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大重明汤湿敷治疗过敏性眼睑皮炎46例(论文文献综述)
钟慧[1](2020)在《过敏煎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风邪外袭型目痒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过敏煎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风邪外袭型目痒症的有效性,对目痒症半年复发率的干预状况进行评估。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收集符合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纳入标准并经辨病辨证为风邪外袭型目痒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及试验组(过敏煎合玉屏风散加减颗粒剂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各35例,均用药治疗2周。分别在各观察时间点观察眼部症状及体征,根据拟定标准给予相应评分,计算总分,统计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评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药物干预后半年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前分析经检验,治疗前两组年龄、性别分布及眼部总体比较具有可比性。2.治疗效果2.1眼部症状总体评分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试验组总体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在治疗1周时不明显,在治疗2周及治疗结束1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式均可降低患者眼部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眼部体征总体评分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试验组总体体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在治疗2周、治疗结束1月后显着,试验组显示出优越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式均可缓解患者眼部体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总体评分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试验组总体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显示试验组治疗方式总体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同治疗方式均可降低眼部总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总疗效比较治疗各观察时间点,试验组总有效率均表现为更高水平,在治疗2周及治疗结束后1月,试验组显示了更好的总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眼部各单项症状、体征治疗后比较2.5.1眼部各单项症状评分(1)眼痒: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试验组对眼痒的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经治疗眼痒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流泪:试验组流泪评分在治疗1周、治疗2周时与治疗组无差异,在治疗结束1月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两组经治疗流泪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异物感: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两组对异物感缓解程度基本相当,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经治疗异物感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畏光: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两组对畏光缓解程度基本相当,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经治疗异物感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2眼部各单项体征评分(1)上/下睑乳头: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试验组对上/下睑乳头的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经治疗上/下睑乳头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上/下睑滤泡: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试验组对上/下睑滤泡的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经治疗上/下睑滤泡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分泌物: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试验组结膜囊分泌物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经治疗分泌物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结膜充血: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试验组结膜充血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经治疗结膜充血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结膜水肿: