸性气、氨氮并回收稀氨水,萃取脱除水中有机物并回收粗酚产品。华南理工大学酚氨回收工艺获得了工业界普遍的认可,该工艺采用单塔同时脱除酸性气和氨氮,MIBK萃取脱除酚类并精馏回收萃取剂和粗酚,但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蒸汽。本文通过引入蒸汽再压缩式热泵精馏,借助夹点分析方法,在不改变现流程的操作参数的条件下,提出了两种能量集成方案,基于技术经济分析结果,发现新流程降低了53.7%热公用工程、57.5%冷公用工程、增加了662 k W电耗。新流程吨水处理成本由35.53元/t降至27.34元/t水,年节省公用工程费用655.2万元,减少CO2排放5237 t/y。

韩洪涛[7](2020)在《河南省WJ集团经营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解铝行业的发展是我国建国以来经济政策发展的缩影。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电解铝企业逐渐出现产能过剩,加之国家对资源、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电解铝生产成本上升,我国大部分电解铝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那么目前我国电解铝企业的经营困境的表现如何,电解铝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解决对策是什么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文章使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以河南WJ集团作为研究的案例对当前我国电解铝企业的经营困境及对策进行分析。文章首先对选题的依据、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有关电解铝企业经营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学术界该问题研究的成果和不足;其次,文章对电解铝行业的特征、电解铝企业经营的各个衡量指标等进行说明,为文章奠定理论基础。随后,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对WJ集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然后从其营运能力、偿还债务的能力、现金流量等方面对其经营状况进行考察,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目前WJ集团的经营陷入一定的困境。再次,通过分析文章指出,WJ集团经营陷入困境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其中内部原因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财务管理存在风险、高层决策存在弊端、产品营销陷入困境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滞后等,其外部原因包括环保以及限能等政策的颁布、行业环境竞争激烈以及市场环境比较严峻等。最后文章建议通过正确认识政策经济新常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以及采取成本管理、财务管理、产业发展、营销管理以及人才管理等具体对策对WJ集团的经营进行改革。

方琳[8](2020)在《煤矿企业环境绩效管理现状与评价 ——以柠条塔煤矿为例》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煤矿企业节能低碳减排和资源保护。我国煤炭行业虽然作为国家环境资源保护的重灾区,但与其国民经济发展密切关联,其“污染高、耗能高”的国民经济特点同时也导致其引发的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煤矿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和难题,因此,查明煤炭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建立煤矿企业完善的环境经济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其顺利地实施对环境绩效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环境绩效评价机制能够使得利益相关者和企业能够及时收集到更多的有关于煤矿企业投资的企业环境经济相关资料,环保部门在调查和监管煤矿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等情况时能够得到更多的环境经济信息数据和政策支持,提高煤矿企业的环保责任意识,打破耗能高、污染高的粗放型发展格局,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方向进行转型和升级。本文研究分析了柠条塔煤矿及其周边煤矿企业环境管理绩效现状,针对评价企业环境绩效时发现的问题,量身定制建立了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以简单易实施的环境绩效评价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检验,研究结果为柠条塔煤矿及其类似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柠条塔煤矿企业环境管理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1)绩效评价工作主要指标的覆盖不全面,缺少了对煤矿企业反映现实的经营环境运作类型和对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性影响等绩效评价指标。由于现行绩效评价的标准不统一,从煤矿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角度出发,对于企业内部环境和利益诉求的角度来看,企业内部的环境保护绩效管理隐形的绩效不能很好的充分体现出来。(2)煤矿企业内部环境保护和绩效管理的参与人员积极性程度不强,相关绩效评价指标也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虽然绩效评价制度、标准和绩效评价体系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是煤矿企业相关绩效评价的工作依然是单纯的停留在相关文件上面,在其实际中尚未被有效的推动和建立起来。(3)煤矿企业环境保护绩效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对外部直接披露了只有不到50%的环境保护绩效管理信息,并且大部分都是以定性描述对其环境保护绩效信息进行披露。2.