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矿综合自动化技术在神东矿区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法,任怀伟,庞义辉,曹现刚,赵国瑞,陈洪月,杜毅博,毛善君,徐亚军,任世华,程建远,刘思平,范京道,吴群英,孟祥军,杨俊哲,余北建,宣宏斌,孙希奎,张殿振,王海波[1](2020)在《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技术体系研究与工程进展》文中认为煤炭是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最经济、最可靠的能源,煤炭资源的智能、安全、高效开发与低碳清洁利用是实现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基于我国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开展了煤矿智能化技术体系研究和工程建设,进行了智能化煤矿顶层设计研究,以"矿山即平台"的理念将智能化煤矿整体架构分为设备层、基础设施层、服务层与应用层,实现煤矿生产、安全、生态、保障的智能化闭环管理。针对智能化煤矿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开展了多源异构数据建模、特征提取与数据挖掘等技术研究,研发了基于数据驱动的信息实体建模与更新技术;研究了智能化煤矿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通过在刮板输送机上布设巡检机器人与三维激光扫描仪,将三维激光扫描数据与地质模型数据、采煤机位姿数据、采煤机摇臂截割数据进行有效融合,获取采煤机的实时截割曲线,通过比对采煤机实际截割曲线与地质模型的煤岩层分界面曲线,实现基于地质模型动态更新的煤层厚度自适应截割控制方法;研发了工作面采掘接续智能设计技术,实现了接续工作面图纸、规程、规范的智能设计,大幅降低了采掘接续过程中的重复劳动;研究了掘锚一体机的位姿检测与导航技术、自动打锚杆技术、自动铺网技术、巷道三维建模与质量监测技术,探索了基于远程视频监控的巷道智能高效掘进技术与装备;以"有人巡视,无人操作"为特征的智能化开采工作面在全国逐渐推广应用,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动态更新的采煤机自适应截割技术研发与实践,在部分矿区取得较好的试验效果。分析了智能分选技术、智能辅助运输技术、5G通信技术在煤矿井上下应用存在的技术难点及解决的技术路径,从技术研发角度系统分析了制约智能化煤矿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详细阐述了神东煤炭集团、兖矿集团、同煤集团、阳煤集团、淄矿集团、新汶矿业集团等国内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现阶段在智能化煤矿建设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从技术研发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智能化煤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与发展方向。同时对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框架,起草制定了"智能化煤矿分类、分级技术条件与评价指标体系"、"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分类、分级评价技术条件与指标体系"等相关标准,为智能化煤矿建设提供标准支撑。
周俊丽[2](2018)在《神东煤炭集团设备润滑管理及油液综合分析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神东煤炭集团先后采用了旋转式铁谱、理化指标分析、污染度测试、光谱分析等油液分析技术,对大型煤矿设备开展了一系列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应用研究。本文在总结已有油液分析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煤炭企业规范化的润滑管理以及基于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油液监测与分析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提高煤矿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论述设备润滑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明确了煤矿设备所用油脂类型的选用原则、储运管理、油液分析、废油回收等内容;构建了煤矿设备在用油品分析实验室,配备了铁谱仪、铁量仪、污染度检测仪、光谱仪等油液分析仪器,并制定了乳化油样、颗粒异常油样、污染物油样、柴油机机油等各种油样的检测流程。技术研究方面运用关联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油液污染度与磨粒颗粒含量、铁磁颗粒指数与铁谱分析技术、添加剂与理化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实现了油液多参数监测信息的相互补充及印证;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奇异值分解法对油液监测的各个指标进行了权重分析,并对各个指标进行了重要程度的先后排序,增强了诊断的可靠性与客观性;构建了相对劣化度模型来评估润滑油的劣化情况,实现了对煤矿设备磨损和润滑评估的科学化。探究了神东煤炭集团油液分析技术,对大型煤矿设备开展了一系列铁谱分析技术应用研究,并以采煤机为例,总结了采煤机主要零部件的典型磨粒图谱,并对不同类型油样的磨损等级进行了划分;通过重点煤矿设备关键部件磨损监测分析案例,为基于油液分析技术的大型煤矿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提供参考。
