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腮腺术后用减压装置替代加压包扎的临床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胡琴娜[1](2021)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证据总结、专家咨询及数据分析构建出一套IABP术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形成科学、客观及量化的依据,为实施IABP术的患者实施标准化护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首先,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严格的检索策略,并对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对文献进行质量的评价之后,提取相关证据,利用JBI证据预分级系统对证据进行评定和课题研究小组讨论最后纳入相关指标,拟定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初稿。2.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对浙江省内急危重症领域且精通IABP技术的15名临床专家进行2轮函询,通过对函询结果的统计分析和专家意见的修改汇总,最终确立IABP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终稿。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的检索、文献质量评价最终纳入21篇相关文献,包括2篇临床实践指南,3篇专家共识及证据总结、2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3篇队列研究、5篇分析性横断面研究,6篇文献综述;初步制定的IABP护理质量评价性指标涵盖了结构、过程、结局三个维度的内容。2.两轮专家函询中,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为100%和93%(均大于70%),专家意见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9和0.91(均大于0.8),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为0.142-0.336(P<0.01);第二轮函询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变异系数为0.00-0.27、可操作性变异系数为0.00-0.19(均小于0.3);最终确立的IABP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构建的IABP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保证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对IABP术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杨丽华[2](2019)在《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90年代丹麦外科医师Henrik Kehlet教授最早提出加速术后康复(ERAS)的概念,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由多学科医护人员协同进行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管理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加快器官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近年来ERAS理念被推广至肠道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等多个外科学领域,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未见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的报道。2014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有剖宫产史而又再次妊娠的女性数量增多,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不良妊娠结局的比例增加,临床处理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综合性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来保证此类手术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剖宫产术中出血凶猛,引起出血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术中发生常规止血方法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时,常需要切除子宫来控制出血,子宫切除不仅使患者永久丧失生育功能,而且对女性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此外,剖宫产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剧烈。目前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方法有许多,但各自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根据此类患者的特点,如何优化手术方式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减少子宫切除率,如何术后充分镇痛以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血栓形成,如何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加速患者快速康复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介入技术在产科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术前先在介入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用生理盐水充盈球囊行腹主动脉球囊暂时性阻断,在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发生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论文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优化手术方案,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术后镇痛是ERAS的关键环节之一,本论文第二部分以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的胎盘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产妇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并与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以探讨此类患者更理想的术后镇痛模式。