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兼论党风的制度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宇[1](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成就卓着,但困难与挑战仍然并存,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新的多重责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认识中国、研究中国、发展中国,首要的前提是回答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这一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以“初心”为原点,担负起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造就了自身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除了具有传统政党的一般性,还具有新型政党的特殊性。本文提出“责任型政党”这个概念,用以诠释这种特殊性,进一步明晰坚定不移地推进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建设是解决时代之问的必然选择。这一研究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的时间维度、还是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党的建设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类型学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研究,从分析责任型政党的理论基础出发,挖掘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定位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本文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新时代“四个伟大”的目标要求,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重点破解身处新时代历史方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具有哪些理论创新和实践借鉴,开辟了哪些操作性强的路径,同时又为世界上其他政党提供了哪些有益启示。本文分为以下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建构责任型政党的理论基础,阐释这一政党类型归属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解释基本概念入手,阐释责任型政党概念的提出和理论前提,分析使命型政党与责任型政党的关联与区别,认为责任型政党是对使命型政党的进一步阐发;以政党类型学为基础,对中西政党进行比较,进而推演责任型政党的归属,认为责任型政党具有不同于西方政党的内在特征,这些特质是其坚守初心、承担和完成历史使命、担当政治责任的根本原因;以责任政治为基础,剖析责任型政党的伦理逻辑、契约逻辑、身份逻辑;最后归纳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核心要义。第二部分以时间逻辑梳理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逻辑。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演绎中国共产党身处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始终坚定不移践行责任与担当的发展演进。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连续历史阶段正是中国共产党作为责任型政党始终引领社会变革、推进国家民族进步的实践逻辑的生动体现。第三部分是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建设的背景与定位。责任型政党建设,是党有力回答时代变革的适应性发展。责任型政党是对使命型政党的进一步阐发,是“初心——使命——责任”有机统一的政党类型化阐释,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自身的新定位。责任型政党建设从时代方位中深刻回答了“蒋廷黻之问”“陈嘉庚之问”“黄炎培之问”,回答了党从何而来、为什么存在、如何延续等党的建设基本问题。第四部分重点阐释置身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中国共产党作为责任型政党担负的五重责任,分别为对人民、国家、民族、政党自身和全人类的责任。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相较于其他政党具有更强的使命感,承担着更加广而重的责任。跨入新时代,面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加需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不懈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第五部分是论文的重点,探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本部分明确了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建设勇于自我革命、担当使命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总体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四个具体目标,分别为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稳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逐步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建立健全党的责任体系。本部分还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体系,探寻了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最后一部分的视角由中国进而扩展到世界,集中阐释新时代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现实效应。作为更加彰显责任型政党特质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开辟了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新境界;中国共产党加强责任型政党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必定为世界范围内其他大党治理提供全新方案和发挥示范效应;中国共产党加强责任型政党建设,破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红色密码,为世界上其他政党治国理政描绘崭新范式;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累积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内容,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指明了新路向。本文的核心观点聚焦在几个方面。第一,尝试提出责任型政党的概念,责任型政党(Responsible Party),特指中国共产党,是作为现代政党范畴中超越原有政党分类模式的一种政党类型学解释和责任政治视角下的阐释。因此,所谓责任型政党,是基于人民属性,以实现和维护人民和民族利益作为奋斗目标,由于自觉承担和完成历史使命而具有多重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二,之所以将中国共产党定义为一个责任型政党,是具有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历史逻辑以时间推演为线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始终勇担责任,才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现实逻辑以多重责任区分为依据,无论在任何时期,中国共产党都肩负对人民、国家、民族、政党自身乃至全人类的五重责任。第三,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对策选择既要以总体目标规划为指引,又要坚持方法论原则,同时还要在微观领域提出真正具备操作性的具体着力点。