周裕涛[3](2016)在《煤矿综合自动化“一网一站”的设计及应用》文中指出煤矿六大系统中,由于布线多,设备多,维护困难,发生事故后多系统难以恢复,易造成应急救援不便。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的煤矿综合自动化"一网一站"系统,该系统已在神东煤矿试点应用,可将井下各系统统一接入、统一承载、统一管理、统一联动。通过上湾煤矿、锦界煤矿和大柳塔煤矿的应用表明,该系统很好地实现了煤矿指挥调度一体化、远程监控、多种调度终端与视频联动等功能。
王占飞,刘小东,张登山,郭娅楠[4](2015)在《煤矿智能化数字变电所建设基本要求与实施条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井下变电所是煤矿电力系统的重要和关键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矿井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与可靠性。为了推进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结合神东公司大柳塔煤矿井下供电系统改造科研项目,介绍了井下智能化数字变电所的建设和高低压配电设备与配电硐室的技术升级改造,重点探讨了在煤矿井下变电所建立数字化信息平台过程中对高低压配电设备的技术要求、改造方案、施工方法以及高配置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立等问题,为建设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吴玉国[5](2015)在《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常温条件下CO产生与运移规律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神东矿区是我国13个亿吨矿区之一,所属矿井均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公司年产煤炭达2亿吨,主要开采的煤种为变质程度较低的长焰煤和不粘煤,开采煤层均为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由于矿井产量大、采空区面积大、煤层极易氧化等原因,综采面回风隅角经常出现CO积聚并导致CO持续超限(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24ppm),干扰煤自燃预测预报,同时给现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灭火和综采面回风隅角CO管理和控制措施带来了困惑,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综采面采空区CO产生规律、积聚及运移规律一直是矿井火灾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论文以神东矿区为研究对象,围绕煤煤常温氧化CO产生规律,采空区CO积聚、运移规律,综采面回风隅角CO安全及自燃预警浓度,CO控制技术和管控标准开展研究,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西北、华北等重点产煤基地日常生产中CO超限与自然发火关系的问题,制定符合现场实际的矿井防灭火技术管理标准提供依据。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观测发现,神东矿区综采面生产期间回风隅角CO较检修期间超限严重,相比CO浓度高出约10~20ppm。留顶煤采煤方法CO超限最为严重,一次采全高工作面基本上未产生CO超限。神东矿区综采面回风隅角CO来源是采空区浮煤常温氧化、胶轮车尾气、采煤机割煤破碎煤体产生,其中采空区浮煤常温氧化是主要来源。采空区浮煤常温氧化造成工作面回风隅角CO浓度达80~150ppm,占76%;密集车辆时间段胶轮车尾气造成工作面回风隅角CO达10~20ppm,占18%;采煤机割煤破碎煤体造成工作面回风隅角CO达10ppm,占6%。(2)通过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对神东矿区开采煤层原始赋存CO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神东矿区煤层中原生赋存的CO含量极少,含量在0.42~0.52×10-6cm3/g,由于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配风量较大,在1000~3000m3/min变化,因此,煤层中原生赋存的CO不会导致综采面回风隅角CO持续超限。(3)研制开发了煤常温氧化实验装置,现场采样,并进行了5个典型煤层煤样(1.3kg)常温封闭氧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神东矿区煤在小于20℃的常温环境下能产生CO并消耗一定量的O2,在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CO浓度逐渐升高,一定时间后达到一定浓度值后保持稳定,煤样产生CO浓度最大值为154~425ppm,浓度稳定时间一般在380~980min。随着氧化的进行,产生CO速率逐渐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CO的累积浓度不再上升,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各煤样产生CO速率平均为0.56~1.64cm3/(min·m3)。消耗O2速率和生成CO速率呈正比,不同煤样消耗O2速率不同,一般为0.36~1.30l/(min·m3)。(4)通过对煤常温下惰性气氛下CO脱附实验和氧化环境下的多次氧化实验研究,发现煤解吸与煤氧化过程中的CO释放速率具有相似的过程,第一个小时内CO的释放速率锐减,一段时间之后,CO释放速率的减少趋势放缓,并逐步趋于稳定,并通过研究发现,煤的常温氧化是CO释放的主要原因。