第三部分根据论文前两部分的结果,并结合其他学科循证医学证实的ERAS方案,开展围术期ERAS方案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措施相比较,旨在为ERAS方案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医学证据。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0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113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54例患者先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充盈球囊阻断腹主动脉,术中充分止血后抽空球囊;B组59例剖宫产术中采用常规的止血方法,若出血仍无法控制则行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记录胎儿射线暴露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球囊阻断术的操作情况和相关并发症(下肢动脉血栓、股神经缺血性损伤、血肿形成等)、术后随访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液量、子宫切除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射线暴露时间为(5.17±1.91)s,剂量为(4.26±2.34)mGy。未见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的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未见子宫附件明显异常。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异体血输入量,降低子宫切除率,未见球囊阻断相关并发症。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目的:探讨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方法:择期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术患者70例,随机分TAP组和PCIA组,每组35例。术毕PCIA组行舒芬太尼PCIA;TAP组行纳布啡PCIA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连续TAP阻滞,TAP阻滞穿刺置管成功后每侧给予0.2%罗哌卡因20mL,之后持续泵注6-8 mL/h至术后48h。观察以下指标:(①术后4h、8h、12h、24h、36h、48h时患者切口痛、内脏痛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②术后48h内镇痛补救率、患者满意度、阿片类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ELISA法检测患者术后12h、24h、48h血浆中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④检测术后24h、48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记录产后初乳时间和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⑤术后TAP阻滞的平面变化和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和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最终TAP组29例患者,PCIA组30例患者完成此研究。①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切口痛VAS评分、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组患者术后12h、24h和36h时的内脏痛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②两组均无镇痛补救。TAP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48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CIA组;③术后12h、24h、48h时点TAP组Cor、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TAP组的初乳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TAP组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24h、48 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明显高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连续TAP阻滞的平面范围在术后48h内相对固定(T9-L1),未见TAP阻滞的相关并发症。结论: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可改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减轻了术后应激反应,促进产妇尽早泌乳,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可作为术后多模式镇痛的选择。第三部分 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研究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评价其与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相比,是否可减少手术创伤和应激、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方法:2017年04月至2018年0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行剖宫产术的孕妇140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ERAS方案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比较如下指标:①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术后输液量;②新生儿出生1 min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③术日晨早上7点(T0)、手术缝皮结束时(T1)、术后第1天早上7点(T2)、第5天早上7点(T3)空腹各时点的应激反应指标:血糖、血胰岛素及稳态模式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 C 