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SQ1型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李经锐[1](2021)在《某核电厂主变风冷控制系统改造与应用》文中指出针对某核电厂一期工程#2机主变投运后多次发生的风冷控制系统故障进行分析,并提出设计优化和技术改造措施,从而降低主变风冷控制系统的故障率。
翟大明[2](2021)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坝区220 V直流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改进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大藤峡水利枢纽左岸坝区220 V直流系统运行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提出更改充电机交流输入电缆接线方式和采用两组充电机、两组蓄电池的单母分段接线设计两种改进建议,并分析了技改后的运行操作情况,在原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枢纽工程的防洪保安能力,保证直流系统运行安全。
黎太其[3](2021)在《多端口楼宇供电能量路由器拓扑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杨舒涵[4](2021)在《基于近红外的棉花回潮率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棉花消费国,棉花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农业发展逐渐智能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棉纺织企业对棉花加工行业棉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回潮率是影响棉花加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着收购、加工、仓储交易、纺织等各个环节。因此对棉花回潮率进行高效、精确的检测是目前棉花加工行业的重点。本文针对基于近红外法的棉花回潮率检测方法及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棉花回潮率检测方法效率低、实时性不够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的非接触式棉花回潮率检测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首先进行了 6%、8%、10%、12%、14%、16%这6个不同回潮率水平棉花样本的制备,然后分别用目前广泛应用的电阻法、红外法以及烘箱法的三种检测方法进行了对照验证,研究了测量距离和样本密度对红外法棉花回潮率测量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测量距离和样本密度的变化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小,不同测量距离下测量数据的极差在0.6%以内,标准差在0.134%之内。不同密度下测量结果的极差在0.5%左右,标准差在0.15%之内,可满足在线加工对回潮率的测量精度要求。通过理论及实际测试实验证明了基于红外法非接触测量棉花回潮率的可行性。(2)验证了基于近红外的非接触式棉花回潮率检测方法可行后,用基于烘箱法的棉花回潮率标准数据对现有的通用红外水分仪进行了标定,并开发了基于Modbus的PC端上位机软件,以适用于棉花回潮率的测量。经标定模型标定后的回潮率值精度较高,测量误差在0.5%左右。(3)为了对基于近红外LED的检测系统测量棉花回潮率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先设计了一套基于红外LED的水分检测原理装置,包括硬件电路设计、电路焊接、软件程序设计和调试,并进行了标定和测量精度验证。该装置使用单颗波长为1450nm的近红外LED,可测量含水量较高的样品。该水分检测原理装置为后续设计精度更高的红外水分检测仪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线。(4)在所设计的红外LED水分检测原理装置的基础上,设计了三波长近红外检测系统,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案。使用SolidWorks对光学测量头的壳体和LED反光杯进行了基础建模,然后在LucidShape、LightsTools和Zemax这三个光学仿真软件中进行了光学仿真。最后基于三波长的测量方案,设计了相应的电路模块并进行了仿真。为后续基于红外原理的棉花回潮率检测仪的研制和精度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贺洋[5](2021)在《光电搜索跟踪转台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洪飞[6](2021)在《大磨岭煤矿地面生产集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
袁宇[7](2021)在《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与总辐射传感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常规无线探空仪通常搭载高精度温度、湿度传感器、气压计等传感器,对大气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进行测量。为了克服探空仪出云、入云后,水分子以冰晶或水滴的形式覆盖在湿度传感器表面从而影响湿度测量的精度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双加热湿度传感器;同时,为了研制高精度、低成本的总辐射传感器,本文提出了一种带有铝制防辐射罩的热电型的总辐射传感器设计。通过两种传感器对高空温度、湿度、辐射强度的测量,旨在对常规探空仪上的传感器进行改良的同时,也为日后探空仪出云、入云的判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了提高高空湿度测量的精度以及响应速度,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Y”型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使用流体动力学方法(CFD)对传感器进行仿真分析。