常温氧化实验过程中CO释放速率的倒数与时间的对数成线性关系,因此CO的释放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可表示为RCO=a/lnt-b,可通过此公式可定量的研究CO释放速率与氧化时间关系。(5)煤常温下多次氧化实验表明:CO的释放速率除了受到氧气浓度和煤体表面活性位点的影响外,主要受到煤氧产生抑制反应的氧化产物影响。当这些氧化产物排空消除后,煤氧反应进程重新恢复,CO释放速率上升。这一结论证明采空区浮煤反复在采空区漏风流的作用下不断地产生CO并随着采空区漏风运移到工作面回风隅角,从而导致综采面回风隅角CO持续超限。(6)通过建立基于氧气消耗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函数,获得了煤常温下CO产生机理,煤的常温氧化机制分为五个阶段——“化学反应控制机制”、“过渡期”、“扩散控制机制”、“抑制控制机制”和“类燃烧反应机制”研究结果可以为综采面回风隅角CO超限治理提供理论依据。(7)通过对综采工作面采空区CO、O2气体的现场观测,并结合煤常温氧化实验结果,确定了采空区CO产生的危险区域,采空区中CO气体浓度在距离工作面60~100m的位置出现最大值,一般在71~230ppm间,然后在120m稳定,CO在50ppm以内。(8)通过建立工作面不同推进位置时的3D气体运移CFD模型,研究分析了U型通风工作面气体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U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不同位置煤氧化产生CO气体在采空区的分布特征,得出了CO气体在采空区的运移规律。(9)在大量的实验和现场观测的基础上,建立了神东矿区综采面回风隅角CO安全及自燃预警浓度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确定了神东矿区综采面回风隅角CO安全及自燃预警浓度值,并与现场测定结果相吻合。确定了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正常回采时回风隅角CO安全浓度为85ppm,自燃预警浓度为350ppm。(10)在对神东矿区开采技术条件及煤自燃特点,在大量现场观测、实验室研究、理论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神东矿区现有的防灭火技术装备条件,编制了《神东矿区防灭火管理规定》。该管理规定给神东矿区防灭火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神华集团及我国类似条件矿井防灭火技术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张洁[6](2014)在《神东煤炭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以来,全球经济都处于低谷期,我国煤炭市场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深入探讨神东煤炭集团作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的未来战略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PEST分析、五力竞争模型以及SWOT分析,深入研究了神东煤炭集团内外部的竞争环境和优劣势,提出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方向:(1)整合煤炭资源,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竞争力;(2)适应国家及行业的产业政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3)继续发挥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优势,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增强企业的影响力、控制力和竞争力。为了确保战略得以充分实施,论文提出了(1)推进生产工艺创新、(2)优化业务流程、(3)创新信息化技术、(4)提升企业文化、(5)强化组织保障、(6)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等六大方面的保障措施。论文对神东煤炭集团的战略发展给出了比较全面的、具有借鉴意义的探索。
吴嘉林,辛德林,张建平[7](2014)在《井工开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文中提出总结了近年来我国井工开采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探讨了我国井工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新的发展阶段,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建设以"集约高效、智能安全、生态和谐、科学发展"为特征的安全高效大型井工煤矿,促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面提升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对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黄志强[8](2013)在《西北荒漠的参天大树》文中指出春寒料峭的四月,我们来到神东。极目远眺:柳枝吐着新绿,迎春花摇曳多姿;楼房比肩而立,马路纵横交错,蜿蜒的乌兰木伦河静静地流过,为粗犷的西北煤城平添了几分妩媚。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不会相信一个煤矿会这么漂亮。是的,这里就是我国着名的现代化煤炭企业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从创立到现在,它走过了近30年的历史——1982年,《人民日报》报出喜讯:榆林地区发现大煤田,储量达到780