吴曼曼[2](2018)在《全面从严治党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对党风廉政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应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检查考核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推手,对其相关工作认真开展、全面把握。全面从严治党视野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意义重大,既是契合当前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迫切需要,亦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明晰各部门责任和增强责任制执行力的重要依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基于系统基模反馈分析方法,对全面从严治党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基础背景,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相关概念加以阐述,继而明晰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三大理论依据与全面从严治党对落实责任制提出的要求、历史传承等问题。其次,总结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两种基本模式:“压力模式”与“内生模式”。最后,基于系统基模反馈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全面从严治党下责任制落实过程中的“目标侵蚀”、“舍本逐末”、“成长上限”、“富者愈富”等问题,并根据彼得.圣吉提出的改善系统结构的管理方针,指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坚定落实责任制的目标、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提高执行者的素质能力、增强落实责任制的主动性。
郑利星[3](2018)在《毛泽东党委制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委制是实现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高度统一的重要制度。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革命的胜利,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了党委制。党委制不仅注重在民主集中制指导下充分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而且团结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使党委能够发挥全体成员的智慧,在集体领导的前提下,个人分工协作,使得党和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各阶段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党委工作的一系列制度形式和工作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委制思想。毛泽东党委制是系统性与科学性、群众性与民主性、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结合,重视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发挥党员和干部的积极性,实现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统一,使得党委在会议、决策、执行阶段都能科学合理。党委制是全党能够集中统一、步调一致、协调负责的一个重要武器,能否将党委制这台“生命线”机器高效运转起来至关重要。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委制,从领导体制、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等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委制,发挥共产党集体领导的优势,坚守政治纪律和规矩,不断摆脱“四种危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臧文博[4](2018)在《习近平关于基层党风建设的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建设是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其中作风建设是党建工作的主要抓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党的作风建设伴随党整个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砥砺前行,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多少年来,全党一直保持着清廉的执政风格、积极的执政态度,主动承担国家公仆、服务人民的责任。近些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党的作风建设,不断的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进行剖析,不断发展、创新作风建设思想,并且高瞻远瞩的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包括八项规定、反四风、三严三实等理论的提出。目前,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作风建设使得党的面貌焕然一新,使得人民群众和党的关系更加亲近。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基层则是最接近人民群众的地方,因此,加强基层党的作风建设刻不容缓。习近平曾表示广大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是我国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重点管理党风、政治建设、执政态度建设,完善基层党风制度管理体系,只有基层与广大老百姓抱成一团,中国共产党才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本文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党的作风建设的新理论、新思想,结合基层党的作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习近平抓党的作风建设的方法,引发对新条件下关于如何管理基层党组织进行思考,对基层党的作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牛东明[5](2018)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从学理角度来看,一个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其目的就是通过影响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作为后发现代型国家来说,中共作为拥有9000万党员的唯一执政党,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如何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给自身带上监管的“紧箍咒”是当前中国政治的重要议题;从政党的缘起和整套国家政治架构的构建来看,外生型执政党由于其本身带有的巨大的政治能力,对于国家这种影响更是巨大的。为了避免因为政党偏好和自身利益诉求而走向堕落腐败,不论制度如何、政党性质如何,接受监督都是逻辑上的必然和实践中的必然。加强党内监督不是为了削弱执政党的权力,而是为了使得中共真正摆脱“历史周期率”,为巩固其执政地位保驾护航。本选题就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以马克思建党学说为理论渊源,通过大量的文献着作和论文期刊作为素材支撑,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系统研究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为党内监督制度缘起、发展和创新进行系统的、历史的、全面的剖析和探究,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强党进程和厚植执政合法性基础为目的和依归。首先,对“党内监督”、“党内监督制度”等概念的透析和对党内监督理论渊源的探索是研究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大致描绘出党内监督、党内监督制度的蓝图,对基本概念内涵的清晰厘定便于我们更进一步的深入细致地研究。其次,通过对中共党内监督制度沿革进行一个梳理,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起就注重提高自我净化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党内监督工作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党内监督制度也经历了由创建到发展,由发展到破坏,再由重建到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在任何时期,一个健全的机构,一种良好的制度设计都是必不可少的。以期对中共党内监督制度历史沿革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再次,基于对矛盾的普遍性的认识,党内监督制度在不同时期也相应存在不同的问题。第三章的前半部分就是对于党内监督制度改革中和现存的一些问题的探讨,后半部分则是对存在这些问题原因的探析。明确问题、正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党内监督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是多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有的放矢的对症下药,完善并优化党内监督制度。最后,落脚点是落到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对策性思考上来。笔者认为,党内监督制度健全与完善非一日之功,不仅要正确发挥民主对于党内监督的滋养作用;也要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体制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也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发挥其监督职能;还要借鉴国外政党监督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积极拓宽党外监督渠道;更要抵制和防范异化的不良监督。不断拓宽监督的实效性和权威性,真正将党内监督落到实处,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才能标本兼治。