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试验组结膜水肿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经治疗结膜水肿评分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角膜缘: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试验组角膜缘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经治疗角膜缘评分均降低,试验组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球周水肿: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试验组球周水肿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经治疗球周水肿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半年复发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半年复发率分别为40.74%、62.07%,试验组对复发率的影响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治疗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过敏煎合玉屏风散加减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风邪外袭型目痒症有效,能够显着减轻患者眼痒、流泪的症状,改善上下睑乳头、滤泡的体征。2.过敏煎合玉屏风散加减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的药物总体疗效以及药物作用持久性均优于单纯使用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复发率更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吴妞[2](2019)在《中药水凝胶除螨眼贴局部安全性初步实验研究及眼部蠕形螨感染因素问卷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查阅古今医学文献,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学研究确定除螨方,委托嘉善生物医药制作低浓度、高浓度两种除螨眼贴,对比两组与空白组豚鼠的结膜充血程度、角膜荧光素染色、结膜印迹细胞检查、皮肤刺激性反应,评估中药水凝胶除螨眼贴局部应用的不良反应情况,评价其局部应用的安全性;通过对眼部蠕形螨感染患者生活习惯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感染相关风险因素。方法:1.动物实验健康豚鼠3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皮肤刺激性实验组,每组8只。空白组无任何处理;低浓度组、高浓度组每日定时眼贴敷双眼,每次30min,日1次。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4、7、11、14天行结膜充血、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用药前及用药后第14天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皮肤刺激性实验组豚鼠背部脊柱双侧剪毛,左侧以生理盐水浸湿纱布湿敷并以油纸覆盖保湿,右侧敷以3%除螨眼贴,4小时后清除两侧试剂,并分别于1、24、48、72h后观察受试部位皮肤反应。2.问卷调查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门诊确诊的眼部蠕形螨感染患者37例作为访问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记录其性别、年龄、居住地、洁面方式、皮肤类型、饲养宠物与否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动物实验(1)结膜充血程度:空白组、低浓度组组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浓度组实验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角膜荧光素染色:空白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组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实验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结膜印迹细胞学:三组实验前后组内、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皮肤刺激性实验:去除豚鼠背部双侧试剂后1、24、48、72h均未发现皮肤红斑、水肿等情况。2.问卷调查本次共调查眼部蠕形螨感染患者37例。女性比例为62.16%,男性比例为37.84%;年龄最小为18岁,年龄最大为81岁,平均年龄为41.51±18.52岁;居住地为城市者占78.38%,居住地为乡村者占21.62%;洁面使用温水者占59.46%,使用冷水者占40.54%;经常使用护肤品者占43.24%,很少使用护肤品者占56.76%;共用家庭洗刷用品者占67.57%,严格单用家庭洗刷用品者占32.43%;皮肤类型为干性者占10.81%,油性者占32.43%,混合型者占56.76%;饲养宠物者占16.22%,否认饲养宠物者占88.78%。结论:1.本实验条件下,高浓度除螨眼贴有引起结膜充血的不良反应,存在局部刺激风险;2.本实验条件下,低浓度除螨眼贴无导致结膜充血、角膜上皮脱失、结膜印迹细胞学改变、皮肤刺激性等不良反应;3.本调查显示眼部蠕形螨感染可能与皮肤类型、共用家庭洗刷用品等因素相关。
桑玲玲,高卫萍[3](2018)在《过敏性结膜炎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文中认为过敏性结膜炎是西医病名,古代文献中未见"过敏性结膜炎"之名,本文通过检索《中华医典》中的相关内容,对过敏性结膜炎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治法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过敏性结膜炎根据其发病的特点以及临床症状,属于"目痒""目痒极难忍外障""时复症""痒若虫行证"等病症范畴。病因病机多因肝胆虚热或心脾积热,复感风邪,或触其禁戒,或因血虚风动,导致目痒难忍。治疗原则以清热养血,祛风止痒为主,内治法以辨证、别时令、分经络等治法为主,外治法主要有点眼法、熏洗法、药丸纳眦法等。不同时期的医家在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遣方用药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代表着不同时期医家的观点,并与当时的文化特色相关。