构建了柠条塔煤矿企业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以柠条塔煤矿企业环境绩效体系建设为顶层目标层,以环境保护财务管理维度、利益相关者维度、内部环境管理维度和创新与学习四个维度为中层指标层,根据对中层指标层分析,以环境资本率、环保成本、环境经济收益、环保项目补贴、三废排放达标率、环境信息披露、环保荣誉称号、环保设备运营率、单位产值能耗、煤区回采率、废水综合利用率、环保理念与环保政策、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环保研发投入、环保培训率等为底层指标体系。构件判断矩阵,得出相应指标综合权重系数。为煤矿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3.将新建立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运用到柠条塔煤矿企业中去,发现企业要想有效改善环境绩效水平,就必须在四个维度中侧重于环境保护财务投入与内部环境管理维度,不断提高内部管理能力,优化生产技术,尤其是由人力方面及资金方面增加投入,建议引进环保新技术,提升管理人员应用环保设备的能力,主推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绿色开采,提高环境保护收益。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不断加强环保意识,利用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渠道去增加企业环境效益,对企业环境绩效考核体系持续优化,规范环境信息公开,激发各级管理层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热情。

秦文静[9](2020)在《我国动力煤全产业链环境成本测算研究》文中认为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在我国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中占主要地位。据统计我国动力煤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70%以上,火力发电是动力煤主要用途之一。动力煤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及破坏。准确计量动力煤全产业链环境成本有利于保证动力煤产业在可持续理念下的长足发展,真实反映动力煤实际成本,促使动力煤的环境污染得到重视,从而保护生态环境。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动力煤全生命周期过程,结合外部性理论,界定了动力煤全产业链的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内容,并选取测算指标,收集数据对我国动力煤全产业链的环境成本进行测算。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界定了动力煤全产业链的环境成本包括动力煤的生产、运输及利用三个阶段中的污染物排放及其他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2)从动力煤生命周期角度,构建出动力煤全产业链环境成本的测算框架,基于污染损失法构建了动力煤全产业链环境成本测算体系。通过分析动力煤全产业链的环境影响因素,基于全国统计数据,明确动力煤环境成本的测算指标,结合测算方法和可得数据,确定具体的测算范围,从而形成动力煤全产业链环境成本模型。根据模型测算出我国动力煤产业链的环境成本约为227.16元/吨。(3)根据测算结果,与我国现行内部化税费政策相比,得出目前动力煤生产、运输与消费过程中承担的环境税费远低于其环境成本的结论。通过分析动力煤现行成本和环境成本差距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相关内部化的政策建议:加强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制定完善能源产品价格机制、推进防污染技术的发展、加快资源税费改革等。本文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动力煤产业链环境成本的相关研究内容,为我国动力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赵壮[10](2020)在《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煤炭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物流网络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物流服务绿色高效的现代煤炭物流体系,而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煤炭运输格局给这一目标提出了巨大挑战。研究大型煤炭企业物流效率,不仅是各煤炭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的迫切需求,更是促进我国现代煤炭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本文以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以煤炭企业物流效率为研究问题,首先界定了本文关于效率和煤炭企业物流效率的概念;再从我国煤炭企业物流整体的发展现状出发,立足于其目前面临的问题,收集我国15个大型煤炭企业2014-2018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BCC模型、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进行评价,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Malmquist指数的动态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煤炭企业物流效率测算的结果,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选取经济运行水平、运输能力水平、科技创新水平、物流人力资源成本和物流专业化水平五个影响因素,测算这些因素对煤炭企业物流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经济运行水平、运输能力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物流专业化水平与煤炭企业物流效率正相关,物流人力资源成本与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负相关。