周梦婷[6](2018)在《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内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不曾松懈的党建主题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角度,赋予党内监督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关于党内监督的重要思想,对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这一主体,首先沿着历史的脉络,系统地梳理了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接下来,主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相关参考文献,并参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一文献资料,试图概括了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的主体和原则、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提炼了实现党内监督的主要方式和制度。最后,结语部分,试图提炼了强化党内监督思想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这一思路,具体分以为五章进行系统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本章首先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研究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背景与价值。其次对党内监督思想国内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概括,试图全面把握这一思想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再次,向读者阐明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在于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研究习近平党内监督。绪论指出,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是一个新课题,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的最新成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当前,研究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加强对党建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把握。第二章,梳理了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及其现实依据。本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监督思想、列宁的党内监督思想及实践、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党内监督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的监督思想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历史基础。此外,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的形成更重要的来自于现实的依据,一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需要;二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三是,助推“中国梦”的需要。第三章,试图概括了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的主体和原则。本章主要回答“谁来监督和依据什么原则来监督”的问题。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的主体可以概括为五大主体:党的中央组织、党委(党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以及党外监督主体。这五大主体各尽其责,形成全面而严密的监督体系。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的原则主要包括:领导权力与责任担当相一致原则、重点监督与监督无禁区相结合原则、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协调原则以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原则等。这四大原则相互协调,使党内监督执行有力。第四章,试图探究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本章主要回答党内监督“监督什么和思想特征”的问题。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主要监督:全党上下遵循党章和宪法,树立“四个意识”,落实民主集中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党的干部标准,廉洁自律、秉公用权,完成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任务的情况。全面性、系统性、从严性和制度性是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所具有的鲜明特征。第五章,考察了实现党内监督的主要方式和制度。概括得出实现党内监督思想主要包括四种方式:巡视监督、监督执纪问责、民主监督和党外监督。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坚持党内谈话制度、执行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履行领导干部述廉评议制度、完善领导干部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健全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是落实党内监督的制度建构。
莫广明[7](2017)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实施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中,一种重要的形式便是要形成一套适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治理规则体系。现代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上的政治理念,是以规则来规划社会生活的规则之治,也是通过良法来实现自由开放秩序的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将“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系统工程。党内法规作为调整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行为规范,其与国家法律一道,形成了国家治理体系中“一车两轮”式的复合型治理规则体系。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一党执政,长期执政。新时期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为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进行,党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内法规是党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对党内法规的研究,是党治党执政、厉行法治的必然要求,也是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实施机制的角度出发,在具体维度上,主要从党内法规的执行、适用、遵守以及监督和救济四个方面展开对党内法规实施机制的研究。