陈国良[9](2011)在《煤矿区“一张图”建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门一直积极推进全国一张图工程,以实现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等全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测与监管,达到一张图管地管矿管权实践表明,这对保证煤矿区土地利用和煤炭资源开发相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尤为重要,但同时又存在诸多问题论文围绕煤矿区一张图建设中的数据获取核心数据库和综合监管决策平台开发及应用,以皖北钱营孜矿神东矿区和徐州夹河矿为例,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探讨了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论文首先总结了煤矿区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管理综合监管存在的问题,剖析了煤矿区一张图综合监管的内涵和框架;借助于多源多时相多尺度遥感数据研究了煤矿区土地利用一张图数据融合处理与评价技术,分析了利用多源遥感影像融合后数据更新矿区1:2000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可行性,探讨了基于遥感的煤炭开发扰动下的土地利用/覆盖的空间格局分类与动态变化信息获取技术;通过对不同传感器的SAR数据(ALOS ENVISAT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进行干涉处理,探讨了D-InSAR二轨法获取地表沉降信息获取的技术流程,利用时序SAR建立了矿区沉降的非线性模型,揭示地表沉降变形的时空演变规律利用GIS物联网等信息手段,研究了煤矿区物联网井下信息感知关键技术,探讨了无线实时定位技术(Wi-Fi RTLS)自定义UDP通信协议数据包传输和处理方式,分析了感知矿山GIS监控系统(MIOTGIS)工作原理,构建了基于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的MIOTGIS四层结构模式,设计了感知矿山网络部署和数据库E-R模型,基于.NET平台开发了井下人员和设施的实时定位功能和历史轨迹再现功能,实现了矿产资源采掘跟踪越层越界非法开采监控等矿山地下资源全过程全方位远程精细化管理通过融合煤矿区地上地表地下多源信息,整合集成了矿区土地权属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复垦等地籍信息与矿产资源的矿业权矿产资源规划矿产储量矿产开发状况等矿籍信息,分析了实体要素分类编码和市县两级数据中心建设方式,实现了煤矿区土地和矿产资源一张图的统一数据组织,建立了矿地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实现了数据整合分层存储集中管理分布式应用同时,以计算机网络及硬件设施为基础,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双构架模式,建设了以GIS系统为平台,以Web技术为依托的集地政矿政决策分析于一体的煤矿区一张图综合监管决策平台,为矿区土地和矿产监管宏观决策,促进矿区资源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与手段支持
陈博[10](2011)在《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发展的资源依赖分析》文中认为企业必须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没有企业是自给的,都要与环境进行交换。本文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分析神东煤炭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资源需求与地方政府利益取向之间的内在联系、互动,并通过描述性案例研究进行分析。本文以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发展历程为研究主线,将其分为,起步、探索、千万吨跨越发展3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企业发展依赖的资源和地方政府利益需求进行分析。在矿区开发建设初期,地方经济实力弱小,无力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而作为中央企业神华、神东所具有的资金、政策、技术实力是地方政府所渴求的。地方政府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是压倒一切的最迫切需求,在这强烈需求的主导下,地方政府主动放弃了在资源开发中的主导权,将开发主导权主动交给了中央企业。在企业的探索发展期,地方经济实力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无力完全主导煤炭资源开发,因此,借助中央企业的资金、技术、政策优势仍是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但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是,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利用各种条件,挽回在煤炭资源开发中的不利地位。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煤炭市场的火爆,地方经济实力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以前困扰地方政府的资金、技术等等难题迎刃而解,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从容地在央企、国企、民企中选择合作伙伴,即使在央企中,神华、神东也不是唯一选项,因此,神东在双方互动中实际上居于被动、从属的地位。神东对政府的依赖进一步加强,而政府对神东的依赖则大幅削弱。通过神华神东在神府、东胜煤田的开发过程中,在与地方政府的资源依赖、互动中,所经历的从主动支配——平等对待——被动从属的地位变迁,研究企业资源和地方政府利益取向的相关性并得出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些经验。