其次利用L-M算法对加热时间进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0.9970,拟合精度较高。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总辐射传感器设计。首先,构建传感器的三维模型,通过流体动力学方法对传感器进行传热分析,初步验证了传感器设计的可行性。接着使用L-M算法对仿真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0.9989,拟合精度较高,并使用Kalman算法对热电偶测量的温度数据进行滤波处理,结果表明,使用Kalman算法后能有效降低温度测量误差。最后,利用低气压风洞和太阳模拟器搭建了模拟实验平台,对两种传感器分别在地面和模拟高空恶劣环境进行性能测试,将实验值与参考值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湿度的测量,在地面标准大气压环境下,湿度测量误差平均值为2.40%RH,均方根误差为2.43%RH,测量结果较为准确,相对于地面标准湿度值而言偏干,而在低气压风洞中模拟的高空低压恶劣环境下,测量误差逐渐增大,湿度测量误差平均值为7.94%RH,均方根误差为8.05%RH;对于辐射强度的测量,总体来说,在地面或是模拟高空环境下,辐射强度测量误差相差不大,测量误差的平均值为5.66W/m2,均方根误差为9.89W/m2。经分析,设计的两种传感器均达到预期效果。
孟凡轶[8](2021)在《抗高过载的多通道采集存储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随着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飞行器中对于研究实验系统测试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飞行器飞行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的状态参数以及各种数据,如环境参数,控制信息,飞行姿态、PCM码流、各类传感器信号等,因此就需要在飞行器上设计一种能多通道采集和记录多种参数的数据采集存储器。由于飞行器的工作模式大多是对抗性的,其质量一般较大,因此其需要承受很大的冲击和过载,这种高冲击、高过载的环境可能会损坏存储芯片,导致试验数据的损毁,要保证数据的收集和存储数据的完整,就需要提供特殊的结构保护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针对某种飞行器实验要求,本文以设计技术要求为指和具体要求,宏观的设计了一种,抗高过载的多通道采集存储系统,随后详细地分析了系统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方案优化,以及存储系统结构的结构设计和ANSYS仿真分析,确定了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为核心的主控芯片,A/D转换芯片为多路采集系统,以FLASH为存储介质,RS422为通信方式,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对存储模块进行了重点防护,并通过一系列的仿真分析,实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本文最后,搭建了抗高过载的多通道采集存储系统的测试系统并完成了对系统的测试和数据的标定,分别从采编器存储器的功能测试与分析和存储器防护结构的试验与分析来验证系统功能,经验证分析该抗高过载的多通道采集存储系统各项功能和技术指标符合工作要求,设备工作稳定可靠,并已经在飞行实验中得到使用。
王凤祥[9](2021)在《越障式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移动机器人技术备受各国关注,并且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机器人技术在融入包括人工智能、生物仿真技术等在内的多学科门类后,俨然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应用前景广泛。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了一款能够在在野外复杂环境下正常行进的越障式履带机器人系统。该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初衷是能够通过搭载实验室研制的测试设备在野外环境进行动态测试等试验工作。根据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目的,制定了相关技术指标,并且以系统搭载的TMS320F28335型数字信号处理器作为控制系统基础,规划了系统硬件、软件整体设计方案。本文内容的主要安排如下:根据履带机器人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将履带机器人系统划分为电源及调理模块、履带底盘模块、DSP控制模块、六自由度机械臂模块、摄像头模块、升降台模块、蓝牙遥控模块等。并且分别完成各模块的机械结构设计、硬件实物搭建以及电气原理控制。针对履带机器人系统装载的两台YS11/22型24V无刷直流中置电机,进行了控制原理介绍与转动模型分析,以便更好地设计电机控制程序,实现转速的精准控制。同时针对六自由度机械臂模块进行了基于D-H模型的正、逆运动学分析,并且通过分析解算机械臂各关节的空间坐标,实现对机械臂的控制与抓取物品的实验。根据履带机器人系统的软件,完成系统主程序以及控制各模块子的程序的设计与编译,其中包括履带底盘模块电机控制子程序设计、机械臂模块六路子舵机控制程序设计、升降台模块升降控制子程序设计以及摄像头模块控制子程序设计等。完成系统硬件搭建、软件及子程序的开发与调试后,对履带机器人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实验测试与性能分析,其中包括履带底盘测试、机械臂抓取测试、升降台承重测试等。并且通过测试结果表明,机器人系统满足预期设计要求。最后对论文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据此引出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有帮助的研究方向的探讨。
