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为啥总写错字?(论文文献综述)
杨艳艳[1](2021)在《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丁艳丽[2](2021)在《张天翼儿童文学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天翼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重要奖项,在我国儿童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建立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小型语料库,总字符数为561476个,以此为材料,挖掘张天翼儿童文学的词汇特色,以期为儿童文学词汇研究提供一点参考。本文的主体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的词汇概貌。通过对总词次329573,共计12887个词种进行词频统计,计算累加覆盖率,得到绝对高频词84个,相对高频词语1938个和低频词语10865个。绝对高频词最多的是动词,相对高频词语和低频词语中都是名词最多,动词次之。低频词语中有不少詈骂语,是由于张天翼的儿童小说反映出了社会的阴暗面和尖锐的阶层矛盾,这是张天翼作品不同于其他儿童文学作品温情脉脉风格的表现。第二部分分析张天翼儿童文学词汇的方言特色、拟声特色以及角色人名特色和仿照孩子写作的特色。其中第三章从意义类别和通行区域对文中的方言词语进行考察,并举例说明部分具有地域特色和口语色彩的方言词语,我们发现张天翼儿童文学中的方言词语,大部分都通行于多个方言区,易于被少年儿童理解。模仿方言口音的词也是张天翼文中独有的特色,这类词的运用,使张天翼的语言别有一番趣味。张天翼的童话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儿童小说则运用了许多拟声字母,我们在第四章考察了拟声词和拟声字母描摹的声音种类,分析了拟声词的使用特色,例如自造拟声词、连用拟声词等等。第五章分析了张天翼儿童文学词汇的其他特点。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有模仿儿童稚嫩言语之处,落到字面上,有时就是故意写错的字,显示出张天翼对儿童语言文字能力的熟悉和把握。张天翼童话与儿童小说也有不完全一致的风格,童话中许多人名,打破常规,有的非常长,有的非常夸张,充满童趣。
梁雪莲[3](2021)在《自媒体“后浪”的生存镜像 ——基于自媒体人小Y典型个案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自媒体“后浪”为研究对象,观察他们在不同自媒体平台的流转变迁及背后的深层原因。自媒体行业历经多重转变:传播生态上中心重构,传播结构上组织再现,传播形式上由图文转向短视频,盈利模式由单一到多元。通过对以小Y为代表的自媒体人的民族志观察发现,自媒体“后浪”投身于微信公众号、百家号、抖音短视频、微信视频号等多个平台。通过分析,发现自媒体“后浪”经历了想象、规训、区隔、抵抗四个阶段。在面对现实困窘时,他们对自媒体行业产生了时空自由、组织自由、财务自由的想象;在进入自媒体平台后,却面临着平台的规训。一方面,平台通过制定规则对“后浪”进行显性规训,另一方面又通过隐性规则对创作者的时间和劳动行为进行规训。自媒体创作者的想象被打破,面对与头部账号的身份区隔,他们尝试积极的应对策略,得不到回应后只能消极退出。自媒体的职业路径与平台选择是一个循环嵌套的过程,看似自由的选择背后是技术与资本洪流下的随波逐流。
双雪涛[4](2021)在《刺客爱人》文中研究指明豫让当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今天则被演绎为"刺客+爱人"的故事。豫让留下的那把青铜宝剑,在两千多年后又引发新的恩怨仇杀。从英雄到罪犯,两千多年里宝剑经了多少人手,善恶轮回了几遭?