反应蛋白(CRP)、Cor、白介素-1β(IL-1β)、IL-6、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浓度;④T0~T3免疫指标:总补体活性(CH50)、补体3(C3)、C4水平;⑤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指标(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⑥术后感染并发症、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血管破裂、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股神经缺血性损伤等)、TAP阻滞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①ERA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1d、2d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无一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有6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新生儿在1min、5min时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0~T3时两组患者血糖、血胰岛素及HOMA-IR和血清CRP水平、血浆Cor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T1~T3时的血清IL-1β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T1时的血清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T1~T2时的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T1~T3时的血清IGF-BP3浓度明显降低(P<0.05)。④T0~T3时两组患者血清CH50、C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ERAS组血清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ERAS组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日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未见术后感染、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TAP阻滞并发症。结论:ERAS方案可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术中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加快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ERAS方案在此类手术患者中安全可行,在临床应用上有推广价值。
黎李[3](2019)在《自制网状弹力手套和袜套在手足部亚急性湿疹患者包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介绍网状弹力手套和袜套的具体制作方法,并将其分别应用于手足部亚急性湿疹患者氧化锌糊包敷中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为手足部包敷外固定材料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使用现代皮损愈合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医院护理成本管理和以人为本的舒适护理理念和要求等,选取荆州市某三甲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需要进行氧化锌糊包敷的手足部亚急性湿疹患者192名,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6名。将2017年6月至12月收住的96名患者设为对照组(手部和足部各48名);将2018年6月至12月收住的96名患者设为试验组(手部和足部各48名)。在手足部均匀涂抹氧化锌糊并覆盖无菌纱布后,对照组采用“纱布绷带”外固定法;试验组则采用“网状弹力手套或袜套”外固定法。包敷结束后,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手足部氧化锌糊包敷外固定和拆卸时间、敷料固定情况、舒适度、手足部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皮损愈合效果6方面数据。并对所得数据进行认真记录和科学整理,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运算,对手足部使用不同包敷外固定方式患者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自行设计并制作出网状弹力手套和袜套。网状弹力手套和袜套组(试验组)在手足部包敷外固定和拆卸时间、敷料固定情况、舒适度、手足部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皮损愈合效果方面均明显优于纱布绷带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自制的网状弹力手套和袜套应用于手足部亚急性湿疹患者氧化锌糊包敷中,既能节省外固定和拆卸时间,也能提高敷料固定效果和包敷舒适度,并能保障手足部的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皮损愈合效果。通过分析显示该手套和袜套较传统的纱布绷带外固定更适合于临床操作、患者包敷治疗体验更好且对患者皮损部位的康复更有效,在皮肤科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张宏波[4](2018)在《改良术式、负压引流对腮腺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腮腺区肿瘤是唾液腺组织中最常见的疾病。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多为良性肿瘤,其中混合瘤为最常见肿瘤,少数为恶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20%30%。手术是腮腺肿瘤治疗的唯一有效手段。在临床实践中,腮腺常规手术后存在如下缺陷:(1)“S”形切口通常会在耳前和颌下区留下明显的疤痕,影响美观;(2)腮腺浅叶或全部切除后由于常遗留空腔,加之残留腺体的存在,腮腺术后常发生涎液潴留、积血及肿胀等并发症;(3)面神经完全解剖容易导致面神经分支的损伤。面瘫是腮腺手术的常见并发症。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恢复部分功能,不能完全恢复的患者将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活质量。本课题主要研究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分别采取不同术式,及术后用负压引流技术,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研究目的根据不同的腮腺肿瘤术式,及术后用负压引流技术,对腮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研究方法对于40例病例中,接受改良术式(发际内入路、腮腺嚼肌筋膜深面进行翻瓣、术后负压引流)20例,接受常规术式20例,每一种术式分别作为实验(A)组和对照(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术后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随访、复查指标为:涎液潴留、涎瘘,面部畸形,面神经麻痹,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s syndrome),肿瘤复发。结果与采用腮腺肿瘤普通术式比较,采用改良术式患者术后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0.025<P<0.05)。