朱义德[10](2021)在《超声波流量测量技术及精度补偿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传统的流量测量方法相比,超声波流量测量技术具有几乎无压损、无阻流部件、非接触式、高精度、测量范围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石油传输、流量跟踪、用水计费等领域。国外对超声波流量测量技术研究较早,相关产品基本可以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但价格十分昂贵。在这个领域,我国起步较晚,技术累积不足,产品性能也难以达到市场需求。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对超声波流量测量技术展开深层次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给出了超声波流量测量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对常见的超声波流量测量原理展开理论分析,并对超声波传感器结构原理及其安装方式进行了分析比对。最终选定时差法作为测量原理并在算法层次对时差法进行了优化,降低了声速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超声波回波特性和互相关算法原理,利用FPGA的逻辑特性,设计半并行结构实现互相关算法,提高了超声波渡越时间的测量精度,并进行了应用验证。其次,对超声波流量测量系统总体进行了设计,采用STM32单片机与FPGA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流量测量系统的控制核心。其中,STM32单片机负责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信息的显示和输出,其硬件平台构建了测量系统的软件系统,FPGA负责逻辑控制以及为硬件电路提供驱动信号,二者相辅相成。TDC-GP22高精度计时芯片与互相关算法模块相结合,共同完成上下游时间的测量。最后,对所设计的超声波流量测量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搭建了实验检测系统,分别进行了静态流速测量、超声波传感器安装位置偏移误差、层流流速区以及湍流流速区的流量测量等实验。将设计样机的检测数据与参考流量计测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样机在层流区域的相对误差低于3.68%,湍流区域的相对误差小于0.66%。
二、HSQ1型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SQ1型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某核电厂主变风冷控制系统改造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2 改造前主变风冷控制系统 |
3 改造后风冷控制系统 |
3.1 改造的必要性 |
3.2 改造后效果 |
3.3 技术改造方案 |
(1)风冷控制箱电源控制原理: |
(2)冷却器控制原理: |
4 结语 |
(2)大藤峡水利枢纽坝区220 V直流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坝区220 V直流系统的组成及运行方式 |
2 坝区220 V直流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2] |
3 坝区220 V直流系统改进建议 |
3.1 改进方案一 |
3.2 改进方案二[3] |
4 方案比较 |
5 直流系统技改后的运行操作分析[5] |
6 结语 |
(4)基于近红外的棉花回潮率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红外法在农业领域中定量检测的发展及应用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基于近红外的棉花水分检测原理 |
2.1 棉花含水量的计算 |
2.2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
2.2.1 棉纤维的吸湿与含水 |
2.2.2 水分子吸收红外光的原理 |
2.2.3 水的近红外吸收光谱 |
2.3 Kubelka-Munk定律 |
2.4 多波长水分测量原理 |
2.5 本章小节 |
3 基于近红外的棉花回潮率检测可行性研究与实验 |
3.1 红外水分仪影响因素实验设计 |
3.1.1 实验设备 |
3.1.2 棉样制备 |
3.1.3 实验过程 |
3.2 实验结果分析 |
3.2.1 测量距离对红外水分仪测量结果的影响 |
3.2.2 样本密度对红外水分仪测量结果的影响 |
3.3 红外回潮率测量结果标定模型 |
3.4 基于Modbus协议的红外棉花回潮率测量上位机软件设计 |
3.5 实验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近红外LED的水分检测原理装置设计与验证 |
4.1 硬件电路设计 |
4.1.1 电源电路 |
4.1.2 基准电压电路 |
4.1.3 LED驱动电路及光电转换电路 |
4.1.4 模拟信号放大电路 |
4.1.5 主控电路 |
4.2 系统程序设计 |
4.2.1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2.2 数据显示程序设计 |
4.3 红外水分测量装置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硬件调试 |
4.3.2 水分测量的标定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5 三波长近红外LED棉花回潮率检测系统设计与仿真 |
5.1 系统总体方案 |
5.2 光源和近红外光电探测器选型 |
5.2.1 光源选型 |
5.2.2 近红外光电探测器选型 |
5.3 光路设计 |
5.3.1 反光杯设计原理及参数优化 |
5.3.2 反射光路的设计 |
5.4 棉花回潮率检测系统电路设计 |
5.4.1 光源信号驱动电路设计 |
5.4.2 I-V转换电路设计 |
5.4.3 滤波电路设计 |
5.4.4 A/D电路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与总辐射传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探空仪简介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总辐射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传感器物理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 |
2.1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选型与工作原理 |
2.2 CFD与FLUENT介绍 |
2.3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模型建立与传热分析 |