杜艳杰[5](2020)在《河南鹤壁市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调查了河南鹤壁市境内的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笔者通过全面细致的田野调查,运用静态描写法、比较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多种方言研究方法,获得了详实的第一手语料,从而总结出两种方言词汇的异同。这就为学术界了解和研究鹤壁市方言提供了语料基础,为河南方言中的晋语和中原官话两种方言研究提供了参考。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鹤壁市地理人口概况、历史沿革和语言使用情况,介绍本文的相关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整理出来的鹤壁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的语音系统以及发音合作人的情况。第二章是鹤壁市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分类对照表。本文以《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为基础,调查了2871条词语在鹤壁晋语和鹤壁中原官话中的说法,并且根据词汇分类对照表从词条类型、词条数目以及词条的异同比例角度进行了具体的数据统计。第三章是鹤壁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多角度比较。主要从构词差异、意义差异、造词理据差异和保留古语词的情况这四个方面比较了鹤壁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的异同,并得出两种方言词汇的差异类型:对应型和交叉型。通过对词汇差异类型的比较,可以探究出两种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四章是鹤壁境内的晋语和中原官话与相关方言的词汇比较。通过选取200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鹤壁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又存在差异的词汇与典型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进行比较,从而探究鹤壁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与典型晋语和中原官话的亲缘关系。第五章是对鹤壁境内的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差异的成因进行探究。主要从语言内部、语言外部两个方面来探讨鹤壁境内两种方言词汇差异形成的原因。第六章是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做概括总结,并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丁文[6](2020)在《班级中的“捣蛋鬼” ——对小学一位“问题学生”的叙事探究》文中认为“问题学生”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学习、思想、品德、心理、行为等方面偏离学校规范要求或人们期待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界定以及对待这类学生的态度与方式,通常反映着人们不同的儿童观和价值立场。虽然新世纪以来我国各类教育政策及教育理论提倡给予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以空间,但学校生活的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一些个性强的儿童常常被视为异类或有问题的,并因此受到歧视甚至是欺凌;尤其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学校或班级会出现集体无意识地误判或不公正地对待此类儿童的现象,这严重地伤害了此类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本研究以那些被认为是“捣蛋鬼”型的“问题学生”为对象,研究了此类儿童的现实生活处境,教育关系人对此类儿童的态度,此类儿童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教育者必须做出的反思。为此,本研究以H市碧玉小学(化名)四年级某班的一位被称为是“捣蛋鬼”的男学生——轩轩(化名)为个案对象,以叙事探究为主要方法论,采用观察法、“以视频为线索的多主体”访谈法以及相关文献研究等方法,开展了对轩轩在四年级和六年级时的跟踪研究。研究过程经历了文献的搜集与阅读、制定研究计划、观看研究团队已收集的视频,进行观察和资料收集,资料深度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等几个阶段。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综述,并界定了“捣蛋鬼”、“问题学生”以及“形象”三个核心概念。第二章主要陈述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者的角色,本研究所采用的叙事探究方法论,观察法、“以视频为线索的多主体”访谈法和资料分析工具。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主要呈现了四年级时的轩轩在学校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中的总体成长状态和具体的“捣蛋鬼”形象,以及轩轩本人对自我的认知。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六年级时轩轩的成长变化,以及他人眼中的形象变化。第五章讨论和分析了轩轩“捣蛋鬼”这种问题形象的成因。