本文着眼中国煤炭市场,对大型煤炭企业的物流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填补了煤炭企业物流效率在量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在进行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评价时,综合考虑了煤炭企业基础设施、人员、绿色环保、运输等多方面的情况,使得测算结果更加合理准确:基于物流效率评价结果,找出影响煤炭企业物流效率的主要因素,深入挖掘可以改善煤炭企业物流效率的途径,有效提升煤炭企业物流效率,从而推动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现代化煤炭物流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关于煤炭有效利用工艺系统的几点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煤炭有效利用工艺系统的几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井下复合冲击螺杆钻具高效破岩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冲击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扭转冲击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轴向冲击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扭转冲击器工作特性分析
    2.1 PDC钻头的粘滑振动现象
    2.2 扭转冲击器的工作原理
        2.2.1 提速机理
        2.2.2 扭转冲击器技术特点
        2.2.3 冲击原理
    2.3 扭转冲击结构优化设计
        2.3.1 基本结构
        2.3.2 工作原理
        2.3.3 工作特性分析
    2.4 扭转冲击器水力参数计算
        2.4.1 冲击扭矩的计算
        2.4.2 周向冲击频率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轴向冲击螺杆工作特性分析
    3.1 轴向冲击螺杆设计
        3.1.1 螺杆钻具工作原理
        3.1.2 轴向冲击螺杆结构方案设计
        3.1.3 轴向冲击螺杆工作原理
    3.2 轴向冲击螺杆结构优化设计
        3.2.1 振动短接结构优化设计
        3.2.2 盘阀总成结构优化设计
    3.3 轴向冲击螺杆水击特性分析
        3.3.1 水击压强和水击波速的计算
        3.3.2 水击计算的运动方程和连续方程
        3.3.3 水击模型方程组求解
        3.3.4 水击力的求解
        3.3.5 计算结果分析
    3.4 轴向冲击螺杆的水力参数计算
        3.4.1 水力参数求解步骤
        3.4.2 水力参数实例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轴向冲击振动减阻增压机理研究
    4.1 钻具与孔壁间摩擦模型建立
        4.1.1 振动减阻理论分析
        4.1.2 轴向冲击振动动力学分析模型
        4.1.3 程序编制流程
    4.2 轴向振动系统的爬行钻进效果分析
        4.2.1 激振力的计算
        4.2.2 振动爬行现象分析
        4.2.3 振动爬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4.3 轴向振动增压减阻效果分析
        4.3.1 轴向振动对钻头的影响
        4.3.2 孔深对钻头钻压的影响
        4.3.3 轴向振动减阻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冲击破岩提速动力学分析
    5.1 复合冲击破岩机理
        5.1.1 动静载荷破岩特性分析
        5.1.2 复合冲击破岩特性分析
    5.2 岩石力学参数测定
        5.2.1 测试方法
        5.2.2 测试设备
        5.2.3 测试结果
    5.3 复合冲击模型建立和参数优化分析
        5.3.1 Abaqus软件介绍
        5.3.2 仿真优化分析技术思路
        5.3.3 网格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5.3.4 正交试验设计
    5.4 仿真结果分析
        5.4.1 极差分析
        5.4.2 权重值对比
        5.4.3 不同工况效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复合冲击螺杆室内测试与现场试验
    6.1 室内测试
        6.1.1 测试系统
        6.1.2 扭转冲击器的测试
        6.1.3 轴向冲击螺杆的测试
        6.1.4 实测参数的切削体积
    6.2 现场试验
        6.2.1 试验地点
        6.2.2 施工地层条件
        6.2.3 试验设备与钻具组合
        6.2.4 试验效果对比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水击压力的计算源代码
附录2 轴向振动钻进计算源代码
附录3 复合冲击加载条件设置源代码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机制及富集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煤及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研究进展
    2.2 稀土元素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概述
    2.3 本章小结
3 试验材料及性质分析
    3.1 试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3.2 物理性质分析
    3.3 粉煤灰组成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4.1 逐级化学提取
    4.2 不同粒度级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
    4.3 不同磁性组分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
    4.4 不同密度级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
    4.5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与常量元素的关系
    4.6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赋存载体
    4.7 本章小结
5 粉煤灰形成过程中稀土赋存转化规律
    5.1 研究目的及策略
    5.2 稀土元素载体模型矿物选择与性质
    5.3 模型矿物热重分析