刘明翰(LOW MING HAN)[4](2018)在《荆芥连翘汤的适用人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荆芥连翘汤的使用规律,总结出荆芥连翘汤的适用人群,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有关荆芥连翘汤文献进行规范整理分析,将其分为三部分即疾病谱、人群特征和典型指征进行研究,最终研究得出适用人群。结果:荆芥连翘汤的适用人群研究结果1.疾病谱皮肤科疾病:寻常性痤疮,皮炎,过敏性皮肤,溃疡性疾病,红斑,坏疽,疱疹,湿疹,放射性损伤,扁平苔癣,毛囊炎,汗疱疹,荨麻疹,药疹,脱发,足癣,酒糟鼻。耳鼻喉科疾病:鼻炎,鼻窦炎,中耳炎,外耳道炎,耳鸣,耳聋,上颌窦化脓症,扁桃体炎,咽喉炎。消化系统疾病:结肠炎,胃炎,消化道溃疡。妇科疾病:痛经,阴道炎,宫颈糜烂,妇科炎症,孕前调理,不孕。外科疾病:乳腺增生,痔疮。眼科疾病:视网膜病变。口腔科疾病:口腔溃疡。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焦虑症,神经衰弱。血液科疾病:血小板增多症。其它:结核性疾病,出血性疾病。2.人群特征常发病于秋季,女性多见,年龄20-29岁和30-39岁年龄段。体型:体壮,体中,体瘦。肤色:肤暗,肤光泽。脸色:脸油,脸红,脸黄,脸暗。眼目:眼圈暗。毛发:头发浓黑,眉浓,头发油。口唇:唇红,唇厚,唇暗。咽部:咽红。3.典型指征皮肤症状:痤疮,皮疹,皮肤溃破,红肿热痛,病灶化脓,病灶渗出物,病灶糜烂,病灶瘙痒,囊肿疤痕结痂,皮肤干燥,脱发,头面疮肿。头面五官症状:头痛,头晕,口腔溃疡,鼻涕,鼻流脓涕,鼻塞,鼻衄,鼻痛,耳塞,耳部肿痛,咽痛红肿,扁桃体肿痛,咽痒,目涩,口干,口苦,齿衄。妇科症状:痛经,月经血块,经前乳房胀痛,月经量少,月经量多,月经色深,带下量多,带下色黄。躯体症状:腹痛,腹胀,胸闷,咳嗽,食欲不振,躯体不利,恶心呕吐,腰痛。全身症状:多汗,发热,周身关节酸痛,怕冷。二便:便秘,便稀,排便不畅。精神神经症状: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神疲乏力。四肢症状:四肢冰凉,手足汗多,脚气,下肢不利。舌象:舌尖红,舌红,舌暗,舌淡,苔腻,苔厚,苔薄,苔黄,苔白。脉象:脉紧,脉数,脉弦,脉滑,脉细。腹诊:腹肌紧张,胸胁苦满。
沈志华[5](2014)在《川椒方对变态反应性结膜炎肥大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一、理论研究变态反应性结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 AC)是眼科常见病之一,主要属于肥大细胞和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临床上,本病多伴随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发生。目前,AC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肥大细胞稳定剂和抗组胺药物,短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欠佳。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类药物,可以迅速控制病情,但疗效有限,长期用药,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由于该病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疗效有限,已属眼科难治性疾病之一。眼是全身器官之一,眼局部参与系统超敏反应。动物模型证实鸡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诱导的系统超敏反应可出现眼部过敏症状。AC主要属Ⅰ型超敏反应,且AC患者多伴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系统反应。说明AC属系统反应在眼部的表现,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川椒方是全国名老中医高健生研究员治疗AC的经验方,他在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根据中医理论,结合近十年的临床探索,并有所发展,认为AC的病机为“寒热相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川椒方。川椒方由蛇床子、防风、荆芥、知母、地肤子、川椒、川芎等组成。课题组前期临床证实,川椒方能明显缓解眼痒、减轻结膜充血,且疗效明显优于肥大细胞(mast cell, MC)稳定剂色甘酸钠滴眼液和既能稳定肥大细胞又能抗组胺的奥洛他定滴眼液。又因川椒方为口服给药,还可以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同时,动物实验也证实川椒方可以减轻OVA诱导的小鼠AC急性期症状,降低小鼠血清IgG1, IgE, IL-4水平,减少结膜内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趋化聚集,以及肥大细胞数量,抑制其脱颗粒。说明川椒方可以稳定MC,抑制其脱颗粒。围绕“治疗和防止AC复发”这两大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川椒方对MC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奠定实验基础,同时为“寒热相搏”这一理论提供实验佐证。二、实验研究1目的在前期研究证实川椒方能有效治疗AC的基础上,围绕川椒方具有“稳定肥大细胞、抑制其脱颗粒”的作用,通过不同层次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观察川椒方对MC脱颗粒过程的影响,并探讨川椒方“稳定肥大细胞、抑制其脱颗粒”的作用机制。2方法(1)将8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即正常组、模型组(不给药)、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川椒方水煎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川椒方5.25,10.5,21.0g·kg-1灌胃,每天1次,灌胃体积均为10mL·kg-1)、奥洛他定滴眼液(0.1%)治疗组,每组各12只。