具体而言,文章的基本框架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党内法规在我国政治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在当前的社会治理中,不仅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实施的客观必然。通过对当前党内法规研究的文献综述,可以得出:其一,有关党内法规基本理论研究有待深入,诸如党内法规对于管党治党的重要作用、党内法规在党依法执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党内法规的权利义务配置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尚需要深入阐释。其二,对于党内法规的实施机制需要更精细化的研究。在诸多的文献中,鲜见对党内法规实施机制的相关理论和问题进行研究的。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对党内法规实施机制的研究,使得许多党内法规得不到准确实施,对党内法规的理解也因人而异,这严重影响了党内法规实施的效果。因而必须加强对党内法规实施机制的研究。第二部分,即第一章是对党内法规实施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该章主要从党内法规的双重属性、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以及党内法规实施的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展开。本章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党内法规具备法属性和政治属性,这是本文分析研究的核心和基础,对党内法规及其实施的研究,必须基于其政治、法律双重属性,否则就无法准确解释党内法规实施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主要从宏观角度对二者的内在关系、调整范围以及在社会关系调整中的次序进行分析。对于党内法规实施的基本价值取向,突出分析了党内法规实施过程中的道德价值取向,这是本文对党内法规实施机制研究中又一个核心点所在。第三部分,即第二章开始从执行角度对党内法规的实施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分析了当前党内法规执行过程中的主体、特征以及有关党内法规的执行保障等问题。同时,通过对当前党内法规基本制度体系的分析,认为当前有关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主要是基于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来进行划分,其主要是以党章为根本,党章以下分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以及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等几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对每一领域的党内法规的执行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在基本程序方面,本章主要以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执纪程序为例,对党内法规的执行程序进行相关分析。第四部分,即第三章是从适用的角度对党内法规实施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本章除了对党内法规适用的主体、特征、基本原则与功能意义进行分析外,还针对党内法规适用的基本程序进行了研究,对党内法规适用过程中案件审理的范围、工作程序、结果审批以及结果处理进行了分析。此外,有关党内法规解释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其着重分析了当前党内法规解释的现状及问题,认为党内法规解释机制的完善不仅要从基本的规范形式开展,而且应特别注重建立对党章的解释机制,在实践中要通过不断提炼学理解释中的经验,使之能为制度和集体所用。第五部分,即第四章是从遵守的角度出发对党内法规实施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对党内法规遵守的一般理论进行了分析。此外,有关党内法规适用过程中的效力问题分析是本章的重点,对党内法规效力“溢出效应”的两种情形进行了分析,认为党内法规效力的“溢出”一方面是基于党内法规的强政治属性,另一方面是基于党的领导的影响力,而后者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法律的影响力。第六部分,即第五章是对党内法规监督和救济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本章中,基于党内监督的任务是维护党章党规党纪的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故本章对党内法规监督的分析即在党内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展开,重点从职责角度分析党内监督制度中各类主体对党内法规监督的情形。同时,本章对党内法规救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包括党内法规救济的途径、责任形式以及国家权力救济问题等内容。
张凯茜[8](2017)在《政治文化视角下党风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身优良作风的建设。近年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工作更加深入,如贪污腐败、懒政、乱政等越来越多的党风问题浮出表面,伴随这些问题的是人们关于党风建设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党风建设路径来确保党政内部气正风清。本论文是在中国政党与政治发展的研究框架之中,以党风建设为具体的研究中轴,并以政治文化,尤其是中观政治文化为研究视角,旨在通过对我国党政集体中潜在的、流行的政治风气现象的研究,以透过政治文化现象看党风建设工作的本质,将党群内的政治思想及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及倾向等文化问题深刻的反映出来,从而寻找一种科学、有效、持久的改善工作作风的研究途径,并希望能为今后我国党风建设工作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第二章阐述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意义以及政治文化的内涵及功能等相关理论;第三章为党内政治文化的现状研究,主要围绕党的政治文化特点、政治文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党的作风正在面临何种政治文化环境影响的困境而分别进行阐述;第四章主要阐述以政治文化视角,我国党风建设所存在的系统性缺陷,以及如何在这些系统性缺陷之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李娟[9](2016)在《习近平党建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新时期、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的环境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无论是国际的压力,国内的需求,还是党自身的发展,都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创新党的建设理论,以应对党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在此目标的引领下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建思想、列宁的党建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建思想进行了继承、丰富和发展,并结合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新形势、国内新背景,党内新问题等,在治党过程中坚持政治性原则、制度化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近平党建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主要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五个方面入手,狠抓党建工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刻突出了习近平党建思想一贯的继承性、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创新性、反腐的严格性、真挚的民本性。习近平党建思想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学说理论出了新的贡献,对今天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李天尧[10](2016)在《党内法规建设的动态研究 ——基于过程论和系统论视角》文中认为严明的党内法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一个显着特征。