第六章以反思性视角,分析了学校教育在问题形成中应承担的责任和改进方面。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如下:第一,现实生活中的轩轩是一个乐于助人、上课积极参与、思维独特、活泼好动、有些调皮、不愿意受规则约束、表达能力有点欠缺,在班里不太受老师和同学欢迎的孩子。但从四年级到六年级,轩轩的成长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他的规则意识有所提高。然而老师、同学、家长等人眼中的轩轩形象非但没有变化,反而更加不可理喻了。他们基本一致认为,轩轩除了善良,头脑灵活,仍然是个调皮捣蛋、不守规则、说话啰嗦、做事拖拉不主动、自控力不足、情商不高、屡教不改的孩子。而且,在几年的时间里轩轩的问题一直存在,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人对待轩轩的态度更冷漠了,轩轩所生存的环境并不友好!第二,轩轩的“问题形象”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影响其成长发展的首因。童年早期以隔代教育为主的家庭教育对轩轩习惯的养成等社会性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也直接影响到了他后来的发展;而且家庭成员教育观念与方式的不一致进一步造成轩轩在成长中的价值混乱。再者,学校教育方面,教师过度强调规则至上,把惩罚当成教育,缺乏友爱的同伴关系,以及管理主义的治校理念等等,日益把轩轩的“捣蛋鬼”形象予以刻板化。此外,家校教育冲突也对轩轩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最后,感觉统合失调理论说明,轩轩的一些问题行为或许是一种病理现象。最后,文章认为各类教育主体应具备发展的眼光,关注“问题学生”的积极因素,并有意识地为这类儿童营建充满善意、温暖和信任的成长环境。
王素晶[7](2019)在《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转化是蕴含于教学的内隐机制;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创作者,教学转化是教师完成艺术创作的的艺术理解过程。教学转化不仅涉及教师复杂的心理活动,也蕴含在教师当下的教学活动中,它强调的是教学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理解、思考、行动与反思不断交互联结,教师不断地进行解构与建构,试图将有限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无限智慧,以提高教学效能。教学转化能力作为教师的必备能力,对教师专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转化成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教学转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了解教学转化的研究现状,理清教学转化的内涵;对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解析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对课程实施层次理论和教学推理理论进行分析,以确定研究思路。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从本省某高中选择李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李老师的访谈资料和课堂实录进行描述分析。主要从李老师对课程文件的理解与诠释、李老师的教学构想与准备、李老师的课堂教学实施三个阶段探讨李老师的教学转化历程与策略。其中,透过李老师的教学案例,研究者先从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和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两方面了解李老师的师生观与教学观;再从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两方面探讨李老师对课程文件的理解与诠释;从解读文本内涵、发掘文本价值、把握知识体系、设计有效问题、搜集相关资料五个方面探讨李老师在教学构想与准备阶段的转化策略;从教学导入的兴趣唤醒、学习任务的完整展示、朗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情境创设下的情感共鸣、比较教学中的深度思考、案例教学中的自我发现、课堂小结中的思想升华几个方面探讨李老师在学科教学实施层面的转化策略;从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常规问题的管理两方面探讨李老师的课堂管理层面的转化策略。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从教学转化的意蕴、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阶段性策略、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得出以下结论:教学转化是教师理解、思考、行动与反思的历程,且始终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学转化能力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必备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动力。基于教学转化的具体内涵与李老师的教学转化经验,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阶段性策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文本的转译、体验的迁移、情感的共鸣。