用鸡卵清白蛋白免疫小鼠建立变应性结膜炎模型。裂隙灯观察小鼠急性期症状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计算结膜组织中MC数量及脱颗粒率;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D2(PGD2)、P物质(SP)、组胺(HIS)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结膜组织中SP表达;RT-PCR检测结膜组织中白介素(IL-4)和TNF-α的表达。(2)分别给予含川椒方生药6.68,13.36,26.71g·kg-1的水煎剂,灌胃体积均为20mL·kg-1,每日2次,连续给药3d。空白血清组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制备SD大鼠含药血清,HPLC鉴定川椒方含药血清中是否存有川椒方君药蛇床子主要成分蛇床子素;MTT法检测各含药血清组对RBL-2H3细胞的最佳作用浓度。(3)采用anti-DNP IgE抗体联合DNP-BSA抗原刺激RBL-2H3细胞,复制细胞脱颗粒模型。利用酶底物法检测β-基己糖苷酶释放量。通过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确定最佳抗体浓度、抗原作用时间以及含药血清最佳作用时间。(4)建立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RBL-2H3细胞脱颗粒数量和脱颗粒率;ELISA检测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检测RBL-2H3细胞分泌IL-4和TNF-α的情况;运用real time-PCR检测IL-4和TNF-a mRNA表达水平;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C脱颗粒过程中重要蛋白p-AKT,p-ERK,p-p38,p-JNK水平。3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显着升高(P<0.01),结膜肥大细胞聚集,脱颗粒明显(P<0.01);血清中SP、PGD2、HIS和TNF-α的表达升高(P<0.01),结膜组织中SP, IL-4和TNF-α的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症状评分显着降低(P<0.01),各治疗组疗效相当(P>0.05)。结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减少,脱颗粒率下降(P<0.01);血清中SP, PGD2, HIS和TNF-a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结膜组织中SP,IL-4和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各治疗组疗效相当(P>0.05),均表现出较强的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2)HPLC结果显示蛇床子素标准品溶液与川椒方含药血清溶液保留时间在6.15-6.55min之间。空白血清溶液在此时间段内无明显吸收峰;MTT法提示川椒方各组、空白血清组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与作用时间有关。在一定的时间内(48h),随作用时间延长,抑制细胞活力的能力逐渐提高,此后(72h),有效作用浓度下降,对细胞活力影响不大。分析各血清组浓度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发现四组细胞活力较好的作用浓度多为10%,结合血清细胞毒性实验,细胞在10%浓度药物血清中活力较好,本实验选择了10%浓度血清作为实验浓度。(3)根据酶底物法检测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量的多少,发现抗体浓度为25μtg·L-1时,释放量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DNP-BSA作用15min时,释放量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川椒方高、中剂量组含药血清作用120min时,释放量最少(P<0.01)。(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肥大细胞脱颗粒明显(P<0.01);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升高明显(p<0.01);RBL-2H3细胞分泌IL-4和TNF-α增多(P<0.01);IL-4和TNF-α mRNA表达增高(P<0.01);p-AKT,p-ERK,p-p38,p-JNK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明显抑制(P<0.01);β-基己糖苷酶释放率下降(P<0.01);RBL-2H3细胞分泌IL-4和TNF-a减少(p<0.01);IL-4和TNF-α mRNA表达下降(p<0.01);p-AKT,p-ERK, p-p38,p-JNK表达下降(P<0.01)。川椒方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4结论(1)川椒方能够治疗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稳定肥大细胞,抑制其脱颗粒实现的。(2)川椒方“稳定肥大细胞,抑制其脱颗粒”的作用可能与其影响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中AKT,ERK,p38,JNK磷酸化水平有关。