二、煤矿综合自动化技术在神东矿区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矿综合自动化技术在神东矿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技术体系研究与工程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能化煤矿顶层设计 |
2 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 |
2.1 煤矿多源异构数据模型及动态关联关系 |
2.2 时变多因素影响下综采设备群分布式控制 |
2.3 综采设备健康状态评价、预测与维护 |
3 煤矿智能化关键技术 |
3.1 煤矿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
3.2 基于地质模型的煤矿“一张图”技术 |
3.3 接续工作面智能设计与三维建模 |
3.4 智能快速掘进关键技术 |
3.5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的工作面智能开采 |
3.6 井下精准定位技术 |
3.7 带式输送机智能监控关键技术 |
3.8 辅助运输智能化关键技术 |
3.9 智能通风关键技术 |
3.1 0 智能化分选技术 |
3.1 1 5G技术在井下的初步应用 |
3.1 2 煤矿智能化关键技术难点分析 |
4 智能化煤矿工程实践现状及问题 |
4.1 神东煤炭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 |
4.2 兖矿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 |
4.3 同煤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 |
4.4 阳煤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 |
4.5 黄陵矿业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 |
4.6 淄博矿业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 |
4.7 新汶矿业集团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 |
4.8 张家峁煤矿智能化建设实践 |
4.9 滨湖煤矿智能化建设实践 |
4.1 0 智能化煤矿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5 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 |
6 煤矿智能化创新联盟促进创新产业新生态 |
7 结语 |
(2)神东煤炭集团设备润滑管理及油液综合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油液分析技术简介 |
1.3 油液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煤矿设备润滑管理及润滑油脂管理流程的建立 |
2.1 润滑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 企业润滑管理的观念存在的误区 |
2.3 润滑管理的内容与实施 |
2.4 润滑油脂的选用与管理 |
2.4.1 润滑油脂选用的基本原则 |
2.4.2 润滑管理的基本要求 |
2.4.3 润滑油脂的采购管理 |
2.4.4 润滑油脂供应商管理 |
2.4.5 润滑油脂的入库管理 |
2.4.6 润滑油脂的储运保管措施 |
2.4.7 换油的规定 |
2.4.8 润滑油的代用 |
3 煤矿设备在用油品分析实验室及检测流程构建 |
3.1 润滑油分析实验室构建方案 |
3.2 选用润滑油分析仪器设备信息 |
3.2.1 铁谱分析系统 |
3.2.2 铁量仪 |
3.2.3 污染度检测仪 |
3.2.4 光谱仪 |
3.2.5 其它设备 |
3.3 不同类型油样的检测流程 |
3.3.1 乳化油样 |
3.3.2 颗粒异常油样 |
3.3.3 污染物油样 |
3.3.4 柴油机机油油样 |
4 油液监测相关技术指标的关联性研究 |
4.1 齿轮油污染度和磨损颗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1.1 实验数据的获取 |
4.1.2 油液污染度与铁谱数据灰色关联度计算 |
4.1.3 结果分析 |
4.2 在用润滑油的铁磁颗粒指数与铁谱分析的相关性研究 |
4.2.1 实验部分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矿用润滑油添加剂与油品相关理化指标关联性研究 |
4.3.1 润滑油理化指标性能试验流程 |
4.3.2 齿轮油添加剂对油品理化指标关联性试验过程 |
4.3.3 齿轮油添加剂的有关于油品理化指标关联性验证结论 |
4.3.4 结论 |
5 采煤机综合油液监测指标权重及劣化度分析研究 |
5.1 油液监测方法层次结构构成 |
5.1.1 油液监测分析层次结构建立方法 |
5.1.2 油液状态检测磨损指标层次结构 |
5.1.3 油品质量与润滑状态监测手段的层次结构 |
5.2 油液监测方法及检测指标权重 |
5.2.1 磨损状态监测方法及属性权重的确定 |