    5.4 模型矿物的模拟燃烧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物理化学富集及可浸出性评估
    6.1 研究目的及策略
    6.2 物理分选对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效果
    6.3 脱硅反应对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效果
    6.4 富集方法对粉煤灰中稀土元素浸出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粉煤灰中稀土元素的焙烧-酸浸提取工艺研究
    7.1 研究目的及策略
    7.2 试验方案与分析方法
    7.3 粉煤灰焙烧-酸浸机理分析
    7.4 焙烧过程优化试验
    7.5 水洗过程优化试验
    7.6 酸浸过程优化试验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4)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5 产业创新理论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结果分析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理论假设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7.2.4 假设检验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煤气化合成气调制制备甲醇的过程模拟、技术经济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制甲醇的发展现状
        1.1.2 制甲醇的研究现状
        1.1.3 制氢的发展现状
        1.1.4 制氢的研究现状
    1.2 Aspen plus模拟软件的介绍
        1.2.1 Aspen plus软件的基本原理
        1.2.2 Aspen plus的功能
        1.2.3 Aspen plus软件在化工中的导入
    1.3 生命周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1.4 Simapro软件的介绍
    1.5 煤气化技术
    1.6 煤化学链技术
        1.6.1 化学链燃烧技术
        1.6.2 化学链气化技术
        1.6.3 化学链制氢技术
        1.6.4 载氧体的介绍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命周期评价
    2.1 生命周期的定义
    2.2 生命周期的方法与框架
        2.2.1 目标与范围定义
        2.2.2 清单分析
        2.2.3 影响评价
        2.2.4 结果解释
    2.3 生命周期边界系统
第三章 两种气化制甲醇模拟
    3.1 空分单元
    3.2 煤气化单元
    3.3 煤化学链气化
    3.4 酸性气体脱除
    3.5 水煤气变换
    3.6 煤化学链制氢
    3.7 甲醇合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气化制甲醇的数据分析
    4.1 煤气化的数据分析
        4.1.1 压力的影响
        4.1.2 氧煤比的影响
        4.1.3 水煤比的影响
        4.1.4 气化炉温度的影响
    4.2 煤化学链气化的数据分析
        4.2.1 压力的影响
        4.2.2 空气反应器温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种气化制甲醇的生命周期评价
    5.1 煤气化制甲醇的生命周期
    5.2 煤化学链气化的生命周期
第六章 两种气化制甲醇的经济性分析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化工产业发展及其废水“零液排放”现状
        1.1.1 以固定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1.1.2 以流化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1.1.3 以气流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1.1.4 煤焦化/半焦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1.2 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的意义和难点
    1.3 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工程实践
        1.3.1 污水预处理
        1.3.2 生化处理
        1.3.3 深度处理
        1.3.4 膜浓缩及蒸发结晶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二章 煤化工废水处理的生命周期评价
    2.1 煤炭和水资源利用现状
    2.2 典型煤化工废水处理现状
        2.2.1 煤炭开采伴生水
        2.2.2 煤炭洗选废水
        2.2.3 煤气化废水
        2.2.4 煤液化废水
        2.2.5 煤焦化/半焦废水
    2.3 环境影响和经济性能分析
        2.3.1 直排生化出水对环境的影响
        2.3.2 废水处理系统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2.4 煤化工工业政策意涵和建议
        2.4.1 煤化工项目未来的发展趋势
        2.4.2 政策意涵及建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概念设计
    3.1 流程建模与分析
        3.1.1 碎煤加压气化制天然气流程
        3.1.2 水煤浆气化制烯烃/乙二醇
    3.2 碎煤加压气化耦合水煤浆气化制产品工艺
    3.3 技术经济分析
        3.3.1 碳元素氢化效率
        3.3.2 碳元素转化效率
        3.3.3 水耗分析
        3.3.4 经济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浓含酚氨兰炭废水处理流程开发
    4.1 现存流程处理兰炭废水的瓶颈
    4.2 新流程开发研究方法
        4.2.1 酸化除油除尘
        4.2.2 萃取操作条件优化
        4.2.3 公用工程调整
    4.3 新流程性能分析
        4.3.1 现存工业兰炭废水处理效果
        4.3.2 酸化对油尘脱除影响