张景琛[6](2010)在《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虚性哮喘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objective):近年来由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及饮食习惯改变等种种原因,过敏疾病在台湾全岛似乎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小儿支气管哮喘更是为许多小朋友们带来健康上莫大的威胁。支气管哮喘病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患。全世界哮喘病人可能达到1亿人以上,而近20多年来,哮喘的发病率不断的上升,尤其是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上升更为明显,根据调查统计西方国家儿童和青年的哮喘发病率已从4%上升至10%,澳大利亚哮喘发病率从1982年的12.9%上升到1992年的19.3%;纽西兰从1975年的26.2%上升到1989年的34.0%;挪威从1981年的3.4%上升到1993年的8.0%。而亚洲也不惶多让,日本从1967年的0.5%上升到1993年的4.6%;印度尼西亚从1984年的2.3%上升到1992年的8.2%;新加坡从1967年的4%上升至1991年的20.8%;香港从1992年的6.6%上升至1995年的11.3%;广州从1988年的2.4%上升至1995年的3.5%;上海从1979年的0.75%上升至1989年的3.56%。同样的台北市小儿罹患过敏性气喘也快速增加中,根据已故前长庚儿童医院院长谢贵雄教授统计数据显示,民国六十四年台北市小儿(7-15岁>支气管哮喘的盛行率为1.3%,到民国八十三年盛行率已高达10.8%,而根据台北市卫生局委托联合医院所做最新的调查,气喘的盛行率已到20.34%<96年>,而且每年还在增加中,因此,可预见未来小儿支气管哮喘盛行率只会更高而已,哮喘病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1998年12月11日已经被命名为第一个世界哮喘日,藉此引起公众对哮喘病的重视。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是由于外在或内在的过敏原或非过敏原的因素,致使支气管发生可逆性的阻塞为特点的疾病,临床上表现出反复性、阵发性的支气管痉挛而致呼吸急促、咳嗽、咳泡沫痰以及肺部伴有喘鸣声等主要症状的疾病,若不及早治疗或控制,往往会影响到小孩的活动和学习能力,相对的也妨害了小孩的成长发育,因此小儿支气管哮喘是我们需要非常重视的一个小孩疾病。虽然西医在控制小儿支气管哮喘方面较为快速,但其副作用大且长期疗效不佳,因而寻求中医治疗的病患不少,中医治疗的方式很多,有口服中药、针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穴位敷贴、推拿…等等,虽然治疗方法这么多,但很多小孩接受度不佳或不能按时服药而影响了疗效,为取得小儿容易接受且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法,采取穴位敷贴的治疗方式,这一种治疗方式过去许多医书就有记载它的疗效,现利用这一方式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并利用夏季三伏天天气最炎热的时候敷贴,达到温阳益气,消除肺中内伏寒邪,补益人体阳气的作用,希望能提供一种有效且有科学方法证明的治疗法,以嘉惠日益增加罹患支气管哮喘的小孩们。方法(methods):以新长庚中医联合诊所门诊中筛选5--18岁儿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者<气喘>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病例分为4组,每组30例,分组观察如下:<1>背部穴位敷贴组:取穴大椎、风门<双)、肺俞(双>;将药膏分别贴于穴位上,后以透气胶带固定,贴4小时(以小孩皮肤的忍受程度为准),初伏天起开始贴,中伏、末伏天各续贴1次,使用药物为桂枝末30%、附子末30%、白芥子末20%、苏子末10%、细辛末10%按此比率用生姜汁调成膏状。<2)足底穴位敷贴组:取足底涌泉(双>;将药膏分别贴于穴位上,后以透气胶带固定,贴4小时<以小孩皮肤的忍受程度为准),初伏天起开始贴,中伏、末伏天各续贴1次,使用药物为桂枝末30%、附子末30%、白芥子末20%、苏子末10%、细辛末10%按此比率用生姜汁调成膏状。<3>药物组:取伤寒论射干麻黄汤缩药粉为处方;每日服用3次,5-10岁每次服用2.5克,11-18岁每次服用3克,时间为1个月。(4>远红外线热敷组:使用天眼远红外线仪(功率800W、4-14μm),以身柱穴为中心点对背部照射15分钟,每周1次,时间为1个月。结果(results):背部穴位敷贴组:临床显效3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足底穴位敷贴组:分别为3例、22例、4例,总有效率86.2%;药物组分别为3例、20例、6例,总有效率79.3%;红外线热敷组分别为0例、8例、20例,总有效率28.57%;四组临床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背部穴位敷贴组、足底穴位敷贴组、药物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疗效优于红外线热敷组(P<0.05)。提示:四组临床疗效Ridit值95%可信区间比较,背部穴位敷贴组>足底穴位敷贴组>药物组>红外线热敷组。结论(conclusions):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穴位敷贴组较药物组和远红外线组经统计学的分析,疗效有显着的差异,可以说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小儿虚性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简单易行,病童痛苦少且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作为中医临床上治疗小儿虚性支气管哮喘的一种很好选择方式;同样是穴位敷贴,足底穴位敷贴组和背部穴位敷贴组两组疗效差异不大,可归纳出一个要点,用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虚性支气管哮喘,提振身体的阳气<抵御邪气能力)和引气归原是同样重要的;临床上小儿支气管哮喘病患常有夜尿<尿床>的症状,从足底穴位敷贴组的疗效观察,对于夜尿有明显的改善现象,值得临床上多加运用;以远红外线来治疗小儿虚性支气管哮喘,经统计显示并不如当初所预期的会有较佳的疗效,结论是尚无法取代穴位敷贴的方式来治疗小儿虚寒性支气管哮喘;利用夏季三伏天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在有关的俞穴上敷以辛温逐痰走窜的中药,达到补益人体阳气,并消除肺中内伏寒邪,这种依据中医”冬病夏治”的观念,对于入秋后易于发作的支气管哮喘能取得防治的效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过去认为穴位敷贴疗法要使皮肤起水泡才会有疗效,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方式和皮肤的接触面积小,敷贴的时间不长,使用的药物亦不属于过度刺激的药物,从实验中观察到穴位敷贴疗法运用于小儿身上并不需要强烈的刺激,让其皮肤受到伤害;运用穴位敷贴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主要还是依据中医经络系统治病的原理;目前西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以抗气管发炎为主,首选是激素的治疗,然而激素的长期应用可能产生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使病童家属常有疑义而怯步,所以选择穴位敷贴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式,很值得推广运用的。