语文教师在教学转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语文教师的个人经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语文课堂的整体氛围。研究者通过对教学转化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并结合李老师的教学转化历程与教学转化策略,从教师教育、任教中学、教师个人三个方面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转化提出建议:教师教育能够重视职前培养,并完善在职培训、教师所任教中学能够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教师成长,从而为教师的教学转化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除此之外,教师个人也应当积极主动作为,善于反思总结,从个体内部驱动教学转化能力的提升。
何大草[8](2019)在《坡地手记》文中研究指明一个在大学教写作的女教师,以自己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她的学生记住了她的教导:写好一棵树的最好方式,是写出树的伤口。我们记住了她初出茅庐、不计后果的惊人之语:写得优美,就是好文章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击壤歌》第一章罗汉坡1小杨任教的大学,坐落在北郊的一片坡地上。坡地连绵、舒缓,连称为浅丘都勉强,名字却很有古风,罗汉坡。是从前有座罗汉寺,抑或坡上曾遍植罗汉松?没人去深
右铭[9](2019)在《缺失的父爱(上、中、下集)》文中指出上集1.租赁房山城茂县,城乡接合部,田民的租赁房。斗室翰墨册页,瑰丽纷呈:近代名家李岳洋的《江南春色》,齐白石的《虾》《荷塘蛙声》,徐悲鸿的《奔马图》,张大千的《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图(局部),安徽籍留法女画家张玉良的《春华秋实》……墨彩秀逸,气势磅礴。斗室靠墙一张画桌,桌角置一摞古
楼培琪[10](2018)在《《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演至今,已经跨越了整整一个甲子,它以生活化的舞台呈现和综合性的艺术聚焦,为我们寻找都市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提供了研究的灵感和思路。《七十二家房客》作为一个经典的都市文化剧,早已深入人心,其剧目名称成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习惯语。《七十二家房客》虽然表现的是市民生活及其互相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它同时又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以“三界四国”为特征的市政管理格局,以工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娱乐业为特征的城市经济格局,以及移民人数占城市人口 80%以上为特征的城市社会格局。正因为借助艺术手段把这些内容浓缩在一个独特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从而能够在舞台上呈现出近代上海城市特有的文化形态。本文以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文化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梳理、调查访谈和文本解读等研究方法,通过《七十二家房客》的戏剧叙事和舞台表演,将近代上海一条普通石库门弄堂底层民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件,作为近代上海的城市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社会和城市民俗等方面的观察对象。《七十二家房客》是小社区反映大社会、小事件反映大历史、小人物反映大群体的极度浓缩,戏剧符号化的舞台呈现为我们在一部经典戏曲表演剧目的文本体系内寻找城市历史和都市文化发展的脉络与痕迹提供研究的灵感和思路。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正文部分共五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的方法。正文第一章分别就《七十二家房客》由独脚戏向滑稽戏的文本衍变过程,舞台剧向电视剧的文本衍变过程,以及电影中近代广州和近代香港的叙事文本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二章主要围绕近代上海艺术商业化的竞争与移民社会大众审美的关系,以及滑稽艺术对上海都市文艺的传承展开论述和研究,探讨的内容包括海上滑稽的形成与滑稽“三大家”、《七十二家房客》与大公滑稽剧团诸位名家、海上滑稽与海派艺术等三个方面。第三章通过对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演绎的一系列小市民、小商贩、小弄堂、小社会、小事件、小冲突等舞台解读,探讨近代上海受商业意识引导的移民社会,如何展现都市文化中的崇商重利思想和遵契守约精神,并通过滑稽艺术作品灌输给以市民大众为代表的都市文化消费主体,普遍性地诱发了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中趋利思想和契约精神等商业社会的价值观。第四章在对《七十二家房客》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展开对近代上海移民生存空间和性格特征的讨论,以及对近代上海移民语言的分析,进一步阐述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移民社会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彼此的影响因素。