2.3.1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
2.3.2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模型建立 |
2.3.3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网格划分 |
2.3.4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传热分析 |
2.4 总辐射传感器的器件选型与工作原理 |
2.5 总辐射传感器模型建立与传热分析 |
2.5.1 总辐射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
2.5.2 总辐射传感器的模型建立 |
2.5.3 总辐射传感器的网格划分 |
2.5.4 总辐射传感器的传热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电源的设计 |
3.1.1 模拟电源的设计 |
3.1.2 数字电源的设计 |
3.2 主控制器的选型及最小系统的设计 |
3.2.1 主控制器的选型 |
3.2.2 主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
3.3 温度采集与加热电路设计 |
3.3.1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3.3.2 加热电路的设计 |
3.4 通信电路的设计 |
3.4.1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3.4.2 LoRa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
3.5 PCB布局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的介绍 |
4.2 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
4.3 湿度采集程序设计 |
4.4 太阳辐射测量程序设计 |
4.5 AD7794与LoRa模块的配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传感器误差修正算法 |
5.1 L-M误差修正算法 |
5.1.1 L-M算法的原理 |
5.1.2 L-M算法修正辐射误差 |
5.1.3 L-M算法对加热时间的拟合 |
5.2 Kalman滤波算法修正测温误差 |
5.2.1 Kalman算法原理 |
5.2.2 Kalman算法对测温误差的修正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与数据分析 |
6.1 铂电阻标定实验 |
6.2 模拟实验平台的搭建 |
6.3 实验数据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抗高过载的多通道采集存储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2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架构 |
2.总体方案设计及相关技术要求 |
2.1 技术要求 |
2.1.1 采编器功能要求 |
2.1.2 存储器功能要求 |
2.1.3 锂电池配电器功能要求 |
2.1.4 锂电池配电台功能要求 |
2.1.5 总线控制器功能要求 |
2.2 方案设计 |
2.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2 系统工作模式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硬件电路及逻辑设计 |
3.1 主控FPGA选型及设计 |
3.1.1 主控FPGA选型 |
3.1.2 内部FIFO设计 |
3.1.3 模数混合编帧设计 |
3.1.4 双备份存储设计 |
3.2 模拟量采集电路设计 |
3.2.1 采编器硬件电路设计 |
3.2.2 采编器逻辑设计 |
3.2.3 数据编帧设计 |
3.3 接口电路设计 |
3.3.1 数字收发电路设计 |
3.3.2 接口适配器设计 |
3.4 配电器,配电台设计 |
3.4.1 锂电池配电器设计 |
3.4.2 配电台设计 |
3.5 存储模块设计 |
3.5.1 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
3.5.2 FLASH工作原理及组成结构 |
3.5.3 FLASH存储软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抗高过载防护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
4.1 防护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 |
4.2 材料的选择 |
4.3 仿真分析 |
4.3.1 物理模型 |
4.3.2 材料模型及材料参数 |
4.3.3 有限元模型 |
4.4 可靠性分析 |
4.4.1 测点分布 |
4.4.2 弹体装载存储模块侵彻混凝土的模型 |
4.4.3 结论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的搭建 |
5.2 采集存储系统功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 存储器防护结构的试验与分析 |
5.3.1 实验装置 |
5.3.2 实验方式 |
5.3.3 靶体设计 |
5.3.4 存储器防护结构的破坏情况 |
5.3.5 存储芯片数据完整性 |
5.4 存储器防护结构的试验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越障式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履带机器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方案 |
2.1 越障式履带机器人功能要求 |
2.2 机器人硬件结构设计方案 |
2.3 机器人软件结构设计方案 |
2.3.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2.3.2 软件结构框架的搭建与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履带机器人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3.1 电源及调理模块设计 |
3.2 DSP控制模块 |
3.2.1 TMS320F28335 型数字信号处理器介绍 |
3.2.2 主控芯片 |
3.3 履带底盘模块设计 |