5.2.2 原子发射光谱方法权重确定 |
5.2.3 不同磨粒类型权重结论 |
5.2.4 不同磨粒尺寸权重确定 |
5.2.5 不同技术手段权重结论 |
5.3 油液监测劣化分析方法 |
5.3.1 相对劣化评估模型 |
5.3.2 劣化度等级的划分 |
5.3.3 综合劣化度模型 |
6 油液铁谱分析技术在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的应用 |
6.1 煤矿设备油液典型磨粒图谱分类 |
6.1.1 正常磨损颗粒 |
6.1.2 切削磨损颗粒 |
6.1.3 疲劳磨损颗粒 |
6.1.4 滚滑复合磨损颗粒(齿轮系) |
6.1.5 严重滑动磨损颗粒 |
6.2 磨损等级划分 |
6.2.1 正常磨损等级 |
6.2.2 轻微磨损等级 |
6.2.3 异常磨损等级 |
6.2.4 严重磨损等级 |
6.3 磨损监测分析案例 |
6.3.1 刮板机机尾减速器损坏 |
6.3.2 采煤机右摇臂行星头齿轮圈剥落 |
6.3.3 采煤机左牵引高速齿轮箱故障 |
6.4 油液铁谱分析技术在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的应用效果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煤矿综合自动化“一网一站”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原系统存在的问题 |
2综合自动化“一网一站”实现的目标和设计方案 |
2.1实现的目标 |
2.2 整体设计方案 |
3 综合自动化“一网”的方案设计 |
3.1 系统组成 |
3.2 技术特点 |
4 综合自动化“一站”的方案设计 |
4.1 系统组成 |
4.2 技术特点 |
5 子系统方案 |
5.1 通信系统 |
5.2 人员定位系统 |
5.3 IP广播系统 |
5.4 Wi-Fi热点覆盖 |
6 结语 |
(4)煤矿智能化数字变电所建设基本要求与实施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井下数字变电所的智能化建设 |
1.1智能化数字变电站的优越性 |
1.2智能化数字变电所功能 |
2井下变电所改造的要求与条件 |
2.1变电所高低压配电设备改造 |
2.2供电改造系统方案 |
3大柳塔矿变电所的改造 |
3.1煤矿井下变电所改造基础 |
3.2井下高低压配电装置改造内容 |
3.3井下配电硐室的改造内容 |
3.4技术关键及难点 |
3.5改造后系统功能 |
4结语 |
(5)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常温条件下CO产生与运移规律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低温氧化实验研究 |
1.2.2 矿井中 CO 气体相关研究 |
1.2.3 采空区煤自燃及气体运移规律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神东矿区煤层自燃特点 |
2.1 神东矿区概况 |
2.1.1 矿区基本概况 |
2.1.2 矿区开发特点 |
2.2 神东矿区煤层自然发火特点 |
2.2.1 煤层自燃倾向性 |
2.2.2 煤自燃标志性气体 |
2.2.3 煤层自然发火情况 |
2.2.4 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 |
2.3 采空区气体涌出特点及原因分析 |
2.3.1 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超限现状 |
2.3.2 综采面采空区气体涌出特点及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神东矿区综采面 CO 气体来源辨识 |
3.1 综采面 CO 气体来源 |
3.2 综采面 CO 来源现场测试 |
3.2.1 煤层中原生赋存的 CO 测试 |
3.2.2 采煤过程产生的 CO 测试 |
3.2.3 井下胶轮车尾气产生的 CO 测试 |
3.2.4 采空区浮煤常温氧化产生 CO 测试 |
3.3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神东矿区煤自燃特性实验研究 |
4.1 煤自燃基础参数测试 |
4.1.1 煤样采集 |
4.1.2 煤样工业分析 |
4.1.3 煤样元素分析 |
4.1.4 煤样真相对密度 |
4.1.5 煤自燃倾向性 |
4.2 煤自燃特征温度实验研究 |
4.2.1 煤自燃特征温度分析 |
4.2.2 实验设备 |
4.2.3 实验条件 |
4.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 煤程序升温氧化实验研究 |
4.3.1 概述 |
4.3.2 指标气体优选的原则 |
4.3.3 煤样程序升温氧化实验 |
4.3.4 煤样程序升温氧化过程 CO 产生速率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神东矿区煤常温下氧化 CO 产生规律研究 |
5.1 煤常温氧化实验装置 |
5.2 煤常温氧化实验 |
5.2.1 实验煤样 |
5.2.2 实验方法及过程 |
5.2.3 实验结果分析 |
5.3 煤氧反应速率理论计算 |
5.4 煤分子结构模型分析 |
5.5 CO 产生和 O_2消耗规律 |
5.5.1 CO 来源探讨 |
5.5.2 CO 生成速率模型及规律 |
5.5.3 O_2消耗规律 |
5.5.4 CO 释放机理探讨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神东矿区综采面采空区 CO 运移规律 |
6.1 通风系统特征及综采面通风方式 |
6.1.1 通风系统特征 |
6.1.2 综采面通风方式 |
6.2 采空区 CO 分布现场测试 |
6.2.1 采空区 CO 分布观测方法 |
6.2.2 采空区 CO 分布观测结果分析 |
6.3 采空区 CO 运移规律 CFD 模拟 |
6.3.1 采空区 CO 运移 CFD 模拟理论基础 |
6.3.2 采空区 CO 运移规律 CFD 模拟方法 |