第五章通过对滑稽艺术舞台表演的观察和研究,探讨受到西方文化习俗、江南文化习俗和商业娱乐习俗影响的近代上海的都市民俗文化。结论部分认为《七十二家房客》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移民群体在狭小逼仄的弄堂社会中“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舞台表演的社会化符号与社会空间的表演化符号之间传递着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密码。城市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人类社会的舞台。当这一广阔的舞台需要搬到剧场中来加以演绎时,能够选取某个特定的城市空间来把一个历史时期市民生活状况充分而又艺术地展现出来。承载着几代上海人都市情感和都市回忆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以异质同构的方式,从社会空间、舞台空间和艺术空间之间全面图解了近代上海的都市文化特征:五湖四海的移民主体孕育海纳百川的都市气魄、西风东渐的租界管理促显现代时尚的都市观念、迅速发展的商业经济诱发崇商重利的都市价值、中西杂糅的大众文艺催生兼容并蓄的都市审美。这也就决定着滑稽经典作品《七十二家房客》对于解读和剖析近代上海都市文化方面所具有的代表性意义。
二、孩子为啥总写错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孩子为啥总写错字?(论文提纲范文)
(2)张天翼儿童文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及价值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价值 |
1.3 研究现状 |
1.3.1 现当代作家文学作品词汇研究 |
1.3.2 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品词汇研究 |
1.3.3 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张天翼儿童文学词汇概貌 |
2.1 高频词语 |
2.1.1 绝对高频词语 |
2.1.2 相对高频词语 |
2.2 低频词语 |
2.2.1 名词 |
2.2.2 动词 |
2.2.3 形容词 |
2.2.4 副词 |
2.2.5 其他词语 |
第三章 张天翼儿童文学词汇的方言特色 |
3.1 方言词语的使用 |
3.1.1 方言词语的意义类别 |
3.1.2 方言词语的通行区域 |
3.2 模仿方言口音的词语 |
第四章 张天翼儿童文学词汇的拟声特色 |
4.1 拟声词的使用 |
4.1.1 拟声词的描摹对象 |
4.1.2 拟声词的灵活运用 |
4.2 拟声字母的使用 |
第五章 张天翼儿童文学其他词汇特色 |
5.1 富有特色的人名和绰号 |
5.1.1 新颖有趣的人名和绰号 |
5.1.2 贴近儿童特色的人名称呼语 |
5.2 模仿小孩写错字的词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自媒体“后浪”的生存镜像 ——基于自媒体人小Y典型个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小Y是谁? |
(二)为什么选小Y? |
(三)小Y的典型性 |
(四)喷涌的“后浪” |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自媒体的基础性研究 |
(二)关于自媒体人职业路径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一)以个人为中心的民族志的可行性 |
(二)深度访谈 |
(三)参与式观察 |
五、研究意义 |
(一)学理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六、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后浪”的生存环境:自媒体迭代发展 |
第一节 自媒体的传播生态:中心的重构 |
第二节 自媒体的传播结构:组织的再现 |
第三节 自媒体的传播形式:图文到短视频 |
第四节 创作者的盈利模式:单一到多元 |
第二章 入圈与互动:图文领域里逐浪 |
第一节 入圈:第一次当“斜杠青年” |
一、入场:表达自我 |
二、内容:百花齐放 |
第二节 初探:百家号里的易烊千玺“粉头” |
一、入场:听到一个月入过万的故事 |
二、选题:感情与理性的双重选择 |
三、新手期:忘掉公众号摸索中前进 |
四、转正:收入、心态、内容三维度变化 |
五、退出:我对千玺的爱掺有杂质 |
六、短暂成功:粉丝叙事的胜利 |
第三章 新机与隐忧:短视频领域中浮沉 |
第一节 转型:于抖音中昙花一现 |
一、入场:二次创作 |
二、内容:淬炼多重本领 |
三、盈利:收入骤增 |
四、MCN的邀请:自在奔涌还是汇入大海 |
五、退出:“后浪”的泡沫 |
第二节 再战:抓住微信视频号一搏 |
一、入场:下一个风口 |
二、人设打造:Y还是Y’ |
三、盈利:不尽人意 |
第四章 自媒体“后浪”职业路径:想象、规训、区隔、抵抗 |
第一节 出逃现实与自由想象 |
第二节 显性规训与隐性规训 |
第三节 身份区隔与双重抵抗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小Y百家号前30 篇文章统计表 |
附录二 小Y百家号阅读量2 万以上文章统计表 |
附录三 小Y百家号阅读量2 万以上文章标题关键词词频统计 |
附录四 小Y抖音发布情况统计 |
附录五 小Y抖音文案关键词词频统计 |
附录六 访谈内容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刺客爱人(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5)河南鹤壁市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鹤壁市概况和语言使用情况 |
1.2.1 鹤壁市概况 |