结论接受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术式和常规术式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显示发际内入路、腮腺嚼肌筋膜深面进行翻瓣、术后负压引流的改良术式能有效的减小术后涎液潴留、血肿、面神经功能障碍、Frey综合征以及面部疤痕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邓嘉彬[5](2018)在《应用颊肌黏膜瓣再造泪道的解剖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泪小管断裂是眼科常见的疾病,主要以溢泪,视物不清为其主要症状,严重时继发泪囊感染甚至失明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了患者工作以及生活质量。本研究在于通过文献分析,解剖实验,临床研究等探索一种获得理想效果的泪道再造手术,为今后泪小管断裂后的手术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进行6例头颅解剖实验,并对4例头颅标本进行明胶氧化铅CT灌注成像,收集解剖资料,获取以下信息:(1)泪道的剖解位置及结构。(2)颊肌黏膜瓣选取的位置以及结构。(3)颊肌黏膜瓣的血供来源以及走行方向。(4)头面部的主要血管走行及分布。综合上述信息,分析颊肌黏膜瓣再造泪道的可行性及手术中需要注意的解剖细节。在1999年5月到2016年12月内对11例泪小管断裂的患者使用带蒂颊肌黏膜瓣进行泪道重建,并进行术后5年的随访,获取病人手术相关资料以及随访资料。结果在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常规防腐并经面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颅标本中。上唇动脉均起始于鼻翼根与口角下连线1/3处,在唇黏膜与肌层之间呈波浪走形,并向上唇内侧散发多处微小分支。在6例头颅标本中,上唇动脉吻合点位于中线处有5例(男3例,女2例);吻合点位于中线左侧的有1例(男1例,女0例);吻合点位于中线右侧的有0例。在6例头颅标本中,均可清晰的观察到鼻翼下缘动脉,鼻翼下缘动脉均位于口轮匝肌深面,从鼻翼基底外侧,沿着鼻肌,降鼻中隔肌下缘前行,并向内侧走行多处微动脉。明胶氧化铅灌注CT成像4例,从图像中可见选取的颊肌黏膜瓣蒂端血供来源主要是面动脉以及上唇动脉及其分支、鼻翼下缘动脉及其微小穿支血管。共有11例患者纳入研究,均为严重的泪道损毁或者泪道严重阻塞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在24-51岁,平均年龄32岁,均为单侧泪道损伤,其中右侧7例,左侧4例。外伤导致病例8例,泪道吻合术术后效果不佳病例3例。11例患者均为应用颊肌黏膜瓣进行泪道重建,9例完全消除患者溢泪等症状,2例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病人最长为5年,最短为1年。暂未发现手术后其他并发症,颊肌黏膜瓣均全部存活,新泪道完全畅通,患者满意。结论(1)手术所用的颊肌黏膜瓣血供来源主要以上唇动脉及其分支为主,部分来源于鼻翼下缘动脉。2,临床应用颊肌黏膜瓣再造泪道,手术效果优良,术后随访未见明显并发症,远期效果佳,是一种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且安全易行的手术方法。
王志伟[6](2014)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的急性主动脉疾病。研究显示,近半数的未经治疗的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发病1个月内死亡,90%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和60%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发病1年内死亡。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指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且夹层未累及升主动脉的一类夹层。目前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腔内治疗三种。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左心室射血速度(dp/dt),从而降低主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冲击力,减少主动脉夹层破裂及分支动脉受累的发生率。药物治疗只是控制危险因素及对症治疗,对于濒临破裂或已破裂、累及分支血管等复杂主动脉夹层治疗效果有限。传统的外科开放手术以区域性血管置换术为代表,但通常都需要深低温及暂停循环,手术复杂,风险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主要用于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有夹层破裂征兆、夹层进展等年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但是由于外科开放手术难度极大,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个较大的医疗中心能完成,手术不易普及。介入腔内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aortic repair,TEVAR),TEVAR通过覆盖主动脉夹层近心端破口、扩张主动脉真腔、恢复内脏血管血流,同时终止假腔内血流并使其内血液形成血栓并逐渐吸收,最终达到重建主动脉管腔结构、同时降低残留假腔远期发生动脉瘤样变及破裂风险的目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TEVAR以其安全、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势已逐渐成为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然而,腔内介入治疗通过覆膜支架覆盖封闭主动脉夹层近心端破口,解决了夹层的主要问题,但其远端裂口可能转变为假腔的入口而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且可能增加了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同时目前对TEVAR疗效的研究只局限于短中期疗效,其能否增加B型主动脉夹层的长期生存率尚缺乏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目前对于TAVER在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时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后主动脉重塑、并发症的原因及转归和中远期疗效等问题上存在许多的争议。对于主动脉覆膜支架的近心端锚定区不足的B型主动脉夹层,常需要完全或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或/和左颈总动脉以增加主动脉覆膜支架的近心端锚定区,为保持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或/和无名动脉的血流通畅,“烟囱”技术或“杂交”手术技术顺势而生,但其增加了手术的操作难度,也增加了患者的并发症,“烟囱”技术是一项过渡性技术,需要更加创新的器械应用于临床在减少并发症的前提下扩大腔内操作的适应症。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第一部分腔内修复术治疗与保守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目的比较分析腔内修复术和药物保守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主动脉重塑及假腔通畅情况,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守或腔内介入治疗的245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保守治疗组42例,腔内修复组203例。