6.3.3 采空区 CO 运移规律 CFD 模拟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预警浓度预测及超限控制技术研究 |
7.1 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预警浓度预测模型 |
7.2 典型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预警浓度预测 |
7.3 对我国现行《煤矿安全规程》CO 允许浓度的探讨 |
7.3.1 我国现行《煤矿安全规程》CO 允许浓度存在的问题 |
7.3.2 对《煤矿安全规程》CO 允许浓度的修订建议 |
7.4 综采面回风隅角 CO 超限控制技术 |
7.4.1 矿井开拓开采方面的措施 |
7.4.2 安全监测方面的措施 |
7.4.3 通风系统方面的措施 |
7.4.4 通风技术及管理方面的措施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神东煤炭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
1.2.1 企业战略管理定义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2.1 战略制定内容及要求 |
2.1.1 战略分析 |
2.1.2 战略选择 |
2.1.3 战略实施 |
2.2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2.2.1 外部环境分析工具(PEST 分析) |
2.2.2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及分析方法 |
2.3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
2.3.1 价值链分析 |
2.3.2 SWOT 分析 |
2.4 小结 |
3 神东煤炭集团外部与内部环境分析 |
3.1 我国煤炭资源特点及未来趋势 |
3.1.1 我国煤炭资源特点 |
3.1.2 全国煤矿企发展现状 |
3.1.3 神东煤炭集团发展现状 |
3.2 我国煤矿企业及神东集团未来发展趋势 |
3.2.1 我国煤矿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
3.2.2 我国煤炭工业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
3.2.3 神东集团未来发展趋势 |
3.3 外部环境分析 |
3.3.1 国际、国内煤炭市场分析 |
3.3.2 国内煤炭行业发展政策分析 |
3.3.3 煤炭需求分析 |
3.3.4 煤炭运输环境分析 |
3.4 内部环境分析 |
3.4.1 企业资源分析 |
3.4.2 生产能力分析 |
3.4.3 人力资源分析 |
3.4.4 安全现状分析 |
3.4.5 企业管理水平分析 |
3.4.6 企业文化分析 |
3.4.7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 神东集团企业战略制定 |
4.1 SWOT 方法应用程序 |
4.2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内部条件评价 |
4.2.1 优势(S) |
4.2.2 劣势(W) |
4.3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外部环境评价 |
4.3.1 机会(O) |
4.3.2 威胁(T) |
4.4 战略组合 |
4.5 神东煤炭集团的战略选择 |
4.5.1 神东煤炭集团战略指导思想 |
4.5.2 神东煤炭集团可选战略 |
4.6 煤炭企业的战略确定 |
4.6.1 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竞争力 |
4.6.2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 |
4.6.3 强化成本领先战略 |
5 神东集团战略保障措施 |
5.1 推进生产工艺创新 |
5.1.1 大采高综采开采工艺 |
5.1.2 薄煤层自动化开采工艺 |
5.2 优化业务流程再造 |
5.3 创新信息应用管理 |
5.3.1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
5.3.2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EAM 系统) |
5.3.3 矿区区域的自动化控制 |
5.4 提升公司企业文化 |
5.5 加强公司组织保障 |
5.6 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井工开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井工开采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
1. 1大型现代化矿井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
1. 2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和装备水平显着提高 |
1. 3井巷施工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创新 |
1. 4大型矿井集中布局,规模化经营 |
1. 5矿井开拓系统简单化,生产合理集中化 |
1. 5. 1矿井开拓系统简单化 |
1. 5. 2矿井生产合理集中化 |
1. 6简单、高效、可靠、配套的生产系统 |
1. 7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技术 |
1. 8绿色开采技术初见成效 |
1. 9多位一体的安全保障系统 |
2煤矿开采技术发展趋势探讨 |
2. 1薄煤层开采、复杂煤层开采技术 |
2. 2绿色开采技术 |
2. 2. 1“三下” 采煤技术 |
2. 2. 2巷道掘进及矸石处理 |
2. 2. 3保水采煤、煤气共采、煤炭地下气化 |