1.2.2 鹤壁市语言使用情况 |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3.1 河南晋语词汇研究现状 |
1.3.2 河南中原官话词汇研究现状 |
1.3.3 河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田野调查法 |
1.4.2 描写法 |
1.4.3 比较法 |
1.5 鹤壁市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的语音系统 |
1.5.1 鹤壁晋语的语音系统 |
1.5.2 鹤壁中原官话的语音系统 |
1.5.3 两种方言音系内部的差异比较 |
1.6 发音合作人情况 |
2 词汇分类对照表 |
2.1 表格说明 |
2.2 词汇分类对照表 |
2.3 词汇差异统计 |
3 鹤壁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多角度比较 |
3.1 构词差异比较 |
3.1.1 叠音与非叠音的差异 |
3.1.2 单纯词对应单纯词 |
3.1.3 单纯词对应合成词 |
3.1.4 合成词对应合成词 |
3.1.5 不成对应的词汇差异的比较 |
3.2 意义差异比较 |
3.2.1 形式相同而内容不同的词义差异 |
3.2.2 词义概括范围不同的词义差异 |
3.3 造词理据差异比较 |
3.4 保留古语词差异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3.5.1 鹤壁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差异归纳 |
3.5.2 鹤壁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差异类型 |
4 鹤壁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与相关方言的词汇比较 |
4.1 与太原话和郑州话词汇的比较 |
4.2 本章小结 |
5 鹤壁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差异成因探究 |
5.1 语言的内部因素 |
5.1.1 语音变化的影响 |
5.1.2 语言继承的影响 |
5.2 语言的外部因素 |
5.2.1 移民因素的影响 |
5.2.2 地理阻隔的影响 |
5.2.3 语言接触的影响 |
5.2.4 语言认知的影响 |
6 结语 |
6.1 论文的总体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班级中的“捣蛋鬼” ——对小学一位“问题学生”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综述 |
(二)国外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捣蛋鬼” |
(二)“问题学生” |
(三)形象 |
第二章 研究方法论与方法 |
一、研究方法论——叙事探究方法论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收集资料的方法 |
(三)资料分析工具 |
三、研究者的角色 |
四、研究伦理 |
第三章 四年级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学校日常生活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学校一日生活中的轩轩形象 |
(二)教师眼中的轩轩形象 |
(三)同学眼中的轩轩形象 |
(四)轩轩所在的班级形象 |
二、家庭生活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家庭生活中的轩轩形象 |
(二)家人眼中的轩轩形象 |
(三)家人的学校归因 |
三、社区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社区人眼中的轩轩形象 |
(二)社区人的归因 |
四、轩轩的自我认知 |
(一)轩轩的自我评价 |
(二)轩轩眼中的班级 |
五、小结 |
第四章 六年级轩轩的“捣蛋鬼”形象 |
一、学校日常生活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之变化 |
(一)学校一日生活中的轩轩形象 |
(二)教师眼中轩轩的形象变化 |
(三)同学眼中轩轩的形象变化 |
(四)老师对轩轩所采取的措施和当前的态度 |
(五)校长眼中轩轩所在的班级形象和归因 |
二、家庭生活中轩轩的“捣蛋鬼”形象之变化 |
(一)家人眼中轩轩的形象变化 |
(二)轩轩的家庭成长环境 |
(三)家人的归因 |
三、轩轩的自我认知 |
(一)轩轩的自我评价 |
(二)轩轩眼中的家人形象 |
四、对于未来和期望 |
(一)老师的期待 |
(二)家人的期待 |
(三)同学的期待 |
五、小结 |
第五章 轩轩“捣蛋鬼”形象的问题成因之探讨 |
一、轩轩成长中的各类因素分析 |
(一)轩轩成长中的家庭因素 |
(二)学校教育对轩轩“捣蛋鬼”形象的刻板化 |
(三)家校教育冲突对轩轩的影响 |
二、病理学视角的探讨——感觉统合失调理论的另一些启示 |
第六章 进一步的思考 |
一、“转型社会中家庭教育的转型及专业帮助问题” |
(一)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
(二)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促进家庭教育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 |
二、学校教育中的儿童立场之再思考 |
(一)师生关系急需从“管理约束型”转向“民主对话型” |
(二)需要从共同体视角重构班级生活中的同伴关系 |
(三)开展对教师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专业素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
2.加强语文教学理论建设的需要 |
3.基于一名准语文教师的思考 |
(二)研究现状 |
1.教学转化的相关研究 |