分别统计保守治疗组和介入腔内治疗组住院期间,随访期间的死亡率、并发症及主动脉重塑情况,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死亡率、并发症及术后情况,t检验比较两组间主动脉重塑情况,Kaplan-Meier法分别计算两组的累计生存率,log-rank检验两组间生存率。结果两组间治疗前情况对比,除年龄及真、假腔最大直径有差异外,余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假腔内血栓化率及消失率TEVAR治疗组大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累计生存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单纯药物保守治疗,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有较好的疗效和假腔血栓形成率,但同时带来了相应的手术并发症,也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第二部分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时机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的205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期手术组102例,亚急性期手术组69例,慢性期手术组34例。分别统计各组间在手术期间及术后随访期间的疗效及死亡率,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的最近手术时机。结果三组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急性期组大于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三组术后栓化率及假腔最大直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经两两比较,慢性期组的血栓化率与急性期组和亚急性期组有差异,慢性期组血栓化率小于急性及亚急性期组,假腔最大直径大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组,而急性期组与亚急性期组间血栓化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近、中期疗效满意,亚急性期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效果最佳。第三部分TEVAR联合“烟囱”技术治疗近心端支架锚定区不足的B型主动脉夹层目的探索“烟囱”技术在治疗主动脉近心端支架锚定区不足的B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TEVAR联合“烟囱”支架置入及单纯TEVAR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共196例,其中TEVAR联合“烟囱”支架置入治疗组23例,单纯TEVAR治疗组173例。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间术后的死亡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烟囱”技术组和单纯TEVAR组手术疗效对比,其内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单纯TEVAR组,其死亡率与单纯TEVAR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烟囱”技术在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的AD时可以重建重要分支的血流,操作简单、创伤小,随访效果满意。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烟囱”技术是一项过渡性技术,需要更加创新的器械应用于临床在减少并发症的前提下扩大腔内操作的适应症。第四部分“袖筒”分支式主动脉覆膜支架在主动脉弓模型内的实验目的体外主动脉弓模型内应用(自主研发的)“袖筒”分支式主动脉覆膜支架,探讨“袖筒”式主动脉覆膜支架释放过程的可操作性。方法体外直视下在主动脉弓模型内释放作者自制的“袖筒”分支式主动脉覆膜支架,评估“袖筒”分支式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可操作性。结果共实验20次,所有支架均释放成功,成功率100%。整个实验过程顺畅,操作简单,大支架及“袖筒”分支的控制性好,释放容易。结论单“袖筒”分支一体式主动脉覆膜支架在体外实验中植入顺利,可操作性好,技术成功率高。第五部分“袖筒”分支式主动脉覆膜支架在猪主动脉内操作的实验目的探讨在实验动物猪主动脉内应用“袖筒”分支一体式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技术成功率等。方法以猪为动物模型,在猪主动脉内应用单“袖筒”一体式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行TEVAR手术,观察TEVAR术的成功率,及相应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动物实验共实施了6次,其中5例成功,技术成功率为83.3%,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动物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袖筒”分支式主动脉覆膜支架的结构设计合理,顺应性强,容易批量制造,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安全性好,易于临床推广。
徐文辉[7](2011)在《肢体离断伤再植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肢体离断伤再植术的适应证、离断肢体处理与保存、再植手术的设计及术后康复治疗,以提高肢体离断伤再植的成活率和肢体功能的优良率。[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5例断肢再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肢体完全离断伤24例,不完全离断伤31例。对全部病例的离断肢体均进行加低温肢体保护液(肝素+利多卡因+地塞米松+能量合剂+林格氏液)间断冲洗。55例患者中有50例伴不同程度皮肤、骨骼、血管等组织缺损,13例采用肢体短缩处理,解决了清创后的组织缺损问题。37例为复杂伤肢体离断,组织缺损较大,一期实施了游离组织移植、血管移植手术,其中7例同时合并骨骼、皮肤、血管缺损,实施了游离腓骨皮瓣、髂骨皮瓣或肩胛骨皮瓣等复合组织移植手术。10例特殊污染病例,其中1例粪便污染,6例酒精污染,3例热机油污染,2例冻伤病例。12例特殊病例全部再植成功。对组织污染挫伤严重的病例应用了VSD负J压封闭引流装置。分别在术后第1周、8天-3周、4-8周、9-16周等不同时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结果]随访7个月-3年,55例病例除2例截肢外,其余病例肢体全部成活,成活率为96.3%。37例下肢离断伤,按上海市六院陈中伟下肢再植功能评定标准:1级19例,2级15例,3级2例,1例再植失败;18例上肢离断伤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标准:1级7例,2级7例,3级2例,4级1例,1例再植失败。总优良率为87.3%。53例成活病例中2例静脉皮瓣部分坏死,重新选择其它皮瓣移植一期愈合后,伤口愈合,其余病例游离组织全部成活;并发感染形成骨髓炎5例,经后期积极治疗痊愈;19例因伤口部分开放,未一期闭合,经植皮或再次皮瓣移植伤口愈合,其余病例伤口全部一期愈合。[结论]肢体离断伤病情复杂,根据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再植手术方案可提高肢体离断伤再植的成活率和肢体功能的优良率。