2. 3深井的开采技术 |
2. 4三维数字化技术 |
2. 5井工煤矿管理模式创新 |
2. 6依靠技术进步,开展西部煤炭开发的全方位研究 |
3结语 |
(8)西北荒漠的参天大树(论文提纲范文)
“38军”和“129师”精神 |
不断深化、转型的神东文化 |
创新是神东文化的核心 |
“零死亡”已经不是神话 |
(9)煤矿区“一张图”建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Detailed Abstract |
目录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煤矿区一张图内涵 |
2.1 一张图背景 |
2.2 一张图内涵 |
2.3 一张图监管模式和服务模式 |
2.4 一张图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矿区一张图建设中的地表信息遥感获取 |
3.1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煤矿区地表信息提取的技术路线 |
3.2 煤矿区影像融合方法的最优选取 |
3.3 煤矿区遥感影像的融合与精度评价 |
3.4 基于多源遥感的地形图更新方法与精度分析 |
3.5 基于遥感的煤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信息获取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煤矿区一张图建设中的地表沉降信息 D-InSAR 获取 |
4.1 InSAR 基本原理 |
4.2 D-InSAR 形变测量原理 |
4.3 煤矿区地表沉降信息 D-InSAR 获取 |
4.4 基于 D-InSAR 的煤矿区地表沉降时空演化规律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矿区一张图建设中的物联网井下信息感知 |
5.1 物联网与矿山物联网 |
5.2 物联网井下信息感知 |
5.3 MIOTGIS 地下资源监控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煤矿区一张图综合监管决策平台实现 |
6.1 平台建设总体架构 |
6.2 一张图统一数据组织模型及数据中心设计 |
6.3 煤矿区一张图综合监管决策平台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成果与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一、基本情况 |
二、学术论文 |
三、获奖情况 |
四、研究项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发展的资源依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研究基础 |
2.1 重要假设 |
2.2 资源依赖 |
2.3 主要观点 |
2.4 主要内容 |
2.5 重大意义 |
第三章 案例研究背景 |
第四章 案例分析——神东发展历程 |
4.1 建设发展初期 |
4.1.1 地方政府开发资源愿望十分迫切 |
4.1.2 华能精煤公司时期 |
4.1.3 关键资源分析 |
4.2 探索发展时期 |
4.2.1 地方政府情况简述 |
4.2.2 神华集团时期 |
4.2.3 关键资源分析 |
4.3 神华神府东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时期 |
4.3.1 地方政府情况简述 |
4.3.2 神华神府东胜煤炭公司 |
4.3.3 神华神府东胜煤炭公司的四化特征 |
4.3.4 关键资源分析 |
第五章 研究启示与总结 |
5.1 研究启示 |
5.2 研究局限性和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煤矿综合自动化技术在神东矿区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技术体系研究与工程进展[J]. 王国法,任怀伟,庞义辉,曹现刚,赵国瑞,陈洪月,杜毅博,毛善君,徐亚军,任世华,程建远,刘思平,范京道,吴群英,孟祥军,杨俊哲,余北建,宣宏斌,孙希奎,张殿振,王海波.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7)
- [2]神东煤炭集团设备润滑管理及油液综合分析技术研究[D]. 周俊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3]煤矿综合自动化“一网一站”的设计及应用[J]. 周裕涛. 煤矿机电, 2016(06)
- [4]煤矿智能化数字变电所建设基本要求与实施条件[J]. 王占飞,刘小东,张登山,郭娅楠. 煤炭科学技术, 2015(S2)
- [5]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常温条件下CO产生与运移规律研究及应用[D]. 吴玉国.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6]神东煤炭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张洁.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7]井工开采技术的创新与发展[J]. 吴嘉林,辛德林,张建平. 煤炭工程, 2014(01)
- [8]西北荒漠的参天大树[J]. 黄志强. 中外企业文化, 2013(06)
- [9]煤矿区“一张图”建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陈国良.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5)
- [10]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发展的资源依赖分析[D]. 陈博. 内蒙古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