于雪梅,王敏华[7](2009)在《中西医结合超声雾化治疗眼睑皮肤过敏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超声雾化治疗眼睑皮肤过敏性炎症效果。方法对36例(72只眼)眼睑皮肤过敏性炎症患者,采用本院制剂外障眼药水联合地塞米松针剂超声雾化眼部,每次10min,每眼各约5min,每日1次;治疗5~7d统计疗效。结果治愈24例(48只眼),好转11例(22只眼),无效1例(2只眼),总有效率97%。结论外障眼药水联合地塞米松针剂超声雾化治疗眼睑皮肤过敏性炎症,效果显着。
王欣[8](2006)在《健脾渗湿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AD患者外周血清IgE、Th2/Th1型细胞因子分布以及外周血PBMC中GATA-3基因的表达状况,以期对AD的病机进一步深入认识;并初步探讨导师健脾渗湿法治疗AD的经验方特应性皮炎方对脾虚湿蕴型AD患者的疗效以及其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指导临床实践,并为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方法 本研究选择28例脾虚湿蕴型AD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分别记录SCORAD积分的改善。并在28名患者中随机选取15名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以及15例正常人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E、Th2/Th1型细胞因子(选用白介素4、白介素10代表Th2型细胞因子,以白介素12代表Th1型细胞因子),同时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PBMC中GATA-3基因的表达状况。 结果 28例AD患者经特应性皮炎方治疗1个月后SCORAD积分即有明显降低,3个月后SCORAD积分进一步下降,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说明特应性皮炎方对AD有确切的疗效。 AD患者的治疗前血清IgE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h1型细胞因子(IL-12)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PBMC中GATA-3mRNA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IgE水平较治疗前略有降低(P>0.05),IL-4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IL-10水平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IL-12水平较治疗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TA-3mR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SCORAD积分与IgE呈正相关(R=0.639,P<0.05);IL-4与IL-10呈非常显着正相关(R=0.935,P<0.01);IL-4与GATA-3呈显着正相关(R=0.673,P<0.05);GATA-3与IL-10呈显着正相关(R=0.705,P<0.01);余细胞因子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1.特应性皮炎方治疗后1个月,AD患者的SCORAD积分就开始有显着的下降(P<0.05);而治疗后3个月后,SCORAD积分较1个月时进一步明显的下降(P<0.01),说明特应性皮炎方治疗AD有确切疗效。另外,从SCORAD积分随疗程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应用特应性皮炎方治疗AD 1个月即有较明显的好转,但如要达到更好、更稳定的疗效,应继续治疗一段时间。 2.28例AD患者中随机选取15例,在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连同15例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总IgE、Th2/Th1型细胞因子(选用白介素4、白介素10代
卞玉蓉,卞善全[9](2001)在《广大重明汤湿敷治疗过敏性眼睑皮炎46例》文中研究表明过敏性眼睑皮炎门诊较为常见,自1996年以来,笔者采用广大重明汤加减煎汁湿敷治疗,效果满意,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6例,男11例,女3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4岁,平均41岁;致敏物:化妆品43例(染发剂13例,洗发剂21例,护肤剂9例),眼药水致敏者3例。1.2 诊断依据 接触或使用致敏剂后数小时或翌日,出现眼睑皮肤刺痒、灼痛,患者畏光流泪,眼睑皮肤红赤,肿胀,有水泡或
二、广大重明汤湿敷治疗过敏性眼睑皮炎4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大重明汤湿敷治疗过敏性眼睑皮炎46例(论文提纲范文)
(1)过敏煎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风邪外袭型目痒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药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理法方药研究 |
1. 由方寻药 |
1.1 古籍效方 |
1.2 近现代经验方 |
1.2.1 中医名家经验方 |
1.2.2 中医临床报道 |
2. 由药探法 |
2.1 祛风 |
2.2 清热 |
2.3 利湿 |
2.4 补虚 |
3. 由法推证 |
3.1 风邪外袭证 |
3.2 风热壅目证 |
3.3 风热挟湿证 |
3.4 血虚生风证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分组药物 |
2.3 用药周期 |
2.4 疗效观察 |
2.5 疗效评价 |