陈美球[8](2011)在《喉全切除声门重建新术式的实验研究及其麻醉与围手术期护理》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喉全切除术作为治疗晚期喉癌及下咽癌的最基本、最安全术式,目前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术后患者永久的失去了发音功能。国内、外发音重建的方式种类繁多,但目前均未能理想地同期恢复喉的呼吸、吞咽、发音三大功能。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喉全切除后声门重建的新术式,评价第一气管环软骨作为喉支架的支撑作用以及用喉外肌替代喉内肌的肌活动能力。方法:在实验前期,通过对13例犬施行喉全切除加气管造瘘术探讨犬喉全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及饲养,并对喉癌切除声门重建手术的几种麻醉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适宜犬喉癌手术的一种简单、有效的麻醉方法。待麻醉技术、动物护理及饲养技术纯熟后,我们开始进一步的喉全切除加一期声门重建术:选取7例成年杂种犬,低位气管切开后常规行喉全切除术,气管-咽吻合初步形成新声门。剪断舌骨将断端及附着肌群下拉并缝合于第一气管环的软骨后端膜部,制成新喉的外展肌;残留的咽缩肌左右交叉后缝合于第一气管环的软骨后端膜部,成为新喉内收的肌肉,从而形成可开闭的新声门。术后按喉全切除术常规护理及动物饲养。结果:7例犬术后均可存活,最短存活14天,最长67天,平均27天。部分死于气管套管移位、阻塞气道。部分死于吸入性肺炎。1例死于拔管后窒息。吞咽情况:7例犬(7/7)均能恢复良好的吞咽功能。其中5例术后6~10天吞咽功能即可恢复达Ⅲ、Ⅳ度。余2例犬术后前期呛咳程度为Ⅰ、Ⅱ度,经饮食锻炼,分别于术后21天、22天起达到Ⅲ度,体重恢复。发音情况:4例犬(4/7)可恢复发音功能。其中3例犬均于术后9天首次堵管时即可吼叫,为低而粗的“哈哈”声:最大听距1例15米,2例6米;1例术后9天堵管时虽能持续呼吸,但有轻度呼吸困难,不能发声,术后20天麻醉喉镜下见气管咽吻合口处有肉芽组织堵塞并予钳除,次日可发声,听距11米。其余3例堵管时立即憋气、呕吐、不能诱发其吼叫。呼吸情况:4例(4/7)可堵管呼吸,其中1例可拔管。术后9天起试行堵管,4例犬可持续堵管呼吸。不能拔管的原因有堵管时进食呛咳严重(Ⅰ、Ⅱ度),不愿意进食;新声门反复肉芽组织堵塞;术后远期并发新声门瘢痕挛缩。1例可拔管,拔管后健康存活。结论:○1喉全切除术后,气管-咽吻合并利用舌骨及附着肌群、咽缩肌再造可开闭的新声门,是有一定作用的,值得进一步探讨。○2因气管环软骨的软硬程度个体差异,仅用第一气管环软骨作为喉框架,不足以支撑喉。术后存在气管塌陷、软骨吸收等缺陷,呼吸功能不能保障。○3用舌骨两断端缝于第一气管环软骨的软骨后端膜部,重建可活动的杓状软骨,舌骨附着肌群作为新喉外展肌,活动能力尚足够声门打开。但咽缩肌替代喉内收肌,声门闭合能力不足,易致吞咽呛咳、吸入性肺炎,需进一步调整。意义:本研究为发声重建提供了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新方法,其优势在于舌骨解剖位置与喉接近,可用于重建喉的框架;舌骨上下肌群有研究报道与喉内肌有类同电生理特征,可用于重建喉的内收、外展肌,重建可开闭的声带;同期恢复喉的结构及功能。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犬的舌骨肌群的解剖参数及神经支配与人类尚有出入,人的肌电、解剖、生理功能上能否满足重建喉功能手术的需求,尚需经过人的舌骨肌群解剖及肌电生理研究后再过渡于临床。如能成功,应是有应用前景的。
张云鹤[9](2010)在《后循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后循环的血管解剖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临床该区域的动脉瘤手术、介入手术等提供解剖学依据;2、国人尸头上模拟达到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入路,描述各入路显露范围差异,并探讨各入路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为临床手术入路选择提供解剖依据。方法1、利用15例(30侧)灌注有彩色硅胶的成人尸头,对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测量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行程、管径、主要分支、变异和周围神经的关系;2、在15具尸头上模拟这些手术入路,包括翼点入路、颞下入路、眶颧入路、扩大中颅窝底入路(K awase入路)、小脑幕上下联合乙状窦前入路、远外侧入路。反复演练并总结相应的颅底外科技术,体会各个手术入路的优缺点。结果1、在国人尸头上观测了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及变异,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左右椎动脉粗细明显不同(直径相差1.0mm以上)4例,椎动脉弯曲移位3例。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变异多见,我们发现一例由椎动脉颅外段发出,一侧标本小脑后下动脉缺如。基底动脉形态不规则,常有向左或向右偏移。小脑上动脉多数左右对称,有时一侧双干。两例后交通动脉粗大,显示同侧大脑后动脉的血供主要来源于本侧颈内动脉。2、以图片记录翼点开颅过程和颅内显露情况。第二间隙的外形和内容物变异较大。向两侧分别牵开视神经或颈内动脉增大了对基底动脉顶端的显露。磨除前床突后可以从更前下的角度暴露基底动脉顶端。磨除后床突,牵开视神经可以获得更好的显露且增大了操作空间。3、颞下入路开颅后从前侧方观测对基底动脉顶端暴露,可以清楚显露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动眼神经和大脑后动脉,牵开后交通动脉和动眼神经有助于对基底动脉的显露,小脑幕切开扩大了基底动脉上段向下的暴露。4、经眶颧入路磨除前床突,打开颈内动脉的远环和海绵窦外侧壁,增大了颈内动脉和动眼神经的活动度,利于从前侧方近90度的视野范围显露基底动脉顶端。5、模拟颅中窝经前岩骨入路观测了入路相关结构的距离和解剖,以图表记录。脑膜中动脉、岩浅大神经、弓状隆起是该入路的重要标志点。硬膜外磨除Kawase三角,硬膜下剪开小脑幕可以显露基底动脉中上段,并可显露小脑前下动脉和面听神经。6、模拟小脑幕上、下联合乙状窦前入路,观测了PS点到岩骨内部重要结构的距离。同时观测了面神经管。演练硬膜和小脑幕的剪开方法,从迷路后和经迷路角度观察基底动脉干的暴露情况。7、对远外侧入路的相关解剖进行详细的观测。磨除寰椎后弓、枕骨髁后三分之一,扩大了颅内前侧方的显露,可以观察小脑后下动脉在椎动脉的起源。结论1、本研究中对后循环血管结构的观测结果对国人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病变的影像诊断、介入和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2、处理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手术入路采用前上方路径,包括颞下、翼点-经侧裂或眶颧-翼点入路,各有其适用范围。将这三种入路联合使用能够提供各种所需的路径。去除邻近骨性结构(如前后床突、鞍背和上斜坡、内侧岩尖)加上经海绵窦或(和)小脑幕操作能够增加显露范围。3、处理基底动脉干动脉瘤的手术入路经过外侧方途径,主要的障碍是颞骨岩部。手术中需要磨去部分颞骨,从侧方经乙状窦前到达基底干。去除骨质的范围因人而异,从迷路后到经耳蜗的全岩部切除都有可能。迷路前经岩部入路(经Kawase三角扩大中颅窝入路)需要去除内岩尖,可以为基底干下部的手术提供一个狭窄的窗口,这一入路只适用于小的椎-基底动脉瘤。扩大的入路需要联合经岩部入路和颞下入路,切开小脑幕以扩大CPA。