        4.3.3 萃取条件分析
    4.4 新流程关键单元可行性分析
        4.4.1 酸水汽提塔
        4.4.2 溶剂回收塔
    4.5 流程初步设计及经济性能分析
        4.5.1 过程集成及设计
        4.5.2 经济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酚氨废水处理流程能量集成
    5.1 酚氨回收工艺运行现状
    5.2 能量集成潜力分析
        5.2.1 工艺物流节能分析
        5.2.2 精馏塔或汽提塔热力学分析
        5.2.3 能量集成可行性分析
    5.3 能量集成方案
        5.3.1 关键技术节点分析
        5.3.2 污水汽提塔优先方案
        5.3.3 溶剂汽提塔优先方案
    5.4 能量集成经济和环境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河南省WJ集团经营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
        1.2.2 国外文献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基本概念概述
        2.1.1 企业经营的概念
        2.1.2 经营与管理的区别联系
    2.2 企业经营环境分析理论
    2.3 电解铝行业特征
    2.4 衡量电解铝企业经营状况的方法和指标
        2.4.1 电解铝企业经营状况指标分解
        2.4.2 企业经营指标构建
第三章 河南省WJ集团经营困境分析
    3.1 WJ集团的概况
        3.1.1 WJ集团简介
        3.1.2 WJ集团组织结构
        3.1.3 WJ 集团产业链
    3.2 WJ集团经营困境分析
        3.2.1 营运能力
        3.2.2 盈利能力
        3.2.3 偿还债务能力分析
        3.2.4 现金流量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J集团经营困境的原因分析
    4.1 WJ集团经营困境的内部原因分析
        4.1.1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4.1.2 财务管理存在风险
        4.1.3 高层决策存在弊端
        4.1.4 产品营销陷入困境
        4.1.5 力资源管理滞后
    4.2 WJ集团经营困境的外部原因分析
        4.2.1 政策环境分析
        4.2.2 行业环境分析
        4.2.3 市场环境分析
第五章 解决WJ集团经营困境的对策
    5.1 WJ集团解决经营困境的整体思路
        5.1.1 正确认识政策经济新常态
        5.1.2 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
        5.1.3 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5.2 WJ集团解决经营困境的具体措施
        5.2.1 成本管理对策
        5.2.2 财务管理对策
        5.2.3 产业发展对策
        5.2.4 营销管理对策
        5.2.5 人才管理对策
结论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煤矿企业环境绩效管理现状与评价 ——以柠条塔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环境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1.2.2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2.3 环境绩效评价常用方法
    1.3 研究内容
        1.3.1 柠条塔工业园区环境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1.3.2 柠条塔煤矿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及方法
        1.3.3 柠条塔煤矿企业环境绩效评价
        1.3.4 对柠条塔煤矿环境绩效的对策与建议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矿区与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2.2.2 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 柠条塔煤矿及其所属区域环境绩效管理现状
    3.1 柠条塔煤矿所属区域环境绩效管理现状
        3.1.1 所属区域煤矿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来源
        3.1.2 所属区域煤矿环境保护状况
    3.2 柠条塔煤矿企业环境绩效管理现状
        3.2.1 企业生产与物耗及能耗状况
        3.2.2 企业环境保护状况
        3.2.3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现状
第四章 柠条塔煤矿企业环境绩效评价
    4.1 柠条塔煤矿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概述
        4.1.1 评价的基础
        4.1.2 评价目的
    4.2 煤矿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1 指标体系
        4.2.2 指标值的取值、计算说明与标准值
        4.2.3 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4.2.4 煤矿企业环境绩效分值计算方法
    4.3 分析结果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煤炭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9)我国动力煤全产业链环境成本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境成本定义及内涵的研究现状
        1.2.2 环境成本核算及计量研究现状
        1.2.3 煤炭环境成本相关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链的内涵及界定
        2.1.2 环境成本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责任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