党内法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党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今,国际国内、党内党外形势变化凸显,中国共产党不断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党内法规要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党内法规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党的自身安全,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并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本文的逻辑起点是基于对以下两个问题的思考:怎样建设一整套顺应时代发展的党内法规;突破口在哪里?本文在借鉴和参考当前学术界关于党内法规建设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哲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借助过程论和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剖析当前党内法规建设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建设好适应时代需要的党内法规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当前党内法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显着问题,究其原因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考虑。内因是指党内法规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即条文中存在的不合理、不一致、不衔接之处;外因是指影响党内法规效能发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的条件。本文将聚焦于内因,从动态全过程的角度分析党内法规制定过程、执行过程和反馈过程三大环节的潜在问题,针对党内法规这一系统的自身建设和完善给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二、试论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兼论党风的制度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兼论党风的制度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简要总结与评价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责任型政党的理论阐释 |
一、责任型政党的内涵阐释 |
(一)责任型政党:一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
(二)理解中国共产党:责任型政党的理论前提 |
(三)责任型政党与使命型政党的关联与辨析 |
(四)五重责任:责任型政党的现实逻辑 |
二、基于政党类型学的责任型政党归属阐释 |
(一)西方政党类型学及其研究路径 |
(二)政党类型学意义上的中西政党比较 |
(三)政党类型学意义上的责任型政党 |
三、基于责任政治的责任型政党内在逻辑 |
(一)初心是责任型政党的伦理逻辑 |
(二)使命是责任型政党的契约逻辑 |
(三)角色是责任型政党的身份逻辑 |
四、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核心要义 |
(一)责任型政党建设就是要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
(二)责任型政党建设就是要推动党的自我革命 |
(三)责任型政党建设就是要实现政党治理、国家治理有机统一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发展演进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实践探索 |
(一)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解放 |
(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 |
(三)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实践历程 |
(一)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
(二)扞卫国家独立和主权 |
(三)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环境 |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发展走势 |
(一)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 |
(二)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振兴富强 |
(三)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 |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崭新起点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建设的背景与定位 |
一、时代主题转换与党的适应性变革 |
(一)适应性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
(二)中国共产党随时代主题转换而推进适应性变革 |
(三)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变革的内驱力 |
二、新时代历史方位与党的建设新背景 |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二)“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 |
(三)党长期执政的“四重境遇” |
(四)党自身面临的“四种危险”、“四大考验” |
三、党的建设“类型化”时代定位的创新发展 |
(一)由革命党到保持革命性的执政党定位 |
(二)“三型”执政党的定位 |
(三)由使命型政党到责任型政党的新定位 |
四、责任型政党建设是对中国“历史三问”的时代之答 |
(一)“蒋廷黻之问”:能否赶上时代 |
(二)“陈嘉庚之问”:能否保持自我革命 |
(三)“黄炎培之问”:能否长期执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多重责任的主要内涵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责任 |
(一)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
(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责任 |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 |
(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的责任 |
(一)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
(二)肩负起民族复兴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责任 |
(一)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和长期有效执政是全党的共同责任 |
(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前景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责任 |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全人类的责任 |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打造世界新秩序提供中国智慧 |
(二)为世界和平安宁、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责任 |
六、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承担多重责任的能力 |
(一)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
(二)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强国目标 |
(三)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
(四)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更好履行共同责任和时代责任 |
(五)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
一、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目标设定 |
(一)总体目标:建设勇于自我革命、担当使命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
(二)具体目标 |
二、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方法论选择 |
(一)在推进思路上遵循整体性与协调性相结合 |
(二)在推进策略上坚持目标、问题、举措相统一 |
(三)在推进方式上实现建党与治党、强党同频共振 |
三、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