4、处理椎动脉干动脉瘤的手术入路从后下方提供手术路径,远外侧入路可以提供充分的暴露。应熟悉手术路径中的筋膜、肌肉、神经血管和骨质结构以便于安全顺利操作。移位椎动脉,切除枕髁和颈静脉结节可以增加内部显露。5、本研究以后循环动脉瘤为焦点,首次较系统地在国人尸头上对相关手术入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和总结,必将对国人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付国友[10](2006)在《颅颌面修复重建的计算机辅助手术设计和模拟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近20年来已成为外科领域研究应用的方向之一。近十余年来,医学三维影像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导航系统、计算机辅助手术设计模拟系统(CADS)。国外90年代后,三维CADS技术进入临床应用推广阶段,特别是近年来图像工作站和软件技术的不断改进,国际上多数颅面外科中心已将手术模拟构建术后三维蓝图作为术前手术计划的常规内容。目前,对医学图象进行三维建模的软件3DCMFCAS、3D-DOCTOR业已开发出来,但其测量功能相对不足,且操作复杂,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而对三维图像进行测量的软件系统,包括GeoMagic、3D MAX、3D Studio、RapidForm等,这些软件主要为工业制造设计,不适合作临床手术设计。因此,临床上需要集成三维建模和图像测量功能,但又易于学习和掌握的软件系统。 自从Devid Greig于1924年提出眶距增宽症(Hypertelorism)的概念以来,眶距增宽症的外科治疗一直都是颅面外科的难点和热点所在。眶距增宽症是指两眼眶间骨性距离过度增宽的一种疾病,其诊断标准在于内眶距(Interorbitaldistance,IOD)的精确测量,即两侧泪峭点间的距离。目前认为,筛房窦的水
二、腮腺术后用减压装置替代加压包扎的临床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腮腺术后用减压装置替代加压包扎的临床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
1.2.2 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
1.2.3 IABP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IABP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框架 |
1.3.2 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确定IABP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1.4 技术路线图 |
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IABP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框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制定文献检索策略 |
3.2.2 文献的纳排标准 |
3.2.3 筛选文献 |
3.2.4 文献质量及等级评价与资料提取 |
3.2.5 证据汇及评价 |
3.3 质量控制 |
3.4 研究结果 |
3.4.1 文献筛选结果 |
3.4.2 文献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结果 |
3.4.3 证据汇总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框架 |
4 基于德尔菲法专家函询法确定IABP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确定函询专家 |
4.2.2 编制专家函询问卷 |
4.2.3 函询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4.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
4.2.5 指标筛选标准 |
4.3 质量控制 |
4.4 研究结果 |
4.4.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4.4.2 第一轮函询结果 |
4.4.3 第二轮函询结果 |
4.4.4 确立最终的IABP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5 讨论 |
5.1 构建IABP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
5.2 指标构建方法的科学性 |
5.3 德尔菲专家函询的可靠性分析 |
5.3.1 函询专家的代表性 |
5.3.2 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 |
5.3.3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
5.3.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5.3.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5.4 指标的具体内容分析 |
5.4.1 结构指标 |
5.4.2 结局指标 |
5.4.3 过程指标 |
6 总结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ERAS方案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 随机前瞻对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加速术后康复理念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自制网状弹力手套和袜套在手足部亚急性湿疹患者包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湿疹治疗和护理现状 |
1.2.2 纱布绷带的临床研究现状 |
1.2.3 网状弹力绷带的临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临床研究部分 |
2.1 自制网状弹力手套在手部包敷中的应用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2 自制网状弹力袜套在足部包敷中的应用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3 质量控制及伦理 |
第3章 总结 |
3.1 结论 |
3.2 创新点与局限性 |
3.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改良术式、负压引流对腮腺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表 |
附录一 |
个人简历 |
附录二 |
致谢 |
综述 口腔癌诊治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5)应用颊肌黏膜瓣再造泪道的解剖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颊肌黏膜瓣的解剖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应用颊肌黏膜瓣再造泪道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手术方法 |
3. 典型病例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腔内修复术治疗与保守治疗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6 附图 |