        2.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 动力煤全产业链与环境成本分析
    3.1 动力煤产业链
        3.1.1 煤炭开采和洗选
        3.1.2 流通运输
        3.1.3 消费利用
    3.2 动力煤全产业链环境成本
        3.2.1 动力煤生产环节环境成本
        3.2.2 动力煤运输环节环境成本
        3.2.3 动力煤利用环节环境成本
        3.2.4 环境成本框架及阶段特征
4 动力煤全产业链环境成本测算方法与模型
    4.1 测算方法
        4.1.1 实物量法
        4.1.2 价值量法
    4.2 测算框架
    4.3 测算范围与指标
        4.3.1 生产环节测算范围与指标
        4.3.2 运输环节测算范围与指标
        4.3.3 利用环节测算范围与指标
    4.4 测算模型
5 动力煤全产业链环境成本测算
    5.1 动力煤生产环节环境成本测算
        5.1.1 山西地区生产环境测算
        5.1.2 陕西地区生产环境测算
        5.1.3 内蒙古地区生产环境测算
    5.2 动力煤运输环境成本测算
    5.3 动力煤利用环境成本测算
    5.4 动力煤全产业链环境成本测算结果
    5.5 结果分析与相关建议
        5.5.1 结果分析
        5.5.2 相关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炭企业物流研究现状
        1.2.2 物流效率评价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案及研究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路径
2 相关概念和方法概述
    2.1 物流相关的概念
        2.1.1 煤炭企业物流的概念
        2.1.2 物流效率的概念
    2.2 物流效率评价的方法
        2.2.1 常用的物流效率评价方法
        2.2.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其他效率评价方法的比较
    2.3 数据包络分析法
        2.3.1 传统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2.3.2 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2.3.3 Malmquist指数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煤炭企业物流现状分析
    3.1 我国煤炭行业整体现状分析
    3.2 煤炭企业物流运作水平现状分析
    3.3 煤炭企业物流绿色度水平现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评价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择
    4.2 评价决策单元的确定
    4.3 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评价
        4.3.1 综合技术效率评价分析
        4.3.2 纯技术效率评价分析
        4.3.3 规模效率评价分析
        4.3.4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物流效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煤炭企业物流效率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1 煤炭企业物流效率影响因素的选择及度量
    5.2 变量确定
        5.2.1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5.2.2 样本及数据来源
        5.2.3 变量相关性分析
        5.2.4 变量描述性统计
    5.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5.3.1 构建面板回归模型
        5.3.2 模型设定
        5.3.3 实证结果和分析
    5.4 煤炭企业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5.4.1 加快物流系统改革,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5.4.2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多种运输方式
        5.4.3 加大物流科技创新投入,建设先进物流技术系统
        5.4.4 引进物流专业化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关于煤炭有效利用工艺系统的几点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井下复合冲击螺杆钻具高效破岩机理研究[D]. 彭旭.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粉煤灰中稀土元素赋存机制及富集提取研究[D]. 潘金禾.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4]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5]煤气化合成气调制制备甲醇的过程模拟、技术经济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D]. 雷昕儒. 安徽大学, 2020(03)
  • [6]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D]. 陈博坤.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7]河南省WJ集团经营困境及对策研究[D]. 韩洪涛. 长安大学, 2020(06)
  • [8]煤矿企业环境绩效管理现状与评价 ——以柠条塔煤矿为例[D]. 方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9]我国动力煤全产业链环境成本测算研究[D]. 秦文静.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10]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煤炭企业物流效率评价研究[D]. 赵壮.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对煤炭有效利用过程系统的几点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