2.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探讨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转化 |
2.教学转化 |
(四)理论基础 |
1.课程实施层次理论 |
2.教学推理 |
(五)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1.个案教师 |
2.所观察班级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观察法 |
3.访谈法 |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李老师对师生角色的体认 |
1.对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 |
2.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 |
(二)李老师对课程文件的理解与诠释 |
1.对课程标准的看法 |
2.对语文教材的看法 |
(三)李老师的教学构想与准备 |
1.解读文本内涵 |
2.发掘文本价值 |
3.把握知识体系 |
4.设计有效问题 |
5.搜集相关资料 |
(四)李老师的学科教学实施 |
1.教学导入的兴趣唤醒 |
2.学习任务的完整展示 |
3.朗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
4.情境创设下的情感共鸣 |
5.比较教学中的深度思考 |
6.案例教学中的自我发现 |
7.课堂小结中的思想升华 |
(五)李老师的课堂管理实践 |
1.自由氛围的营造 |
2.常规问题的管理 |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教师教学转化的意蕴 |
2.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阶段性策略 |
3.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影响因素 |
(二)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转化能力的提升路径 |
1.教师教育:重视职前培养,完善在职培训 |
2.任教中学:创造良好环境,鼓励教师成长 |
3.教师个人:积极主动作为,善于反思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C 课堂观察摘要表 |
附录 D 课堂实录 |
致谢 |
(10)《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的现状 |
3. 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七十二家房客》文本的叙事与流变 |
1.1 从独脚戏到滑稽戏的《七十二家房客》 |
1.1.1 独脚戏《七十二家房客》 |
1.1.2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 |
1.2 时代叙事与《七十二家房客》 |
1.2.1 舞台剧《七十二家房客》 |
1.2.2 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 |
1.3 地域叙事与《七十二家房客》 |
1.3.1 近代广州与《七十二家房客》 |
1.3.2 近代香港与《七十二家房客》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海派都市艺术 |
2.1 海上滑稽的形成与滑稽“三大家” |
2.1.1 海上滑稽的形成 |
2.1.1.1 文明戏对滑稽戏产生的影响 |
2.1.1.2 小热昏对独脚戏产生的影响 |
2.1.1.3 苏滩与隔壁戏对滑稽的影响 |
2.1.1.4 各地戏曲样式对滑稽的影响 |
2.1.2 海上滑稽“三大家” |
2.1.2.1 老牌滑稽王无能 |
2.1.2.2 社会滑稽江笑笑 |
2.1.2.3 潮流滑稽刘春山 |
2.2 《七十二家房客》与大公滑稽剧团诸位名家 |
2.2.1 杨华生与海上“杨派滑稽” |
2.2.1.1 “杨派滑稽”表演风格与人物性格的完美融合 |
2.2.1.2 “杨派滑稽”舞台表演与舞台环境的完美融合 |
2.2.1.3 “杨派滑稽”说表艺术与演唱艺术的完美融合 |
2.2.2 张樵侬与海上“呆派滑稽” |
2.2.2.1 “呆派滑稽”憨中带噱、呆中藏睿的表演艺术 |
2.2.2.2 “呆派滑稽”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说表艺术 |
2.2.2.3 “呆派滑稽”熨帖契合、滴水不漏的衬托艺术 |
2.2.3 笑嘻嘻与海上“阙派滑稽” |
2.2.3.1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生活观察的人物塑造 |
2.2.3.2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舞台积累的角色创造 |
2.2.3.3 “阙派滑稽”源于注重艺术体验的表演创新 |
2.2.4 海派“女滑稽”绿杨的表演艺术 |
2.2.4.1 “女滑稽”能泼辣能妩媚的个性表演 |
2.2.4.2 “女滑稽”善说表善演唱的艺术创造 |
2.2.4.3 “女滑稽”抓人物抓性格的角色塑造 |
2.3 海上滑稽与海派艺术 |
2.3.1 滑稽艺术的表演特色 |
2.3.1.1 滑稽表演中“说”的艺术 |
2.3.1.2 滑稽表演中“学”的趣味 |
2.3.1.3 滑稽表演中“演”的魅力 |
2.3.1.4 滑稽表演中“唱”的韵味 |
2.3.2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传承发展 |
2.3.2.1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开放性特征 |
2.3.2.2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商业性特征 |