2.5.1 评分标准 |
2.5.2 评价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治疗前分析 |
1.1 性别、年龄分布分析 |
1.2 治疗前眼部总体情况分析 |
2. 治疗效果 |
2.1 眼部症状总体评分 |
2.2 眼部体征总体评分 |
2.3 眼部总体评分 |
2.4 总疗效比较 |
2.5 眼部各单项症状、体征治疗后比较 |
2.5.1 眼部各单项症状评分 |
2.5.2 眼部各单项体征评分 |
2.6 病例脱落情况 |
2.7 半年复发率 |
2.8 不良反应情况 |
讨论 |
1. 过敏性结膜炎的西医治疗 |
1.1 治疗方式 |
1.1.1 非药物治疗 |
1.1.2 药物性治疗 |
1.1.3 免疫治疗 |
1.2 治疗新进展 |
2. 过敏性结膜炎的中医治疗 |
2.1 中医辨证治疗 |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3 其他中医特色治疗方式 |
3. 过敏煎合玉屏风散加减药物及其组成分析 |
4. 本研究不足之处 |
5. 进一步研究设想 |
5.1 完善试验设计 |
5.1.1 提高样本量 |
5.1.2 改良试验方式 |
5.1.3 复发性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药水凝胶除螨眼贴局部安全性初步实验研究及眼部蠕形螨感染因素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水凝胶除螨眼贴局部安全性初步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和数据处理 |
2 实验结果 |
2.1 结膜充血程度 |
2.2 角膜荧光素染色 |
2.3 结膜印迹细胞学 |
2.4 皮肤刺激性实验 |
第二部分 蠕形螨感染因素问卷调查 |
1 方案设计 |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1.2 诊断标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调查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相关因素 |
3 讨论 |
3.1 中药外用治疗眼部疾病相关研究 |
3.2 眼部蠕形螨感染与眼表疾病相关性研究 |
3.3 眼部蠕形螨治疗相关研究 |
3.4 实验选药依据 |
3.5 中药水凝胶除螨眼贴的研究 |
3.6 实验动物选择依据 |
3.7 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1.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眼部蠕形螨感染因素调查问卷 |
附件3: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3)过敏性结膜炎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名的演变 |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治法述要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3.3 针灸法 |
4 讨论 |
(4)荆芥连翘汤的适用人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 |
1. 荆芥连翘汤 |
2. 适用人群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 文献收集 |
1.1 搜索工具 |
2. 文献审核 |
2.1 文献确认 |
2.2 方组确认 |
3. 文献整理及研究方法 |
3.1 文献整理 |
3.2 统计研究方法 |
3.3 归纳分类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古代文献研究 |
1.1 古代文献统计 |
1.2 总结 |
2. 近现代(国内)文献研究 |
2.1 疾病谱 |
2.2 人群特征 |
2.3 典型指征 |
2.4 总结 |
3. 日本文献研究 |
3.1 疾病谱 |
3.2 人群特征 |
3.3 典型指征 |
3.4 总结 |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 |
4.1 疾病谱 |
4.2 人群特征 |
4.3 典型指征 |
4.4 总结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黄煌教授应用荆芥连翘汤经验 |
1.1 黄煌教授的临床经验 |
1.2 荆芥连翘汤的剂量与加减 |
1.3 经验说明 |
1.4 典型指征与疾病谱关系分析 |
1.5 医案探析 |
1.6 应用展望 |
2. 森道伯应用荆芥连翘汤的经验 |
2.1 解毒证体质 |
2.2 经验论述《临床应用汉方诊疗医典》 |
3. 现代实验与临床研究 |
3.1 临床研究进展 |
3.2 实验研究 |
3.3 方组与药理研究 |
4. 荆芥连翘汤证的病机 |
5. 方剂鉴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荆芥连翘汤-模型人 |
2. 黄煌教授医案 |
3. 森道伯的体质分型 |
4. 各医家医案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川椒方对变态反应性结膜炎肥大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二章 川椒方对OVA诱导的小鼠变态反应性结膜炎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
前言 |
第一节 川椒方对OVA诱导的小鼠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川椒方对AC结膜、外周血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川椒方含药血清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
前言 |
第一节 川椒方含药血清对RBL-2H3细胞活力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节 川椒方含药血清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川椒方含药血清对RBL-2H3细胞AKT、MAPKs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查新报告 |
(6)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虚性哮喘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