3.3.1 底盘主梁结构设计 |
3.3.2 底盘承重减震结构设计 |
3.3.3 底盘动力传输结构设计 |
3.3.4 前轮及张紧结构设计 |
3.4 双电机结构及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
3.4.1 无刷直流电机概念及工作原理 |
3.4.2 无刷直流电机转动模型 |
3.4.3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 |
3.5 六自由度机械臂模块设计 |
3.5.1 机械臂模块机械结构设计 |
3.5.2 机械臂模块执行机构设计 |
3.5.3 机械臂模块基于D-H模型的运动学分析 |
3.6 摄像头模块设计 |
3.7 剪叉式升降台模块设计 |
3.7.1 升降台模块机械结构设计 |
3.7.2 升降台模块动力装置设计 |
3.7.3 升降台模块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3.8 PS2 蓝牙遥控模块设计 |
3.8.1 遥控手柄工作原理 |
3.8.2 遥控手柄按键资源分配 |
3.9 本章小结 |
4 履带机器人系统软件及模块子程序设计 |
4.1 机器人系统主程序设计 |
4.2 履带底盘模块双电机控制子程序设计 |
4.2.1 蓝牙遥控模块与DSP控制器通信建立 |
4.2.2 遥控手柄对底盘模块转向控制子程序设计 |
4.2.3 遥控手柄对底盘模块速度控制子程序设计 |
4.3 机械臂模块六路舵机控制子程序设计 |
4.3.1 遥控手柄对舵机控制子程序设计 |
4.3.2 上位机软件对舵机的控制方式 |
4.4 升降台模块升降子程序设计 |
4.5 摄像头模块控制子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履带机器人系统实验测试 |
5.1 履带底盘性能实验测试 |
5.1.1 履带底盘前进后退实验测试 |
5.1.2 履带底盘转向性能实验测试 |
5.1.3 履带底盘爬坡性能测试 |
5.1.4 履带底盘越障性能测试 |
5.2 机械臂抓取能力测试 |
5.3 升降台载重能力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附件1 |
附件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超声波流量测量技术及精度补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流量计概述 |
1.3 超声波流量测量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的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的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2 超声波流量测量系统设计方案 |
2.1 设计思路 |
2.2 超声波流量测量原理 |
2.2.1 相位差法 |
2.2.2 多普勒法 |
2.2.3 波束偏移法 |
2.2.4 时差法 |
2.3 优化时差算法 |
2.4 超声波传感器原理及安装方式 |
2.4.1 超声波传感器原理 |
2.4.2 超声波传感器的安装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3 互相关算法及其结构设计 |
3.1 互相关原理 |
3.2 插值原理 |
3.3 算法结构设计 |
3.3.1 互相关半并行结构 |
3.3.2 乘加节控制仿真 |
3.4 算法应用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超声波流量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
4.1 超声波流量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
4.1.1 控制模块 |
4.1.2 传感器驱动模块 |
4.1.3 信号调理模块 |
4.1.4 数据处理模块 |
4.1.5 计时模块 |
4.1.6 电源模块 |
4.2 印刷电路板设计 |
4.3 超声波流量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检测与数据分析 |
5.1 检测系统简介 |
5.2 流量测量实验与数据分析 |
5.2.1 静态流量检测实验及结果分析 |
5.2.2 超声波传感器安装位置偏移误差实验及结果分析 |
5.2.3 不同流体状态流量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课题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HSQ1型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核电厂主变风冷控制系统改造与应用[J]. 李经锐. 电工技术, 2021(22)
- [2]大藤峡水利枢纽坝区220 V直流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改进建议[J]. 翟大明. 广西水利水电, 2021(04)
- [3]多端口楼宇供电能量路由器拓扑及控制策略研究[D]. 黎太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基于近红外的棉花回潮率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D]. 杨舒涵.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光电搜索跟踪转台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 张贺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6]大磨岭煤矿地面生产集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洪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与总辐射传感器设计[D]. 袁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8]抗高过载的多通道采集存储系统的设计[D]. 孟凡轶. 中北大学, 2021(09)
- [9]越障式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与研究[D]. 王凤祥. 中北大学, 2021(09)
- [10]超声波流量测量技术及精度补偿方法研究[D]. 朱义德. 中北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