2.3.2.3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杂糅性特征 |
2.3.2.4 滑稽与海派艺术的通俗性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商业社会 |
3.1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崇商重利的社会特征 |
3.1.1 游乐场馆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
3.1.2 商业电台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
3.1.3 四大公司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
3.2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的社会经济 |
3.2.1 日益贬值的城市货币 |
3.2.2 不断飞涨的城市物价 |
3.2.3 房租暴涨与二房东形象 |
3.3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的社会权力 |
3.3.1 “三六九”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治理 |
3.3.2 “救火会”与近代上海的城市消防 |
3.3.3 “白相人”与近代上海的黑社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城市移民 |
4.1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生存空间 |
4.1.1 狭小逼仄的居住空间 |
4.1.2 肮脏龌龊的生活空间 |
4.1.3 人性冷暖的情感空间 |
4.2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性格特征 |
4.2.1 上海滩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老懂经” |
4.2.2 上海滩追逐时尚、有点腔调的“老克勒” |
4.2.3 上海滩善良正直、古道热肠的“老邻舍” |
4.2.4 上海滩明辨是非、机智幽默的“老娘舅” |
4.2.5 上海滩精于算计、善于钻营的“老刮菜” |
4.3 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的语言分析 |
4.3.1 上海方言中的南腔北调 |
4.3.2 上海方言中的民间俗语 |
4.3.3 上海方言中的行业切口 |
4.3.4 上海方言中的洋泾浜语言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七十二家房客》与近代上海都市风俗 |
5.1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中西合璧的民俗特征 |
5.1.1 亦中亦西的都市文化理念 |
5.1.2 西风东渐的都市管理体系 |
5.1.3 中西交杂的都市日常生活 |
5.2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江南情韵的民俗特征 |
5.2.1 滑稽表演中的弄堂百业 |
5.2.2 滑稽舞台上的弄堂百景 |
5.2.3 滑稽叙事里的弄堂百象 |
5.3 滑稽艺术与近代上海移民主体的民俗特征 |
5.3.1 名媛绅士时尚摩登的舞台呈现 |
5.3.2 饮食男女五味杂陈的滑稽表演 |
5.3.3 黄包车夫车轮飞滚的场景再现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 研究专着 |
2. 研究论文 |
3. 学位论文 |
附录 |
1. 姚周“双字辈”弟子、着名滑稽表演艺术家童双春访谈录 |
2. 着名戏曲理论家、评论家、戏曲编剧徐维新访谈录 |
3. 姚周及其“双字辈”弟子与《七十二家房客》 |
4. 海派“小滑稽”王汝刚与《七十二家房客》 |
5.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剧情分析表 |
6. 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人物分析表 |
7. 根据大公滑稽剧团演出资料整理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剧本 |
致谢 |
四、孩子为啥总写错字?(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研究[D]. 杨艳艳.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2]张天翼儿童文学词汇研究[D]. 丁艳丽. 河北大学, 2021(02)
- [3]自媒体“后浪”的生存镜像 ——基于自媒体人小Y典型个案的分析[D]. 梁雪莲. 兰州大学, 2021(02)
- [4]刺客爱人[J]. 双雪涛.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21(03)
- [5]河南鹤壁市境内晋语和中原官话词汇比较研究[D]. 杜艳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班级中的“捣蛋鬼” ——对小学一位“问题学生”的叙事探究[D]. 丁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7]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个案研究[D]. 王素晶. 河南大学, 2019(01)
- [8]坡地手记[J]. 何大草.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9(03)
- [9]缺失的父爱(上、中、下集)[J]. 右铭. 电影文学, 2019(04)
- [10]《七十二家房客》与上海近代都市文化研究[D]. 楼培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