(一)加强责任型政党的自我革命 |
(二)加强和改进责任型政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
(三)优化责任型政党领导和执政的组织体系 |
(四)完善责任型政党的制度体系和执行机制 |
(五)积极构建责任型政党的执政话语体系 |
(六)践行责任型政党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现实效应 |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为中国和世界政党政治发展作出新贡献 |
(一)新型政党制度凸显中国共产党责任型政党的特质 |
(二)新型政党制度助推“中国之治” |
(三)新型政党制度凸显高效治理效能 |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为世界范围内大党治理提供新方案 |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提升政党执政合法性提供新方案 |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拓展政党的包容性提供新方案 |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为强化政党治理的规范性提供新方案 |
(四)建设责任型政党为增强政党治理的有效性提供新方案 |
(五)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推进政党治理的创新性提供新方案 |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政党治国理政描绘新范式 |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坚持人民立场,体现治国理政鲜明的历史唯物观 |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聚焦跨越“三大问题”,体现治国理政精准的问题导向 |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体现治国理政宽广的共同体意识 |
四、建设责任型政党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指明了新路向 |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新境界 |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开辟了社会主义崭新前景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2)全面从严治党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研究 |
1.2.2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的创新点 |
第2章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概念 |
2.1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党风廉政建设 |
2.1.2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
2.2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理论依据 |
2.2.1 马克思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思想 |
2.2.2 中国共产党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理论探索 |
2.2.3 权力监督理论 |
2.3 全面从严治党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出的要求 |
2.3.1 必须提升各级党委、纪委的执行力 |
2.3.2 需要把握全面、从严和治理三重维度 |
2.3.3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应当与全面从严治党保持相辅相成 |
2.4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历史传承 |
2.4.1 提出构建阶段 |
2.4.2 发展完善阶段 |
2.4.3 改革创新阶段 |
第3章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基本模式与成效 |
3.1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基本模式 |
3.1.1 基于“环境压力”而产生的“压力模式” |
3.1.2 基于“自我导向”而形成的“内生模式” |
3.2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取得的初步成效 |
3.2.1 营造更好的政治生态氛围 |
3.2.2 强化党委、纪委责任的明晰 |
3.2.3 加大责任制追究的力度 |
第4章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过程中的问题基模构建 |
4.1 系统基模反馈分析法的适用性分析 |
4.1.1 系统基模反馈法介绍 |
4.1.2 系统基模反馈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4.2 问题基模构建 |
4.2.1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目标侵蚀”问题基模 |
4.2.2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舍本逐末”问题基模 |
4.2.3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成长上限”问题基模 |
4.2.4 落实责任制效果的“富者愈富”问题基模 |
第5章 全面从严治党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路径选择 |
5.1 坚定落实责任制的目标 |
5.2 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 |
5.3 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 |
5.4 增强落实责任制的主动性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毛泽东党委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毛泽东党委制思想基本理论概述 |
2.1 毛泽东党委制的基本内涵 |
2.2 毛泽东党委制的历史发展 |
2.2.1 探索阶段 |
2.2.2 确立阶段 |
2.2.3 发展阶段 |
2.3 毛泽东党委制的重要性质 |
2.3.1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成果 |
2.3.2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2.3.3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领导的根本遵循 |
第3章 毛泽东党委制思想的特征 |
3.1 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
3.2 群众性与民主性相结合 |
3.3 目的性与手段性相结合 |
第4章 毛泽东党委制制度建构思想 |
4.1 集体领导制度 |
4.2 党内民主制度 |
4.3 民主集中制度 |
第5章 毛泽东党委制运行机理思想 |
5.1 党委会议思想 |
5.2 党委决策思想 |
5.3 分工协作思想 |
第6章 毛泽东党委制思想的现实启示 |
6.1 理清组织结构,改革领导体制 |
6.2 重视规章程序,完善制度体系 |
6.3 健全民主集中,规范工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文章 |
(4)习近平关于基层党风建设的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 |
一、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 |
(二)列宁对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理论阐述 |
(三)毛泽东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相关论述 |
二、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实践依据 |
(一)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 |
(二)应对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对中国社会挑战与冲击的需要 |
(三)应对当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现实需要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创新与实践创新 |
一、习近平关于党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创新 |
(一)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 |
(二)习近平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论述 |
(三)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 |