1.1 小儿支气管哮喘西医的病因和病理 |
1.2 小儿支气管哮喘西医常用药物和治疗简介 |
1.3 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医的病因和病机 |
1.4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证要点 |
1.5 小儿支气管哮喘中医常用的治疗 |
2.三伏天灸疗法的的研究 |
2.1 三伏天灸疗法的理论渊源 |
2.2 三伏天灸疗法的传统医学内涵 |
2.3 现代医学对三伏天灸疗法的认识 |
3.穴位敷贴疗法的研究 |
3.1 穴位敷贴疗法的发展 |
3.2 穴位敷贴疗法的理论依据 |
3.3 穴位敷贴疗法的作用原理 |
3.4 穴位敷贴疗法的操作方法 |
3.5 穴位敷贴疗法的用药和选穴原则 |
3.6 穴位敷贴疗法的适应症 |
3.7 穴位敷贴疗法的优点 |
3.8 穴位敷贴疗法的注意事项 |
3.9 现代医学对穴位敷贴理论的研究 |
3.10 运用穴位敷贴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近况 |
第二章 临床观察 |
1.实验方法和步骤 |
1.1 病历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试验方法 |
1.4 疗效的评定标准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
2.2 四组患儿哮喘发作的诱发因素分析 |
2.3 四组治疗前后呼吸道感染次数积分比较 |
2.4 四组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积分比较 |
2.5 四组治疗前后鼻痒喷嚏积分比较 |
2.6 四组治疗前后鼻塞积分比较 |
2.7 四组治疗前后出汗积分比较 |
2.8 四组治疗前后夜尿积分比较 |
2.9 敷贴引起皮肤过敏反应比较 |
2.10 四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2.11 四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
2.12 临床疗效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选择虚性哮喘病童的理由 |
2.穴位敷贴在支气管哮喘的运用 |
3.实验中取穴的依据 |
4.有关药物的选择 |
5.三伏天治疗时间的探讨 |
6.远红外线的运用 |
7.小儿的过敏体质的探讨 |
8.穴位敷贴的皮肤过敏反应 |
9.小儿支气管哮喘重预防 |
第四章 结论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文献参考 |
(7)中西医结合超声雾化治疗眼睑皮肤过敏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效标准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外障眼药水加地塞米松针剂行超声雾化治疗眼睑皮肤过敏性炎症的作用机理 |
4.2 超声雾化护理注意事项 |
(8)健脾渗湿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1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章 中医对特应性皮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面的进展 |
1.1 祖国医学对特应性皮炎病因病机的论述 |
1.2 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现代医学在特应性皮炎研究方面的部分进展 |
2.1 诊断方面 |
2.2 病情严重度评价方面 |
2.3 病因与发病机理方面 |
2.4 动物模型的研究 |
2.5 现代医学在AD治疗方面的进展 |
第2部分 特应性皮炎方治疗AD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IgE、Th2/Th1型细胞因子、PBMC中转录因子GATA-3mRNA表达调节的研究 |
1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广大重明汤湿敷治疗过敏性眼睑皮炎4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依据 |
2 治疗方法 |
3 疗效分析 |
3.1 疗效评定 |
3.2 治疗结果 |
4 典型病例 |
5 讨论 |
四、广大重明汤湿敷治疗过敏性眼睑皮炎4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过敏煎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风邪外袭型目痒症的临床研究[D]. 钟慧.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中药水凝胶除螨眼贴局部安全性初步实验研究及眼部蠕形螨感染因素问卷调查[D]. 吴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过敏性结膜炎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J]. 桑玲玲,高卫萍.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8(04)
- [4]荆芥连翘汤的适用人群研究[D]. 刘明翰(LOW MING HA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川椒方对变态反应性结膜炎肥大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沈志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6]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虚性哮喘的临床对照研究[D]. 张景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7]中西医结合超声雾化治疗眼睑皮肤过敏的效果观察[J]. 于雪梅,王敏华. 护理学报, 2009(05)
- [8]健脾渗湿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D]. 王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9]广大重明汤湿敷治疗过敏性眼睑皮炎46例[J]. 卞玉蓉,卞善全. 中医外治杂志,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