第二部分 腔内修复术治疗 B 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6 附图 |
第三部分 TEVAR 联合“烟囱”技术治疗近心端支架锚定区不足的 B型主动脉夹层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6 附图 |
第四部分 “袖筒”分支式主动脉覆膜支架在主动脉弓模型内的实验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袖筒”分支式主动脉覆膜支架在猪主动脉内的实验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证书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证书 |
附 “袖筒”分支式覆膜支架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 |
致谢 |
(7)肢体离断伤再植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资料和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一) 术前急救与准备及断肢保存 |
(二) 清创术与断肢灌注 |
(三) 再植手术 |
(四) 术后早期处理 |
(五) 并发症的治疗 |
(六) 康复与功能重建 |
(七) 复杂伤肢体离断的再植和特殊污染肢体离断伤的再植 |
结果 |
讨论 |
一、离断肢体的保存 |
(一) 目前常用的保存离断肢体的方法 |
(二) 我们对离断肢体的保存方法 |
二、复杂肢体离断伤再植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的把握 |
(一) 患者的全身情况 |
(二) 离断肢体的毁损及污染程度 |
(三) 断肢部位及伤后时间 |
(四) 断肢的保存是否正确 |
(五) 再植肢体能否恢复一定功能 |
三、与患者及家属术前谈话应注意的问题 |
四、再植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
(一) 清创术的注意事项 |
(二) 灌洗注意事项 |
(三) 组织修复的注意事项 |
五、术后早期处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
(一) 常规处理 |
(二) 术后用药物 |
(三) VSD负压引流装置应用 |
(四) 血运观察和危象处理 |
(五) 再植肢体肿胀程度观察和处理 |
六、并发症的处理 |
(一) 失血性休克与中毒性休克 |
(二) 急性肾功能衰竭 |
(三) 伤口感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本组全部病例情况统计表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喉全切除声门重建新术式的实验研究及其麻醉与围手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喉全切除舌骨肌瓣喉再造术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喉全切除声门重建实验性手术的麻醉探讨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三、犬喉全切除声门重建实验性 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及指标采集 |
1 实验动物及所施行的手术 |
2 存活情况及死因 |
3 术前准备 |
4 犬的保定 |
5 术后护理 |
6 指标采集 |
7 犬常见病的处理 |
8 尸体解剖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全喉切除术后手术发声重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后循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后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颅颌面修复重建的计算机辅助手术设计和模拟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颅颌面修复重建计算机辅助手术设计模拟系统 |
1.1 前言 |
1.2 系统构成 |
1.3 系统工作流程 |
1.4 安琪儿数字图像处理分析系统软件的开发 |
1.5 系统程序实现的功能说明 |
1.6 系统的特点 |
1.7 小结 |
1.8 参考文献 |
1.9 附图 |
第二章 眶距增宽症的计算机辅助测量和手术设计及模拟 |
2.1 前言 |
2.2 典型病例资料和方法 |
2.3 颅骨三维模型的计算机辅助测量 |
2.4 计算机辅助手术设计及依据 |
2.5 计算机辅助手术模拟 |
2.6 手术前后及计算机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2.7 小结 |
2.8 参考文献 |
2.9 附图 |
第三章 下颌角肥大整形术的计算机辅助手术定位设计及效果分析 |
3.1 前言 |
3.2 典型病例资料和方法 |
3.3 颅骨三维模型的计算机辅助测量 |
3.4 计算机辅助手术定位设计思路和方法 |
3.5 手术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
3.6 小结 |
3.7 参考文献 |
3.8 附图 |
第四章 颜面不对称畸形的计算机辅助测量诊断分析和手术设计 |
4.1 前言 |
4.2 典型病例资料和方法 |
4.3 颅骨三维模型的形态学观察 |
4.3 颅骨三维模型的测量 |
4.4 计算机辅助手术设计 |
4.5 小结 |
4.6 参考文献 |
4.7 附图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综述一 |
综述二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在读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说明 |
四、腮腺术后用减压装置替代加压包扎的临床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胡琴娜.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2]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D]. 杨丽华. 郑州大学, 2019(02)
- [3]自制网状弹力手套和袜套在手足部亚急性湿疹患者包敷中的应用研究[D]. 黎李. 长江大学, 2019(11)
- [4]改良术式、负压引流对腮腺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D]. 张宏波.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 [5]应用颊肌黏膜瓣再造泪道的解剖及临床研究[D]. 邓嘉彬. 安徽医科大学, 2018(12)
- [6]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王志伟. 郑州大学, 2014(02)
- [7]肢体离断伤再植术的临床研究[D]. 徐文辉. 苏州大学, 2011(06)
- [8]喉全切除声门重建新术式的实验研究及其麻醉与围手术期护理[D]. 陈美球.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9]后循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D]. 张云鹤. 天津医科大学, 2010(12)
- [10]颅颌面修复重建的计算机辅助手术设计和模拟的临床应用研究[D]. 付国友. 第一军医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