二、习近平关于党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实践创新 |
(一)“群众路线”保持全党密切联系群众 |
(二)“三严三实”以上率下抓“关键少数” |
(三)“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是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风建设思想的意义及特征 |
一、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意义 |
(一)“八项规定”迈出破题第一步 |
(二)划红线反“四风”根治“亚健康” |
(三)制度创新,夯实作风建设根基 |
二、新时代基层党风建设的特征 |
(一)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尤其应突出作风建设 |
(二)基层党的作风建设尤其要突出这个“严”字 |
(三)基层党的作风建设要抓实抓常抓长抓细 |
(四)基层党的作风建设要靠制度,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 |
(五)加强基层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学术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党内监督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探索实践 |
一、党内监督与党内监督制度内涵的厘定 |
(一) 党内监督的内涵 |
(二) 党内监督制度的内涵 |
二、党内监督制度运行的基本原则 |
(一) 自主性原则 |
(二) 平等性原则 |
(三) 公开性原则 |
(四) 独立性原则 |
(五) 群众性原则 |
三、党内监督制度的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监督制度思想 |
(二) 中国共产党历史沿革中形成的党内监督制度思想 |
四、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对于党内监督制度探索与实践经验 |
(一) 苏共对党内监督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
(二) 越共对党内监督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改革历程及成效 |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沿革的历史脉络 |
(一)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党内监督制度的初步探索 |
(二)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中共党内监督制度的曲折发展 |
(三) 改革开放后中共党内监督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改革成效 |
(一) 党内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
(二) 纪检制度取得重大创新与突破 |
(三)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原因探析 |
一、党内监督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破解的问题 |
(一) 党内法律法规的体系化程度尚存进步空间 |
(二) 党内监督体制的协调性不足 |
(三) 监督制度内生性动力不足 |
(四) 部分社会监督渠道“受阻” |
二、党内监督制度改革仍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 古代封建专制与近现代历史沿革下民主的双重缺失 |
(二) 运动式治理惯性的路径依赖 |
(三) 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
(四) 部分公民及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意识不强、政治素养不高 |
第四章 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对策思考 |
一、把发展党内民主作为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基础 |
二、进一步完善顶层党内监督制度设计 |
(一) 建立健全党政干部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 |
(二) 建立健全党内问责制度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 |
(一) 理顺党代会、党委会、党委常委的权力关系 |
(二) 赋予党代表以监督质询权 |
四、实现党内监督制度与党外监督制度的良性互动 |
(一) 发挥各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 |
(二) 规范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 |
(三) 利用互联网媒体创新党外监督方式 |
五、抵制不良的监督失范行为 |
(一) 防范无中生有、人云亦云 |
(二) 严禁上纲上线、无线扩大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 |
第一节 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二节 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的现实依据 |
第三章 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的主体和原则 |
第一节 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的主体 |
第二节 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的原则 |
第四章 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
第一节 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五章 实现党内监督的主要方式和制度 |
第一节 实现党内监督的主要方式 |
第二节 实现党内监督的制度建构 |
结语 强化党内监督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实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意识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党内法规实施的基本理论研析 |
第一节 党内法规的双重属性 |
一、党内法规的法属性 |
二、党内法规的政治属性 |
三、基于双重属性下党内法规的实施 |
第二节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
一、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内在一致性 |
二、党内法规调整的谦抑性 |
三、国家法律调整的首位性 |
第三节 党内法规实施的价值取向 |
一、党内法规及其实施过程中的道德价值取向 |
二、党内法规工具主义思维的转变 |
第二章 党内法规的执行 |
第一节 党内法规执行的一般原理 |
一、党内法规执行的主体和特征 |
二、党内法规执行保障问题分析 |
第二节 党内法规执行的过程分析 |
一、党内法规的基本制度体系 |
二、不同类型党内法规执行的过程分析 |
第三章 党内法规的适用 |
第一节 党内法规适用的一般理论 |
一、党内法规适用的主体和特征 |
二、党内法规适用的基本原则与功能意义 |
第二节 党内法规适用过程分析 |
一、党内法规适用的基本程序分析 |
二、案件审理过程中的相关监督保障问题分析 |
第三节 党内法规解释的相关问题分析 |
一、党内法规解释的概述 |
二、党内法规解释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三、党内法规解释机制完善的几点思考 |
第四章 党内法规的遵守 |
第一节 党内法规遵守的一般原理 |
一、党内法规遵守的主体、范围和内容 |
二、党内法规遵守的动因分析 |
第二节 党内法规效力的相关问题分析 |
一、党内法规的效力等级 |
二、党内法规效力“溢出效应”问题分析 |
第三节 党内法规的责任与制裁 |
一、党内法规责任的构成 |
二、党内法规责任的归责原则 |
三、党内法规的制裁方式 |
第五章 党内法规的监督与救济 |
第一节 党内法规监督的理论和相关问题分析 |
一、对党内法规合规性的监督 |
二、党组织和党员对党内法规的监督 |
三、党内法规的外部监督 |
第二节 党内专责机关对党内法规的监督 |
一、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督的特点 |
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监督中职能的强化 |
三、关于对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督的问题 |
第三节 党内法规的救济 |
一、党内法规救济的途径 |
二、党内法规救济的相关问题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政治文化视角下党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评析 |
第二章 党风建设与政治文化的相关理论 |
2.1 党风建设的意义 |
2.1.1 党的作风及党风建设的概念 |
2.1.2 党风建设对社风、民风的影响 |
2.1.3 我国政治文化与党风建设的关系 |
2.2 政治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
2.2.1 政治文化的内涵 |
2.2.2 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 |
2.2.3 政治文化对党风建设的作用 |
第三章 政治文化与党风建设现状的研究 |
3.1 党内政治文化特点 |
3.1.1“和文化”的统一思想及其背景下原则性的式微 |
3.1.2“圈子文化”的盛行 |
3.1.3 批判精神的重要性与整体失衡 |
3.1.4“集体主义”——团结一致与盲目信奉 |
3.2 党内政治文化的产生原因 |
3.2.1 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
3.2.2 新的政治思想正在萌发 |
3.2.3 法治精神的匮乏导致公正思维的缺乏 |
3.3 党风建设面临的政治文化影响的困境 |
3.3.1 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力日渐式微 |
3.3.2 亟待扭转的“信任危机” |
3.3.3 不易防范领导干部的行为“跑偏” |
3.3.4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不足 |
第四章 政治文化视角下我国党风建设的发展 |
4.1 政治文化视角下党风建设的系统性缺陷 |
4.1.1 对政治文化建设缺乏重视 |
4.1.2 党内政治文化形态的研究缺少系统整合 |
4.1.3 党风制度建设缺乏政治文化土壤的支撑 |
4.1.4 较难实现反腐倡廉工作的“常态”与“长效” |
4.2 政治文化视角下如何加强党风建设 |
4.2.1 充分认识政治文化的重要性 |
4.2.2 加强党内、外思想政治教育 |
4.2.3 充分考虑政治文化中个体心理因素对党风建设的作用 |
4.2.4 实现政治文化与党风建设制度设计的有机结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9)习近平党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习近平党建思想国外研究现状 |
1.2.2 习近平党建思想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归纳总结法 |
1.4.3 系统分析法 |
1.4.4 比较研究法 |
第二章 习近平党建思想形成的背景 |
2.1 世情新背景 |
2.2 国情新背景 |
2.3 党情新背景 |
第三章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理论渊源 |
3.1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建思想 |
3.2 继承和发展列宁的党建思想 |
3.3 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建思想 |
3.3.1 对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3.3.2 对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3.3.3 对江泽民党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3.3.4 对胡锦涛党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四章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治党原则、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
4.1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治党原则 |
4.1.1 坚持政治性原则 |
4.1.2 坚持制度化原则 |
4.1.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4.2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 |
4.2.1 党的思想建设方面 |
4.2.2 党的组织建设方面 |
4.2.3 党的作风建设方面 |
4.2.4 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方面 |
4.2.5 党的制度建设方面 |
4.3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基本特点 |
4.3.1 一贯的继承性 |
4.3.2 鲜明的时代性 |
4.3.3 独特的创新性 |
4.3.4 反腐的严格性 |
4.3.5 真挚的民本性 |
第五章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当代价值 |
5.1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理论价值 |
5.1.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
5.1.2 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
5.1.3 推动了新时期党建思想的发展 |
5.2 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实践价值 |
5.2.1 有利于推进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
5.2.2 有利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顺利实现“两个百年”目标 |
5.2.3 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落实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党内法规建设的动态研究 ——基于过程论和系统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 选题背景 |
(二) 本文基本框架 |
(三) 选题研究现状 |
一、背景阐释:党内法规建设的一般性分析 |
(一)党内法规概念辨析 |
1、党内法规 |
2、党的纪律 |
3、党的规矩 |
(二) 党内法规建设的历史演变 |
1、民主革命时期 |
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以前 |
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三) 启示 |
二、问题探究:当前党内法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过程论和系统论 |
1、过程论 |
2、系统论 |
(二)党内法规制定过程缺乏顶层设计 |
1、法规的制定和审批权限有待集中 |
2、部分法规内容可操作性有待提升 |
3、党内法规衔接不畅 |
(三)党内法规执行过程缺乏惩处问责机制 |
1、惩处问责机制缺乏制度化 |
2、对党委主体责任的规定存在漏洞 |
3、“一案双查”机制缺乏统一的制度保障 |
(四) 党内法规反馈过程亟需制度化 |
1、党内法规缺乏常态化的评估机制 |
2、党内法规评估的民主性有待增强 |
三、对策思考:提高党内法规建设水平的路径选择 |
(一)加强党内法规制度衔接,提高法规制定的系统性 |
1、加强单项党内法规内部衔接 |
2、构建党内法规之间的衔接机制 |
3、促进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制度的衔接 |
(二) 提高党内法规制定的有效性,增强党内法规执行力 |
1、适当推动追责申请主体多元化,完善案件调查启动机制 |
2、细化问责程序,增强法规可操作性 |
3、实现“一案双查”制度化 |
(三)完善党内法规的反馈机制,加快党内法规建设制度化进程 |
1、建立党内法规评估机制 |
2、健全党内法规清理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试论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兼论党风的制度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研究[D]. 张春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
- [2]全面从严治党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问题研究[D]. 吴曼曼. 南昌大学, 2018(01)
- [3]毛泽东党委制思想研究[D]. 郑利星. 湘潭大学, 2018(02)
- [4]习近平关于基层党风建设的思想研究[D]. 臧文博. 长春理工大学, 2018(04)
- [5]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改革研究[D]. 牛东明. 山东大学, 2018(12)
- [6]习近平党内监督思想研究[D]. 周梦婷. 浙江财经大学, 2018(06)
- [7]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实施机制研究[D]. 莫广明. 武汉大学, 2017(06)
- [8]政治文化视角下党风建设研究[D]. 张凯茜.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9]习近平党建思想研究[D]. 李娟.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10]党内法规建设的动态研究 ——基于过程论和系统论视角[D]. 李天尧. 中共中央党校, 2016(12)
标签:党内监督论文; 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论文; 党的作风论文; 制度建设论文; 领导责任论文;